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明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对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及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是挖掘品种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物学潜力,提高氮素供应与作物需求的匹配度,进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氮高效玉米品种郑单958、金山27和氮低效玉米品种蒙...阐明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对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及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是挖掘品种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物学潜力,提高氮素供应与作物需求的匹配度,进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氮高效玉米品种郑单958、金山27和氮低效玉米品种蒙农2133、内单314、四单19为材料,在不同施氮量下(0、300和450 kg hm^(-2)),系统研究了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对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并分析了植株氮积累量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利用率都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相关分析表明植株氮素积累量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显著负相关。从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来看,随生育进程,土壤硝态氮含量最大土层逐渐下移,下移速率不受品种氮效率影响,其年际间差异与降雨量差异显著相关;但吐丝后氮高效品种的60~100 cm土壤剖面内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氮低效品种,差异达显著水平;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则表现为氮低效品种显著高于氮高效品种,且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从农田氮素平衡来看,品种的氮效率显著影响农田土壤氮素残留及表观损失,氮低效品种的农田氮素表观损失是氮高效品种的2.2倍(300 kg hm^(-2))和1.5倍(450 kg hm^(-2)),且年际间差异较大。因此,不同氮效率品种通过对氮素的差异性吸收显著影响农田氮素平衡。选用氮高效品种可显著降低土壤中硝态氮残留和表观损失,降低氮素淋溶风险,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土默川平原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及功能,揭示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促进玉米秸秆降解的内生菌资源,并为其选择性分离培养及其功能验证奠定基础。【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土默川平原灌区连作玉...【目的】研究土默川平原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及功能,揭示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促进玉米秸秆降解的内生菌资源,并为其选择性分离培养及其功能验证奠定基础。【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土默川平原灌区连作玉米茎秆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耕作及其秸秆还田方式连年定位试验条件下,玉米成熟期内生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差异。【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免耕及深翻对玉米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显著。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内生细菌群落组成结构的影响大于秸秆还田,玉米内生细菌群落结构首先可分为2类,第一类是免耕及其秸秆还田,第二类是其他7种耕作方式。从属水平来看,9种耕作方式共有的优势菌群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科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f_Enterobacteriaceae)、泛菌属(Pantoea)、拉乌尔菌属(Raoultella)、拉恩氏菌属(Rahnella1),秸秆还田可增加拉乌尔菌属及肠杆菌科未分类属的丰度。【结论】不同耕作方式改变了玉米内生细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结构;秸秆还田处理能够增加玉米茎秆中对秸秆降解有积极作用的拉乌尔菌属及乳球菌属(Lactococcus)的相对丰度。展开更多
文摘阐明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对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及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是挖掘品种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物学潜力,提高氮素供应与作物需求的匹配度,进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氮高效玉米品种郑单958、金山27和氮低效玉米品种蒙农2133、内单314、四单19为材料,在不同施氮量下(0、300和450 kg hm^(-2)),系统研究了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对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并分析了植株氮积累量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利用率都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相关分析表明植株氮素积累量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显著负相关。从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来看,随生育进程,土壤硝态氮含量最大土层逐渐下移,下移速率不受品种氮效率影响,其年际间差异与降雨量差异显著相关;但吐丝后氮高效品种的60~100 cm土壤剖面内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氮低效品种,差异达显著水平;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则表现为氮低效品种显著高于氮高效品种,且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从农田氮素平衡来看,品种的氮效率显著影响农田土壤氮素残留及表观损失,氮低效品种的农田氮素表观损失是氮高效品种的2.2倍(300 kg hm^(-2))和1.5倍(450 kg hm^(-2)),且年际间差异较大。因此,不同氮效率品种通过对氮素的差异性吸收显著影响农田氮素平衡。选用氮高效品种可显著降低土壤中硝态氮残留和表观损失,降低氮素淋溶风险,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文摘【目的】研究土默川平原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及功能,揭示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促进玉米秸秆降解的内生菌资源,并为其选择性分离培养及其功能验证奠定基础。【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土默川平原灌区连作玉米茎秆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耕作及其秸秆还田方式连年定位试验条件下,玉米成熟期内生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差异。【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免耕及深翻对玉米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显著。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内生细菌群落组成结构的影响大于秸秆还田,玉米内生细菌群落结构首先可分为2类,第一类是免耕及其秸秆还田,第二类是其他7种耕作方式。从属水平来看,9种耕作方式共有的优势菌群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科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f_Enterobacteriaceae)、泛菌属(Pantoea)、拉乌尔菌属(Raoultella)、拉恩氏菌属(Rahnella1),秸秆还田可增加拉乌尔菌属及肠杆菌科未分类属的丰度。【结论】不同耕作方式改变了玉米内生细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结构;秸秆还田处理能够增加玉米茎秆中对秸秆降解有积极作用的拉乌尔菌属及乳球菌属(Lactococcus)的相对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