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央孔型ICL植入术中的改良技巧及2a临床应用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毕伍牧 孙康 +3 位作者 钟林辉 王瑞娟 郭霞 刘静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08-1211,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技巧在中央孔型ICL V4c植入术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09/2016-08在我院行ICL V4c植入术的近视患者72例141眼采用改良手术技巧,包括2.8mm透明角膜单切口、ICL植入前免前房黏弹剂等。监测术后6h内眼内压,术后随... 目的:探讨改良技巧在中央孔型ICL V4c植入术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09/2016-08在我院行ICL V4c植入术的近视患者72例141眼采用改良手术技巧,包括2.8mm透明角膜单切口、ICL植入前免前房黏弹剂等。监测术后6h内眼内压,术后随访2a观察视力、屈光度、眼内压、角膜内皮细胞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通过透明角膜2.8mm单切口植入中央孔型ICL V4c,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术后6h内有一定的高眼压发生率,尤其是术后2h眼内压最高,95.7%的术眼眼内压能够在术后6h恢复到正常范围,且术后2a内眼内压平稳。术后6mo,1、2a本组患者累积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4.70%、7.59%、9.63%。术后2a随访期间无晶状体混浊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中央孔型ICL V4c植入术中采用的改良方法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孔型ICL V4c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改良技巧 眼内压 角膜内皮细胞
下载PDF
铁调素和IL-6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肝脏炎症进程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赵睿 李娟 +5 位作者 王亮 孔银 丁洁 王娟霞 李光明 张岭漪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1774-1777,共4页
目的利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模型观察铁调素(Hepc)、IL-6在肝脏炎症进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NAFLD肝组织标本均来自本课题组前期利用高脂乳剂灌胃法成功构建的大鼠NAFLD模型(M组)及同期生理盐水灌胃替代构建的正常大鼠对... 目的利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模型观察铁调素(Hepc)、IL-6在肝脏炎症进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NAFLD肝组织标本均来自本课题组前期利用高脂乳剂灌胃法成功构建的大鼠NAFLD模型(M组)及同期生理盐水灌胃替代构建的正常大鼠对照组(C组)。Hepc、IL-6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4、8、12周M组(M_4、M_8、M_(12))和12周C组大鼠肝组织中Hepc、IL-6的表达水平,同期评估各组肝脂肪炎症程度积分。检测2组大鼠肝组织Hepc和IL-6的表达水平,并计算肝组织NAS积分。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相关法。相关性分析均采用Pearson相关法。结果随试验周期延长,Hepc和IL-6在M_4组、M_8组、M_(12)组表达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与C_(1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epc:0.372±0.216、1.213±0.193、2.390±0.192 vs 0.166±0.192;IL-6:0.499±0.218、1.290±0.210、2.644±0.441 vs0.240±0.109,P值均<0.05);M组大鼠肝组织Hepc和IL-6表达呈正相关(r=0.944,P<0.05);M组大鼠肝组织Hepc和IL-6表达水平均与NAS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27和0.907,P值均<0.001)。结论初步观察到实验性NAFLD炎症进程可影响肝组织Hepc、IL-6表达且Hepc与肝组织炎症损伤因子IL-6表达强度相关性明显。Hepc和IL-6作为NAFLD疾病进展的预测因子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铁调节蛋白质类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血清VEGF-C、VEGFR-2、3表达水平在急性白血病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沈秀芬 薛丽 +5 位作者 番寿蕊 何晓娟 王雪娇 余景星 夏梅花 尹列芬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60-63,共4页
目的观察AL患者血清中VEGF-C及VEGFR-2、VEGFR-3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1例确诊为AL患者、接受治疗观察的43例及16例健康献血者血清中VEGF-C、VEGFR-2、3进行检测.结果 (1)AL患者VEGF-C、VEGFR-2及VEGFR-3水... 目的观察AL患者血清中VEGF-C及VEGFR-2、VEGFR-3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1例确诊为AL患者、接受治疗观察的43例及16例健康献血者血清中VEGF-C、VEGFR-2、3进行检测.结果 (1)AL患者VEGF-C、VEGFR-2及VEGFR-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完全缓解(CR)组患者VEGF-C和VEGFR-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未完全缓解(NR)组患者VEGF-C和VEGFR-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CR组和NR组VEGFR-3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4)治疗前NR组VEGFR-2、VEGFR-3水平明显高于CR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观察AL患者治疗前后VEGF-C及VEGFR-2、3表达水平,对预后判断、疗效评估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酶联免疫吸附法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颛瑞娟 康瑞 +1 位作者 王艳艳 范茹英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分析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导管内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发生的50例PICC导管内血栓形成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肿瘤类型、左右臂导管、置管深度等... 目的分析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导管内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发生的50例PICC导管内血栓形成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肿瘤类型、左右臂导管、置管深度等因素与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肿瘤类型、左右侧置管、导管末端位置与血栓形成有关(均P<0.05)。左臂置入导管患者的血栓形成高于右臂置入者。导管内凝血与导管末端位置相关,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时,导管使用时间最长,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而年龄、性别的差异与血栓形成无关。结论有目的性地挑选肿瘤类型、左侧置管,导管置入恰当的深度,针对性地保护具有高危因素的导管使用者,以减少PICC血栓形成,延长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时间,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外周静脉导管插入术 二分类Logistic回归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