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被膜:益生菌肠道定植的新策略 被引量:8
1
作者 廖才江 李会 +7 位作者 王士源 熊静 梅翠 刘丹 何玉张 彭练慈 宋振辉 陈红伟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21-2839,共19页
益生菌可改善机体微生态平衡,在促进营养吸收、控制肠道感染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但存在胃肠道环境难定植、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生物被膜是多个细菌黏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分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益生菌可改善机体微生态平衡,在促进营养吸收、控制肠道感染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但存在胃肠道环境难定植、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生物被膜是多个细菌黏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分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并将自身包裹其中形成的一种有组织的细菌集团,包含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蛋白质、胞外DNA(extracellular deoxyribonucleic acid,eDNA)和脂质等多种组成成分,是一个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结构的聚集体。被膜状态的益生菌较浮游菌在抗逆性、对抗病原菌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些特点为新型益生菌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阐述了被膜状态益生菌的优势,重点介绍了促进益生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活性物及其形成机制,简述了益生菌生物被膜的安全性问题。当前,益生菌生物被膜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希望本文能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生物被膜 定植 双组分系统 群体感应
原文传递
植物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程鹏 熊静 +6 位作者 李会 王士源 张阳 梅翠 伍雪晴 何玉张 陈红伟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53-1767,共15页
大量研究报道生物被膜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是浮游菌的10–1 000倍,据报道细菌生物被膜是80%以上细菌感染的罪魁祸首,对医疗保健领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植物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细菌生物被膜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包括减少生物被膜量、生... 大量研究报道生物被膜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是浮游菌的10–1 000倍,据报道细菌生物被膜是80%以上细菌感染的罪魁祸首,对医疗保健领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植物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细菌生物被膜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包括减少生物被膜量、生物被膜活菌数以及清除已经成熟的生物被膜等。该文对这些有效的植物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其抗细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旨在为防治细菌生物被膜感染的植物类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被膜 植物提取物 群体感应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硒化修饰对白术多糖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张阳 梅翠 +7 位作者 李会 熊静 王士源 程鹏 喻祥 何玉张 吴俊伟 陈红伟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49-1255,共7页
为了考察硒化修饰对白术多糖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活性的影响,首先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白术多糖(AMP),用三氯乙酸进行纯化和柱层析洗脱,再采用HNO-NaSeO法合成了硒酸化白术多糖(sAMP),并以未修饰的AMP和亚硒酸钠为对照,以环磷酰胺致免疫功能... 为了考察硒化修饰对白术多糖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活性的影响,首先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白术多糖(AMP),用三氯乙酸进行纯化和柱层析洗脱,再采用HNO-NaSeO法合成了硒酸化白术多糖(sAMP),并以未修饰的AMP和亚硒酸钠为对照,以环磷酰胺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为研究对象,考察sAMP的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环磷酰胺组、亚硒酸钠组和AMP组相比,sAMP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升高,丙二醛(MDA)水平显著降低。sAMP促进和恢复了小鼠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改善了小鼠的免疫清除功能,提高了小鼠血清溶菌酶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降低了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提高了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表明:硒化修饰提高了AMP的免疫活性和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多糖 硒化修饰 环磷酰胺 抗氧化 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抗微生物肽CRAMP联合抗生素分散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增效作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熊静 王士源 +8 位作者 李会 张阳 程鹏 梅翠 彭练慈 徐登峰 高继业 何玉张 陈红伟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251-3262,共12页
【目的】研究修饰后的鼠源抗微生物肽CRAMP联用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成熟生物被膜的分散作用,为临床联合应用抗生物被膜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CRAMP修饰肽和抗生素对PAO1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 【目的】研究修饰后的鼠源抗微生物肽CRAMP联用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成熟生物被膜的分散作用,为临床联合应用抗生物被膜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CRAMP修饰肽和抗生素对PAO1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和生物被膜最小根除浓度(MBEC);采用时间杀菌曲线(time-kill curve,TKC)法测定CRAMP修饰肽及抗生素单用和联用对PAO1成熟生物被膜的杀菌活性;采用菌落计数法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评估CRAMP修饰肽联用抗生素对PAO1成熟生物被膜的分散作用。【结果】与单用抗生素组相比,除2种碳青霉烯类药物和4种β-内酰胺类药物,其他抗生素联合CRAMP修饰肽后的MBE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万古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下降倍数最明显(4倍)。TKC试验结果表明,CRAMP修饰肽分别联用万古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均具有比单用药更快且更强的杀菌作用,尤其是与万古霉素联用仅在3h时杀灭了全部(100%)的生物被膜细菌。随后,通过CLSM观察发现生物被膜数量、体积、面积和单位面积荧光强度均有明显的变化。【结论】CRAMP修饰肽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成熟生物被膜具有分散作用,与万古霉素联用具有明显协同增效作用,且作用PAO1成熟生物被膜1 h时协同效应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抗微生物肽 万古霉素 分散作用
原文传递
抗菌肽CRAMP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其在清除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会 熊静 +8 位作者 梅翠 王士源 周洋 李晓芬 付贵花 张阳 程鹏 何玉张 陈红伟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76-1586,共11页
旨在考察鼠源抗菌肽CRAMP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其在清除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的作用。采用兔血红细胞悬液的溶血性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毒性考察CRAMP的安全性;采用不同温度、蛋白酶、金属离子和酸碱梯度对CRAMP抗菌活性... 旨在考察鼠源抗菌肽CRAMP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其在清除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的作用。采用兔血红细胞悬液的溶血性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毒性考察CRAMP的安全性;采用不同温度、蛋白酶、金属离子和酸碱梯度对CRAMP抗菌活性的影响,考察其稳定性;通过在6孔细胞培养板中构建铜绿假单胞菌(PAO1株)成熟生物被膜,以人源抗菌肽LL-37和3种抗菌药为对照,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量,平板菌落计数法对生物被膜活菌数进行计数,苯酚-硫酸法结合Folin-酚试剂法检测生物被膜胞外基质含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CRAMP干预PAO1生物被膜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显示,CRAMP在所测试浓度下对兔血红细胞溶血率均<2%;在62.5~125 mg·L^(-1)时对RAW264.7没有细胞毒性。温度(25~100℃)、两种盐离子(Na^(+)、K^(+))以及pH为5~10时对CRAMP的抗菌活性没有影响;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均不同程度影响了CRAMP的抗菌活性。6孔细胞培养板中,4倍MIC的CRAMP极显著降低了PAO1生物被膜量(减少率为76.74%,P<0.01),极显著减少了生物被膜中的活菌数量(减少了1.2个CFU·mL^(-1),P<0.01),效果优于LL-37和3种抗菌药。CRAMP组的胞外基质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LL-37组(P<0.05)。CLSM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4MIC浓度下,CRAMP组的细菌总荧光强度(PI+SYTO)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LL-37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RAMP组和LL-37组的死菌荧光强度/活菌荧光强度比值(PI/SYTO)均极显著增大(P<0.01)。综上表明,CRAMP具有低溶血性、低细胞毒性,除蛋白酶作用不稳定外,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PAO1成熟生物被膜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且效果优于LL-37,具有良好的药物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鼠源抗菌肽CRAMP 细胞毒性 稳定性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下载PDF
表现为快速进展性痴呆的路易体痴呆1例报告
6
作者 涂志兰 陈淑芬 +4 位作者 陈科良 黄钰媛 崔梅 董强 郁金泰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 2023年第4期286-290,共5页
目的:研究爆发性路易体痴呆疾病特征及诊疗,增加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知。方法:收集1例爆发性路易体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心理学特点及头颅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表现为快速进展的痴呆伴有运动症状,伴有生动的视幻觉... 目的:研究爆发性路易体痴呆疾病特征及诊疗,增加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知。方法:收集1例爆发性路易体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心理学特点及头颅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表现为快速进展的痴呆伴有运动症状,伴有生动的视幻觉,夜间快动眼睡眠障碍明显,符合路易体痴呆的特征性表现。给予相应治疗后,症状改善显著:由严重认知功能减退、无法沟通交流到能可简单交流;由卧床到生活自理,自行行走。结论:部分路易体痴呆患者可表现为快速进展的痴呆,识别路易体痴呆的特征性症状学主征有助于路易体痴呆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性路易体痴呆 快速进展性痴呆 神经心理评估 神经影像
下载PDF
三峡库区古夫河小流域氮磷排放特征 被引量:28
7
作者 华玲玲 李文超 +5 位作者 翟丽梅 崔超 刘宏斌 任天志 张富林 雷秋良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8-146,共9页
本文以三峡库区古夫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古夫河小流域出水口断面水质水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分析了流域出水口断面污染物氮磷输出浓度、排放负荷随降雨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形态组成.结果表明,古... 本文以三峡库区古夫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古夫河小流域出水口断面水质水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分析了流域出水口断面污染物氮磷输出浓度、排放负荷随降雨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形态组成.结果表明,古夫河小流域年度水流量为0.6×108m3,7~9月丰水期径流量占全年的63.9%,流域出口径流流量与年降雨量间存在极显著(P<0.01)的线性相关关系.小流域总氮的年排放负荷为1 432 t·a-1,溶解态氮是氮的主要排放形态,各月份溶解态氮排放负荷占总氮比例的变化范围为55.4%~91.3%,7~9月丰水期总氮排放负荷达853 t·a-1,占全年的59.6%;硝态氮输出浓度与降雨量间存在显著(P<0.05)线性相关关系,其他形态氮浓度与降雨量、泥沙量间线性相关关系均不显著.总磷的年排放负荷为563.1 t·a-1,颗粒态是磷的主要排放形态,各月份颗粒态磷排放负荷占总磷比例的变化范围为41.9%~79.5%,丰水期总磷的排放负荷占全年的71.2%,总磷、可溶性总磷和颗粒态磷与降雨量和泥沙流失量之间均存在显著(P<0.05)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小流域 面源污染
原文传递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老年心力衰竭伴肺部感染患者降钙素原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谨超 张惠娟 +1 位作者 李玉妹 崔朝勃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1092-1094,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老年心力衰竭(心衰)伴肺部感染患者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为诊断及病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0例老年心衰伴肺部感染患者为心衰伴肺部感染组,其中生存67例,死亡53例;随机选取同期单纯老年... 目的探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老年心力衰竭(心衰)伴肺部感染患者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为诊断及病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0例老年心衰伴肺部感染患者为心衰伴肺部感染组,其中生存67例,死亡53例;随机选取同期单纯老年心衰患者85例为心衰非肺部感染组,其中生存62例,死亡23例。采用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结果心衰伴肺部感染组较心衰非肺部感染组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0.12)ng/mLvs(0.4±0.31)ng/mL,P〈0.05];NT—proBNP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8±23)pg/mLvs(312±52)pg/ml,P〈0.05]。死亡患者PCT水平明显高于生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1.8)ng/mLVS(0.5±2.5)ng/mL,P〈0.05]。生存患者PCT水平异常率为22.5%,死亡患者为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心衰伴肺部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升高。血清降钙素原可作为评价肺部感染的客观指标,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肺炎 降钙素原 N端脑钠肽前体
下载PDF
NT-proBNP、心肌酶及炎性细胞因子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9
作者 赵红梅 崔海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1623-1626,共4页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酶学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响(CAG)确诊的ACS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程度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8例,急...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酶学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响(CAG)确诊的ACS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程度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41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51例,另选取同期行CAG阴性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标准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多体位投照确定冠脉病变程度,于入院时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荧光免疫吸附法测定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化学发光法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 :对照组、UAP组、NSTEMI组、STEMI组血清NT-proBNP、CK-MB、cTnI、hs-CRP、IL-18、TNF-α和MMP-9水平呈依次增高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NT-proBNP、CK-MB、cTnI、hsCRP、IL-18、TNF-α、MMP-9联合检测对ACS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估、危险分层、治疗方案制定等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PROBNP 心肌酶学 血清炎性细胞因子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下载PDF
稀土催化极性单体配位均聚及与非极性单体共聚合的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崔冬梅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9,I0002,共19页
将极性基团引入大分子链中可改善非极性聚烯烃材料的表面性能,扩展其应用范围甚至带来不可预见的新功能,是市场需求并由企业驱动.与聚合后功能化改性和物理共混方法相比,极性与非极性单体配位共聚合是最直接和简便的方法,适用范围广,并... 将极性基团引入大分子链中可改善非极性聚烯烃材料的表面性能,扩展其应用范围甚至带来不可预见的新功能,是市场需求并由企业驱动.与聚合后功能化改性和物理共混方法相比,极性与非极性单体配位共聚合是最直接和简便的方法,适用范围广,并可保持聚烯烃的立构规整度,一直以来,相关研究备受企业和科研工作者瞩目.然而,极性基团通常具有Lewis碱性,容易与Lewis酸性的聚合催化剂强烈螯合而致其毒化,因此,这又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经实现了乙烯与很多极性单体的共聚合.今后,将集中解决如何实现极性单体均聚合,提高共聚合活性,特别是极性单体插入率和分布可调节性,保持立体选择性,以及获得高分子量、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共聚产物等问题.本文旨在将课题组近年来在极性功能化苯乙烯和共轭双烯烃单体的均聚合及与苯乙烯、乙烯和共轭双烯烃等非极性单体共聚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报道进行综合阐述,为读者提供解决上述关键问题采用的研究路线、实施方法和创新性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催化剂 配位聚合 极性单体 共轭烯烃 聚烯烃
原文传递
比数图法在北京市怀柔区重点传染病预警中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婷婷 孙利文 +3 位作者 常姗姗 陈俊涛 杨丽梅 崔国强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7年第10期1270-1273,共4页
目的研究比数图预警技术是否适用于怀柔区6种重点传染病预警分析,并优选出最适预警界值。方法利用2008-2015年各传染病周发病数分别建立5年和3年预警模型,参照流行标准,计算各预警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 目的研究比数图预警技术是否适用于怀柔区6种重点传染病预警分析,并优选出最适预警界值。方法利用2008-2015年各传染病周发病数分别建立5年和3年预警模型,参照流行标准,计算各预警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及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优选出重点传染病合适预警界值。结果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病例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不适用于比数图法进行预警研究,其它感染性腹泻病适用于比数图5年模型,最适预警界值为95%容许范围,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为100%,约登指数为1.00。结论比数图法对怀柔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早期预警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比数图法 预警界值
原文传递
玫烟色棒束孢培养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浦静 彭鑫 +4 位作者 朱丽梅 崔群香 张波 徐敏 甘黎明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76-79,共4页
对玫烟色棒束孢QH4的营养物质、温度、pH与菌落生长和产孢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QH4菌株在培养基Czapek上的菌丝生长状况最好,培养基SMA次之,适合孢子产生的营养条件和适合菌丝生长的并不完全一致,产孢量最大的培... 对玫烟色棒束孢QH4的营养物质、温度、pH与菌落生长和产孢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QH4菌株在培养基Czapek上的菌丝生长状况最好,培养基SMA次之,适合孢子产生的营养条件和适合菌丝生长的并不完全一致,产孢量最大的培养基是SMA,而其他4种培养基的产孢量无显著差异;QH4在10~35℃都能够产孢子,低温和高温对其生殖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落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为25℃;QH4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菌落生长直径存在差异,24L时菌株生长速率最大,随光照时间的缩短,菌落生长减慢且产孢量降低,未经光照处理(24N)的菌落生长最慢且产孢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烟色棒束孢 生长 产孢量 培养条件
下载PDF
基于上转换信标探针构建信号放大近红外激发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microRNA检测
13
作者 周学敏 吕姝臻 +2 位作者 张国芳 崔竹梅 毕赛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基于Na YF_(4):Yb^(3+),Tm^(3+)@Na YF_4上转换纳米颗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和DNA催化发夹组装(Catalytic hairpin reaction,CHA)技术构建近红外激发(Near-infrared,NIR)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micro RNA的高灵敏分析。靶标... 基于Na YF_(4):Yb^(3+),Tm^(3+)@Na YF_4上转换纳米颗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和DNA催化发夹组装(Catalytic hairpin reaction,CHA)技术构建近红外激发(Near-infrared,NIR)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micro RNA的高灵敏分析。靶标micro RNA-21(mi RNA-21)可与磁珠(Magnetic beads,MBs)表面修饰的发夹H1发生toehold区域介导的链取代反应,发夹H1暴露新的toehold区域与UCNPs表面修饰的发夹H2发生反应,形成H1/H2复合物,同时mi RNA-21被取代并与新的发夹H1反应,此过程将UCNPs固定于MBs表面,而且实现了信号的循环放大。接下来通过磁分离技术,将固定于MBs表面的UCNPs分离出来,在808 nm NIR的激发下产生上转换发光(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UCL),对mi RNA-21的检测范围为0.1~100 nmol/L,检出限为11.3 pmol/L。此外,该荧光生物传感器成功应用于血清样本中mi RNA-21的分析,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纳米颗粒 催化发夹组装 荧光生物传感器 MICRORNA 近红外光
下载PDF
通过串联启动子实现纳豆激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被引量:5
14
作者 葛春蕾 刘中美 +4 位作者 崔文璟 周丽 郭军玲 胡云峰 周哲敏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2-77,15,共7页
本研究通过串联启动子方式实现纳豆激酶在枯草芽孢杆菌WB800中的高效分泌表达。通过对几种现有报道的强启动子的比较并对其进行串联操作,确定生产纳豆激酶的最优启动子及纳豆激酶的最高产量。本研究首先在枯草芽孢杆菌WB800中成功构建... 本研究通过串联启动子方式实现纳豆激酶在枯草芽孢杆菌WB800中的高效分泌表达。通过对几种现有报道的强启动子的比较并对其进行串联操作,确定生产纳豆激酶的最优启动子及纳豆激酶的最高产量。本研究首先在枯草芽孢杆菌WB800中成功构建五种含不同强启动子的重组质粒p SG101(P_(HpaII)),p SG102(PBcapr E),p SG103(Plux S),p SG104(Pgsi B)和p SG105(Pyxi E),实现纳豆激酶分泌表达,并对其纤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启动子P_(HpaII)介导的纳豆激酶纤溶活性(110.80 FU/m L)明显优于其他四种启动子。通过对启动子P_(HpaII)进行多次串联,成功构建质粒p SG106(P_(HpaII)-P_(HpaII)),p SG107(P_(HpaII)-P_(HpaII)-P_(HpaII))和p SG108(P_(HpaII)-P_(HpaII)-P_(HpaII)-P_(HpaII))。数据显示,菌株Bacillus subtilis WB800/p SG107(P_(HpaII)-P_(HpaII)-P_(HpaII))纳豆激酶产量最高为213.30 FU/m L,相比单个启动子P_(HpaII),提高了92.51%。通过对五种强启动子的比较以及对其进行串联操作,成功实现纳豆激酶在枯草芽孢杆菌WB800的高效表达,纤溶活性最高为213.30 FU/m L,与现有相关报道相比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激酶 串联启动子 分泌表达 枯草芽孢杆菌WB800
原文传递
iNOS基因甲基化对交通相关PM_(2.5)诱导大鼠哮喘加重中NO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鑫 张佳琪 +5 位作者 张志红 乔果果 白剑英 张红梅 崔井龙 平飞飞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41-945,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交通相关PM_(2.5)能否改变iNOS基因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从而调控大鼠哮喘加重中NO的释放水平。方法选择45只雄性SD大鼠,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在激发阶段以气管滴注染毒不同剂量(1.5、6、24 mg/kg)PM_(2.5),... 目的探讨交通相关PM_(2.5)能否改变iNOS基因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从而调控大鼠哮喘加重中NO的释放水平。方法选择45只雄性SD大鼠,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在激发阶段以气管滴注染毒不同剂量(1.5、6、24 mg/kg)PM_(2.5),构建PM_(2.5)刺激的哮喘加重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哮喘组及PM_(2.5)低、中、高剂量刺激哮喘组。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计数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制作肺组织病理切片,以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以甲基化阳性对照标准曲线方法测定iNOS基因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以qRTPCR测定iNOS mRNA水平,以硝酸还原酶法测定BALF中NO含量。结果哮喘组及PM_(2.5)低、中、高剂量刺激哮喘组大鼠的左肺脏器系数、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肺组织iNOS mRNA水平、BALF中NO含量均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肺组织iNOS基因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M_(2.5)低、中、高剂量刺激哮喘组大鼠的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NO含量均高于哮喘组,肺组织iNOS基因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和BALF中细胞总数低于哮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肺组织iNOS基因DNA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iNOS mRNA水平呈负相关(r=-0.556,P=0.003),BALF中NO含量与iNOS mRNA水平呈正相关(r=0.446,P=0.025)。结论交通相关PM_(2.5)可降低iNOS基因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后者可能参与调控大鼠哮喘加重中NO释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相关PM2.5 哮喘 一氧化氮合酶 甲基化 一氧化氮
原文传递
稀土催化乙烯与极性烯烃共聚合研究
16
作者 梁旦 姜洋 +1 位作者 李世辉 崔冬梅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87-1494,共8页
考察了(Flu-CH_(2)-Ph)Sc(CH_(2)SiMe_(3))_(2)(THF)(1)、(Flu-CH_(2)-C_(5)H_(4)N)Sc(CH_(2)SiMe_(3))_(2)(2)、(Flu-CH_(2)CH_(2)-NHC-C_(6)H_(2)Me_(3)-2,4,6)Sc(CH_(2)SiMe_(3))_(2)(3)、(Flu-CH_(2)CH_(2)-NHC-C_(6)H_(4)Me)Sc(CH_... 考察了(Flu-CH_(2)-Ph)Sc(CH_(2)SiMe_(3))_(2)(THF)(1)、(Flu-CH_(2)-C_(5)H_(4)N)Sc(CH_(2)SiMe_(3))_(2)(2)、(Flu-CH_(2)CH_(2)-NHC-C_(6)H_(2)Me_(3)-2,4,6)Sc(CH_(2)SiMe_(3))_(2)(3)、(Flu-CH_(2)CH_(2)-NHC-C_(6)H_(4)Me)Sc(CH_(2)SiMe_(3))_(2)(4)空间位阻大小不等的4种稀土催化剂,对乙烯与1.1倍摩尔量AliBu3保护的5-己烯-1-醇(M2)的共聚合行为.其中,催化剂1的催化活性最高,达到1.32×10^(6) g·mol_(Sc)^(-1)·h^(-1),但产生的是乙烯均聚物,催化剂2无催化活性,催化剂3和4的活性分别为0.38×10^(6)和1.24×10^(6) g·mol_(Sc)^(-1)·h^(-1),生成了M2插入率分别为0.7 mol%和1.8 mol%的共聚物.对不同烷烃链长间隔的极性烯烃单体,催化剂4对9碳烷烃间隔的10-十一烯-1-醇(M3)与乙烯共聚合活性最高(1.19×10^(7)g·mol_(Sc)^(-1)·h^(-1))、共聚能力最强(M3插入率为4.9 mol%).系统研究了极性单体M3浓度、聚合温度、乙烯压力等,对催化剂4催化乙烯与M3共聚合活性及其插入率的影响规律.通过NMR、GPC和DSC对所得的乙烯-极性烯烃共聚物进行了微观结构、热性能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极性单体 共聚合 功能化聚烯烃 乙烯
原文传递
β-双亚胺稀土双烷基配合物催化邻甲氧基苯乙烯高间规聚合研究
17
作者 王田田 孙碧玮 +1 位作者 吴春姬 崔冬梅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9-737,共9页
设计合成了一类氮原子上含脂肪族取代基的β-双亚胺的配体及其相应的稀土金属配合物1~3.在助催化剂有机硼盐和烷基铝的作用下,将配合物1~3用于催化邻甲氧基苯乙烯(oMOS)聚合中,制得了高间规选择性(rrrr>99%)聚合物,所得聚合物的玻璃... 设计合成了一类氮原子上含脂肪族取代基的β-双亚胺的配体及其相应的稀土金属配合物1~3.在助催化剂有机硼盐和烷基铝的作用下,将配合物1~3用于催化邻甲氧基苯乙烯(oMOS)聚合中,制得了高间规选择性(rrrr>99%)聚合物,所得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90℃,熔点Tm为240℃.将配合物2用于催化异戊二烯(IP)均聚合,得到了以1,4-结构为主(含量约88.6%)的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57℃.此外,借助DFT理论计算,发现配位模式是决定邻甲氧基苯乙烯聚合物立体选择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催化剂 高间规选择性 邻甲氧基聚苯乙烯
原文传递
羟基功能化高顺1,4-共轭双烯橡胶的合成 被引量:3
18
作者 汪骐远 黄建铭 +1 位作者 李世辉 崔冬梅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4-481,共8页
将对异戊二烯聚合具有高选择性的稀土催化剂1~5,在助催化剂有机硼盐和烷基铝的作用下,用于催化硅烷基保护的极性共轭双烯单体IP-OTBS均聚合,制得了顺式1,4-结构单元含量最高为98.5%和3,4-结构含量最高达82.2%的聚(IP-OTBS).PNP-型稀土... 将对异戊二烯聚合具有高选择性的稀土催化剂1~5,在助催化剂有机硼盐和烷基铝的作用下,用于催化硅烷基保护的极性共轭双烯单体IP-OTBS均聚合,制得了顺式1,4-结构单元含量最高为98.5%和3,4-结构含量最高达82.2%的聚(IP-OTBS).PNP-型稀土钇催化剂2催化IP-OTBS与1,3-丁二烯(BD)、异戊二烯(IP)无规共聚合,制备出了极性基团含量分别为10.2%和16.7%的顺丁橡胶和异戊橡胶.这些极性聚合物在四丁基氟化铵的作用下脱除硅烷基保护基团,制得醇羟基功能化的顺丁橡胶和异戊橡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羟基功能化聚共轭双烯 高顺式 1 4-选择性 稀土催化剂 丁二烯 异戊二烯
原文传递
射血分数保存心力衰竭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红梅 崔炜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29-933,共5页
射血分数保存的心力衰竭(HFpEF)又称为舒张性心力衰竭,目前认为本病是由于左心室舒张期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室顺应性减低,导致左心室舒张期充盈受损、心搏量减少及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而发生的心力衰竭。本文综述了HFpEF的特点、诊... 射血分数保存的心力衰竭(HFpEF)又称为舒张性心力衰竭,目前认为本病是由于左心室舒张期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室顺应性减低,导致左心室舒张期充盈受损、心搏量减少及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而发生的心力衰竭。本文综述了HFpEF的特点、诊断新标识及治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保存的心力衰竭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稀土催化乙烯/苯乙烯链穿梭共聚合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立贤 刘波 崔冬梅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4-521,共8页
链穿梭聚合作为一锅法合成多嵌段聚合物的策略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然而,其催化体系的构建难度大,导致实现链穿梭聚合的单体有限.本文基于三异丁基铝作链转移剂时,稀土金属配合物1催化乙烯/苯乙烯共聚合,得到富含乙烯/苯乙烯交替序列的... 链穿梭聚合作为一锅法合成多嵌段聚合物的策略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然而,其催化体系的构建难度大,导致实现链穿梭聚合的单体有限.本文基于三异丁基铝作链转移剂时,稀土金属配合物1催化乙烯/苯乙烯共聚合,得到富含乙烯/苯乙烯交替序列的共聚物且链转移效率接近100%的发现,开展了乙烯/苯乙烯链穿梭聚合的研究.首先探索配合物2催化乙烯/苯乙烯共聚合,发现所得共聚物中苯乙烯结构单元的含量<4%,因此考察了在不同烷基铝用量时,配合物2催化乙烯均聚合的行为,发现所得聚乙烯的分子量随着[Al]_(0)/[2]_(0)增加呈指数降低,幂指数为−0.778,表明链转移效率低于100%.采用1/2/AliBu3三元体系催化乙烯/苯乙烯共聚合得到双峰分布的聚合物,说明链穿梭聚合没有实现.进一步筛选发现,配合物3催化乙烯/苯乙烯共聚合时,随着[Al]_(0)/[3]_(0)增加,所得富间规聚苯乙烯序列共聚物的分子呈量指数降低,幂指数为−1.097,接近−1,表明链转移效率接近100%;同时催化体系的TOF值减小.当[AliBu3]_(0)/[1+3]_(0)≥20时,1/3/AliBu3三元体系催化乙烯/苯乙烯共聚合得到单峰分布的乙烯/苯乙烯交替序列和富间规聚苯乙烯序列的多嵌段共聚物,说明成功实现了乙烯/苯乙烯链穿梭共聚合.通过调节1和3的比例,有效调控了共聚物中乙烯/苯乙烯交替序列和富间规聚苯乙烯序列的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穿梭聚合 稀土金属配合物 序列可控聚合 乙烯 苯乙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