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建中汤肠内灌注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粘膜功能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钟琴娟 叶建樑 +1 位作者 唐宁 邵兴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92-97,共6页
背景临床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尚无特效疗法,一般采用支持治疗与重建正常菌群-微生物制剂,但疗效不理想.黄芪建中汤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温阳健脾代表方,具有和胃止痛、温中健脾等功效.目的分... 背景临床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尚无特效疗法,一般采用支持治疗与重建正常菌群-微生物制剂,但疗效不理想.黄芪建中汤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温阳健脾代表方,具有和胃止痛、温中健脾等功效.目的分析黄芪建中汤肠内灌注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结构、肠粘膜功能损伤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12/2018-12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脾胃虚寒型AAD患者148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2组,分别为对照组(74例)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观察组(7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黄芪建中汤肠内灌注.观察患者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含量、T淋巴细胞亚群、肠道菌群结构及肠粘膜屏障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7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血清IL-6、TNF-α、PCT及CRP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粪便内双歧杆菌、肠杆菌及乳杆菌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粪便内双歧杆菌、肠杆菌及乳杆菌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细菌内毒素(endotoxin,BT)、D-乳酸(D-lactic acid,D-LC)及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含量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患者血清BT、D-LC及DAO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肠内灌注治疗AAD有效率高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可降低AAD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加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与肠道菌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炎性因子 免疫力 肠道菌群 肠粘膜屏障功能
下载PDF
A Prognostic Biomarker for Bladder Cancer Correlated with Immune Infiltration Is PAEP
2
作者 ning tang Shasha Gai Qun Huang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24年第4期185-209,共25页
Background: A major cause of cancer death worldwide is bladder cancer, which is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 of the urinary tract. PAEP is a member of the kernel lipocalin superfamily whose members share relatively... Background: A major cause of cancer death worldwide is bladder cancer, which is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 of the urinary tract. PAEP is a member of the kernel lipocalin superfamily whose members share relatively low sequence similarity but have highly conserved exon/intron structure and three-dimensional protein folding. Most lipocalins are clustered on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EP expression level and bladder cancer. Methods: In the TCGA database, we obtained clinical and RNA sequencing data of 431 BLCA patients, including 412 BLCA tissues and 19 normal bladder tissues in the study. Analyses of bioinformatics were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to determine the role of PAEP in bladder cancer. A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method was used to quantitate the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Additionally, the effect of PAEP on tumor immune infiltration and prognosis was analyzed. Results: PAEP was a poor prognostic biomarker of bladder cancer because it 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bladder cancer patients with higher PAEP expression had poor outcomes. An AUC of 0.780 was calculated from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PAEP was associated with T stage, pathologic stage, Histologic grade and Subtype of bladder cancer patients, and served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overall survival in bladder cancer patients. Functional enrichment analysis revealed PAEP was obviously enriched in pathways connected with carcinogenesis and immunosuppression. The expression of PAEP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umor immune cells and immune checkpoints according to ssGSEA and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Conclusions: In this study, we screened and detected a mRNA, PAEP is a prognostic and immune-related biomarker in BLCA,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L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EP Bladder Cancer Immune Cell Infiltration Immune Checkpoint PROGNOSIS
下载PDF
一株鸭源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结构蛋白基因和血清型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范文胜 唐宁 +6 位作者 董志华 陈基明 张文 赵长润 韦天超 磨美兰 韦平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3-532,共10页
【目的】对从广西某鸭场发生呼吸道感染的11天龄樱桃谷肉鸭分离到的病毒株进行鉴定,并探索此鸭源病毒分离株的遗传变异情况。【方法】通过血凝试验、鸡胚接种实验、3?端非编码区(3'UTR)基因扩增与序列测定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对该... 【目的】对从广西某鸭场发生呼吸道感染的11天龄樱桃谷肉鸭分离到的病毒株进行鉴定,并探索此鸭源病毒分离株的遗传变异情况。【方法】通过血凝试验、鸡胚接种实验、3?端非编码区(3'UTR)基因扩增与序列测定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对该分离株的结构基因S1、E、M和N分别进行序列测定以及相似性、系统进化树分析和血清型鉴定。【结果】血凝试验为阴性,接种鸡胚盲传5代后出现侏儒胚,3?UTR基因测序结果表明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序列。该分离株S蛋白的裂解位点为RRSRR,S1、E、M和N基因与IBV毒株H120、4/91、LTD3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78.6%–99.7%、85.4%–100.0%、91.6%–93.2%、86.7%–91.7%。除N基因存在点突变外,S1、E和M基因均存在氨基酸的突变、插入和(或)缺失。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其S1基因属于4/91型,E、M和N基因均为LDT3型。血清型分析表明,该分离株的血清型不同于疫苗株H120和4/91。【结论】此鸭源病毒分离株为IBV,且该分离株的基因型与血清型均发生了变异。本研究结果暗示禽类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分离鉴定 基因型 血清型
原文传递
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的研究热点分析及新兴趋势预测:一篇基于全文献的文献计量分析
4
作者 黄旭 张圣群 +3 位作者 唐宁 陈一帆 黄添隆 刘唐浩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23年第4期355-367,共13页
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reverse total shoulderarthroplasty,RTSA)是治疗终末期肩关节病变的手术方法之一,随着RTSA适应证的扩展,与其相关的临床研究与实践大量开展,取得较好疗效的同时也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成果。文献计量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reverse total shoulderarthroplasty,RTSA)是治疗终末期肩关节病变的手术方法之一,随着RTSA适应证的扩展,与其相关的临床研究与实践大量开展,取得较好疗效的同时也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成果。文献计量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可以分析现阶段合作及研究热点,还可以帮助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将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现阶段RTSA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共检索到2144篇收录于Webof science核心集文献,来自于62个国家或地区的2065家机构,通过分析发现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RTSA的适应证及手术方式预后比较、术前规划以及并发症的产生及预防。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集中在假体设计的优化、适应证的进一步扩大、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术后康复锻炼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 文献计量学分析 CITESPACE VOSviewer
原文传递
基于Web of Science文献计量的角膜塑形镜研究态势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郭迎暄 孙勇 +3 位作者 符爱存 严梦迪 唐宁 廉恒丽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04-210,共7页
目的: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收录情况,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分析角膜塑形镜的研究现状和热点。方法:以近10年来(2007年1月至2018年11月)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角膜塑形镜相关文献为分析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采用CiteSpace工... 目的: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收录情况,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分析角膜塑形镜的研究现状和热点。方法:以近10年来(2007年1月至2018年11月)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角膜塑形镜相关文献为分析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采用CiteSpace工具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文献发文量,国家及机构分布,核心作者信息,刊文期刊分布及关键词聚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01篇文献,相关文献分别刊载在67种期刊上,涉及418位作者;学科发展覆盖36个国家或地区,共345个研究机构参与该领域研究,中国有2所大学排名前5位,拥有较强竞争力;学科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和西班牙这4国,主要研究领域为光学像差、对比敏感度、周边屈光度、随机临床试验以及眼球生长等方面,随着研究深入,研究热点在变化。结论:近10年来,在角膜塑形镜领域,中国的刊文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内香港理工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热点从角膜塑形镜配戴对视觉质量和角膜厚度等方面的改变,到控制近视进展的可能机制,逐渐转移到与多种近视控制方法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文献计量分析 现状 热点
原文传递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及周年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4
6
作者 许菁 贺贞昆 +7 位作者 冯倩倩 张亚运 李晓莎 许姣姣 林祥 韩惠芳 宁堂原 李增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9,共9页
【目的】作物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周年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黄淮... 【目的】作物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周年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黄淮海地区2003~2014年连续12年定位试验为平台,在秸秆还田前提下,试验设4种耕作方式:传统翻耕(PC)为对照、免耕(PZ)、深松(PS)和旋耕(PR)。对2014~2015季冬小麦和2015季夏玉米各项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影响显著,免耕、深松和旋耕处理的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均优于对照传统翻耕,依次为PS>PZ>PR>PC。PZ、PS和PR耕作方式显著提高了生育后期冬小麦和夏玉米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其中冬小麦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97.0%、121.1%和71.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57.6%、71.6%和51.2%;夏玉米灌浆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23.6%、28.1%和10.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18.6%、26.5%和19.2%,延缓了叶片衰老,使光合作用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PZ、PS和PR处理冬小麦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达65.3%、67.8%和65.0%,夏玉米为66.3%、70.6%和63.4%,而对照处理(PC)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贡献率仅为59.3%和60.9%。PZ和PS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PC处理,穗数显著低于PC和PR。PZ、PS和PR可显著提高周年产量,分别提高15.4%、18.2%和11.0%。【结论】在黄淮海地区,采用长期秸秆还田下免耕、深松和旋耕均可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胞间CO_2利用能力,降低非气孔限制,增强花后干物质积累能力,增加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协调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提高单季和周年产量,其中深松效果最佳,免耕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冬小麦 夏玉米 光合特性 周年产量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麦–玉轮作农田固碳、保水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7
作者 冯倩倩 韩惠芳 +5 位作者 张亚运 许菁 曹亚倩 王少博 宁堂原 李增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69-879,共11页
【目的】农田固碳保水性能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研究耕作方式对耕层(0—20 cm)土壤碳、水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为选择适宜该地区的最佳耕作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2年,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 【目的】农田固碳保水性能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研究耕作方式对耕层(0—20 cm)土壤碳、水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为选择适宜该地区的最佳耕作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2年,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两季秸秆全量粉碎(3~5 cm)还田,试验设传统翻耕、深松、旋耕和免耕4种耕作方式。对2015—2016年作物生长各时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含水量、碳水储量、产量和等价产量等进行了测定。【结果】不同处理麦–玉轮作农田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有所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P<0.05)影响,表现为深松和免耕能显著增加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且以深松效果最为显著(P<0.05)。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和旋耕降低了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深松比传统翻耕显著(P<0.05)增加了小麦季土壤有机碳含量,玉米季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0—10 cm土层,玉米季旋耕和免耕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高于深松和传统翻耕;在10—20 cm土层小麦季免耕处理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三种耕作方式。产量结果表明,深松能有效增加作物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增加籽粒产量和周年等价产量;免耕显著(P<0.05)降低了亚表层(10—20 cm)有机碳含量,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不利于作物增产。两年小麦玉米单作产量和周年等价产量均表现为深松>传统翻耕>旋耕>免耕。【结论】深松能有效促进耕层土壤有机碳积累和保水性能提高,增加作物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增加产量;免耕显著(P<0.05)提高了表土层(0—10 cm)碳储量,有助于增强耕层土壤的保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麦-玉轮作 土壤有机碳 土壤含水量 产量 等价产量
下载PDF
有机培肥与轮耕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碳氮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孙凯 刘振 +5 位作者 胡恒宇 李耕 刘文涛 杨柳 宁堂原 王彦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1-410,共10页
探明不同轮耕和有机培肥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碳氮及其酶活性的影响,对提升农田土壤肥力及促进玉米高产具有重要意义。设秸秆(P)与牛粪(F)两种有机培肥方式和小麦季旋耕-玉米季深松(RS)、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SN)、小麦季翻耕-玉米季免... 探明不同轮耕和有机培肥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碳氮及其酶活性的影响,对提升农田土壤肥力及促进玉米高产具有重要意义。设秸秆(P)与牛粪(F)两种有机培肥方式和小麦季旋耕-玉米季深松(RS)、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SN)、小麦季翻耕-玉米季免耕(CN) 3种轮耕方式,共6个处理,于2015—2016和2016—2017玉米收获期采样测定,研究了不同有机培肥和轮耕方式对土壤碳氮及其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轮耕方式、有机肥及其交互效应对土壤肥力有显著影响。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与轮耕方式CN相比, RS和SN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在轮耕方式RS中,与施用牛粪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0~2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在轮耕方式SN中,与秸秆还田相比,施用牛粪显著提高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增加了各土层脲酶活性。与秸秆还田+翻耕-免耕(PCN)相比,秸秆还田+旋耕-深松(PRS)和施用牛粪+深松-免耕(FSN)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各处理中以FSN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蔗糖酶、脲酶活性最为明显。轮耕方式、有机肥及其交互效应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轮耕方式RS和SN的产量较CN分别显著提高了1.89%~10.49%、5.44%~11.99%。在轮耕方式RS中,产量表现为秸秆还田较施用牛粪显著提高了2.91%~3.11%;而在轮耕方式SN中,则表现为秸秆还田较施用牛粪显著降低了5.02%~9.07%。两年玉米产量均表现为FSN>PRS>FRS>PSN>FCN>PCN。综上所述,在6种处理中,处理FSN在提高土壤肥力和产量方面最为显著,可以作为试验及周边地区适宜的轮耕培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 有机肥 土壤碳氮 酶活性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与氮肥类型对夏玉米光合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郑宾 赵伟 +6 位作者 徐铮 高大鹏 姜媛媛 刘鹏 李增嘉 李耕 宁堂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25-934,共10页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与氮肥类型对夏玉米光合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试验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供试材料,通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及820 nm光吸收等技术,深入研究了玉米花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含氮量、气体交换参数、...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与氮肥类型对夏玉米光合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试验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供试材料,通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及820 nm光吸收等技术,深入研究了玉米花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含氮量、气体交换参数、光系统II(PSII)、光系统I(PSI)及二者间的协调性。两年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尿素相比,施用控释尿素均可显著提高玉米花后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及后期气孔导度(Gs),明显改善光系统间协调性。与旋耕相比,深松可进一步加强施氮对玉米叶片光合性能的促进作用。控释尿素结合深松可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及Pn,明显改善叶片PSII反应中心供体侧和受体侧性能,增强电子由PSII向PSI的传递,使花后叶片PSII与PSI间协调性显著增加,有利于产量形成期光合性能稳定。光合性能的提高显著增加了穗粒数和单株籽粒产量,最终提高玉米产量。因此,深松与控释尿素结合可有效地协调PSII与PSI,提高夏玉米光合性能,促进玉米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控释尿素 光合性能 光系统 PSI-PSII协调性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棕壤粒径分形特征及碳氮比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少博 曹亚倩 +5 位作者 冯倩倩 郭亮亮 梁海 王雪洁 韩惠芳 宁堂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2-804,共13页
【目的】分析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棕壤土粒径分布的非均匀性和异质性变化特征,可为农田土壤发育过程以及科学合理耕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试验基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长期定位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始于2002),试验主要耕作措施有... 【目的】分析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棕壤土粒径分布的非均匀性和异质性变化特征,可为农田土壤发育过程以及科学合理耕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试验基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长期定位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始于2002),试验主要耕作措施有翻耕、免耕和深松3种,还田方式为秸秆全量还田和不还田。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LS13320),测定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0—40cm土层中的颗粒分布,应用土壤分形理论解析土壤颗粒含量、土壤质地颗粒分布状况及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调控土壤颗粒分布的作用。【结果】土壤粒径的基本特征分布中,粘粒体积百分比表现为免耕>深松>初始土样>翻耕,秸秆还田>无秸秆还田,可见长期定位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免耕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粘粒含量,降低了土壤中C/N比值,较低的C/N值促进土壤碳氮的分解从而增加土壤的C、N含量;土壤多重分形参数中,D(1)、D(1)/D(0)、D(2)、Δα值都表现为深松和免耕显著高于翻耕处理,说明深松与免耕加剧了土壤颗粒细化,增进了土壤颗粒的异质性;深松秸秆还田加剧了土壤的非均匀程度,增强土壤结构稳定性,对土壤结构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土壤粘粒体积百分比与D(1)/D(0)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粉粒体积百分比与Δf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砂粒体积百分比与Δf呈正相关(P<0.05)。表明土壤多重分形参数可作为表征土壤颗粒分布、土壤性质的潜在指标。【结论】多重分形参数中D(1)、D(1)/D(0)、D(2)、Δα各处理间表现出差异,深松秸秆还田处理在细微程度上反映了保护性耕作措施的长期影响效果,免耕秸秆还田处理中土壤粘粒与土壤C/N呈极显著负相关,免耕秸秆还田促进粘粒增加,降低了土壤的C/N值,从而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含量。多重分形参数对表征土壤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 粒径分布 分形特征 碳氮比
下载PDF
有机肥施用及合理密植提高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光系统性能与籽粒产量 被引量:14
11
作者 任廷虎 李宗尧 +7 位作者 杜斌 张兴惠 徐铮 高大鹏 郑宾 赵伟 李耕 宁堂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61-1375,共15页
【目的】氮素合理投入与作物合理增密种植之间的协调关系被普遍认为是挖掘作物增产潜力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无机有机氮肥配合施用和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夏大豆光系统性能及产量差异,进而提出最佳施氮形式和密度组合模式,为黄淮海地区夏... 【目的】氮素合理投入与作物合理增密种植之间的协调关系被普遍认为是挖掘作物增产潜力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无机有机氮肥配合施用和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夏大豆光系统性能及产量差异,进而提出最佳施氮形式和密度组合模式,为黄淮海地区夏大豆的高产高效优质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2020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进行,供试夏大豆品种为‘齐黄34’(QH34)。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设置4个密度水平,分别为90000株/hm^(2)(D1)、120000株/hm^(2)(D2)、150000株/hm^(2)(D3)、180000株/hm^(2)(D4),D1仅于2018年种植,D4仅于2019和2020年种植。设置不施氮肥对照(N0)和3个等氮量氮肥处理:单施尿素(U)、单施腐熟鸡粪(M)、尿素与鸡粪氮各占50%(UM)。测定各处理夏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花后叶片含氮量,净光合速率(P_(n))及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曲线),分析大豆功能叶片(主茎倒四叶)光系统Ⅱ(PSⅡ)性能,PSⅡ对单位氮素的利用差异,以及P_(n)和PSⅡ,P_(n)/SLN和单位氮素对PSⅡ的贡献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施氮肥显著提高了大豆产量,且4个密度水平下,M和UM处理的大豆产量均显著高于U处理,UM处理在2018年D1、D2、D3密度的大豆产量均显著高于M处理,UM和M处理在2019年高密度处理(D4)差异不显著,在2020年D2、D3、D4密度下均无显著差异。从产量分析,密度为D2或D3更有利于黄淮海地区大豆的生产。在相同密度条件下,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叶片P_(n)、PSⅡ的供体侧(Wk)、受体侧(Vj)和PSⅡ对光能的吸收(PI_(ABS))、捕获(φ_(Po))、能量转化(φ_(Eo))及电子传递活性(Ψ_(o));有效提高单位氮素对PSⅡ的贡献能力(φ_(Po)/SLN、Wk/SLN、Vj/SLN、φ_(Eo)/SLN、Ψ_(o)/SLN)。2018年各处理大豆的光合效能表现为UM>M>U,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UM和M处理之间差异逐渐缩小,到2020年时二者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有机无机肥配施 密度 光合特性 光系统Ⅱ性能 氮素 产量
下载PDF
盐碱地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对深松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响应 被引量:13
12
作者 翟明振 胡恒宇 +3 位作者 宁堂原 张海依 徐琳 尹晓燕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4-73,共10页
【目的】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研究合理可行的耕作技术和培肥措施,为提高产量和实现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7年,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的盐碱土上,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连续进行了4年田间试验。试验采... 【目的】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研究合理可行的耕作技术和培肥措施,为提高产量和实现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7年,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的盐碱土上,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连续进行了4年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分别设夏季旋耕15 cm (R)和旋耕后再深松35 cm处理(S);副区为冬季秸秆还田量,设秸秆半量还田(3350 kg/hm^2,B)和秸秆全量还田(6700kg/hm^2,Q)两个用量,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所有处理的养分总量保持一致。开花后每隔10天取样1次,直到收获期,测定植株干物质和穗位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在玉米小口期、开花期及收获期,取0-100 cm土层样品,每10 cm为一层,测定了土壤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结果】各生育期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在两个耕作方式间的差异不显著,与秸秆半量还田相比,秸秆全量还田处理开花期前干物质量较少,但在开花期时,已经开始赶超秸秆半量还田的处理。在收获期,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干物质量显著高于秸秆半量还田处理的干物质量,4年中的提高幅度为8.6%~9.7%,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优于秸秆半量还田处理(P <0.05)。4年干物质积累量,SQ处理平均比SB、RQ和RB分别提高2.5%~7.3%、1.6%~4.2%和7.6%~20.3%。深松与秸秆全量还田有明显的正耦合作用,秸秆全量还田与深松耕作相结合有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 <0.05)。相同耕作方式下,4年中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平均硝态氮含量在小口期低于秸秆半量还田,在开花期显著高于秸秆半量还田,但在收获期又显著低于秸秆半量还田的处理,硝态氮累积量平均降低17.9%(P <0.05)。在4年中深松耕作处理的0-100 cm平均硝态氮累积量比旋耕处理的显著降低8.9%。【结论】在供试盐碱地土壤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结合浅旋耕后再深松的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盐碱地 深松耕作 秸秆还田 干物质 硝态氮 产量
下载PDF
锚固方式对节理岩体剪切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腾俊洋 张宇宁 +2 位作者 唐建新 张闯 李臣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279-2285,共7页
分别采用预制混凝土块、45号钢螺杆、矿用化学浆液来模拟围岩、锚杆及锚固剂进行节理岩体室内剪切试验,研究在无锚、端锚和全锚3种情况下节理岩体抗剪特性及锚杆受力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锚固方式下节理岩体的剪力-位移曲线有... 分别采用预制混凝土块、45号钢螺杆、矿用化学浆液来模拟围岩、锚杆及锚固剂进行节理岩体室内剪切试验,研究在无锚、端锚和全锚3种情况下节理岩体抗剪特性及锚杆受力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锚固方式下节理岩体的剪力-位移曲线有显著的差异,无锚试件表现为脆性特征;端锚试件在调动锚杆抗剪强度时会有一剪力小幅下降的转折点,全锚试件与节理匹配性较好,可以承受更大的剪力;对于加锚试件,无论是端锚还是全锚锚杆,根据锚杆变形特点,均可分为拉伸区、剪拉区和压缩区。锚杆在剪力和拉力综合作用下破坏时即发生在剪拉区。锚固方式不同,剪切试验过程中锚杆轴力分布也不同,全锚锚杆主要分布于节理面附近,随着与节理距离增加,轴力迅速衰减。端锚锚杆轴力分布则相对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锚固方式 剪切试验 节理岩体 破坏形式
下载PDF
普通和控释尿素配合深施提高冬小麦花期旗叶光合性能与氮素利用效率 被引量:13
14
作者 董庆玲 娄焕昌 +5 位作者 张慧 赵若林 郑宾 李增嘉 李耕 宁堂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34-1145,共12页
【目的】探究在不同尿素类型与施用深度下,冬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性能和光系统Ⅱ(PSⅡ)性能及氮素利用的差异,以期为协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与籽粒产量,简化小麦生产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与2016—2017年冬小麦生长季... 【目的】探究在不同尿素类型与施用深度下,冬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性能和光系统Ⅱ(PSⅡ)性能及氮素利用的差异,以期为协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与籽粒产量,简化小麦生产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与2016—2017年冬小麦生长季进行试验,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尿素类型处理(T)为主区,施用深度处理(D)为裂区。尿素类型包括普通尿素处理(T1,基追比为4∶6)与普通和控释尿素配施处理(T2,普通尿素、硫包膜尿素、树脂包膜尿素以4∶3∶3混合一次性基施),施用深度为地下5 cm (D1)与10 cm (D2)。测定了开花后旗叶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及不同生育时期地上植株氮素积累量。【结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普通尿素处理,普通和控释尿素配施处理可显著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施用深度对2016—2017年千粒重影响显著,对2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普通和控释尿素配合深施处理(T2D2)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尿素类型和施用深度对气体交换参数影响显著,普通和控释尿素配合深施处理可显著提高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Ci),相对延长了高光合持续期。普通和控释尿素配合处理较普通尿素处理显著提高了旗叶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对光能的吸收(φPo)、转化(φEo)以及电子在电子传递链中转移的效率(ψo);显著改善了电子传递链供体侧(Wk)和受体侧(Vj)性能,有效提高了产量形成期光合性能的稳定性。同一尿素类型下,深施处理对光系统Ⅱ(PSⅡ)性能的改善大于浅施处理。相较于普通尿素处理,普通和控释尿素配施处理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生育中后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相较于浅施处理,深施处理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氮素积累均有不同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和控释尿素配施 施肥深度 冬小麦 光合性能 光系统Ⅱ性能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三维OCT分析累及黄斑的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微结构与视力的关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苏宁 李莉 +7 位作者 徐帆 陈丽妃 黄慧 李敏 钟海彬 唐芬 唐宁宁 蒋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波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巩膜扣带手术前后黄斑区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3D-OCT)特征,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30例30眼波及黄斑区的RRD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在术后2d,2wk,1、3、6m... 目的:探讨波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巩膜扣带手术前后黄斑区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3D-OCT)特征,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30例30眼波及黄斑区的RRD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在术后2d,2wk,1、3、6mo随诊时双眼均行3D-OCT检查,观察椭圆体带(EZ)、外界膜(ELM)、黄斑区视网膜下液高度(SRFH)、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分析其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结果:术前,术后2d,2wk,1、3、6mo SRFH、CRT、BCVA均有差异(P<0.01),术后SRFH、CRT都有不同程度降低,术后BCVA都有不同程度升高,组内两两对比:除SRFH(2wk vs 1mo,P>0.05)、CRT(2d vs 2wk,P>0.05)、BCVA(2d vs术前,2wk vs术前,P>0.05)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Z、ELM形态可分为:A:EZ和ELM均连续(EZ+ELM+),9眼;B:EZ断裂和ELM连续(EZ-ELM+),7眼;C:EZ连续和ELM断裂:EZ+ELM-,6眼;D:EZ和ELM均断裂(EZ-ELM-),8眼,术后6mo上述4种类型的BCVA分别为0.15±0.04、0.50±0.06、0.54±0.05、0.59±0.09(F=87.210,P<0.05),两两比较:除C vs B和C vs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的SRF发生率为87%,术后6mo仍有46.6%患者存在持续性SRF。术后CRT与术后SRFH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微结构呈动态改变,SRF影响可能表现为BCVA延迟恢复,随着SRF缓慢吸收,CRT逐渐降低,BCVA逐渐升高;ELM或EZ连续提示有较好的BCVA,而ELM断裂可能提示视觉质量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手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中心凹
下载PDF
增施磷肥提高弱光环境中夏大豆叶片光合能力及产量 被引量:11
16
作者 赵伟 甄天悦 +6 位作者 张子山 徐铮 高大鹏 丁聪 刘鹏 李耕 宁堂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9-258,共10页
为研究增施磷肥对弱光环境中夏大豆光合能力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齐黄34为供试品种,设置全生育期正常光照(L1)、花后弱光(L2)2个光照处理,不施磷肥(P0)、常规施磷(P1)、增施磷肥(P2)3个磷肥处理,通过测定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系统... 为研究增施磷肥对弱光环境中夏大豆光合能力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齐黄34为供试品种,设置全生育期正常光照(L1)、花后弱光(L2)2个光照处理,不施磷肥(P0)、常规施磷(P1)、增施磷肥(P2)3个磷肥处理,通过测定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系统分析了花后叶片光合能力和产量要素的变化。2年结果表明,花后弱光处理后大豆产量显著降低,平均产量较正常光照组降低61.4%。正常光照环境中,P2比P0和P1处理的2年平均产量分别高8.4%和3.2%,而弱光环境中,P2较P0、P1处理分别增产21.7%与12.2%,表明在弱光环境下增施磷肥增产效果更明显。弱光处理后大豆叶片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显著增加,增施磷肥进一步扩大其增幅,同时叶片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明显降低,胞间CO2浓度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证明弱光处理后同化能力的降低不是由于气孔限制。增施磷肥会提高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在弱光条件下效果更显著。增施磷肥会显著降低叶片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中的J点和K点相对荧光,提高叶片光系统II电子传递性能,在弱光环境下作用比正常照光下更明显。弱光环境下增施磷肥可提升叶片光合电子传递活性,缓解弱光下叶片光合速率降低,提高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进而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磷肥 弱光 光合能力 产量
下载PDF
定向种植对夏玉米群体内光环境及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赵伟 徐铮 +5 位作者 高大鹏 安振 高辉远 张子山 宁堂原 李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707-2716,共10页
为改善玉米群体内光环境,进一步提高玉米单株光合能力以获得高产,本研究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种子定向入土方式,研究了定向有序种植条件下群体内光分布特征,以及单株玉米穗位叶花后光合性能,并借助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分... 为改善玉米群体内光环境,进一步提高玉米单株光合能力以获得高产,本研究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种子定向入土方式,研究了定向有序种植条件下群体内光分布特征,以及单株玉米穗位叶花后光合性能,并借助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分析了与叶片光合性能有密切联系的光系统Ⅱ(PSⅡ)的性能特征.结果表明:叶片不同朝向显著改变夏玉米群体内穗位叶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朝南处理(S)平均比朝北处理(N)高271.8%.不同朝向的叶片对高光与弱光的利用能力差异显著,朝南处理饱和光强下净光合速率(Pn)显著升高,表明其高光强利用能力显著提升;而朝北处理(N)表观量子效率(α)则随生育期推进显著增加,有利于叶片适应长期弱光环境.生育前期朝南处理PSⅡ电子供体侧和受体侧性能显著提高,进而改善了PSⅡ反应中心性能(PIABS)和荧光光化学淬灭系数(ψo),电子在电子传递链中转移效率(φEo)的提高增强了电子由PSⅡ向光系统Ⅰ(PSⅠ)的传递性能.生育前期叶片性能呈现出朝南>朝东>朝西>朝北的趋势.但成熟末期朝南处理对强光的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朝北处理在生育后期表现出较强的弱光利用能力,表观量子效率显著升高,花后40dPn与PSⅡ性能均表现为朝北>朝西>朝东>朝南的趋势.总体上,朝南与朝东处理群体内光环境改善显著,群体穗位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较多,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生产能力增强,有利于夏玉米产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定向种植 光环境 光合性能 光系统Ⅱ
原文传递
单轴压缩下含层理加锚岩石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腾俊洋 张宇宁 +2 位作者 唐建新 张闯 李臣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974-1982,1998,共10页
为分析锚固方式和层理对加锚岩石力学特性影响规律,采用相似材料预制含层理岩石,室内钻取0°和90°层理标准试件,以45号钢加工而成的螺杆模拟锚杆,分别对试件进行端部锚固和全长锚固,从而得到不加锚杆、端部锚固、全长锚固3种试... 为分析锚固方式和层理对加锚岩石力学特性影响规律,采用相似材料预制含层理岩石,室内钻取0°和90°层理标准试件,以45号钢加工而成的螺杆模拟锚杆,分别对试件进行端部锚固和全长锚固,从而得到不加锚杆、端部锚固、全长锚固3种试件,而后在MTS815岩石力学试验系统上对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其变形、强度特征。结果表明:锚杆可提高岩石的强度,且层理方向和锚固方式影响其对强度的提高幅度。层理相同的加锚试件,全长锚固下岩石的抗压强度提高幅度大于端部锚固岩石;同一锚固方式下,90°层理加锚试件的单轴抗压强度提高幅度大于0°层理加锚试件。锚固方式不同,加锚试件的破坏形式亦有所差别。根据锚固方式不同,可将破坏形式分为剪切拉伸和剪切错断2种。锚固方式对加锚试件锚杆失效模式无影响,二者均表现为岩体与灌浆界面滑脱,但全长锚固与端部锚固所不同的是,全长锚固锚杆与岩石粘结长度更大,粘结强度更高,失效时可带出更多、更厚的岩石碎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理 加锚岩石 力学特性 锚固机制 破坏形式
下载PDF
研究生参与实验室大型仪器管理的探索 被引量:10
19
作者 樊广华 刘莲 +1 位作者 张永祥 宁堂原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CAS 2018年第1期61-63,共3页
阐述了研究生参与大型仪器管理的必要性、运行机制及实施环节,建立了"统一管理,专人负责,用管结合,开放使用"的管理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措施的实施对规范大型仪器管理、提高仪器利用率以及实验室科研项目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促... 阐述了研究生参与大型仪器管理的必要性、运行机制及实施环节,建立了"统一管理,专人负责,用管结合,开放使用"的管理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措施的实施对规范大型仪器管理、提高仪器利用率以及实验室科研项目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大型仪器 管理
下载PDF
长期定位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田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鹏翀 沈莹 +3 位作者 许姣姣 韩惠芳 宁堂原 李增嘉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6-773,共8页
为探讨长期定位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呼吸以及根系呼吸的影响,研究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基于设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的长期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始于2002年),包括常规秸秆还田(PC)、免耕秸秆还田(PZ)、深松秸秆还田(PS)和旋... 为探讨长期定位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呼吸以及根系呼吸的影响,研究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基于设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的长期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始于2002年),包括常规秸秆还田(PC)、免耕秸秆还田(PZ)、深松秸秆还田(PS)和旋耕秸秆还田(PR)4种处理,采用静态箱法测定和分析麦田土壤呼吸及水热因子,并利用根去除法研究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根系呼吸与土壤呼吸的变化趋势相同,即在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土壤呼吸与根系呼吸速率均呈"低-高-低"的趋势。各处理之间的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与PC相比,PZ、PS、PR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降低37.2%、17.0%、15.4%,PC、PZ、PR的根系呼吸速率较PS相比分别下降了9.4%、24.3%、22.4%。在冬小麦生育期内,根系呼吸占土壤呼吸的比例呈双峰型,比例波动为21.7%~82.0%,均值为49.1%,总体表现为PZ>PS>PR>PC。土壤呼吸与10 cm土层地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湿度未达到显著相关。研究表明,与PC相比,长期定位耕作方式中PZ和PS可以降低麦田的土壤呼吸速率,减少麦田土壤的碳排放,并且可以提高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其中PS的根系呼吸速率最高,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冬小麦 土壤呼吸 根系呼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