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粪与化肥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钱银飞 邵彩虹 +6 位作者 邱才飞 陈先茂 关贤交 陈金 谢江 邓国强 彭春瑞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27-34,共8页
以早稻金优458和晚稻五丰优T025为试验材料,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研究了在等氮量条件(早稻总施氮量180kg/hm^2,晚稻总施氮量225kg/hm^2)下,猪粪与化肥4种配施处理(全施化肥处理T1、25%猪粪和75%化肥配施处理T2、50%猪粪和50%化肥配施处... 以早稻金优458和晚稻五丰优T025为试验材料,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研究了在等氮量条件(早稻总施氮量180kg/hm^2,晚稻总施氮量225kg/hm^2)下,猪粪与化肥4种配施处理(全施化肥处理T1、25%猪粪和75%化肥配施处理T2、50%猪粪和50%化肥配施处理T3、75%猪粪和25%化肥配施处理T4)对南方红黄壤区双季稻田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与化肥配施能显著增加水稻的总颖花量;2013年水稻产量表现为T2>T3>T1>T4>CK,2014年产量表现为T2>T3>T4>T1>CK;T2处理在够苗期的有效分蘖多,成穗率、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最高;随着猪粪施用比例的增加,水稻分蘖变差,成穗率下降,氮素吸收利用能力降低,最终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猪粪 分蘖性状 产量 氮素 吸收利用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稻田土壤剖面肥力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秀秀 涂田华 +10 位作者 柳开楼 陈先茂 谢江 邓国强 梁喜欢 黄晶 关贤交 邱才飞 钱银飞 彭春瑞 陈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90-1399,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产量稻田土壤肥力的剖面特征,明确调控作物产量的关键环境因子,以提高低产田、稳定高产田的粮食产量,实现“藏粮于地”的国家战略目标。【方法】试验在江西进贤进行,稻田年产量>15000 kg/hm^(2)、12000~15000 kg/hm^... 【目的】探究不同产量稻田土壤肥力的剖面特征,明确调控作物产量的关键环境因子,以提高低产田、稳定高产田的粮食产量,实现“藏粮于地”的国家战略目标。【方法】试验在江西进贤进行,稻田年产量>15000 kg/hm^(2)、12000~15000 kg/hm^(2)和<10000 kg/hm^(2)的地块分别代表高产、中产和低产土壤,选取高、中、低产量稻田样点各3个,采集耕作层、犁底层和潴育层土壤样品,测定耕作层厚度、容重、土壤紧实度、pH、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含量、全量和有效氮磷钾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等,并对土壤剖面性质和水稻产量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1)高产田耕作层最厚,在16 cm左右,而低产田在13 cm左右,高产田耕作层土壤容重最小,为1.09 g/cm^(3),而低产田为1.21 g/cm^(3),高产田犁底层厚度和紧实度均最高,低产田最低。2)高、中、低产田土壤pH、碳氮磷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均表现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在土壤剖面上具有明显的“表聚”特征。高产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分别为38.82 g/kg、2.33 g/kg、198.54 mg/kg、0.81 g/kg和33.04 mg/kg,而低产田耕作层分别为29.75 g/kg、1.89 g/kg、158.71 mg/kg、0.62 g/kg和23.51 mg/kg。高产田耕作层土壤MBC和MBN含量分别为929.2、42.5 mg/kg,而低产田分别为533.6、30.8 mg/kg。3)在3个产量水平稻田土壤中钾素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在低产田表现尤其明显,低产田耕作层全钾含量为8.12 g/kg,但母质层为10.77 g/kg。4)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耕作层土壤pH、有机质、全量和有效氮磷钾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耕作层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这些变量可以解释水稻产量变化的53.7%,其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和耕作层厚度是影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区 水稻土 产量水平 土壤剖面 肥力
下载PDF
节肥控污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田氮磷径流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钱银飞 谢江 +7 位作者 陈先茂 才硕 徐涛 梁举 谢亨旺 许亚群 刘方平 彭春瑞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40-44,共5页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进行原位监测,研究了节肥控污施肥与习惯施肥两种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田地表径流中氮磷的形态特征及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地表径流主要受降雨驱动,当降雨量大于24.4 mm时产生地表径流;氮磷径流流失量主要与径...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进行原位监测,研究了节肥控污施肥与习惯施肥两种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田地表径流中氮磷的形态特征及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地表径流主要受降雨驱动,当降雨量大于24.4 mm时产生地表径流;氮磷径流流失量主要与径流中氮磷浓度相关; NH_4^+-N和悬浮颗粒结合态磷分别是氮、磷流失中比重最大的形态;节肥控污施肥模式全稻季的TN、TP、NH_4^+-N、NO_3^--N的流失量及氮磷流失系数均较常规施肥模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节肥控污施肥模式 地表径流 流失负荷 流失系数
下载PDF
“油-稻-稻”三熟制氮高效早稻品种的筛选 被引量:1
4
作者 钱银飞 邱才飞 +4 位作者 姚易根 裴润根 刘根如 杨文孙 彭春瑞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72-880,共9页
【目的】筛选出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的氮高效早稻品种的简易判断方法。【方法】利用田间小区试验,选用生育期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的15个早稻品种,进行施氮(N1)和不施氮(N0)处理。研究不同早稻品种的氮素表观吸收率(REN),并以欧式... 【目的】筛选出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的氮高效早稻品种的简易判断方法。【方法】利用田间小区试验,选用生育期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的15个早稻品种,进行施氮(N1)和不施氮(N0)处理。研究不同早稻品种的氮素表观吸收率(REN),并以欧式距离长短进行聚类,分成3种氮效率类型,并逆向溯源出3种氮效率类型品种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形成、茎蘖成穗、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表现特征。从而总结分析出氮高效早稻品种的一些简易判断的特征。【结果】15个早稻品种按REN不同分成高、中、低3种类型,不同氮效率品种存在显著差异。N1处理下成熟期早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值和变异系数基本表现大于N0处理。因此,以N1处理下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表现作为不同氮效率品种的鉴别标准。N1处理下,氮高效品种比其他2种类型的品种产量高、穗数多、成熟期剑叶SPAD值高、千粒质量大、高峰苗期3叶以上高效分蘖比例大、成穗率高、氮素积累量、吸氮量和氮收获指数均较高。【结论】在正常施氮水平下,成熟期剑叶高SPAD值、多穗、高成穗率、高千粒质量、高产量等可以作为简易判断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的氮高效早稻品种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稻-稻 三熟制 早稻 氮高效 筛选指标
下载PDF
基于预设SPAD阈值的花生氮肥施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邱才飞 邵彩虹 +4 位作者 彭春瑞 钱银飞 陈金 关贤交 谢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3-158,共6页
为利用花生叶片SPAD值进行实时、无损诊断花生生长过程中的氮素丰缺,指导花生合理施用氮肥,试验通过设定花生出苗后30、45、60、75 d和90 d倒3叶的SPAD值,分别将SPAD值按各时间段在30~33、38~41、42~45、44~47和43~46每隔1个点值... 为利用花生叶片SPAD值进行实时、无损诊断花生生长过程中的氮素丰缺,指导花生合理施用氮肥,试验通过设定花生出苗后30、45、60、75 d和90 d倒3叶的SPAD值,分别将SPAD值按各时间段在30~33、38~41、42~45、44~47和43~46每隔1个点值预设一种施氮方案,共3种方案(分别以SN-1、SN-2和SN-3表示),探究不同氮素管理方案对花生的自身固氮力、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显示,3种方案中,SN-3阈值设定过高,不利于花生的生长,SN-1和SN-2的阈值设定方案较合理,均可促进花生根瘤生长,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其中,SN-1的阈值设定最佳,与常规施肥比较,SN-1的花生单株根瘤量和单个根瘤重分别增加17.65%和4.35%,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9.36和3.99个百分点,花生产量增加12.95%。因此,SN-1方案的SPAD预设值可以作为花生栽培过程中各生育时段的氮素丰缺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D阈值 花生 氮肥 根瘤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优化栽培模式提高双季稻产量
6
作者 钱银飞 曾勇军 +4 位作者 陈金 谢江 吴玉成 杨小华 彭春瑞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1-5,共5页
通过稀播培育壮秧、宽行窄株、前氮后移、间歇灌溉加80%够苗晒田等措施,形成了一套优化栽培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双季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该优化栽培模式(OPT)与农民习惯模式(FP)对水稻产量形成、分蘖成穗、干物质积累及氮素... 通过稀播培育壮秧、宽行窄株、前氮后移、间歇灌溉加80%够苗晒田等措施,形成了一套优化栽培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双季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该优化栽培模式(OPT)与农民习惯模式(FP)对水稻产量形成、分蘖成穗、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的产量均表现为OPT>FP;在节省氮、磷肥10%的条件下,应用OPT仍能增产10%以上。该模式主要提高了稻株对氮素吸收利用的能力,优化了群体分蘖成穗的条件,提高了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物质积累量,优化了穗部性状,通过协调出高的群体颖花量并保持较高的结实率,最终实现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栽培模式 产量 分蘖成穗 穗部性状 氮素 吸收与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