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functional endogenous small molecule-derived polymer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epsis therapy 被引量:1
1
作者 Jiahui Gao Huixin Li +5 位作者 penghan yue Dayang Xie Hao Li Kai Hao Yanhui Li Huayu Tian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3885-3897,共13页
The complex and rapidly progressing nature of sepsis cal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functional and rapid-acting therapeutic agents,instead of single-modal treatments.To address this challenge,a biodegradable,easily... The complex and rapidly progressing nature of sepsis cal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functional and rapid-acting therapeutic agents,instead of single-modal treatments.To address this challenge,a biodegradable,easily synthesized,and antibiotic-free multifunctional nanoparticle has been created for sepsis therapy.The nanoparticle was formed by the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endogenous small molecule-derived polymers,poly(lipoic acid)and poly-lysine,and possessed various functions such as antibacterial activity,adsorption of cell-free DNA,scavenging of reactive oxygen and nitrogen species,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combating sepsis.Treatment using the 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model confirmed the therapeutic benefits of the nanoparticles,demonstrating reduced levels of reactive oxygen across multiple organs,diminished levels of M1 proinflammatory macrophages,and elevated levels of M2 anti-inflammatory macrophages post-treatment.These findings emphasiz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anoparticles in sepsis therapy,and properties of degradation,easy preparation,and swift therapeutic response made them promising for the future clin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psis therapy ANTIBACTERIAL antioxidant cfDNA adsorption
原文传递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制备方法 被引量:22
2
作者 谢志强 谢莉娜 +4 位作者 郭斌 刘未艾 王彭汉 黄麟荇 岳增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第5期103-105,共3页
目的建立成功、稳定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方法运用线栓法和线栓+内囊注射NMDA受体造模,术后观察行为学指标及骨骼肌ATP酶染色的变化。结果线栓+内囊注射NMDA受体法大鼠痉挛症状持续较线栓法稳定,骨骼肌ATP酶提示线栓+内囊注射N... 目的建立成功、稳定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方法运用线栓法和线栓+内囊注射NMDA受体造模,术后观察行为学指标及骨骼肌ATP酶染色的变化。结果线栓+内囊注射NMDA受体法大鼠痉挛症状持续较线栓法稳定,骨骼肌ATP酶提示线栓+内囊注射NMDA受体法Ⅰ型肌纤维比例升高。结论线栓+内囊注射NMDA受体为一种成功的脑卒中后痉挛大鼠模型制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肢体痉挛 模型 实验研究 中风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电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皮质BDNF、TrkB及GABA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谢志强 谢莉娜 +4 位作者 郭斌 刘未艾 黄麟荇 王彭汉 岳增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2期23-27,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γ-氨基丁酸(GABA)受体(GABA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的机制。方法将77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各9只及模型储备...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γ-氨基丁酸(GABA)受体(GABA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的机制。方法将77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各9只及模型储备组59只,运用Zea Longa线栓结合内囊注射NMDA受体制作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模型。18只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电针组取双侧阳陵泉、曲池针刺,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5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同期只固定不作任何干预,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观察各组大鼠Zea Longa评分,改良Ashworth肌张力量表评分,皮质BDNF、TrkB、GABAa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治疗前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治疗后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质BDNF、TrkB、GABAa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皮质BDNF、TrkB、GABAa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电针可改善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肌张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模型大鼠皮质BDNF、TrkB、GABAa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脑卒中 肢体痉挛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酪氨酸激酶受体B Γ-氨基丁酸受体 大鼠
下载PDF
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脑组织海马γ-氨基丁酸a型受体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黄麟荇 王彭汉 +6 位作者 郭斌 谢志强 谢莉娜 刘未艾 易丽贞 刘欣 岳增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脑组织海马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究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动脉线栓结合内囊注射NMDA受体制作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模型...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脑组织海马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究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动脉线栓结合内囊注射NMDA受体制作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模型。45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药结合组(针刺阳陵泉、曲池+加味芍药甘草汤水煎剂灌胃)、西药组(巴氯芬溶液灌胃)、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和假手术组(干预同模型组,只分离不结扎不插线)。各治疗组大鼠成模后第1日开始干预,连续5 d。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大鼠脑组织海马BDNF、GABAa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肌张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和肌张力评分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针药结合组大鼠神经功能、肌张力评分明显降低(P<0.05),BDNF、GABAa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西药组比较,针药结合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针药结合可改善模型大鼠神经功能,保护神经损伤,缓解卒中后肢体痉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模型大鼠脑组织海马中GABAa、B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药结合 脑卒中肢体痉挛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γ-氨基丁酸a型受体 大鼠
下载PDF
电针、加味芍药甘草汤及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模型大鼠海马突触超微结构及可塑性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郭斌 王彭汉 +4 位作者 黄麟荇 谢志强 谢丽娜 刘未艾 岳增辉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1-157,共7页
目的比较电针"曲池""阳陵泉"、加味芍药甘草汤及针药结合三种疗法缓解脑卒中肢体痉挛的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药组、中药组、电针组,每组9只。采用改良Zea-Lo... 目的比较电针"曲池""阳陵泉"、加味芍药甘草汤及针药结合三种疗法缓解脑卒中肢体痉挛的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药组、中药组、电针组,每组9只。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内囊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制备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模型。造模后电针组大鼠行双侧"阳陵泉""曲池"电针刺激,每次30min,每日1次,持续5天;中药组给予浓度为10g/ml加味芍药甘草汤水煎剂1ml/100g灌胃,每日1次,持续5天;针药组先给予加味芍药甘草汤灌胃,再行电针,方法同上;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进行相同束缚及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空白组不做任何干预。各组大鼠予行为学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电镜下观察海马突触的超微结构,检测大鼠大脑海马中突触素(SYN)及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行为学评分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行为学评分降低(P<0.05),各干预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观察:模型组较空白组、假手术组突触数量减少明显,囊泡数量减少密度不均,前后膜及间隙发生融合界限模糊,突触后细胞终末胞质变性溶解显著,突触后致密带的密度也下降;各干预组突触结构明显缓解,且针药组突触细胞囊泡明显成形,界限清晰,间隙规则。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SYN、PSD95 mRNA相对表达量与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大鼠海马SYN、PSD95 mRNA相对表达量与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且针药组表达优于中药组、电针组(P<0.05或P<0.01)。结论电针"曲池""阳陵泉"、加味芍药甘草汤及针药结合三种疗法均可以缓解脑卒中肢体痉挛的神经损伤情况,其机制可能通过提高海马可塑性蛋白表达从而改善海马突出超微结构,且以针药结合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加味芍药甘草汤 脑卒中 肢体痉挛 海马突触 超微结构 可塑性蛋白
原文传递
电针曲池-阳陵泉对脑卒中痉挛大鼠的解痉作用 被引量:9
6
作者 郭斌 王彭汉 +6 位作者 黄麟荇 谢志强 谢丽娜 刘未艾 易丽贞 刘欣 岳增辉 《康复学报》 CSCD 2020年第1期52-57,63,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曲池-阳陵泉对脑卒中痉挛状态(SCA)下SD大鼠神经损伤与肌张力情况、海马区突触超微形态变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蛋白及基因表达等变化的影响,揭示电针缓解痉挛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S... 目的:观察电针曲池-阳陵泉对脑卒中痉挛状态(SCA)下SD大鼠神经损伤与肌张力情况、海马区突触超微形态变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蛋白及基因表达等变化的影响,揭示电针缓解痉挛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每组9只。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内囊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法制备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模型,行为学评分确认造模成功后,开始在双侧曲池、阳陵泉行电针治疗,密波,100 Hz,电压20 V,每次30 min,每日1次,持续5 d。行为学检测治疗后的神经功能与肌张力情况,电镜观察海马内突触的超微结构变化,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海马中BDNF-TrkB相关基因与蛋白的表达。结果:①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神经功能和肌张力评分明显增高(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神经功能和肌张力评分下降(P<0.05)。②模型组突触数目明显减少,前后膜及间隙边界模糊,突触囊泡数目显著减少、密度不均,突触后细胞终末胞质严重破坏,突触后致密带密度降低;电针组较模型组突触密集,突触形态较接近假手术组,突触囊泡数量较模型组增多,凹形突触增加,突触后细胞终末胞质变性溶解显著减轻,致密物增厚,间隙减小。③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BDNF-TrkB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BDNF-TrkB蛋白及基因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曲池-阳陵泉可以调节脑卒中肢体痉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大脑海马体内BDNF-TrkB的基因与蛋白的表达,促进海马区神经突触的重塑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电针 曲池 阳陵泉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酪氨酸蛋白激酶B
下载PDF
针刺对脑卒中肢体痉挛期γ-氨基丁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谢莉娜 谢志强 +3 位作者 黄麟荇 王彭汉 郭斌 岳增辉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第9期81-84,共4页
脑卒中是当今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肢体痉挛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的研究焦点。针刺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治疗的临床疗效有独特的优势,γ-氨基丁酸(GABA)是引发肢体痉挛的神经递质之一,本研究通... 脑卒中是当今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肢体痉挛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的研究焦点。针刺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治疗的临床疗效有独特的优势,γ-氨基丁酸(GABA)是引发肢体痉挛的神经递质之一,本研究通过近年针刺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期的相关文献,分析针刺对脑卒中肢体痉挛期GABA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脑卒中 肢体痉挛期 Γ-氨基丁酸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