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被引量:9
1
作者 葛杰 祁艳波 +5 位作者 乔树清 韩云峰 贾月辉 邱永强 金佰明 万思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35期11-13,共3页
文章以信息化时代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和当前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的弊端为背景,从医学统计学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超星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基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微视频的制作、教学内容构建、思维导图的利用以及课堂上的知识内... 文章以信息化时代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和当前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的弊端为背景,从医学统计学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超星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基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微视频的制作、教学内容构建、思维导图的利用以及课堂上的知识内化6个方面阐述了基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及其优势。尽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某些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源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微视频 思维导图 医学统计学
下载PDF
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沉积物物源:来自黏土矿物和化学元素的证据 被引量:9
2
作者 李秋玲 乔淑卿 +5 位作者 石学法 胡利民 陈禹飞 白亚之 朱爱美 崔菁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89,共14页
本文对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黏土矿物以及常微量元素测定,阐述了粒度、黏土矿物和常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划分了不同的沉积区,并探讨了各区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以划分为4个... 本文对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黏土矿物以及常微量元素测定,阐述了粒度、黏土矿物和常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划分了不同的沉积区,并探讨了各区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以划分为4个沉积区:(1)东西伯利亚海近岸河口区(Ⅰ区),沉积物以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TiO_(2)、Zr、SiO_(2)含量较高,其他元素在该区都处于低值,La/Th与Zr/Hf比值在4个沉积区中为最大值,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含量占绝对优势,约为70%,该区受到河流与海岸侵蚀物质输入的强烈影响;(2)东西伯利亚海中部(Ⅱ区),沉积物以粉砂和泥为主,MnO、Ba与Ni等元素在该区含量较高,黏土矿物组合与Ⅰ区类似,La/Th和Zr/Hf比值比Ⅰ区略低,该区沉积物以河流输入的细粒沉积物为主,受海冰等过程的影响发生了混合,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海洋自生组分开始增多;(3)东西伯利亚海北部深水区(Ⅲ区),沉积物以泥为主,Al_(2)O_(3)、K_(2)O、V、Li等在该区达到最大值,La/Th和Rb/Th比值与Ⅱ区极其类似,伊利石含量在该区为最低值,蒙皂石与高岭石含量在该区达到最大值(>10%),该区细粒沉积物很可能受大西洋水体以及波弗特环流的影响;(4)楚科奇海(Ⅳ区),该区沉积物主要由粉砂和砂质粉砂组成,CaO、P2O_(5)等在该区含量较高,Rb/Th、La/Th与Zr/Hf均为4个沉积区的最小值,绿泥石在该区最为富集,该区沉积物受太平洋入流水的影响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物源 黏土矿物 常微量元素 东西伯利亚海 楚科奇海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泰国湾沉积物物源变迁的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6
3
作者 陈禹飞 乔淑卿 +7 位作者 石学法 葛晨东 李秋玲 刘升发 张颖 王小静 Somkiat Khokiattiwong Narumol Kornkanitnan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6-738,共13页
本文对泰国湾西部T93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常微量元素测试,探讨了沉积物物源和沉积环境变迁。T93柱状样全长381 cm,底层年代约14640 cal.a B.P.,间隔10 cm取样测试,样品平均年代间隔375 a。测试结果表明,末次冰消期以来泰国湾沉积物来... 本文对泰国湾西部T93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常微量元素测试,探讨了沉积物物源和沉积环境变迁。T93柱状样全长381 cm,底层年代约14640 cal.a B.P.,间隔10 cm取样测试,样品平均年代间隔375 a。测试结果表明,末次冰消期以来泰国湾沉积物来源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的变迁:1)14640~11700 cal.a B.P.期间,该阶段为低海平面时期的陆相沉积,沉积物为粘土质粉砂,Na、K、Ca等活跃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含量较低,Ti、Zr、Ba等含量高,表现出强烈的化学风化特征;δEu平均为0.60,(La/Yb)PAAS平均0.92,物质来源以马来半岛为主,但分异程度高,成分较复杂。2)11700~8000 cal.a B.P.期间,该阶段为海平面快速上升期的滨海沉积,沉积物主要为粘土质粉砂,粉砂组分含量开始增加,Mg和Mn元素含量大幅升高,Fe、Ti含量减少;δEu平均为0.58,(La/Yb)PAAS平均0.99,物质来源主要为马来半岛。3)8000~4000 cal.a B.P.期间,该阶段为高海平面时期的陆架沉积,沉积物包括粉砂和粘土质粉砂,Mg、Na、Ca含量明显增大,化学风化程度减弱;δEu平均为0.60,(La/Yb)PAAS平均1.08,沉积物主要来自中南半岛。4)4000 cal.a B.P.至今,该阶段为海平面稍有下降的稳定陆架沉积,沉积物主要为粉砂,沉积物元素总体稳定,现代沉积体系基本形成;δEu平均为0.62,(La/Yb)PAAS平均0.97,沉积物以马来半岛物质为主,中南半岛物质为辅,物源与现代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沉积物 物源 常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泰国湾
原文传递
东海区域海洋学调查研究回顾
4
作者 冉祥滨 徐腾飞 +4 位作者 赵彬 郭景松 乔淑卿 魏泽勋 冷疏影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由于近几十年来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影响,近海海洋环境较过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认知近海海洋环境特征、变化和控制因素对于应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海洋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东海作为中国重要的海洋区域之一,存在独特的环流系统... 由于近几十年来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影响,近海海洋环境较过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认知近海海洋环境特征、变化和控制因素对于应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海洋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东海作为中国重要的海洋区域之一,存在独特的环流系统,孕育了大河口、上升流和黑潮三个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其海洋科学研究对于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东海区域海洋学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围绕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这一主线,重点总结了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和生物海洋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东海区域海洋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呈现新的变化格局;长江径流输入、黑潮北上及其入侵陆架是东海三大生态系统格局形成的主要驱动力。除主要的环流结构外,穿刺锋面和跨陆架海流是连接东海内陆架和外陆架水体的主要动力过程,并促进了碳等重要生源物质的跨陆架输送。相关研究在海洋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灾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数据不足、研究领域不够广泛等挑战。东海海洋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均较大,且存在近岸富营养化、大河口低氧现象等主要环境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东海区域海洋学的研究。未来,应鼓励自由探索研究,加强国内、国际合作,提高数据共享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东海海洋研究迈向更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区域海洋学 海洋调查 东海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石学法 李景瑞 +3 位作者 乔淑卿 刘升发 万世明 杨守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5,共12页
近20年来,国际上对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及时跟踪研究前沿,并进一步为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东北印度洋源汇过程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按照从源到汇的思路,从流域风化侵蚀、海洋沉积物... 近20年来,国际上对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及时跟踪研究前沿,并进一步为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东北印度洋源汇过程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按照从源到汇的思路,从流域风化侵蚀、海洋沉积物来源、沉积模式、源汇系统响应等几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未来的主要突破方向。概括起来,主要取得如下认识: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尺度的物理侵蚀过程主要受控于季风气候变化,而化学风化过程与季风气候关系复杂,温度、降水、植被和冰川等因子在特定时期均可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孟加拉湾沉积物主要来自周边河流输入的流域风化产物,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输入的青藏高原物质为主,同时也有部分来自印度半岛和缅甸的物质;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源区物质贡献占据绝对优势(>70%),且整体变化不大,但各物源端元贡献比例在千年尺度上出现明显波动变化。孟加拉湾陆架发育典型的风暴控制型三角洲-陆架沉积,而底层浊流和表层环流作为孟加拉湾最重要的两个输运动力,对孟加拉湾深海扇沉积物组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总体看来,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演化主要受印度夏季风和海平面变化控制。未来的研究应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加强海陆结合的现代沉积过程的长期连续观测,聚焦沉积记录中环境替代指标的精确解译,揭示流域风化过程对季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结合数值模拟和海洋大数据分析,预测快速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的演化趋势及环境效应,同时加强与世界大陆边缘其他典型源汇系统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侵蚀 沉积模式 印度季风 海平面 源-汇系统 青藏高原-孟加拉湾
下载PDF
东海陆架与台湾海峡地层中混合事件层的发现与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单新 石学法 +3 位作者 金丽娜 乔淑卿 刘升发 党院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9-609,共11页
混合事件层是混合重力流或浊流与碎屑流之间过渡流体类型的沉积产物,是21世纪初沉积学领域的重要发现。混合事件层通常发现于深海、深湖平原以及深水扇边缘等深水区域,在浅海相地层中尚未见到相关报道。本文以东海中部陆架和台湾海峡内... 混合事件层是混合重力流或浊流与碎屑流之间过渡流体类型的沉积产物,是21世纪初沉积学领域的重要发现。混合事件层通常发现于深海、深湖平原以及深水扇边缘等深水区域,在浅海相地层中尚未见到相关报道。本文以东海中部陆架和台湾海峡内三角洲沉积中发现的全新世混合事件层为研究对象,对混合事件层的沉积和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明确了混合事件层的成因可能为陆架内垮塌和异重流。本研究发现了浅海混合事件层碎屑流段分层的新现象,并将其解释为碎屑流垂向分层或纵向分异。本次三角洲-陆架地层中发现的混合事件层表明混合重力流不仅可以发生在深海区域,同时也是浅海重要的沉积物顺坡搬运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台湾海峡 三角洲 重力流 混合事件层
下载PDF
泰国湾百年来有机碳埋藏记录及环境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白亚之 乔淑卿 +5 位作者 吴斌 胡利民 王楠 范德江 杨刚 石学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4-493,共10页
受热带季风气候和周边陆源输入的影响,低纬泰国湾海—陆相互作用强烈,是研究海洋沉积有机碳与陆源输入、海洋初级生产力等气候环境变化响应关系的理想区域。通过对泰国湾泥质区T43柱样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稳定碳同位素(δ^(13)C... 受热带季风气候和周边陆源输入的影响,低纬泰国湾海—陆相互作用强烈,是研究海洋沉积有机碳与陆源输入、海洋初级生产力等气候环境变化响应关系的理想区域。通过对泰国湾泥质区T43柱样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稳定碳同位素(δ^(13)C)以及粒度等指标的分析,基于^(210)Pb建立的高分辨年代地层框架,重建了该区百年来有机碳的沉积记录,并初步探讨其对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该区沉积有机碳来源为海陆混合源,以海洋自生有机质为主。TOC的垂向分布与TN、δ^(13)C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有机碳和氮来源较一致,TOC含量随陆源有机质的增加而增加。δ^(13)C显示沉积柱底部有机质以海源贡献为主,随后陆源有机质的贡献逐渐增加。沉积通量以及陆源有机碳埋藏通量在1960年之后总体呈降低的趋势,这可能与周边流域建坝等人类活动导致的入海泥沙量减少有关;然而,自1980年以来,δ^(13)C显示出陆源有机碳贡献又明显增大,这可能与近些年来降雨的增强及沿岸侵蚀作用的加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输入与来源 沉积记录 气候变化 泰国湾
下载PDF
预处理过程中酸对黏土矿物的影响——基于标准矿物的XRD分析
8
作者 李秋玲 乔淑卿 +1 位作者 方习生 石学法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0-621,共12页
鉴定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常用方法是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但不同的预处理方法会导致测试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去除样品中有机质和碳酸盐时,不同的试剂浓度、试剂种类以及反应条件等会导致实验结果不同。研究各种... 鉴定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常用方法是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但不同的预处理方法会导致测试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去除样品中有机质和碳酸盐时,不同的试剂浓度、试剂种类以及反应条件等会导致实验结果不同。研究各种预处理方法对黏土矿物XRD分析结果的影响程度,对改进黏土矿物测试方法、提高数据分析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钙蒙脱石(STx-1b)、铁绿泥石(CCa-2)、高岭石(KGa-1b)和伊利石(IMt-2)四种标准黏土矿物样品,进行了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酸和H2O_(2)处理的对比实验,并采用XRD分析评估各种处理方法对不同黏土矿物的影响。结果显示,质量分数为10%和30%的H2O_(2)处理对4种黏土矿物均不会产生影响;HCl处理会不同程度地破坏蒙脱石的晶体结构,随着HCl摩尔浓度由0.1、0.5 mol/L增大至1.0 mol/L,蒙脱石晶体结构被破坏的程度逐渐加大。因此,使用HCl除碳酸盐时,建议浓度不要超过0.5 mol/L;质量分数为10%的CH3COOH处理对4种黏土矿物的晶体结构均不会产生破坏,但可能因有机酸分子黏附在矿物晶体(尤其是蒙脱石)表面使衍射峰强度升高,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造成蒙脱石相对含量计算结果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 HCL 醋酸 X射线衍射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9
作者 姚政权 刘健 +12 位作者 万世明 刘焱光 易亮 刘建兴 单新 乔淑卿 赵德博 肖国桥 王昆山 窦衍光 王中波 胥勤勉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57,共16页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洋专项获得的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了中国东部陆架区第四纪以海侵-海退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沉积环境变化,探讨了陆架沉积环境变化与区域构造、海平面和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联系;基于目前在长江、黄河流域及东部陆架区开展的沉积物源-汇研究,讨论了长江和黄河贯通入海的可能时代及控制因素;提出新生代以来陆架地质环境演变与东亚构造历史、季风系统演化、海平面变化、重大水系调整及陆架有机碳埋藏的耦合机制研究是未来在中国东部陆架实施科学钻探的重点科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海退 海平面变化 大陆架钻探 黄河和长江 中国东部陆架
下载PDF
曼谷湾河口区百年来沉积物重金属变化趋势及污染来源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瑜璇 乔淑卿 +6 位作者 石学法 吴斌 袁龙 任艺君 高晶晶 朱爱美 Narumol Kornkanitnan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69,共9页
2015年7月在泰国曼谷湾邦巴功河河口采集了1根1.5m长的沉积物柱样,分析了样品中重金属元素(Cd、Pb、Co、Ni、Cu、Cr、Zn)含量,进行了粒度和^(210)Pb、^(137)Cs活度测试,使用地累积指数、元素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参数对重金属污染情... 2015年7月在泰国曼谷湾邦巴功河河口采集了1根1.5m长的沉积物柱样,分析了样品中重金属元素(Cd、Pb、Co、Ni、Cu、Cr、Zn)含量,进行了粒度和^(210)Pb、^(137)Cs活度测试,使用地累积指数、元素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参数对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级,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污染来源进行了推断。结果表明:沉积柱状样210 Pb、137 Cs活度测试结果计算获得的沉积速率约为2.3cm/a,沉积物柱状样记录了1948—2015年的沉积情况。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值分别为0.11、29.60、19.78、44.18、28.99、80.93、99.01mg/kg。重金属含量较20世纪都有所增长,Cd、Zn、Pb、Cr在整段沉积时间框架内增长明显。元素富集程度顺序为Cd>Zn>Pb>Cr>Cu>Ni>Co,Cd元素污染程度最为严重,Pb、Cu和Zn为偏中度污染,Cr、Ni和Co为轻度污染。单一重金属生态风险系数Eir评级顺序为Cd>Pb>Cu>Ni>Co>Cr>Zn。其中Cd为很强至极强生态危害,Pb为轻微至中等生态危害。Cd、Zn、Cu和Pb元素没有超出泰国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规定的效应区间低值,Ni超出效应区间低值,但没有超过效应区间中值。重金属元素与Al较差的相关性表明重金属元素主要是非自然来源,Cd、Cu、Zn可能源于金属冶炼和交通,此外,Cd还可能存在其他未知工业污染来源,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Cr可能源于纺织业发展。1990年之后较1990年之前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更差,指示1990年之后相比1990年之前重金属污染来源更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粒度 曼谷湾
下载PDF
渤海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文丽 姚政权 +5 位作者 石学法 葛晨东 乔淑卿 李小艳 董智 王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71,共11页
末次冰期千年尺度古气候变化事件在全球大部分载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记录,但在海岸带-陆架区的沉积记录中该事件还未见有报道。对取自渤海的BH08孔上部26m的岩芯进行了高分辨率粒度测试与分析,结合AMS 14C测年结果和微体古生物特征,探讨... 末次冰期千年尺度古气候变化事件在全球大部分载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记录,但在海岸带-陆架区的沉积记录中该事件还未见有报道。对取自渤海的BH08孔上部26m的岩芯进行了高分辨率粒度测试与分析,结合AMS 14C测年结果和微体古生物特征,探讨了研究区末次冰期以来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运用粒级-标准偏差法对粒度数据进行研究,发现BH08孔敏感组分(88.4~148.7μm)的变化记录了末次冰期D-O(Dansgarrd-Oeschger)旋回冷暖事件:在暖期时敏感粒级粗组分(88.4~148.7μm)的含量低,而在冷期时含量高,且可以与反映东亚夏季风的指标对应。在暖期时,强盛的夏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增加的径流可以将粗粒沉积物搬运至更远的下游区,且暖湿气候有利于植被的发育,使得流域内粗粒沉积物减少;而在冷期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我们推测,在末次冰期低海面的背景下,格陵兰和北大西洋等高纬地区气候变化导致大气环流和/或洋流系统发生改变,从而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调控造成河流输入物质的变化可能是造成BH08岩芯敏感组分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粒度 东亚夏季风 D-O旋回 渤海
下载PDF
医学统计学智慧学习环境应用实践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葛杰 祁艳波 +6 位作者 乔树清 韩云峰 谢志平 ※贾月辉 金佰明 邱永强 万思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第8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智慧学习环境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基于"雨课堂"和"超星网络平台"采用TBL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以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实验1班、2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期末试卷客观题目中使用了... 目的探讨智慧学习环境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基于"雨课堂"和"超星网络平台"采用TBL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以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实验1班、2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期末试卷客观题目中使用了智慧学习环境部分和未使用部分的得分差异。结果不同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9.641,P <0.001),3种智慧学习方法的得分均高于传统教学,而3种方法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智慧学习环境结合教学方法改革有助于学生医学统计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对此接受度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学习环境 医学统计学 翻转课堂 TBL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羽状流的逐时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于永贵 石学法 +2 位作者 迟万清 胡子峰 乔淑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51,共11页
2002年黄河实施调水调沙以来,黄河入海泥沙普遍以异轻羽状流的形式在河口附近的有限区域内堆积下来。采用2011年、2012年以及2013年调水调沙期间3期静止轨道海洋水色卫星(GOCI)数据对黄河口附近海域进行悬浮物浓度反演,提取了黄河口羽... 2002年黄河实施调水调沙以来,黄河入海泥沙普遍以异轻羽状流的形式在河口附近的有限区域内堆积下来。采用2011年、2012年以及2013年调水调沙期间3期静止轨道海洋水色卫星(GOCI)数据对黄河口附近海域进行悬浮物浓度反演,提取了黄河口羽状流的逐时变化信息;通过黄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以及风场、潮汐等实测数据分析,阐明了羽状流逐时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黄河调水调沙前后黄河口羽状流表现出单向变化和往复变化两种不同的变化过程;而悬浮物浓度的逐时变化显示:河口附近不同站位的悬浮物浓度逐时变化过程差异较大,同一站位的悬浮物浓度可在1小时之内升高或降低约100mg/L。单向变化型羽状流主要受单向潮流的控制,且GOCI观测时段位于一个落潮或者涨潮过程,河流动力较弱;往复变化型羽状流受涨、落潮往复潮流的控制,涨、落潮流向的转换驱使羽状流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而且羽状流位于潮流切变带以内,切变锋对羽状流的形态、分布范围具有明显的切变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羽状流 逐时变化 驱动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