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ditives to propylene carbonate-based electrolytes for lithium-ion capacitors 被引量:5
1
作者 peng-lei Wang Xian-Zhong Sun +5 位作者 Ya-Bin An Xiong Zhang Chang-Zhou Yuan Shuang-Hao zheng Kai Wang Yan-Wei Ma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304-1313,共10页
Nowadays,lithium-ion capacitors(LICs) have become a type of important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s due to their high power and long cycle life characteristics with fast response time.As one of the essential ... Nowadays,lithium-ion capacitors(LICs) have become a type of important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s due to their high power and long cycle life characteristics with fast response time.As one of th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LICs,the electrolytes not only provide the anions and cations required during charge and discharge processes,but also supply the liquid environment for ions to migrate between anodes and cathodes in LIC cells.It is well accepted that propylene carbonate(PC) cannot be used as a single solvent for Li-ion electrolyte due to the failure to form stable SEI film on graphite surface.In this work,the compatibility of PC-based electrolyte with commercial soft carbon anode and activated carbon cathode has been validated by using the laminated pouch LIC cells.The effects of additives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C-based LICs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Ethylene sulfite(ES) was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additive to promote capacity retention at high C-rate,which is superior to vinylene carbonate and fluoroethylene carbonate.The addition of 5 wt% 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internal resistance,as well as improving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and low-temperature performances.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be beneficial to explore robust electrolyte/additive combinations for LICs to reduce the internal resistance and to improve the lowtemperature perform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ion capacitors Propylene carbonate Li-ion electrolyte Ethylene sulfite Fluoroethylene carbonate Lithium bis(fluorosulfonyl)imide
原文传递
Large aperture phase-coded diffractive lens for achromatic and 16°field-of-view imaging with high efficiency
2
作者 Gu Ma peng-lei zheng +4 位作者 zheng-Wen Hu Suo-Dong Ma Feng Xu Dong-Lin Pu Qin-Hua Wang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349-360,共12页
Diffractive lenses(DLs)can realize high-resolution imaging with light weight and compact size.Conventional DLs suffer large chromatic and off-axis aberrations,which significantly limits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Al... Diffractive lenses(DLs)can realize high-resolution imaging with light weight and compact size.Conventional DLs suffer large chromatic and off-axis aberrations,which significantly limits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Although many achromatic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most of them are used for designing small aperture DLs,which have low diffraction efficiencies.In the designing of diffractive achromatic lenses,increasing the aperture and improving the diffraction efficiency have become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sign issues.Here,a novel phase-coded diffractive lens(PCDL)for achromatic imaging with a large aperture and high efficiency is proposed and demonstrated experimentally,and it also possesses wide field-of-view(FOV)imaging at the same time.The phase distribution of the conventional phase-type diffractive lens(DL)is coded with a cubic function to expand both the working bandwidth and the FOV of conventional DL.The proposed phase-type DL is fabricated by using the laser direct writing of grey-scale patterns for a PCDL of a diameter of 10 mm,a focal length of 100 mm,and a cubic phase coding parameter of 30π.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working bandwidth and the FOV of the PCDL respectively reach 50 nm and 16°with over 8%focusing efficiency,which are in significant contrast to the counterparts of conventional DL and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This work provides a novel way for implementing the achromatic,wide FOV,and high-efficiency imaging with large aperture D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hromatic imaging diffractive lens phase coding large aperture high efficiency
下载PDF
甘草查尔酮A对胶质瘤的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玖 罗鹏 +8 位作者 张磊 郑新瑞 戴舒惠 杨悦凡 饶维 彭程 李娟 马文科 费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甘草查尔酮A(LCA)对人胶质瘤U87、U251细胞的增殖抑制和促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并计算出半数抑制浓度(IC50),按IC50和100μM不同浓度进行分组。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 目的探讨甘草查尔酮A(LCA)对人胶质瘤U87、U251细胞的增殖抑制和促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并计算出半数抑制浓度(IC50),按IC50和100μM不同浓度进行分组。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以及Western Blot从蛋白水平检测凋亡相关分子的改变情况。结果 MTT显示LCA对人胶质瘤U87、U251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LCA对U87、U251细胞48 h的IC50值分别为61.54μM和53.02μM,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密度减少,形态发生明显改变。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LCA可促进胶质瘤U87、U251的细胞凋亡(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CA干预后可显著降低胶质瘤U87、U251细胞内Bcl-2的表达(P<0.01),相反,增加Bax的表达(P<0.05),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LCA对胶质瘤U87、U251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可能通过内源性凋亡途径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瘤 甘草查尔酮A 增殖抑制 凋亡
下载PDF
上海社区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病率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张源 汪志良 +31 位作者 许桦 王慧 杨竹洁 彭磊 宋园园 徐光铮 王春燕 张复亮 彭淑颖 迟桂芬 陆爱萍 梅馨纯 申远 李云霞 李刚 田亮 万鸣 甘荣兴 刘涵毅 高新义 李伟 史琰琛 江敏俊 洪波 岳玲 严峰 朱敏捷 王静华 孙琳 王涛 肖世富 上海老年脑健康队列研究团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2909-2915,共7页
目的调查上海社区常住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患病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建立痴呆早期社区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上海老年脑健康队列研究"中的徐家汇街道老年人认知功能调查研究。2016年7月—2017年6月,选... 目的调查上海社区常住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患病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建立痴呆早期社区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上海老年脑健康队列研究"中的徐家汇街道老年人认知功能调查研究。2016年7月—2017年6月,选取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内的塘子泾社区、徐汇新村社区、泰东社区、零陵社区、南丹社区老年人1 033例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居住状况、受教育时间、职业性质)、生活方式和习惯(吸烟史、饮酒史、饮茶史、运动情况、饮食习惯、业余爱好、右利手情况、睡眠异常情况、饮食异常情况)、BMI、主诉症状(主诉或知情人诉记忆下降、主诉情绪低落、主诉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主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创伤史。调查上海社区常住老年人MCI患病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1 033份,回收有效问卷1 033份,有效回收率100.00%。1 033例社区居民中MCI老年人430例,MCI患病率为41.63%。MCI老年人与正常老年人受教育时间、职业性质、饮茶史、运动情况、业余爱好情况、主诉或知情人诉记忆下降率、主诉工作学习能力下降率、高脂血症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诉或知情人诉记忆下降[OR=2.324,95%CI(1.538,3.511)]、主诉工作学习能力下降[OR=1.667,95%CI(1.258,2.209)]是社区老年人发生MCI的危险因素(P<0.05);受教育时间[OR=0.953,95%CI(0.913,0.996)]、职业性质[OR=0.695,95%CI(0.501,0.964)]、业余爱好[OR=0.723,95%CI(0.533,0.981)]、高脂血症史[OR=0.706,95%CI(0.536,0.929)]是社区老年人发生MCI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上海社区老年人MCI患病率较高,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主诉或知情人诉记忆下降、主诉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保护因素包括受教育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认知障碍 患病率 影响因素分析 早期干预
下载PDF
严重创伤患者紧急救治血液保障模式与输血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5
作者 卢尧 李阳 +152 位作者 张雷英 唐昊 敬慧丹 王耀丽 贾向志 巴立 卞茂红 蔡丹 蔡辉 蔡晓红 查占山 陈秉宇 陈大庆 陈凤 陈国安 陈海鸣 陈静 陈敏 陈青 陈舒 陈玺 程金凤 褚晓凌 崔红旺 崔欣 达珍 戴莹 邓素容 董伟群 范为民 冯珂 付丹晖 付涌水 傅奇 傅雪梅 甘佳 甘新宇 高伟 巩怀证 桂嵘 郭庚 韩宁 郝一文 何武兵 洪强 侯瑞琴 侯卫 胡婕 胡培阳 胡熙 胡晓玉 黄光斌 黄婕 黄象艳 黄远帅 浑守永 蒋学兵 金平 赖冬 乐爱平 黎红梅 李碧娟 李翠莹 李代红 李海宏 李贺 李辉 李剑平 李宁 李喜莹 李湘民 李小飞 李晓娟 李志强 李忠俊 李尊严 梁华钦 梁晓华 廖冬发 廖群 廖燕 林甲进 刘春霞 刘凤华 刘培贤 刘铁梅 刘小信 刘志伟 刘中砥 陆华 栾建凤 骆建军 骆群 吕定丰 吕琪 吕先萍 马爱军 马立强 马曙轩 马现君 马小刚 马晓莉 毛国庆 穆士杰 聂少林 欧阳淑娟 欧阳锡林 潘春球 潘健 潘晓华 彭磊 彭涛 钱宝华 乔姝 秦莉 任颖 任召祺 戎瑞明 苏常山 孙明伟 孙文武 孙振威 唐海平 唐晓峰 唐长玖 陶翠华 田志彬 汪娟 王宝燕 王春燕 王革非 王海燕 王鸿捷 王鹏 王鹏里 王秋实 王晓宁 王新华 王学锋 王勇 王勇军 王远杰 王志华 韦少俊 魏亚明 文键波 文军 吴江 吴巨峰 夏爱军 夏飞 夏荣 谢珏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65-881,共17页
严重创伤患者对救治时效性要求极高,输血在此类患者的紧急救治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表明,早期输注低效价O型全血或平衡比例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等成分血的止血复苏策略将使严重创伤大出血患者... 严重创伤患者对救治时效性要求极高,输血在此类患者的紧急救治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表明,早期输注低效价O型全血或平衡比例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等成分血的止血复苏策略将使严重创伤大出血患者获益。然而,当前国内血液保障模式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对严重创伤患者紧急救治输血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需求。针对我国严重创伤紧急救治血液保障模式与输血策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青年学组组织国内输血医学和创伤救治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Delphi法专家咨询投票,共同制订《严重创伤患者紧急救治血液保障模式与输血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从血液保障模式和输血策略两个方面共提出10条推荐意见,为严重创伤紧急救治阶段的输血复苏提供参考,以期进一步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急救 输血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基于层叠式流道结构多喷嘴电喷头的供液性能研究
6
作者 聂慧 潘艳桥 +2 位作者 彭磊 郑朋义 张峰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8,32,共5页
在奇数多喷嘴电流体动力喷印系统中,针对流量泵供液时喷嘴阵列获得的流量不均匀影响打印质量的问题,提出在喷头内设置一种层叠式微流道辅助分流的解决办法。基于以上层叠式微流道,系统研究了导流单元几何形状、结构参数和流道并联排布... 在奇数多喷嘴电流体动力喷印系统中,针对流量泵供液时喷嘴阵列获得的流量不均匀影响打印质量的问题,提出在喷头内设置一种层叠式微流道辅助分流的解决办法。基于以上层叠式微流道,系统研究了导流单元几何形状、结构参数和流道并联排布形式对其分流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导流单元为正六边形的流道分配性能较好;增大“多孔”分形通道槽宽可提高供液均匀性;当主通道槽宽不大于0.6 mm时,流道供液均匀性随主通道槽宽增大而提高;并联总出口数为17的双层级流道供液均匀性较好。将层叠式微流道分流结构和实际喷头进行集成,验证了在喷印系统实际施加电场的工况条件下,流道依然能保持很好的供液均匀性,且出口最大不均匀度在6%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体动力喷印 层叠式微流道 奇数多喷嘴 流量分配均匀性
下载PDF
自制股骨头内撑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杨立峰 肖东民 +8 位作者 彭春雷 李康华 杨斌辉 刘丰虎 卫永鲲 张波 李伍建 郑劲喆 王伟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96-1101,共6页
背景:髓芯减压治疗早期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得到大多数学者们的认同,但术后股骨头容易塌陷,如何防止塌陷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目的:应用有限元法对股骨头内撑器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 背景:髓芯减压治疗早期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得到大多数学者们的认同,但术后股骨头容易塌陷,如何防止塌陷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目的:应用有限元法对股骨头内撑器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取青壮年意外死亡新鲜股骨标本1具,大体观无畸形、骨折、经X射线证实,无肿瘤、骨质疏松等病理性骨质病变。应用螺旋CT分别对正常股骨头颈、髓芯减压股骨头颈、内撑器置入并植骨股骨头颈由近端向远端垂直纵轴进行扫描,并获得图像数据。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应用有限元法对3种模型股骨头颈部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与结论:(1)正常股骨头受压后应力分散并向下传导,压应力集中在股骨距、张应力集中于转子窝;(2)髓芯减压后股骨头部负重区应力集中,位移大,应变增大;(3)内撑器置入并植骨后应力变化与正常股骨头部应力相近;(4)结果提示,髓芯减压后股骨头负重区应力集中,应变增大,负重区容易塌陷;内撑器置入并植骨模型应力分散,承载负荷大于正常股头颈部,且应变减小,符合正常股骨头颈部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A549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美琴 高博 +6 位作者 焦月盈 李玮 虞结梅 彭向雷 郑妍鹏 付远辉 何金生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13,共7页
目的:探讨人呼吸道合胞体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A549细胞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表达谱的差异,更好地了解宿主与RSV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1 MOI RSV感染A549细胞,24h后... 目的:探讨人呼吸道合胞体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A549细胞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表达谱的差异,更好地了解宿主与RSV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1 MOI RSV感染A549细胞,24h后提取RNA,利用Agilent的lncRNA表达谱芯片,筛查了RSV感染和未感染的A549细胞中的lncRNA差异表达谱,并进行实时定量PCR验证,通过GO和KEGG对差异mRNA和lncR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RSV感染的A549细胞与未感染的A549细胞相比,共有1463个lncRNA和1552个mRNAs显著上调,有944个lncRNA和1489个mRNAs下调,差异表达lncRNA及其预测靶基因主要富集于免疫应答过程。通过定量PCR证实所选lncRNA的表达谱结果。结论:RSV感染A549细胞后,lncRNA表达谱发生明显变化,对深入研究lncRNA如何参与RSV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呼吸道合胞体病毒 A549细胞 长链非编码RNA 表达谱
原文传递
可外接分布参数元件的变压器绕组多导体传输线暂态模型及其模块化封装 被引量:3
9
作者 彭磊 程养春 +2 位作者 郑丹阳 常文治 毕建刚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955-3965,共11页
利用频响法进行在线检测变压器绕组变形时必定要研究频响信号在变电站网络中的暂态传播过程。为了实现将变压器绕组精细模型与变电站网络集成在一起,在采用基于多导体传输线模型的时域有限差分(finite-difference,time-domain,FDTD)算... 利用频响法进行在线检测变压器绕组变形时必定要研究频响信号在变电站网络中的暂态传播过程。为了实现将变压器绕组精细模型与变电站网络集成在一起,在采用基于多导体传输线模型的时域有限差分(finite-difference,time-domain,FDTD)算法搭建绕组模型时,对模型端口处的离散差分运算进行近似处理,提出了新型的简化时域有限差分(jianhua,finite-difference,time-domain,JFDTD)算法,为暂态分析提供技术手段。该算法使传输线模型摆脱了外部网络的终端特性,可以进行独立封装模块化并嵌入到Simulink仿真软件中去,从而实现变压器绕组分布式精细模型与变电站网络的集成。将封装的变压器绕组模块与Simulink中自带的简化电路进行比较,误差可降至0.025%左右,表明JFDTD算法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基于该方法搭建110 kV变电站对频响信号暂态传播过程进行仿真,验证了其可行性,为以后分析其传播特性及其对在线诊断绕组变形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绕组 暂态模型 时域有限差分法 多导体传输线 变电站
下载PDF
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自修复电缆护套材料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木松 李智 +5 位作者 彭磊 郑晓光 马晓茜 余昭胜 付强 张晟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共8页
以环糊精修饰的氧化铝纳米粒子(CD-Al_(2)O_(3)NPs)为主体分子,以含金刚烷的丙烯酸酯为客体分子,通过主、客体相互识别自组装生成包合物后与2-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HEMA)、丙烯酸丁酯(BA)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进行自由基共聚得到了... 以环糊精修饰的氧化铝纳米粒子(CD-Al_(2)O_(3)NPs)为主体分子,以含金刚烷的丙烯酸酯为客体分子,通过主、客体相互识别自组装生成包合物后与2-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HEMA)、丙烯酸丁酯(BA)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进行自由基共聚得到了一种新型的PVP/p(HEMA-co-BA)半互穿网络材料,对其微观形貌和性能进行表征和检测。结果表明:通过主客体包合作用赋与了材料自修复性能;同时,由于引入了主客体包合和氢键两种可逆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材料具有优异的形状记忆功能。材料具备的形状记忆功能和自修复性能可在裂纹的两个断面距离较大时实现自修复,恢复材料的原有性能。此外,PVP/p(HEMA-co-BA)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耐受温度达到200℃,能够在较高温度环境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缆 护套材料 形状记忆 自愈合 主客体
下载PDF
单引物PCR法引入定点突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向雷 王烨 +4 位作者 王丽男 苏彦斌 付远辉 郑妍鹏 何金生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23,共5页
目的:利用单个突变引物,在含人呼吸道合胞病毒F蛋白基因编码序列的pc DNA3.1(+)-F质粒中,通过单次环形PCR在特定序列位置引入定点突变。方法:以双链环状的pc DNA3.1(+)-F质粒DNA为模板,设计分别含有三种目的突变N70Q,I431N,Q270T的三条... 目的:利用单个突变引物,在含人呼吸道合胞病毒F蛋白基因编码序列的pc DNA3.1(+)-F质粒中,通过单次环形PCR在特定序列位置引入定点突变。方法:以双链环状的pc DNA3.1(+)-F质粒DNA为模板,设计分别含有三种目的突变N70Q,I431N,Q270T的三条单引物,分别进行单次PCR。用甲基化DNA特异的限制性内切酶Dpn I处理PCR产物后转化大肠杆菌DH5α,进行克隆筛选,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结果:酶切鉴定结果和测序结果均符合预期,利用单引物PCR法成功在含人呼吸道合胞病毒F蛋白基因编码序列的pc DNA3.1(+)-F质粒DNA中引入了单碱基突变、两个间隔碱基突变及相邻三碱基突变三种目的突变。结论:单引物PCR法解决了常规定点突变方法中多个PCR反应,程序繁琐及突变效率低等问题,是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基因工程定点突变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点突变 单引物 PCR 基因工程
原文传递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课程中的教学组织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磊 郑晗 蔡嘉虹 《黑龙江科学》 2019年第19期10-11,共2页
概述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从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小组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等五方面入手,阐述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提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应该实现两个转变,即教师变讲授知识为引导组织,学生变接受知识为主... 概述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从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小组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等五方面入手,阐述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提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应该实现两个转变,即教师变讲授知识为引导组织,学生变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知。从软件操作及实物操作的平衡和选择、考核方式配合等两方面进行了教学反思,以期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独立自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课程 教学组织
下载PDF
Fe_(3)O_(4)纳米粉体掺杂PTCDI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光催化研究
13
作者 金英伟 彭蕾 +5 位作者 李平灯 杨玉莹 程波 郑琦 户业丽 丁强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6-109,共4页
制备了一种具有磁响应的有机纳米半导体复合光催化材料,并将其用于吸附及光催化降解有机物。利用SEM、TEM、FT-IR及DRS对产物的形貌结构及光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可见光条件下吸附降解有机染料实验结果表明,Fe_(3)O_(4)-PTCDI纳米复合... 制备了一种具有磁响应的有机纳米半导体复合光催化材料,并将其用于吸附及光催化降解有机物。利用SEM、TEM、FT-IR及DRS对产物的形貌结构及光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可见光条件下吸附降解有机染料实验结果表明,Fe_(3)O_(4)-PTCDI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吸附及光催化活性;经过4 h的紫外光或6 h的吸附及可见光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去除效率分别为76.4%及72.2%。6次光催化重复利用实验结果表明,其有机染料的去除效率未出现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Fe_(3)O_(4)) 苝四甲酰二亚胺(PTCDI) 光催化吸附有机半导体
下载PDF
CFETR先进小样品辐照胶囊优化与热工安全分析
14
作者 刘畅 刘文斌 +7 位作者 戴勇 孙寿华 张平 康长虎 宋霁阳 王凯民 彭蕾 郑鹏飞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6,共8页
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先进材料辐照考验样品所在胶囊结构较为复杂,其内部填充氦气,胶囊肋条尺寸、位置以及胶囊内部填充材料对样品温度影响大。基于STAR-CCM+程序建立CFETR先进小样品辐照装置内胶囊全尺寸模型,针对样品的目标温度... 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先进材料辐照考验样品所在胶囊结构较为复杂,其内部填充氦气,胶囊肋条尺寸、位置以及胶囊内部填充材料对样品温度影响大。基于STAR-CCM+程序建立CFETR先进小样品辐照装置内胶囊全尺寸模型,针对样品的目标温度,对胶囊的肋条和填充材料进行了调整。对于胶囊内整体样品释热率较低的情况,采用释热率较大的钨材料作为填充材料,可以明显提高整体样品温度;对于局部样品释热率差别较大的情况,调整局部肋条的尺寸和位置,能够很好控制样品间的温度,使样品计算温度满足目标温度范围。结果表明:采用上述方法进行优化后,样品中心温度能够满足目标温度范围,且满足入高通量工程试验堆(HFETR)辐照的热工安全,保证整个辐照任务能够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ETR 胶囊 肋条 填充物 优化 HFETR
原文传递
基于人体解剖结构的单兵防护后损伤评估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子轩 温垚珂 +3 位作者 董方栋 夏海龙 彭磊 郑浩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90-2199,共10页
为评估人体靶标在穿戴防弹衣情况下,枪弹钝击或穿透防弹衣时对人体造成的损伤严重度,基于真实人体切片数据构建了穿戴防弹衣的数字化人体模型,采用高速摄影机拍摄枪弹侵彻有防护明胶靶标过程,获得明胶靶标内部瞬时空腔的演化数据,并建... 为评估人体靶标在穿戴防弹衣情况下,枪弹钝击或穿透防弹衣时对人体造成的损伤严重度,基于真实人体切片数据构建了穿戴防弹衣的数字化人体模型,采用高速摄影机拍摄枪弹侵彻有防护明胶靶标过程,获得明胶靶标内部瞬时空腔的演化数据,并建立瞬时空腔简化模型。采用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评价单个组织器官的损伤情况,分别基于最大简明损伤评分(MAIS)和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损伤评估算法给出钝击和穿透防弹衣情况下人体相应部位的损伤评分结果,并进行死亡率预测。开发了人体易损性评估软件,获得了某枪弹以不同速度钝击和穿透穿防弹衣人体时,对人体造成的损伤严重度评分值。研究结果表明:当某枪弹以速度638 m/s射击穿防弹衣人体胸部时产生钝击损伤,人体损伤评分结果为MAIS=3、NISS=27,死亡率预测结果为12.88%;当某枪弹以速度714 m/s射击穿防弹衣人体胸部时,枪弹穿透防弹衣直接侵彻人体组织,人体损伤评分结果为MAIS=5、NISS=75,死亡率预测结果为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击损伤 侵彻 人体易损性 防弹衣 损伤评估
下载PDF
EDA基因新剪切突变导致X连锁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 被引量:3
16
作者 顾本宏 朱晓斌 +10 位作者 朱子珏 田汝辉 李朋 智二磊 姚晨成 王洪 陈慧兴 万众 黄煜华 何祖平 李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8-292,共5页
目的·检测一X连锁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EDA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共13位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EDA基因编码区的8个外显子及其2端侧翼序列并测序,明确突变位点。结果·先证者及其患病哥哥EDA基... 目的·检测一X连锁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EDA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共13位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EDA基因编码区的8个外显子及其2端侧翼序列并测序,明确突变位点。结果·先证者及其患病哥哥EDA基因6号内含子剪切供体发生T>A突变,而家系无其他外胚层发育不良临床表现成员,均无该位点突变。结论·该家系中IVS 6+2T>A(g.69250372,Xq22.3)突变为剪切致病突变,属国内外首报,是X连锁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的新致病突变。该突变可用于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减少出生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 基因突变 EDA基因
下载PDF
船舶舱室空调气流组织模拟与舒适度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磊 郑学林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96-101,共6页
由于船舶航行的高温高湿外界环境及本身舱室空间的局限性,使得输送兵舱内热环境较差,人体热舒适性较差。为改善乘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人体热舒适性,本文对新风口及输送兵舱进行实测,确定空调负荷的选取及理论计算的参数。采用CFD数值模拟... 由于船舶航行的高温高湿外界环境及本身舱室空间的局限性,使得输送兵舱内热环境较差,人体热舒适性较差。为改善乘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人体热舒适性,本文对新风口及输送兵舱进行实测,确定空调负荷的选取及理论计算的参数。采用CFD数值模拟不同送风方式下的舱室的气流组织,并建立一套舱室气流组织的评价体系探讨不同送风方式下的舱室舒适度。为优化舱室空调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组织 数值模拟 实船测试 热舒适
下载PDF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三相分离器性能的研究
18
作者 訾灿 李向东 +2 位作者 彭磊 陆飞鹏 郑晓宇 《中国沼气》 2021年第1期32-39,共8页
三相分离器是厌氧反应器的核心部件,三相分离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揭示气液固三相分离过程。文章通过建立冷模实验系统探究了三相分离器气体分离收集的过程,并考察了曝气量、进水量对气相带水量、气相带水能力、颗粒流失等三相分离器... 三相分离器是厌氧反应器的核心部件,三相分离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揭示气液固三相分离过程。文章通过建立冷模实验系统探究了三相分离器气体分离收集的过程,并考察了曝气量、进水量对气相带水量、气相带水能力、颗粒流失等三相分离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相在三角堰内完成分离收集然后汇聚到集气室内,最后夹带一定量的液体由提升管排出;随着曝气量的增加,气泡逃逸量有所增加,颗粒流失加大,气相带水量不断增加,但是气相带水能力先增加后降低;进水量的变化不影响三相分离器的运行效果。研究结果为三相分离器的设计及稳定运行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反应器 内循环 三相分离器 多相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