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0
1
作者 白伟 张立祯 +4 位作者 逄焕成 孙占祥 牛世伟 蔡倩 安景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45-1855,共11页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变浅"、"土壤紧实"、"有效耕层土壤减少"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秸秆深翻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变浅"、"土壤紧实"、"有效耕层土壤减少"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秸秆深翻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S0F0(秸秆0 kg hm^(–2)+纯NPK 0 kg hm^(–2))、SN0(秸秆9000 kg hm^(–2)+纯N 0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SN1(秸秆9000 kg hm^(–2)+纯N 112.5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S0N2(秸秆0 kg hm^(–2)+纯N 225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当地传统种植方式,CK)、SN2(秸秆9000kg hm^(–2)+纯N 225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SN3(秸秆9000 kg hm^(–2)+纯N 337.5 kg hm^(–2)+纯P 112.5kg hm^(–2)+纯K 90 kg hm^(–2))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影响显著,秸秆还田9000 kg hm^(–2)和配施氮肥225 kg hm^(–2)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比秸秆不还田和施氮量225 kg hm^(–2)处理(CK)2年平均增产6.33%,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百粒重和行粒数的显著提高和秃尖的显著降低;玉米籽粒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2年平均群体生物产量增加2.9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增加春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处理2年平均灌浆期叶面积增加2.71%,光合速率提高4.80%。综合分析认为,秸秆还田9000 kg hm^(–2)和配施氮肥225kg hm^(–2)是辽北棕壤区春玉米生产比较理想的还田和施肥模式,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量 春玉米 产量 光合性能
下载PDF
玉米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莉 李玉义 +4 位作者 逄焕成 王婧 丛萍 张珺穜 郭建军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0-168,共9页
为改进麦玉轮作区秸秆还田方式,推进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快速提升土壤质量,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通过连续3年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等量玉米秸秆粉碎还田(CCSI)和颗粒化还田(GSI)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 为改进麦玉轮作区秸秆还田方式,推进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快速提升土壤质量,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通过连续3年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等量玉米秸秆粉碎还田(CCSI)和颗粒化还田(GSI)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GSI和CCSI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均能提高SOC和DOC含量,但主要集中在还田后1.5年内,还田后1.5~3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秸秆还田处理中,GSI处理能快速提高SOC和DOC含量。在还田当年,GSI处理0~20 cm土层SOC和DOC的平均含量较CCSI处理提高6.59%和3.00%,20~40 cm土层分别提高17.36%和12.65%,且两土层DOC/SOC也显著高于CCSI处理,但随着还田后时间延长,CCSI和GSI处理间差异逐渐缩小,还田后1.5年两者无显著差异。此外,GSI处理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且在还田当年增产效应更加突出。与CK和CCSI处理相比,GSI处理还田当年小麦产量分别提高9.80%和10.82%,玉米产量分别提高9.54%和3.45%。进一步分析发现,2013—2016年GSI处理虽然增加了经济投入,但由于具有更高的籽粒产量,最终获得较高的年均净利润,分别比CK和CCSI处理提高10.09%和3.24%。研究表明,秸秆颗粒还田较常规粉碎还田能快速提高SOC和DOC含量,促进当季作物增产,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作物产量
下载PDF
施用功能微生物菌剂对重度盐碱地向日葵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国丽 张晓丽 +6 位作者 张晓霞 常芳弟 刘娜 逄焕成 师文娟 张建丽 李玉义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3-139,共7页
为了明确功能微生物菌剂对重度盐碱土壤向日葵农艺性状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用ACCC19743、ACCC19833两种不同微生物菌剂对向日葵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物种组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 为了明确功能微生物菌剂对重度盐碱土壤向日葵农艺性状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用ACCC19743、ACCC19833两种不同微生物菌剂对向日葵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物种组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ACCC19743微生物菌剂的土壤pH显著下降了0.17个单位(P<0.05,下同),而施用两种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含盐量无显著影响;施用微生物菌剂后向日葵的叶面积、株高、地上部干物质量及SPAD值均有所提高,其中ACCC19743处理分别较对照提高了7.52%、57.67%、46.51%、8.72%,均达到显著水平。在门分类水平上,共检测分类12个菌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有明显优势,相对丰度为54.61%~57.68%,其次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而ACCC19743处理有利于增加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度。综上所述,ACCC19743菌剂处理能有效降低土壤pH,增加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提高向日葵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促进其生长发育,可推荐在河套灌区重度盐碱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微生物菌剂 重度盐碱地 微生物群落 高通量测序 农艺性状
下载PDF
秸秆一次性深埋还田量对亚表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丛萍 李玉义 +4 位作者 王婧 逄焕成 张莉 刘娜 高建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4-85,共12页
【目的】在以小麦–玉米轮作制为主的黄淮海北部地区,由于长期实施浅旋耕,亚表层土壤结构紧实、有机质匮乏,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倍量的粉碎秸秆深埋还田对亚表层土壤肥力的影响,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进行亚表层培肥提供理论依... 【目的】在以小麦–玉米轮作制为主的黄淮海北部地区,由于长期实施浅旋耕,亚表层土壤结构紧实、有机质匮乏,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倍量的粉碎秸秆深埋还田对亚表层土壤肥力的影响,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进行亚表层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在微区土池中进行,设置低(6000 kg/hm^2,T1)、中(12000 kg/hm^2,T2)、高(18000 kg/hm^2,T3) 3种不同量粉碎秸秆的一次性深埋还田试验,并与常规旋耕下的秸秆不还田处理(CK)进行对比,研究2013-2016年深埋还田条件下不同用量秸秆对土壤蓄水量、紧实度、有机碳、全氮、速效氮磷钾含量及作物根系生物量、籽粒产量等指标的影响,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秸秆增量深还对亚表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1) 0-40 cm土壤蓄水量随秸秆用量增加而提高,其中T3、T2处理下土壤蓄水量在冬小麦季平均分别提高了50.94%(P <0.05)和59.77%(P <0.05),夏玉米季增幅低于冬小麦季,这表明增加秸秆用量更有利于干旱季土壤水分的保蓄;增加秸秆用量能降低亚表层土壤紧实度高达60%,且能调节土壤pH使之趋于中性;2)中、高量秸秆深埋还田显著提高了亚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如T2、T3处理下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7%~20%(P <0.05),全氮含量显著提高7%~18%(P <0.05),速效养分含量显著提升10%~30%(P <0.05),并增加了亚表层土壤C/N及养分库容;3)主成分分析表明,T3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略优于T2处理,而以T1处理最差,一次性秸秆增量深还能够长时间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4)中、高量秸秆深埋还田可提高冬小麦及夏玉米籽粒产量及其根系生物量,以T2处理冬小麦、夏玉米3年平均籽粒产量最高,增幅分别为7.02%和5.11%(P <0.05),T2、T3处理冬小麦根系生物量平均提高21.9%和16.0%(P <0.05),提高夏玉米根系生物量18.4%和19.5%(P <0.05),然而对秸秆生物量的提高不显著,且T2处理在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表层 秸秆深还 秸秆还田量 土壤肥力质量 夏玉米 冬小麦 作物生物量
下载PDF
亚表层培肥结合覆膜提高干旱区盐碱地土壤肥力及优势菌群丰度的机理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宏媛 卢闯 +4 位作者 逄焕成 张建丽 刘娜 张晓丽 李玉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61-1472,共12页
[目的]针对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表层土壤贫瘠多盐的特点,研究亚表层(10 30 cm)培肥结合地膜覆盖对盐碱地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盐碱地合理耕层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在内蒙古五原县,以向日葵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小区... [目的]针对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表层土壤贫瘠多盐的特点,研究亚表层(10 30 cm)培肥结合地膜覆盖对盐碱地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盐碱地合理耕层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在内蒙古五原县,以向日葵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小区和微区试验。设常规翻耕(CK)、翻耕+地膜覆盖(PM)、施有机肥(106.8 t/hm^2)于亚表层(OM)、亚表层有机培肥+地膜覆盖(OMP)共 4 个处理。测定了春灌前、后以及向日葵收获后,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剖面的 pH 值、盐分、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区系。[结果]春灌前,亚表层培肥处理(OM、OMP)10 30 cm 土层盐分含量比 CK、PM 处理分别增加了 37.1%~52.9%、32.1%~47.2%(P < 0.05),但在春灌后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地膜覆盖具有很强的抑制返盐效果,OMP 处理效果好于 PM 处理。作物收获后,OMP 处理 0 10 cm 表层返盐率相对 CK、PM 和 OM 处理分别降低了 131%、77.6%和 106%,PM 处理相对 CK 和 OM 处理分别降低了 53.5%和 28.7%(P < 0.05)。与 CK 相比,OM、OMP 处理 10 30 cm 土层 pH 值分别降低了 0.36、0.60 个单位(P < 0.05),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了 100%和 127%、88.7%和 105%、564%和 514%、453%和 400%(P < 0.05);30 40 cm 土层 pH 值分别降低了 0.45、0.44 个单位(P < 0.05),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了 517%和 604%、191%和 157%,OMP 处理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了 33.6%(P < 0.0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OM、OMP 处理显著提升了芽孢杆菌属(Bacillus)、交替赤杆菌属(Altererythrobacter)、降解类固醇杆菌属(Steroidobact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与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等优势菌群丰度(P < 0.05),但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 指数和Simpson 指数)和丰富度(ACE 指数和 Chao1 指数)与 CK、PM 处理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属、交替赤杆菌属、降解类固醇杆菌属、链霉菌属与诺卡氏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亚表层培肥 地膜覆盖 盐分 pH 速效养分 微生物区系
下载PDF
河套灌区春灌结合秸秆隔层对盐碱土壤温度的调控效果 被引量:5
6
作者 常芳弟 王国丽 +6 位作者 张晓丽 张宏媛 宋佳珅 卢闯 逄焕成 冀宏杰 李玉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87-1997,共11页
【目的】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向日葵生长季土壤温度进行连续监测,从土壤温度变化的角度对春灌结合秸秆隔层措施进行了科学评价。【方法】田间微区定位试验在内蒙古五原县进行,供试作物为食用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品种为JK601 (201... 【目的】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向日葵生长季土壤温度进行连续监测,从土壤温度变化的角度对春灌结合秸秆隔层措施进行了科学评价。【方法】田间微区定位试验在内蒙古五原县进行,供试作物为食用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品种为JK601 (2016—2017年)和HT361 (2018年)。以无秸秆隔层+常规春灌量2250m^3/hm^2为对照(CK),其他处理均采用秸秆隔层,灌水量为对照的100%(W100)、90%(W90)、80%(W80)。秸秆隔层一次性布置,之后连续3年,用5TE-传感器测定食葵生育期膜内距地表下10、20、30和40 cm处土壤水分、电导率、温度。在食葵收获期,调查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与CK相比,W100处理0—40cm土层土壤温度在食葵生育时期均表现出增温效果,但增温幅度随着试验年份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在2016年食葵蕾期、花期和成熟期显著增温0.7℃~1.8℃,2017年食葵苗期、蕾期和花期生长阶段显著增温0.6℃~1.7℃(P <0.05),而在2018年两处理间土壤温度无显著差异。W100处理0—40 cm土层土壤温度在食葵苗期和蕾期最高,与W90和W80处理相比,3年平均提高了0.3℃~0.4℃和0.2℃~0.5℃;而在食葵花期和成熟期表现为W80处理的土壤温度最高,与W100和W90处理相比,3年平均提高了0.8℃~1.0℃和0.5℃~1.0℃(P <0.05)。相较于CK处理,W100处理和W90处理均能增加食葵产量。其中,W100处理在3年分别增产34.63%、18.83%和6.57%,W90处理分别增产30.42%、15.91%和0.64%。【结论】综合比较土壤温度调控、节约水资源、作物产量,在当地常规春灌基础上减少10%灌水量结合秸秆隔层处理(W90)是较优方案。秸秆隔层处理对土壤温度的调控效果在前两年较为显著,因此,应考虑每两年进行一次隔层处理,以保证该措施对土壤温度调控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灌 秸秆隔层 盐碱地 土壤温度 增产
下载PDF
秸秆颗粒不同量还田对设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王永庆 张莉 +5 位作者 王鑫博 董睿潇 李玉义 张宏媛 逄焕成 王婧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39,共10页
设施土壤长期存在碳输入不足的问题,秸秆颗粒是实现外源碳大量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盆栽试验方式,设置粉碎秸秆、秸秆颗粒两种秸秆类型,4种秸秆还田量水平(干土重的1%、2%、3%、4%),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CK),研究秸秆颗粒不同量还田... 设施土壤长期存在碳输入不足的问题,秸秆颗粒是实现外源碳大量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盆栽试验方式,设置粉碎秸秆、秸秆颗粒两种秸秆类型,4种秸秆还田量水平(干土重的1%、2%、3%、4%),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CK),研究秸秆颗粒不同量还田对设施土壤碳氮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秸秆颗粒与粉碎秸秆还田均对纤维素酶、β-葡糖苷酶、α-葡糖苷酶、脲酶、亮氨酸氨基肽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谷氨酰胺合成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有正效应,但对酚氧化酶活性具有负效应。对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少量秸秆还田时是正效应,高量秸秆还田时是负效应;(2)秸秆颗粒与粉碎秸秆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均随还田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变化,秸秆颗粒与粉碎秸秆处理的差异主要与还田量水平相关。还田量超过2%达到一定水平后,对酶活性的影响均出现正效应降低的效果。高量还田条件下在3%还田量水平以上时,秸秆颗粒更利于改善土壤碳氮循环相关酶活性;(3)秸秆颗粒大量还田可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含量;(4)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酶活性显著相关,是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控因子;(5)秸秆颗粒的适宜还田量为3%~4%,而粉碎秸秆的适宜还田量不宜超过2%。总之,秸秆颗粒在3%~4%的高还田量水平下可显著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是有效改善碳氮失衡设施土壤的高量碳肥输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土壤 秸秆颗粒 粉碎秸秆 秸秆还田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河套平原碱蓬种群空间布局特征与土壤微域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丛萍 张莉 +3 位作者 王婧 逄焕成 李二珍 靳存旺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8年第3期1-7,11,共8页
选择河套平原盐碱荒地碱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采样和室内分析,探讨河套平原碱蓬野生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土壤微域特征,以及土壤水盐等环境条件对碱蓬群落格局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套平原碱蓬野生种群主要呈聚集分布格局... 选择河套平原盐碱荒地碱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采样和室内分析,探讨河套平原碱蓬野生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土壤微域特征,以及土壤水盐等环境条件对碱蓬群落格局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套平原碱蓬野生种群主要呈聚集分布格局。碱蓬群落的盖度与根区土壤水分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根区土壤盐分含量显著负相关,与根区土壤中K^+、Na^+的含量显著负相关,说明河套平原碱蓬群落的分布主要受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盐分含量的双重影响,各离子中以钾、钠离子影响最为显著。碱蓬群落对降低土壤含盐量有一定作用,对根区土壤中SO_4^(2-)、Na^+降低最多,K^+降低最少,也会降低根区土壤pH值。土壤环境与碱蓬群落相互影响,盐碱程度影响碱蓬群落的盖度,碱蓬作为耐盐碱植物对盐碱地土壤含盐量有良好的降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平原 碱蓬 空间分布 盐碱土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