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中远端内侧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基施展 沈浩 +4 位作者 王伟 倪斌斌 邓乡怡 范志远 陆骅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1-338,共8页
目的评价单钢板、髓内钉与双钢板治疗股骨中远端内侧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63例股骨中远端内侧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种类分组,19例股骨干中... 目的评价单钢板、髓内钉与双钢板治疗股骨中远端内侧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63例股骨中远端内侧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种类分组,19例股骨干中下段内侧粉碎性骨折分为两组:单钢板组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平均57.5岁;髓内钉组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平均56.4岁。44例股骨远端内侧粉碎性骨折分为三组:单钢板组14例,其中男6例,女8例,平均57.6岁;髓内钉组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平均56.6岁;双钢板组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平均55.1岁。分别比较各组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组间及组内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股骨远端外翻角(DFVR)或股骨角、组间DFVR及股骨角变化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63例患者获随访6—37个月,平均13.4个月。19例股骨干中下段内侧粉碎性骨折中,单钢板组和髓内钉组的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组间及组内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DFVR、DFVR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间不愈合率、感染率、内固定失败率和畸形愈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钢板组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46%(5/11)]显著高于髓内钉组[0(0/8)](P〈0.05)。44例股骨远端内侧粉碎性骨折中,两两比较单钢板组、髓内钉组和双钢板组的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即刻股骨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末次随访时股骨角[(80.80±2.93)。]显著小于单钢板组[(85.28±5.89)°]和双钢板组[(83.55±3.51)°](P〈0.05)。髓内钉组组内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股骨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钢板组和双钢板组组内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股骨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折 粉碎性 骨折固定术 骨板 髓内钉
原文传递
遮阴对草莓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彭鑫 王喜乐 +4 位作者 倪彬彬 陈思兰 叶超琳 胡君艳 左照江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87-1097,共11页
【目的】研究遮阴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草莓‘章姬’品种为试材,测定其叶片光合特性、糖含量及果实糖、可溶性蛋白、花青素、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酚含量、可滴定酸度、香气成分。【结果】50%遮阴处理后,草... 【目的】研究遮阴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草莓‘章姬’品种为试材,测定其叶片光合特性、糖含量及果实糖、可溶性蛋白、花青素、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酚含量、可滴定酸度、香气成分。【结果】50%遮阴处理后,草莓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φPO、ΨO、φEO和RC/CSM均较未遮阴处理显著降低(p<0.05),φDO显著升高(p<0.05);而25%遮阴处理与未遮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蔗糖是光合产物的主要运输形式,25%遮阴处理使其含量在草莓果实中增加了21.17%(p<0.05),在叶片中降低了38.88%(p<0.05),这表明25%遮阴处理可促进蔗糖向果实转运。此外,25%遮阴处理后,果实中可滴定酸度降低了12.84%(p<0.05),其他品质指标与未遮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50%遮阴处理后,果实中总酚、葡萄糖、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未遮阴处理相比,25%和50%遮阴处理后,草莓果实萜烯类香气释放量分别增加了22.53%(p<0.05)和9.84%。【结论】25%遮阴处理可促进光合产物(蔗糖)转运,提高果实蔗糖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度,提高香气释放。因此,浙江省及其相同气候区春夏季草莓设施栽培适宜进行25%遮阴处理以提高果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遮阴 光合特性 果实品质
下载PDF
基于LWPC和IRI模型的NWC台站信号传播幅度建模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易娟 顾旭东 +5 位作者 李志鹏 林仁桐 蔡毅徽 陈隆 倪彬彬 乐新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223-3234,共12页
频率为3~30kHz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电磁波具有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的特点,能够沿地面-低电离层波导进行传播,在通信、导航等许多领域都被广泛应用.基于波导模理论的长波传播模型(LWPC,Long-Wavelength Propagation Capabili... 频率为3~30kHz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电磁波具有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的特点,能够沿地面-低电离层波导进行传播,在通信、导航等许多领域都被广泛应用.基于波导模理论的长波传播模型(LWPC,Long-Wavelength Propagation Capability)能够用于计算甚低频波的传播路径及幅度,进而研究耀斑、磁暴、地震等事件对电离层的扰动.本文利用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型(IRI,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对LWPC中电子密度和碰撞频率进行改进,并将模拟结果与武汉大学VLF接收机实际观测到的NWC(North West Cape)台站信号幅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LWPC模型得到的幅度及变化趋势与实际值更加接近.LWPC模型给出的电子密度与IRI模型得到的电子密度在日间基本一致,但是在夜间存在差异,造成夜间部分区域NWC台站信号幅度的差异性,验证了电离层电子密度对于VLF信号传播具有的重要影响.传播路径上的晨昏变化也可以引起VLF信号幅度分布的突变,在日出和日落时间段内存在明显的过渡区域.基于IRI模型的LWPC,改善了VLF电波传播过程的预测分析效果,提供了一种长波导航通信质量的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WC甚低频台站信号 长波传播模型 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 通讯导航
下载PDF
基于NWC甚低频信号的日出效应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市委 顾旭东 +6 位作者 罗凡 彭锐 陈欢 李光剑 倪彬彬 赵正予 袁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300-4311,共12页
频率在3~30 kHz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波具有较小的传播损耗和较高的趋肤深度,可以在地球-低电离层波导中实现长距离传输,广泛应用于航海导航、对潜通信等领域,且在电离层遥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 频率在3~30 kHz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波具有较小的传播损耗和较高的趋肤深度,可以在地球-低电离层波导中实现长距离传输,广泛应用于航海导航、对潜通信等领域,且在电离层遥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VLF接收机在武汉接收的NWC(North West Cape)台站信号,本文通过分析2018年4月23日—2020年7月22日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日出期间NWC信号的幅度响应及其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NWC信号日出期间的幅度响应主要包括两种极小值结构:2个幅度极小值(SR1、SR2)的Type I结构和3个幅度极小值(SR1、SR2、SR3)的Type II结构.在以SR1出现时间为时间零点进行时序叠加分析后发现,Type I结构比Type II具有更强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在Type I结构下,SR2出现时间的波动范围、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43~65 min、54.2 min、4.4 min,而在Type II结构下,SR2和SR3出现时间的波动范围分别为48~93 min、80~120 min,平均值分别为64.7 min、96.4 min,标准差分别为10.2 min、11.7 min.在27个月的观测期内,3—7月份Type I结构的出现概率100%,未出现Type II结构,而在1—2月和8—12月Type I结构出现的概率明显下降,最低降至1月份的20.7%,而Type II在1月、2月、11月的出现概率均高于70%.按春秋分交替变化(周期1和周期2)的统计结果,在周期1内Type I和Type II结构出现的概率分别为91.5%、8.5%,而在周期2内Type I结构出现的概率降至41.9%,Type II结构出现概率则升至58.1%,这表示观测期间内Type II结构主要出现在秋冬季,春夏季发生概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WC甚低频信号 日出效应 幅度响应 观测与分析
下载PDF
JJI甚低频台站信号对太阳耀斑事件的响应特性 被引量:7
5
作者 顾旭东 罗凡 +9 位作者 彭锐 李光剑 陈欢 王市委 易娟 李志鹏 倪彬彬 赵正予 王琛 袁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08-1517,共10页
太阳耀斑发生时,日地空间的X射线通量会随之增大,进而影响到地球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分布,导致地球-电离层波导状态发生改变,因此接收到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信号会表现出对应的扰动现象.2017年9月8日,位于湖北省内武汉和随州... 太阳耀斑发生时,日地空间的X射线通量会随之增大,进而影响到地球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分布,导致地球-电离层波导状态发生改变,因此接收到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信号会表现出对应的扰动现象.2017年9月8日,位于湖北省内武汉和随州两站点的VLF接收机分别监测到与X射线太阳耀斑相关的来自日本宫崎县(130°49′E,32°04′N)的JJI甚低频台站信号(22.2 kHz)的振幅异常事件.分析当日的数据发现JJI信号的振幅对不同的太阳耀斑出现不同的响应类型,而且对于同一个耀斑,两地的信号响应类型不尽相同.通过统计2017—2019年间与太阳耀斑相关的JJI信号振幅扰动事件,发现两接收站点的JJI信号响应类型都与耀斑强度及其发生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且呈现出四种响应类型,即两次上升下降型、先上升后下降型、下降型和上升型,但是四种响应类型的事件占比不同.拟合结果表明信号的扰动幅度与X射线通量的积分成正相关,但是两站点的线性拟合斜率存在差异.JJI信号到武汉和随州均属于近似沿纬度方向的短距离传播,且两接收站点相距较近,因此两传播路径大致相似.研究两路径上JJI信号对太阳耀斑响应的差异性有助于理解VLF信号的传播以及探索其在太阳活动监测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F信号 JJI台站信号 太阳耀斑 振幅异常 太阳活动监测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哨声波监测仪设备及其初步观测
6
作者 顾旭东 倪彬彬 +6 位作者 徐未 王市委 李斌 胡泽骏 何昉 陈相材 胡红桥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5-23,共9页
在子午工程二期项目的支持下,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WHU)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制了一套甚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波动探测系统,并在2022年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部署于南极洲的中国长城站(Great Wall Station,GWS,62.22°... 在子午工程二期项目的支持下,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WHU)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制了一套甚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波动探测系统,并在2022年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部署于南极洲的中国长城站(Great Wall Station,GWS,62.22°S,58.96°W).该探测系统的动态范围为~110 dB,时间精度为~100 ns,可为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研究提供高分辨率的波动观测数据.本文详细介绍了WHU VLF(子午工程编码:OCHCH_WHWM01)波动探测系统在GWS的初步观测结果,充分验证了系统的优越性能和稳定性.在过去一年的常规运行中,此系统能精确探测北美和欧洲等区域内各种地基VLF台站信号的动态变化.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多次X级太阳耀斑爆发期间,GWS观测到的人工VLF台站信号特性与以往的研究结果高度一致.由于HWU-GWS(HWU为发射台站的名称)路径穿过南大西洋异常(south Atlantic anomaly,SAA)区域,观测结果同时表明,在磁暴期间,HWU VLF信号的扰动与磁层电子沉降在时空关系上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此外,此设备也能观测到闪电激发的宽频带哨声波,在频谱图上呈现特有的清晰色散结构.因此,在南极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基哨声波监测仪的观测结合其它仪器的观测,有利于深入开展与极区哨声波传播、低电离层扰动、地面闪电放电和辐射带粒子沉降等相关的空间天气学研究,对开展全天时空间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哨声波监测仪 南极长城站 空间天气 甚低频波动传播 子午工程
下载PDF
基于Fortran语言的地球外辐射带电子三维数据同化建模
7
作者 罗陶荣 曹兴 +4 位作者 马新 付松 倪彬彬 王晓宇 雷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5-1298,共14页
开发地球电子辐射带的数据同化模型,对于理解辐射带电子的动态演化过程和辐射带空间天气预报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范阿伦卫星的辐射带电子观测数据和外辐射带三维扩散模型,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本文开发了基于Fortran语言的外辐射带电子三... 开发地球电子辐射带的数据同化模型,对于理解辐射带电子的动态演化过程和辐射带空间天气预报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范阿伦卫星的辐射带电子观测数据和外辐射带三维扩散模型,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本文开发了基于Fortran语言的外辐射带电子三维数据同化模型(Three-dimensional Data Assimilative Model of Outer Radiation belt Electrons,简称TDAMORE),实现对L^(*)=3~7、能量范围为0.1~5 MeV、投掷角范围为5°~90°的外辐射带电子时空变化过程的三维重构.通过对2018年8月期间外辐射带电子通量演化过程的重构,证实TDAMORE模型可以较好地重现不同能量和不同投掷角电子通量在磁暴前后的演化特征.通过分析电子通量的观测和同化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误差,发现对于能量低于4 MeV的电子,观测与同化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基本大于0.8且误差相对较低.而对于更高能量的电子,观测与同化结果之间的误差相对较高,这可能是同化模型忽略了电磁离子回旋波对电子的散射损失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外辐射带 电子通量 三维数据同化 范阿伦卫星 FORTRAN语言
下载PDF
初始大扰动条件下双流系统的粒子相空间振荡
8
作者 焦鹿怀 付松 +1 位作者 倪彬彬 张援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双流系统产生的不稳定性过程是近地空间中常见的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现象.地球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地球弓激波、太阳风、极隙区和极光加速区观测到的静电孤立波被认为是由双流不稳定性产生.地球空间环境并非均匀稳态,因此对双流系统... 双流系统产生的不稳定性过程是近地空间中常见的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现象.地球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地球弓激波、太阳风、极隙区和极光加速区观测到的静电孤立波被认为是由双流不稳定性产生.地球空间环境并非均匀稳态,因此对双流系统演化过程的研究往往需要考虑初始的扰动.利用所建立的动理论粒子云模型方法,我们研究了初始大扰动下双流系统的不稳定性现象,发现初始大扰动条件下粒子相空间产生振荡现象,且振荡频率与初始扰动的空间波数有关,电场与电场能量也存在该频率成分.通过线性理论,求解出了粒子相空间振荡频率.它与粒子云模拟得到的频率一致.该频率为朗缪尔振荡频率的基础之上叠加一个与初始扰动的空间波数有关的频率偏移量.我们改变等离子体频率,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扰动能够对双流系统的不稳定性现象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加深理解地球磁层中双流系统的演化过程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流不稳定性 粒子云模拟 初始扰动 线性理论
下载PDF
空间物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赤 汪毓明 +12 位作者 田晖 李晖 倪彬彬 符慧山 雷久侯 薛向辉 崔峻 尧中华 罗冰显 张效信 张爱兵 张佼佼 李文亚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2,共34页
空间物理学是人类进入空间时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基础学科。其将太阳和太阳风控制的日球层空间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太阳/太阳风与行星/彗星的上层大气、电离层、磁层乃至星际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空间物理学从... 空间物理学是人类进入空间时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基础学科。其将太阳和太阳风控制的日球层空间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太阳/太阳风与行星/彗星的上层大气、电离层、磁层乃至星际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空间物理学从本质上讲是一门实验科学,空间物理探测是空间物理学发展的基础。进入新世纪,随着空间基础设施和人类高技术活动的日益频繁,空间物理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调科学与应用的密切结合。近年来,空间物理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对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宜居地球-地球系统科学”的顶层战略设计,梳理总结近年来空间物理各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凝练中国空间物理学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优化学科布局,推进空间物理各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物理 发展动态 战略规划
下载PDF
地球电子外辐射带的数据同化建模与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佳楠 郭建广 +5 位作者 倪彬彬 曹兴 项正 付松 顾旭东 马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96-1507,共12页
地球电子外辐射带对太阳与地磁活动呈现高度动态变化的响应,了解外辐射带的全球动态变化过程对于近地空间粒子辐射环境的理解认知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卡尔曼滤波数据同化方法,本文利用范阿伦A星、B星和GOES-13和GOES-15四颗卫... 地球电子外辐射带对太阳与地磁活动呈现高度动态变化的响应,了解外辐射带的全球动态变化过程对于近地空间粒子辐射环境的理解认知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卡尔曼滤波数据同化方法,本文利用范阿伦A星、B星和GOES-13和GOES-15四颗卫星的辐射带电子观测数据,分别利用三种不同维度的辐射带物理模型,将观测结果与数值结果有机融合,对2013年3月地球外辐射带电子通量的径向分布与变化进行数据同化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了磁层波动与辐射带电子共振作用引起的径向扩散、投掷角扩散以及能量扩散过程的三维同化模型可有效、合理地重现外辐射带电子通量的径向分布.本文进一步利用该三维同化模型对2013年一整年外辐射带电子的相空间密度分布进行重构与分析,得到了不同绝热不变量和不同地磁活动条件下电子辐射带的时空演化过程,从而为深入理解外辐射带电子的变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强有力信息.通过分析同化过程中的新息矢量以及度量同化过程中观测数据在多大程度上修改了物理模型结果,还有助于定量分析现有辐射带物理模型中的源项和损失项的相对贡献以及可能忽略的物理机制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艾伦卫星 GOES卫星 地球电子外辐射带 多维数据同化 电子相空间密度
下载PDF
伴随等离子体密度下降的磁声波与辐射带电子的波粒相互作用及其散射效应 被引量:5
11
作者 顾旭东 何颖 +3 位作者 倪彬彬 付松 花漫 项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21-2130,共10页
利用范阿伦卫星的高质量观测数据,我们报道了伴随等离子体密度下降的磁声波现象.通过选取分别发生于2013年7月26日(事件A)和2013年9月19日(事件B)的两个相应事件进行细致分析,我们开展试验粒子模拟计算了磁声波对辐射带电子的散射系数,... 利用范阿伦卫星的高质量观测数据,我们报道了伴随等离子体密度下降的磁声波现象.通过选取分别发生于2013年7月26日(事件A)和2013年9月19日(事件B)的两个相应事件进行细致分析,我们开展试验粒子模拟计算了磁声波对辐射带电子的散射系数,并求解二维福克-普朗克扩散方程量化了磁声波散射导致的辐射带电子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事件A中的磁声波的散射作用主要发生于投掷角范围为60°~80°、能量范围为20~200keV的辐射带电子,而事件B中的磁声波的散射作用主要发生于投掷角范围为50°~80°、能量范围为20~400keV的辐射带电子;两个事件中的磁声波均能导致辐射带电子的蝴蝶状投掷角分布,但是由于事件B的磁声波幅度更强,形成的电子蝴蝶状分布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密度 磁声波 散射效应 蝴蝶状投掷角分布
下载PDF
基于张衡一号卫星波动观测的人工甚低频台站信号特征统计分析
12
作者 王亚璐 项正 +6 位作者 泽仁志玛 倪彬彬 刘阳希子 张学民 欧阳新艳 吴迎燕 申旭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51-4463,共13页
地基人工甚低频(10~30 kHz)台站信号可以穿透电离层,甚至泄露进地球磁层,从而导致内辐射带高能电子的沉降.研究人工甚低频台站信号的特征对于研究辐射带电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张衡一号卫星2019—2022年的电场观测数据,本文... 地基人工甚低频(10~30 kHz)台站信号可以穿透电离层,甚至泄露进地球磁层,从而导致内辐射带高能电子的沉降.研究人工甚低频台站信号的特征对于研究辐射带电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张衡一号卫星2019—2022年的电场观测数据,本文对全球10个人工甚低频台站在电离层中的信号特征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了电离层中人工甚低频台站信号的昼夜差异、季变规律、对地磁活动水平的依赖性,及其在地磁共轭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人工甚低频台站信号会传播至台站上空电离层及其共轭区,信号辐射范围及强度与台站的发射功率呈正相关.电离层电子密度对甚低频信号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在夜侧和当地冬季,电离层电子密度相对较小时,泄露进入内磁层的人工甚低频台站信号较强,而信号强度受地磁活动影响很弱.在台站上空,信号增强区域以穿刺点为中心呈现近圆形分布,并存在明显的波模干涉效应,在共轭半球,信号增强区域中心相对共轭穿刺点会发生极向漂移(L<2的台站)或赤道向漂移(L>2的台站),但所有台站的电波能量都被限制在1/2赤道电子回旋频率磁壳以内的区域.这些统计观测特征表明,发射台站位于较低L值(L<1.4)的人工甚低频台站信号在内磁层中主要以非导管模式传播到共轭半球,而发射台站位于较高L值(L>2.6)的人工甚低频台站信号主要以导管模式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台站 人工甚低频台站信号 张衡一号卫星 统计分析 导管和非导管传播
下载PDF
东西传播路径上JJI台站甚低频信号的日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市委 倪彬彬 +5 位作者 顾旭东 林仁桐 李光剑 罗凡 彭锐 陈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5-156,共12页
甚低频(VLF, Very Low Frequency)波的频率范围为3~30 kHz,因其在地球-电离层波导中传播损耗小、传输距离远而被用于低电离层遥测的相关研究.本文基于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甚低频探测系统在湖北随州(31.57°N,113.32°E)的观测数... 甚低频(VLF, Very Low Frequency)波的频率范围为3~30 kHz,因其在地球-电离层波导中传播损耗小、传输距离远而被用于低电离层遥测的相关研究.本文基于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甚低频探测系统在湖北随州(31.57°N,113.32°E)的观测数据,详细研究了中纬度地区来自日本JJI(32.04°N,130.81°E)甚低频台站信号沿东西方向传播的日出效应.在对日出期间接收信号的幅度极小值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幅度极小值出现时间的分布与随州或JJI日出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日出期间JJI信号的幅度响应主要包括type Ⅰ和type Ⅱ两种结构,分别对应2个幅度极小值和3个幅度极小值的情况.其中,type Ⅰ结构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幅度极小值出现的平均时间落后随州日出时间24 min左右;type Ⅱ结构主要发生在秋冬两季.基于波模干涉理论对日出期间两种不同模式的JJI甚低频信号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JJI-随州的东西向传播路径上,若只考虑前两阶模的影响,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差异明显;若考虑前三阶模的影响,那么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JJI甚低频信号在短路径上传播时高阶模会对信号的传播产生较大的影响,分析此类路径上甚低频台站信号的传播特征时需要考虑前三阶模甚至更高阶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甚低频台站信号 日出效应 干涉理论 高阶模
下载PDF
风云3C对不同类型辐射带电子分布变化的观测:2015年3月17日磁暴事件分析
14
作者 胡立凡 项正 +10 位作者 顾旭东 倪彬彬 张效信 郭建广 张贤国 朱昌波 郭德宇 付松 刘阳希子 董俊虎 赵怡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52-2262,共11页
风云3C卫星(简称FY-3C)测量的低地球轨道(Low Earth Orbit,简称LEO)高能粒子(电子、质子和重离子)通量,是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业务的重要自主数据来源.深入分析风云3C卫星测量的不同种类高能电子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对辐射带研究和空间... 风云3C卫星(简称FY-3C)测量的低地球轨道(Low Earth Orbit,简称LEO)高能粒子(电子、质子和重离子)通量,是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业务的重要自主数据来源.深入分析风云3C卫星测量的不同种类高能电子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对辐射带研究和空间天气预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FY-3C测量的空间粒子数据,系统分析了2015年3月17日强磁暴期间辐射带捕获、准捕获和沉降电子的演化特征及其主导性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在磁暴主相,外辐射带电子通量(E2:0.35~0.65 MeV,E3:0.65~1.2 MeV)出现快速下降,达到两个数量级,E1能级(E1:0.15~0.35MeV)电子通量在L<5区域因为亚暴注入先出现增长,之后在L>4的区域出现明显下降.在磁暴恢复相,由于合声波(chorus waves)先加速低能段电子,E1能段电子通量最先(小于五小时)开始增加,在磁暴结束时覆盖2<L<8范围,通量最高达到105 cm^(-2)·sr^(-1)·s^(-1).电子能段越高通量增长得越慢(E2:十小时内;E3:一天内),最终覆盖的空间范围更小(E2:2<L<7;E3:2.5<L<6.5).通过对比沉降电子、准捕获电子和捕获电子通量演化过程的差异性,发现磁暴主相捕获电子通量(E1,E2,E3能段)大幅下降时沉降电子通量并未明显增加,表明此时高能电子(E1,E2,E3能段)的损失机制主要是穿过磁层顶损失,而不是沿着磁力线沉降到中性大气.三种类型的电子通量在磁暴恢复相均出现明显增强,而合声波对电子同时存在加速和散射作用,因此判断恢复相电子的加速机制主要是合声波与电子的回旋共振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强磁暴期间辐射带电子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动力学演化特征,风云3C测量的低轨道粒子数据可以为分析辐射带中粒子损失和加速过程中主导的物理机制提供关键信息,是空间辐射环境建模和预测预报的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3C卫星 磁暴 捕获电子 准捕获电子 沉降电子
下载PDF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不经核查的信息转发动机研究
15
作者 黄清 倪彬彬 《新闻春秋》 2023年第5期42-50,共9页
虚假信息的广泛流传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面临的一大挑战,而个体不经核查的转发行为则是导致“信息流行病”(infodemic)的根源。本文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背景,参照信息转发的相关理论,建构了一个解释个体为何不经核查就转发信息的多... 虚假信息的广泛流传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面临的一大挑战,而个体不经核查的转发行为则是导致“信息流行病”(infodemic)的根源。本文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背景,参照信息转发的相关理论,建构了一个解释个体为何不经核查就转发信息的多维动机模型。基于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就一般动机而言,“社会交往”与不经核查的信息转发正相关,而“利他动机”则与因变量负相关;针对特殊动机,“信息超载”“焦虑情绪”“从众感知”均与不经核查的信息转发正相关;而且,特殊动机的解释力明显强于一般动机。这一多维动机模型不仅整合拓展了信息转发的不同理论,还凸显了社会情景和媒介情景对于理解特定传播行为的重要性。该模型对于虚假信息治理也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经核查的转发行为 动机 虚假信息治理
原文传递
基于WHU甚低频探测系统的大气噪声监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隆 顾旭东 +8 位作者 程雯 唐新月 罗凡 彭锐 庞鸿 冉铃民 杨可欣 倪彬彬 赵正予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20年第2期107-114,共8页
大气噪声由来源于远处闪电的背景噪声和近处闪电的脉冲噪声共同构成,会对甚低频通信造成严重的影响。文章首先利用武汉大学(WHU)甚低频探测系统随州站(31.57°N, 113.32°E)2个不同季节月份的观测数据,把大气噪声分为闪电脉冲... 大气噪声由来源于远处闪电的背景噪声和近处闪电的脉冲噪声共同构成,会对甚低频通信造成严重的影响。文章首先利用武汉大学(WHU)甚低频探测系统随州站(31.57°N, 113.32°E)2个不同季节月份的观测数据,把大气噪声分为闪电脉冲噪声和背景白噪声,选择3个典型的频段(6、16和27 kHz)进行分析,获取了大气噪声分布特性以及不同种类噪声贡献度的基本信息;之后通过与CCIR大气噪声模型提供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考查了CCIR模型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准确性;最后,利用随州站长达2年的观测数据,对4~27 kHz之间16个频率上的大气噪声进行了统计分析,获得了该地区大气噪声的统计分布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噪声 闪电脉冲 甚低频探测 CCIR模型
下载PDF
大功率高频电波加热电离层的非线性物理过程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晨 王翔 +2 位作者 刘默然 倪彬彬 赵正予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323-4336,共14页
地基大功率电波加热电离层是通过地基大功率短波发射机向电离层发射无线电波,通过波-粒和波-波的相互作用将无线电波的能量注入电离层.通过这种有目的可操控的方式改变电离层电子密度和温度的分布,可以深入研究电离层中等离子体能量和... 地基大功率电波加热电离层是通过地基大功率短波发射机向电离层发射无线电波,通过波-粒和波-波的相互作用将无线电波的能量注入电离层.通过这种有目的可操控的方式改变电离层电子密度和温度的分布,可以深入研究电离层中等离子体能量和物质的非线性演化过程,特别是电离层电子的非平衡态分布和加速问题.本文通过对电离层加热中几个比较重要物理过程的评述,对过去20年来我国研究学者在这一研究方向上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高频电波 非线性过程 电离层加热 欧姆加热 自聚焦不稳定性 参量不稳定性 朗缪尔湍流
下载PDF
磁暴期间辐射带电子相空间密度的多卫星联合观测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泽源 倪彬彬 +8 位作者 付松 项正 郭建广 曹兴 顾旭东 易娟 郭英杰 郭德宇 王敬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49-2158,共10页
地球外辐射带是一个高度动态变化的空间环境,辐射带电子通量的变化在磁暴期间尤为明显.要分析潜在的电子动态变化机制,需要排除绝热效应产生的影响.在以三个绝热不变量组成的相空间坐标中,利用相空间密度(PSD)可以反映电子的真实加速和... 地球外辐射带是一个高度动态变化的空间环境,辐射带电子通量的变化在磁暴期间尤为明显.要分析潜在的电子动态变化机制,需要排除绝热效应产生的影响.在以三个绝热不变量组成的相空间坐标中,利用相空间密度(PSD)可以反映电子的真实加速和损失情况.本文详细分析两颗范艾伦卫星和三颗GPS导航卫星在2013年3月的同步电子通量观测数据,发现在3月17日磁暴期间,当太阳风动压增大、行星际磁场南向时,辐射带电子通量会发生骤降.进一步将电子通量转换成电子相空间密度并利用不同第一、第二绝热不变量(μ,K)组合条件下PSD径向分布的差异性,深入探究磁暴期间辐射带电子的动态变化机制.结果表明:磁暴初期由于电子的局地加速导致PSD不断上升;磁暴主相期间,由于磁层顶阴影效应以及伴随的向外径向扩散损失导致PSD快速降低;位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多颗卫星观测为明晰辐射带电子动态物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辐射带 范艾伦卫星 GPS卫星 电子相空间密度
下载PDF
接收站位形对甚低频源定位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锐 顾旭东 +7 位作者 王市委 陈欢 李光剑 罗凡 汪鑫 陆开昊 倪彬彬 赵正予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6,共8页
考虑到地球曲率的影响,文中使用基于球面模型的远距离多站时差定位算法来具体研究VLF源定位的精度.针对四接收站下的方型布站和星型布站两类典型布站几何,使用蒙特卡洛随机试验的仿真方法计算了探测区域内接收系统对VLF源定位结果的均... 考虑到地球曲率的影响,文中使用基于球面模型的远距离多站时差定位算法来具体研究VLF源定位的精度.针对四接收站下的方型布站和星型布站两类典型布站几何,使用蒙特卡洛随机试验的仿真方法计算了探测区域内接收系统对VLF源定位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分析了布站几何、基线长度和主站选择三类因素对定位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基线长度可以有效提升定位精度,但是提升效果会随着基线增加而减弱;星型布站相比于方型布站更具优越性,探测区域内的定位误差分布整体较低且没有明显方向性,更适合盲源目标定位;星型布站下,主站选择在三角形中心位置时的定位精度要优于其他位置的结果.研究结果对远距离VLF源定位系统的实际接收站点设置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F 时差定位 布站构型 定位精度 长基线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内磁层等离子体密度动态演化模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英杰 倪彬彬 +8 位作者 付松 胡泽骏 郭建广 冯明航 周若贤 郭德宇 闫玲 马新 顾旭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31-1939,共9页
等离子体密度作为空间环境的重要参量,它的全球实时分布信息不仅对理解内磁层带电粒子时空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预报和防范灾害性空间天气过程也有着潜在应用价值.利用范阿伦双星的高质量等离子体密度观测数据,本文基于机器学习算... 等离子体密度作为空间环境的重要参量,它的全球实时分布信息不仅对理解内磁层带电粒子时空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预报和防范灾害性空间天气过程也有着潜在应用价值.利用范阿伦双星的高质量等离子体密度观测数据,本文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得到一个稳定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包含五个隐藏层;激活函数包括Sigmoid和ReLU函数;以太阳风参数、地磁指数以及卫星对应的位置信息作为输入.在测试集上,该模型输出值和观测值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约为0.93,均方根误差(RMSE)约为0.3,表明该模型性能良好.通过使用该模型对2012年4月24日磁暴事件中等离子体密度的全球动态变化进行模拟,我们成功重构了磁暴期间内磁层等离子体密度的全球变化过程,包括等离子体层的侵蚀和恢复,以及羽流的形成和消失.该内磁层等离子体密度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将有助于推动内磁层波粒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阿伦卫星 地球磁层 神经网络模型 等离子体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