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监护室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的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唐颖 覃凤均 +2 位作者 朱思前 赵春月 于海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的发生情况及病原菌分布,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防治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7月-2019年7月期间的86例ICU烧伤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脓毒症,将其分...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的发生情况及病原菌分布,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防治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7月-2019年7月期间的86例ICU烧伤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脓毒症,将其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等情况,分析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的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并分析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ICU烧伤感染患者中有33例发生脓毒症,发生率为38.37%;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占54.55%),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占42.42%);单因素结果分析发现,烧伤至入院时间、合并糖尿病、吸入性损伤、首次手术时间以及烧伤面积与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次手术时间>2d、TBSA>50%是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烧伤感染患者易发生脓毒症,首次手术时间>2d以及TBSA>50%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降低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烧伤 脓毒症 病原菌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应用万古霉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覃凤均 卞婧 +2 位作者 田彭 黎明 沈余明 《中国医刊》 CAS 2020年第3期287-290,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应用万古霉素后血液及水泡液中的药物浓度,进一步研究其在血液及水泡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为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合理应用万古霉素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6例烧... 目的通过检测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应用万古霉素后血液及水泡液中的药物浓度,进一步研究其在血液及水泡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为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合理应用万古霉素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6例烧伤总面积大于50%体表总面积的患者,入院后2h内开始给予万古霉素1.0g溶解于250ml的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60min匀速滴完,每12h给药1次。首次用药前和首次用药后0.5、1、2、4、8、12、24、48h分别采集静脉血2ml及水泡液1ml,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和水泡液中的万古霉素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程序自动拟合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处理药物浓度数据。结果用药后1h血液及水泡液中万古霉素药物浓度均达到高峰,用药后0.5h及1h血液中药物浓度高于水泡液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用药后,水泡液中万古霉素在体内分布的表观一级速度常数、消除的表观一级速度常数、分布相半衰期、消除相半衰期、周边室向中央室的转运速度常数、中央室的消除速度常数、中央室向周边室的转运速度常数、曲线下面积及总体清除率与血液中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16例患者未发生肝肾损害与听力损害情况。结论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应用万古霉素后在水泡液中半衰期明显长于血液中,且体内药代动力学差异较大,应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代动力学 烧伤 万古霉素 水泡液
下载PDF
应用肌皮瓣修复上肢高压电烧伤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成 沈余明 +2 位作者 覃凤均 胡骁骅 张国安 《中国医刊》 CAS 2020年第3期290-293,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肌皮瓣修复上肢高压电烧伤深度创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的48例上肢高压电烧伤患者,所有创面清创后均采用肌皮瓣修复,其中32例上臂及肘关节创面患者采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 目的探讨应用肌皮瓣修复上肢高压电烧伤深度创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的48例上肢高压电烧伤患者,所有创面清创后均采用肌皮瓣修复,其中32例上臂及肘关节创面患者采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16例前臂及腕部创面患者采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观察术后肌皮瓣成活情况及供区修复情况。结果43例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供区愈合良好。5例(3例背阔肌皮瓣修复患者、2例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患者)远端部分坏死,换药后植皮覆盖;供区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获3~12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皮瓣外观良好,供瓣区留有瘢痕。结论对于上肢高压电深度烧伤患者,采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上臂及肘部创面、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前臂和腕部创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背阔肌肌皮瓣还能够进行肘部功能重建,可最大程度地恢复肘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烧伤 上肢 肌皮瓣 背阔肌肌皮瓣 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
下载PDF
多种形式股前外侧穿支瓣修复膝周复杂性创面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颖 程琳 +2 位作者 杜伟力 覃凤均 沈余明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5期359-365,共7页
目的探讨多种形式股前外侧穿支蒂组织瓣修复膝周复杂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3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各种原因导致的膝及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及关节外露的患者26例,彻底清创或行肿瘤切除后根据创面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远端蒂股前... 目的探讨多种形式股前外侧穿支蒂组织瓣修复膝周复杂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3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各种原因导致的膝及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及关节外露的患者26例,彻底清创或行肿瘤切除后根据创面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远端蒂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筋膜瓣、肌皮瓣和远端穿支蒂股前外侧螺旋桨皮瓣修复。创面大小为(8 cm×5 cm)~(19 cm×10 cm),皮瓣面积(9 cm×6 cm)~(19 cm×11 cm)。结果本组采用远端蒂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穿支皮瓣11例,远端蒂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穿支阔筋膜皮瓣6例(其中2例行髌韧带重建),远端蒂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穿支肌皮瓣4例,皮瓣、肌皮瓣大小为(9 cm×6 cm)~(18 cm×10 cm);采用旋股外侧血管降支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3例,远端蒂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穿支和远端穿支双血供股前外侧皮瓣2例,皮瓣大小为(11 cm×6 cm)~(19 cm×11 cm)。本组皮瓣全部成活23例,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3例,经换药后逐渐愈合。随访6~24个月,体表恶性肿瘤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无一例骨感染发生,行髌韧带重建的2例患者功能良好。全组患者皮瓣及供瓣区外形良好,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多种不同形式的股前外侧穿支蒂组织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对供区影响小,不需牺牲主要血管,是修复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及膝功能重建的理想方法之一,临床应用时应根据膝周组织缺损具体状况及穿支形式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大腿 创面
下载PDF
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应用亚胺培南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覃凤均 陈忠 +1 位作者 卞婧 王成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595-598,共4页
目的探讨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应用亚胺培南后血液及水泡液中的药物浓度,进一步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选取自2016年6月至2020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32例烧伤面积≥50%的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2 h内开始给予亚胺培南1.... 目的探讨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应用亚胺培南后血液及水泡液中的药物浓度,进一步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选取自2016年6月至2020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32例烧伤面积≥50%的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2 h内开始给予亚胺培南1.0 g溶解于1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30 min匀速滴完,每8小时输注1次。首次用药前和首次用药完毕后0 h、0.5 h、1.0 h、2.0 h、3.0 h、4.0 h、6.0 h、8.0 h、12.0 h、24.0 h、36.0 h及48.0 h分别采集静脉血2 ml及水泡液1 ml,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和水泡液中的亚胺培南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程序自动拟合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处理药物浓度数据。结果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液及水泡液中亚胺培南浓度-时间数据以二房室模型拟合为最佳。血液及水泡液中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首次给药后的峰浓度分别为(31.30±5.44)mg/L及(26.95±5.03)mg/L;消除相半衰期(t_(1)/2_(β))分别为(1.48±0.35)h及(3.33±0.41)h;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6.66±16.17)mg/h/L及(95.38±16.64)mg/h/L;总清除率分别为(14.60±3.19)L/h及(10.06±2.90)L/h。与血液中比较,水泡液中的t_(1)/2_(β)明显延长,曲线下面积明显增加,而总清除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应用亚胺培南后血液中的半衰期明显延长,但峰、谷浓度较正常人偏低,不同患者血液中及水泡液的药物浓度及药代动力学参数均有较大差异,临床应该尽量利用药物浓度监测,并结合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特殊性及亚胺培南自身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代动力学 烧伤 休克期 亚胺培南 水泡液
下载PDF
云南省澜沧县小新城铅金属矿矿体特征及找矿标志
6
作者 秦川 冯俊龙 +1 位作者 漆颖超 郑飞 《世界有色金属》 2017年第6期23-24,共2页
小新城铅矿床位于三江构造带中南段,区内发育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本文通过对铅矿床的研究发现,认为Pb矿体由XBT01、ZK006、ZK007、ZK0112钻孔控制,走向延伸控制60m,倾向控制40m左右,视水平厚度1.98~3.36m,平均品位(Pb+Zn)5.91%。以... 小新城铅矿床位于三江构造带中南段,区内发育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本文通过对铅矿床的研究发现,认为Pb矿体由XBT01、ZK006、ZK007、ZK0112钻孔控制,走向延伸控制60m,倾向控制40m左右,视水平厚度1.98~3.36m,平均品位(Pb+Zn)5.91%。以工业矿石为主,低品位矿石所占比例小,矿体的产状和规模严格受断层构造控制,该铅矿的成因是沿断层破碎带中充填交代形成的中低温热液型脉状铅矿床。破碎带露头是区内的直接找矿标志,灰绿、灰黄色斜长绿泥片岩是地表找矿的间接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新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