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冠肺炎疫情大数据分析与区域防控政策建议 被引量:126
1
作者 周成虎 裴韬 +11 位作者 杜云艳 陈洁 许珺 王姣娥 张国义 苏奋振 宋辞 易嘉伟 马廷 葛咏 张岸 姜莉莉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0-203,共4页
新冠肺炎疫情区域扩散以武汉为中心,随着春节大量人口的返乡流动呈现加速态势。整个湖北省需要城乡协同,共抗疫情,特别是武汉大都市圈内的黄冈、孝感等地区;在全国层面上,要切实加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与武汉联系密切城市的疫情防... 新冠肺炎疫情区域扩散以武汉为中心,随着春节大量人口的返乡流动呈现加速态势。整个湖北省需要城乡协同,共抗疫情,特别是武汉大都市圈内的黄冈、孝感等地区;在全国层面上,要切实加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与武汉联系密切城市的疫情防控,并积极利用通讯和社交媒体等大数据,开展潜在感染区和感染人群的精准识别,严控可能形成的次级疫情暴发中心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区域扩散 城乡协同联防 次级中心源地
原文传递
地理大数据挖掘的本质 被引量:94
2
作者 裴韬 刘亚溪 +4 位作者 郭思慧 舒华 杜云艳 马廷 周成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86-598,共13页
针对地理大数据的内在本质以及地理大数据挖掘对于地理学研究的意义,本文解释了地理大数据的含义,并在大数据"5V"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粒度、广度、密度、偏度和精度等"5度"的特征,揭示了地理大数据的本质特点。在此... 针对地理大数据的内在本质以及地理大数据挖掘对于地理学研究的意义,本文解释了地理大数据的含义,并在大数据"5V"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粒度、广度、密度、偏度和精度等"5度"的特征,揭示了地理大数据的本质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地理大数据的表达方式、地理大数据挖掘的目标、地理模式的叠加与尺度性、地理大数据挖掘与地理学的关系等4个方面阐述了地理大数据挖掘的本质与作用,并从挖掘目标的角度对地理大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类。未来地理大数据挖掘的研究将面临地理大数据的聚合、挖掘结果的有效性评价以及发现有价值的知识而非常识等几方面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模式 空间关系 空间分布 流空间 时空异质性 知识发现
原文传递
基于街景图像的城市环境评价研究综述 被引量:65
3
作者 张丽英 裴韬 +2 位作者 陈宜金 宋辞 刘小茜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6-58,共13页
城市环境评价研究传统上采用基于现场调研的方法,难以在大范围、精细化的尺度上进行评估。街景图像具有覆盖面广、能提供街道层级景观信息,且数据采集成本低的优势,为城市环境评价研究提供了大样本数据源和新的研究思路。人工智能技术... 城市环境评价研究传统上采用基于现场调研的方法,难以在大范围、精细化的尺度上进行评估。街景图像具有覆盖面广、能提供街道层级景观信息,且数据采集成本低的优势,为城市环境评价研究提供了大样本数据源和新的研究思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使得在大范围空间尺度上,基于街景图像进行城市环境评价研究成为可能。本文首先对城市环境评价常用的3种数据源(街景图像、遥感影像和地理标记社交媒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归纳街景图像在城市环境评价中的优势;然后,从方法学的角度把基于街景图像进行城市环境评价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分为4大类别(基于图像分析的方法、基于统计分析的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和基于空间分析的方法);接着,从城市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美学环境,综述了街景图像在城市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景图像 城市环境评价 城市要素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时空大数据的区际迁徙人群多层次空间分布估算模型--以COVID-19疫情期间自武汉迁出人群为例 被引量:44
4
作者 刘张 千家乐 +6 位作者 杜云艳 王楠 易嘉伟 孙晔然 马廷 裴韬 周成虎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已有研究很少关注区际迁徙人群在不同尺度上空间分布的动态估算问题。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坚决防止疫情扩散成为社会最紧迫的事情。在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前夕,已有500多万人离开了武汉,快速准确地推算这部分人群的去向... 已有研究很少关注区际迁徙人群在不同尺度上空间分布的动态估算问题。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坚决防止疫情扩散成为社会最紧迫的事情。在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前夕,已有500多万人离开了武汉,快速准确地推算这部分人群的去向,可以为防止疫情扩散和制定防疫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此为例,基于开源腾讯位置请求大数据、百度迁徙大数据、土地覆盖数据等多源地理时空大数据,提出一种区际迁徙人群多层次空间分布动态估算模型,用于推算2020年除夕(2020年1月24日)之前从武汉流入湖北省内各地的人群数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显示:①春节时段湖北省各地级市农村地区人群增加数量占人群变化总量的比例平均达124.7%,从武汉市迁入各地级市的人群中至少51.3%流入农村地区;②区县尺度人群变化总量的空间分布呈现3个圈层结构:第一圈层为疫情核心区,包括武汉及其周边地区,以人群流出为主;第二圈层为重点关注区,包括黄冈、黄石、仙桃、天门、潜江、随州、襄阳,以及孝感、荆门、荆州和咸宁的部分地区,以人群总量和农村地区人群数量大幅增加为主;第三圈层为次级关注区,包括湖北西部宜昌、恩施、神农架和荆门部分地区,以人群小幅流入为主。最后,建议湖北省内,尤其是位于第二圈层内的区县,应高度关注农村地区人群的疫情防控。此研究成果在2~3天完成,显示大数据是可以快速地响应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为决策的制定提供一定支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疫情防控 动态人群估算 人群流动 手机定位大数据 百度迁徙大数据 湖北 武汉 农村
原文传递
地理信息科学发展与技术应用 被引量:36
5
作者 周成虎 孙九林 +9 位作者 苏奋振 杨晓梅 裴韬 葛咏 杨雅萍 张岸 廖小罕 陆锋 高星 付东杰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593-2609,共17页
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方面的历史过程,从早期的测量和制图的研究,到开创中国地理信息学科,建立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是中国特色原创地理信息理论发展的历史,是中... 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方面的历史过程,从早期的测量和制图的研究,到开创中国地理信息学科,建立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是中国特色原创地理信息理论发展的历史,是中国具备自主研发世界级地理信息软件的历史,是地理信息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坚实科技支撑的历史。本文主要从地图学、地学遥感、地理信息科学、地学数据共享、重大技术突破和国家战略支撑等方面进行概述,最后从地学知识图谱、地理大数据分析、遥感人工智能、地理系统模拟和知识服务角度展望地理科学发展的新科学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科学 地图学 地学遥感 数据共享 地理智能
原文传递
地理流的空间模式:概念与分类 被引量:33
6
作者 裴韬 舒华 +4 位作者 郭思慧 宋辞 陈洁 刘亚溪 王席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0-40,共11页
地理流被定义为地理对象在不同空间位置间的流动,而地理流通常涵盖了物质、信息、资金、能量等的空间转移。位置之间各种流的出现与强化,改变了以距离衰减效应为基本规律的传统认知。因此,针对地理流的研究将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理解地理... 地理流被定义为地理对象在不同空间位置间的流动,而地理流通常涵盖了物质、信息、资金、能量等的空间转移。位置之间各种流的出现与强化,改变了以距离衰减效应为基本规律的传统认知。因此,针对地理流的研究将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理解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理。本文认为可采用2种模型对地理流进行表达:①将地理流抽象为包含起点和终点坐标的四元组(又称地理流正交模型);②将其抽象为包含起点坐标、流长度与流方向的模型(又称地理流极坐标模型)。在地理流表达模型的基础上,流空间可以定义为由两个二维空间通过笛卡尔积形成的四维空间。本文给出了流空间中4种距离(最大距离、加和距离、平均距离和加权距离)、不同距离下地理流的r邻域体积以及地理流密度等测度的定义。根据地理流极坐标模型中不同要素随机性的组合方式,将地理流模式分为随机、丛集、聚散、社区、并行与等长6种常见的单一模式,并梳理了不同模式的识别方法。单一模式之间的组合可以形成混合模式,而多类流数据之间可以形成多元流模式。在未来的研究中,地理流的基础统计理论、地理流模式的挖掘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将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聚类 流随机性 流异质性 流丛集模式 流聚散模式 流社区模式 流等长模式 流并行模式
原文传递
COVID-19疫情时空分析与建模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7
作者 裴韬 王席 +6 位作者 宋辞 刘亚溪 黄强 舒华 陈晓 郭思慧 周成虎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8-210,共23页
COVID-19疫情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并成为不同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根据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从疫情开始直至近期,关于COVID-19疫情的文章已经超过13 000篇,相关研究除从医学及生物学角度探讨病毒致病机理、特效... COVID-19疫情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并成为不同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根据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从疫情开始直至近期,关于COVID-19疫情的文章已经超过13 000篇,相关研究除从医学及生物学角度探讨病毒致病机理、特效药物和疫苗研制之外,更多的是探索疫情的非药物防控方法。本文针对后者,从传播关系识别、疫情时空模式分析、疫情预测模型、疫情传播模拟、疫情风险评估和疫情影响评价6个方面梳理近期研究进展。传播关系识别的研究主要包括:聚集性疫情和传播关系的识别,其中,个体轨迹大数据已成为此类研究的关键。针对疫情的时空模式分析发现,疫情分布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而时空传播则呈现出典型的网络特征。针对疫情的预测仍主要依赖于动力学模型,而从宏观到微观的预测模型,人群流动的影响不容忽视,并成为模型预测精度的关键要素之一。针对疫情的情景模拟主要侧重于通过模拟手段评估交通限制、社区防控和医疗资源调配等措施的效果。在非药物的干预中,交通阻断和社区防控措施被证明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医疗资源的保障和优化调配则是防控的基础;而复工复产的情景模拟显示,在防控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复工进程必须有序有节。针对疫情风险评估的研究,目前主要关注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具体地,疫情感染风险与个体是否具有基础性疾病关系密切,而感染病毒后的死亡率存在性别差异;在自然因素中,如温度、降水、气候等会影响疫情的传播,但影响有限;而社会因素中,除了人群流动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外,社会不公平性所导致的就医条件差异也会对感染率产生显著影响。针对疫情对未来的影响,本文主要关注公众心理、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3个方面,即疫情对公众心理和经济的影响主要以负面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文献计量学分析 传播关系 时空模式 疫情预测 传播模拟 风险评估 疫情影响评估
原文传递
信息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新 袁林旺 +3 位作者 裴韬 黄昕 刘广 郑东海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94-2103,共10页
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地理科学的发展,地理科学的研究已从传统的自然地理空间、人文地理空间拓展到了信息地理空间,催生了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地理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数据科学3个分支学科。在《中国学科及前... 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地理科学的发展,地理科学的研究已从传统的自然地理空间、人文地理空间拓展到了信息地理空间,催生了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地理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数据科学3个分支学科。在《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背景下,本文梳理了信息地理学的形成、定义和学科体系,重点阐述了信息地理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布局、优先领域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以期本文有助于促进遥感、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回归地理科学,进一步强化地理科学研究,使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促进地理科学的整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地理学 地理遥感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数据科学 学科体系
原文传递
基于技术效率测算的京津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向东 刘小茜 +1 位作者 裴韬 王振波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53-1865,共13页
现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主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存在依据不充分、结果不可比、难反映动态变化等缺陷。针对此,基于集约潜力和技术效率的概念联系,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定义为是城市土地利用技术效率的潜在提升所可能... 现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主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存在依据不充分、结果不可比、难反映动态变化等缺陷。针对此,基于集约潜力和技术效率的概念联系,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定义为是城市土地利用技术效率的潜在提升所可能带来的土地节约量或产出增加量,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节约潜力和产出增长潜力定量评价模型,测算和分析了京津冀2006-2015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节约潜力和产出增长潜力的规模与占比情况。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规模巨大且持续增加,土地节约潜力规模10年均值为709.80 km^2、净增量达543.96 km^2,产出增长潜力规模(2005年不变价)10年均值为4207.57亿元、净增量达3428.55亿元;②京津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占比很高且持续提升,土地节约潜力占比10年均值为21.80%、净提高10.56个百分点,产出增长潜力占比10年均值为26.12%、净提高14.73个百分点;③京津冀13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排名很稳定,且差距在扩大,显示出越发达城市集约挖潜越困难、越落后城市集约挖潜越容易的一般规律,以及集约挖潜容易者更加容易、困难者更加困难的马太效应。研究能够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实践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有利于推进集约评价和效率测算研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潜力 土地节约潜力 产出增长潜力 技术效率 随机前沿分析 京津冀
原文传递
基于大数据的极端暴雨事件下城市道路交通及人群活动时空响应 被引量:25
10
作者 易嘉伟 王楠 +7 位作者 千家乐 马廷 杜云艳 裴韬 周成虎 涂文娜 刘张 王会蒙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7-508,共12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降雨增多,暴雨内涝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快速掌握暴雨给城市交通及人群的影响,有助于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和事件响应能力。利用实时动态的交通路况信息和手机定位请求数据,通过一种融合STL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降雨增多,暴雨内涝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快速掌握暴雨给城市交通及人群的影响,有助于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和事件响应能力。利用实时动态的交通路况信息和手机定位请求数据,通过一种融合STL时序分解技术与极端学生化偏差统计检验的时间序列异常探测方法,监测和分析暴雨内涝灾害事件中,城市道路交通和人群活动的时空响应特征,并以2018年7月16日发生在北京的极端暴雨事件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降雨集中的早、晚高峰两个时段(8-9时、18-19时),市区的拥堵道路数量超出往常水平最高可达150%,异常检测分析显示拥堵道路数量和交通拥堵指数均达到异常甚至极端水平。人群活动的异常响应分析结果显示,暴雨事件引起定位请求量异常升高、异常点增多,且异常点的空间分布与1 h前的降雨量分布存在较高相关性。以上结果不仅证明了大数据及异常检测方法对于快速洞察暴雨事件对城市交通及人群影响的有效性,也为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的应急响应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事件 城市内涝 道路交通 人群活动 大数据 异常检测
原文传递
京津冀城市扩张对植被和地表城市热岛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赵安周 裴韬 +3 位作者 曹森 张安兵 范倩倩 王金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25-1833,共9页
基于MODIS-LST、EVI以及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分析了2000~2015年京津冀13个城市生长季及不同季节城市扩张对植被(ΔEVI)和地表城市热岛影响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京津冀13个城市主城区生长季及不同季节的城市扩张对... 基于MODIS-LST、EVI以及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分析了2000~2015年京津冀13个城市生长季及不同季节城市扩张对植被(ΔEVI)和地表城市热岛影响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京津冀13个城市主城区生长季及不同季节的城市扩张对植被均存在消极影响(ΔEVI<0),对夏季植被的影响最大(ΔEVI=-0.131);白天和夜间的地表城市热岛强度(SUHII)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分别为2.594℃和1.859℃;不同季节的ΔEVI均值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其速率分别为-0.0038,-0.0033,-0.0045和-0.0018/a(P<0.01);生长季、春季和夏季白天SUHII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速率分别为0.076,0.093和0.106℃/a(P<0.01),不同季节夜间SUHII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其增加速率分别为0.05,0.055,0.049,0.054和0.046℃/a;京津冀13个城市主城区的ΔEVI均值和SUHII均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其相关系数介于-0.959^-0.592之间;白天SUHII与ΔEVI的相关性最高为生长季(r=-0.959),夜间SUHII与ΔEVI的相关性最高为春季(r=-0.9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城市热岛强度 植被 城市化 趋势变化 京津冀
下载PDF
地理大数据聚合的内涵、分类与框架 被引量:16
12
作者 裴韬 黄强 +5 位作者 王席 陈晓 刘亚溪 宋辞 陈洁 周成虎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153-2162,共10页
地理大数据是地理对象所产生的"足迹数据",而地理大数据挖掘就是通过反演分析地理对象的"足迹数据",揭示其中蕴含的人地关系及其时空模式。近年关于地理大数据的重大研究进展显示,其研究结论的取得大多需要借助多... 地理大数据是地理对象所产生的"足迹数据",而地理大数据挖掘就是通过反演分析地理对象的"足迹数据",揭示其中蕴含的人地关系及其时空模式。近年关于地理大数据的重大研究进展显示,其研究结论的取得大多需要借助多种大数据的信息综合。为此,本文提出研究地理大数据聚合的必要性:代表新的研究范式、产生新的研究视角、提升研究的全面性,并将地理大数据聚合定义为:不同地理大数据之间通过转换形成面向研究对象的多维数据集合。在阐述地理大数据分类和特点的基础上,将地理大数据聚合分为:时空聚合、面向对象聚合、面向主题聚合以及面向模型聚合四种类型。地理大数据聚合作为地理大数据挖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确定内核—信息溯源—反演汇聚3个步骤,而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统一时空框架和基准、统一数据表达与存储、匹配同一观测对象的多数据源、统一多源数据的时空范围、调和不同对象之间不同的变化速率、解决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大数据与小数据的聚合等。地理大数据聚合方法与技术的发展,将会拓展地方的感知、土地功能的识别、对人群的观测与理解、功能与流动之间关系、地表复杂巨系统等新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大数据思维 城市功能区 人群活动 地理信息科学 数据融合
原文传递
面向公共安全事件的网络文本大数据结构化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裴韬 郭思慧 +5 位作者 袁烨城 张雪英 袁文 高昂 赵志远 薛存金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3,共12页
网络文本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目前已成为公共安全事件紧急救援与影响评估的重要信息源。现有的方法虽然可定向地提取文本信息中事件的各类要素信息,但由于缺乏面向事件的整体建模与解析框架,难以从网络文本中获取系统的事件要素的结构化... 网络文本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目前已成为公共安全事件紧急救援与影响评估的重要信息源。现有的方法虽然可定向地提取文本信息中事件的各类要素信息,但由于缺乏面向事件的整体建模与解析框架,难以从网络文本中获取系统的事件要素的结构化信息,即所提取的事件要素信息要么不够完整,要么与目标事件不匹配,由此产生的遗漏与谬误难以支撑针对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的系统分析。为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面向公共安全事件的网络文本大数据结构化理论框架,首先,建立了公共安全事件的语义框架,并以地震事件为例构建了相应的结构化表结构;其次,应用训练语料的关联标注解决了事件要素与事件无法匹配的难点;最后,通过使用可融合关联信息的文本解析算法,系统提取了事件类型、事件名称、事件时间、事件位置及其他属性,基本实现了网络文本中不同事件信息的结构化。本文以云南邵通鲁甸地震为例,展示了地震事件的网络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过程与结果,为分析地震所受的关注程度以及救援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面向公共安全事件的网络文本信息挖掘系统,展示了地震事件文本的结构化解析以及由此实施的事件关注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框架 文本解析 事件关注度 地震事件 空间搜索引擎
原文传递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小茜 裴韬 +1 位作者 舒华 高锡章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65-777,共13页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CiteSpace和TDA等引文分析及可视化工具,对国内外"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相关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构建检索式,得到1900—2017年WOS(Web of Science)期刊论文共10 315篇,对研究态势及热点进行梳理和分...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CiteSpace和TDA等引文分析及可视化工具,对国内外"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相关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构建检索式,得到1900—2017年WOS(Web of Science)期刊论文共10 315篇,对研究态势及热点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发现,系统恢复力研究可归纳为5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内涵、变化诱因、空间尺度、研究对象及响应措施。自1973年提出,该理论发展了近45年,借助知识图谱分析发现,形成了三大研究主题领域:内涵与理论、诱因与方法、适应与管理。分析研究热点时序演化发现,近20年来,以气候变化为诱因、以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研究形成了最为完备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近10年来,社区和城市尺度的研究发展迅速成为热点;近5年来,社会学习和知识传播等适应对策得到关注。深化对同质社会经济单元的研究,开展案例研究与实地观测、实验和建模方法的融合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力 社会-生态系统 文献计量学 适应性管理 共现关系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室内定位数据的群体时空行为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承达瑜 秦坤 +3 位作者 裴韬 欧阳 王蒙 徐连明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45,共10页
室内定位数据记录了用户在室内空间活动的时空轨迹,是研究人群室内行为的重要信息源。室内数据时空耦合、分布复杂,可视化分析可以更好地揭示其规律。然而,与室外数据不同,室内数据具有时空粒度细、定位精度高等特点,与POI之间的空间关... 室内定位数据记录了用户在室内空间活动的时空轨迹,是研究人群室内行为的重要信息源。室内数据时空耦合、分布复杂,可视化分析可以更好地揭示其规律。然而,与室外数据不同,室内数据具有时空粒度细、定位精度高等特点,与POI之间的空间关系更为明确,其轨迹受到室内设施和空间的制约,出现高维和不规则的特征,而这给室内行为研究提供依据的同时,又给可视化分析带来一定的挑战。现有的可视化方法主要应用于室外定位数据,关注轨迹自身的活动轨迹分析,往往忽略了所经过POI语义信息表达。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分析室内空间结构与定位数据的特征,阐述室内空间可视化分析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面向室内人群的时空分布、移动模式及相关POI之间的对比、关联分析的需求,细化可视化分析的内容,明确可视化分析与展示的对象,并设计数据结构;从数据结构、可视化方法、展示图件及用户交互4个层次构建时空行为可视化分析模型;基于上述方法,采用WebGIS和WebGL技术综合设计和实现了面向商场定位的商场客流分析系统;最后,通过某一大型商场的用户定位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验证了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定位数据 时空大数据 群体 时空行为 可视化分析
原文传递
公路路桥过渡段刚性楔形搭板设计参数优化 被引量:10
16
作者 裴涛 杜英辉 +1 位作者 陈雷 张尧禹 《公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7,共6页
桥头搭板能够有效抑制桥头跳车,但普通搭板易引起二次跳车等现象对行车不利,而刚性楔形搭板则可改善该问题。以车体垂向加速度均方根、搭板两端错台高度作为控制指标,建立了7自由度车辆模型和过渡段三维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桥头搭板的不... 桥头搭板能够有效抑制桥头跳车,但普通搭板易引起二次跳车等现象对行车不利,而刚性楔形搭板则可改善该问题。以车体垂向加速度均方根、搭板两端错台高度作为控制指标,建立了7自由度车辆模型和过渡段三维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桥头搭板的不同参数组合下车辆和过渡段的动力特性,对楔形搭板的最大厚度、弹性模量、上表面坡度和长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当搭板最大厚度为30cm、弹性模量为2.8×10~4 MPa、上表面坡度为2%、长度不小于7m时,远离桥台一端的错台高度满足轻微错台标准;当搭板最大厚度为30cm、弹性模量为2.8×10~4 MPa、长度为8m、搭板上表面坡度不小于1%时,满足舒适性要求;搭板的弹性模量对错台高度的影响不显著。建议搭板材质选取C35,长度、最大厚度分别不小于7m和30cm,上表面坡度不小于1%,以满足人体舒适性和错台高度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头搭板 刚性楔形搭板 评价指标 参数优化 垂向加速度均方根 错台高度
原文传递
新时代自然灾害态势感知的实践与方法探索 被引量:5
17
作者 程昌秀 裴韬 +3 位作者 刘瑜 杜云艳 沈石 江净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8-557,共10页
随着人类世的到来,“常态化”的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成为人类生存面临的首要问题。大数据智能化的技术驱动、大科学(计划)的学科基础、全球化治理与应对的需求牵引,共同构成了新时代自然灾害研究的主旋律。论文提出自然灾害态势感知的概... 随着人类世的到来,“常态化”的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成为人类生存面临的首要问题。大数据智能化的技术驱动、大科学(计划)的学科基础、全球化治理与应对的需求牵引,共同构成了新时代自然灾害研究的主旋律。论文提出自然灾害态势感知的概念,并结合新时代背景提出洞悉“态”、预测“势”两个不同层次的感知。在洞悉“态”方面,论文辨析了传统灾害观测与大数据态势感知的区别和联系;并以社交媒体、手机信令、视频监控等为例,梳理了大数据在台风、洪涝、地震、极端高温等灾害态势理解中的研究与实践。在预测“势”方面,论文总结了系列大数据观测—机器学习—机理模型整合的方法,并以城市洪涝事件演进模拟为例进行说明;在区域或全球尺度,提出应在大科学(计划)统一定义的未来情境下开展跨领域综合态势的感知与预测,并服务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利用人地耦合模型,感知灾害对社会经济的级联影响和远程效应,用以消除和解决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最后,建议国家成立相关研究机构推进灾害大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开展灾害灾情标准知识库、训练库的建设;建议进一步推进机理模型、大数据、机器学习的整合与应用,推进自然灾害人地系统的耦合,提升中国自然灾害的社会治理与决策支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态势感知 大数据 机器学习 人地系统耦合
原文传递
京津冀地区不透水表面覆盖率的时空演变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安周 刘宪锋 +3 位作者 裴韬 王金杰 张安兵 宋辞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82-1595,共14页
基于不透水表面和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辅以分段线性回归、趋势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18年京津冀不透水表面覆盖率(ISP)的时空演变及其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京津冀ISP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增速为0.024%/a(P<0.01)... 基于不透水表面和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辅以分段线性回归、趋势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18年京津冀不透水表面覆盖率(ISP)的时空演变及其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京津冀ISP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增速为0.024%/a(P<0.01)。分阶段来看,2000—2010年和2011—2018年ISP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分别为0.019%/a(P<0.01)和0.037%/a(P<0.01),后一阶段的增速快于前一阶段;②空间上,ISP快速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城市和近郊,缓慢增加和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主城区和农村;③从不同ISP区域ΔEVI的时间变化趋势来看,城区、近郊和远郊的ΔEVI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的地市分别有6个、6个和3个。主城区的ΔEVI呈显著增加趋势的地市有3个(P<0.05)。从EVI的空间变化趋势来看,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北京、天津等市的主城区,显著减少的区域主要位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市的近郊和远郊;④从EVI随ISP的空间变化趋势看,所有地市EVI随ISP的增加均呈显著减小的趋势(P<0.01)。减小趋势最大和最小的地市分别为秦皇岛和张家口,其下降速率为-0.0081/a和-0.0043/a。从时间变化来看,京津冀的EVI与ISP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4912。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的植被变化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表面覆盖率 EVI 时空演变 京津冀
原文传递
SF6/N2混合气体1100 kV GIL产品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志刚 金光耀 +3 位作者 柏长宇 李丽娜 裴涛 叶三排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21,29,共7页
1 100 kV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中SF6使用量较大,由于SF6气体具有很大的温室效应,因此,采用SF6/N2混合气体作为绝缘介质以减少SF6气体的使用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研究SF6/N2混合气体的绝缘、温升等特性,提出了适用于1 100... 1 100 kV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中SF6使用量较大,由于SF6气体具有很大的温室效应,因此,采用SF6/N2混合气体作为绝缘介质以减少SF6气体的使用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研究SF6/N2混合气体的绝缘、温升等特性,提出了适用于1 100 kV GIL的SF6/N2混合气体压力及混合比,研制了1 100 kV GIL样机,并进行了绝缘、温升试验研究,试验结果与仿真一致:混合气体压力不变的条件下,气体的绝缘强度随SF6比例的增加而增大,GIL导体、触指温升随SF6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壳体温升与混合气体中SF6比例的关系不大;在相同绝缘耐受场强条件下,SF6/N2混合气体压力与纯SF6气体压力成正相关关系,且混合气体中SF6比例越低,气体压力增加的幅度越大。研制的SF6/N2混合气体绝缘1 100 kV GIL样机通过型式试验及长期带电运行试验,验证了产品长期带电运行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6/N2 1 100 KV GIL 绝缘特性 温升特性 带电考核
下载PDF
精喹禾灵降解菌株Bacillus subtilis H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被引量:7
20
作者 侯颖 李静泉 +3 位作者 尤晓颜 王维宇 裴韬 孙军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66-1472,共7页
以精喹禾灵为唯一碳源,从长期受精喹禾灵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精喹禾灵降解菌株H.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H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H在温度为30~42℃和pH值7~9范围内,72h内对... 以精喹禾灵为唯一碳源,从长期受精喹禾灵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精喹禾灵降解菌株H.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H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H在温度为30~42℃和pH值7~9范围内,72h内对100mg/L精喹禾灵的降解率均可达95%以上.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鉴定菌株H降解精喹禾灵的产物为精喹禾灵酸.这是首次报道枯草芽孢杆菌对精喹禾灵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喹禾灵 枯草芽孢杆菌 鉴定 降解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