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发震构造 被引量:83
1
作者 潘家伟 白明坤 +9 位作者 李超 刘富财 李海兵 刘栋梁 marie-luce chevalier 吴坤罡 王平 卢海建 陈鹏 李春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55-1670,共16页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 km左右(34.59°N,98.34°E),震源深度17 km。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200~4600 ...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 km左右(34.59°N,98.34°E),震源深度17 km。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200~4600 m的高原面上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挤压鼓包和裂陷等多类型破裂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复杂同震地表变形带,总体表现为左行走滑运动性质,局部略带正断分量。该破裂带主要沿东昆仑断裂带南部的江错断裂分布,整体呈N105°E走向,全长约151 km。根据破裂带的走向变化和阶区特征,可将其分为四段:西段、中西段、中东段和东段。其中西段分叉为南、北两支,北支破裂走向N112°E,呈不连续分布,长约18 km,南支走向N94°E,呈连续性分布,长约25 km,最大左行位错约2.9 m;中西段全长约52 km,主要由约22 km长、呈N109°E走向的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与稍北分布约30 km长、不连续分布的两支破裂组合而成,最大左行位错约1.9 m;中东段为总体呈N104°E走向的不连续地表破裂,全长约51 km,其中包含长约20 km的破裂空区;东段分叉为北、中、南三支,北支为走向N84°E、长约23 km的连续性破裂,最大左行位错约1.8 m,中间一支为N110°E走向、长约14 km的不连续破裂,南支则表现为零星破裂及系列滑塌,走向N120°E,长约6 km。这种两端发育较大规模分叉的"扫帚"状同震地表破裂在青藏高原已发生的走滑型地震中尚未报道过。这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江错断裂,该断裂向西延伸可与2001年东昆仑MS 8.1地震的发震断层昆仑山口断裂相接,表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带与北部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的托索湖-玛沁断裂挤压弯曲段共同构成了巴颜喀拉地块北部的宽阔边缘断裂带,并与南部的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协同运动,共同调节着巴颜喀拉地块向东的运动和形变。由于东昆仑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左行走滑 东昆仑断裂带 发震构造 巴颜喀拉地块
下载PDF
大陆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以青藏高原为例 被引量:43
2
作者 李海兵 潘家伟 +8 位作者 孙知明 司家亮 裴军令 刘栋梁 marie-luce chevalier 王焕 卢海建 郑勇 李春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4-213,共20页
大陆内部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往往突显出复杂的、区域性的特征,很难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青藏高原是大陆构造变形的典型实例,具有不同构造变形的分区特征,不仅表现在物质组成、地形地貌和断裂组合等方面的不同,而且还表现出不同的地震... 大陆内部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往往突显出复杂的、区域性的特征,很难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青藏高原是大陆构造变形的典型实例,具有不同构造变形的分区特征,不仅表现在物质组成、地形地貌和断裂组合等方面的不同,而且还表现出不同的地震活动特征。东昆仑断裂带以北的青藏高原北部地块,主要发育一系列挤压环境下的盆岭构造,表现为以连续变形为特征的上地壳挤压缩短变形;高原中北部巴颜喀拉地块,具有整体向东运动的特点,变形主要集中在其边缘,表现为刚性块体运动特征。在东部,由于稳定的四川盆地(扬子地块)的阻挡,位于龙日坝和龙门山断裂带之间相对坚硬的龙门山地区受到东西向强烈挤压,西部边界为伸展变形;在高原中央腹地羌塘地块西部,由于上地壳物质在向东挤出的驱动下不断变形,沿一系列小型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以伸展变形为主,表现为弥散型变形特征。相比之下,羌塘地块的东部向东-南东方向挤出,在大型走滑断层之间形成一个刚性块体;高原南部地块以东西向伸展的南北向裂谷系为主要变形特征,高原南缘以南北向挤压的大型逆冲断裂系为特征。历史地震和仪器记录的大地震(M≥8)只发生在高原东北和东南部的大型走滑带,以及东部和南部边缘的大型逆冲断裂上,沿后者更为频发。到目前为止,高原其他地区只发生了8级以下地震。青藏高原这种分区域的地壳变形形式和地震活动分布是大陆构造变形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构造 构造变形 地震活动 地块 青藏高原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s6.9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40
3
作者 潘家伟 李海兵 +6 位作者 marie-luce chevalier 刘栋梁 李超 刘富财 吴琼 卢海建 焦利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_(s)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冷龙岭断裂附近。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3500~4100 m的高原北部祁连山区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_(s)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冷龙岭断裂附近。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3500~4100 m的高原北部祁连山区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挤压鼓包和裂陷等多类型破裂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同震地表变形带,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性质,总长约27 km。破裂带呈NWW—SEE走向,可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南支沿托莱山断裂东端分布,与北支间隔3 km呈左阶雁行排列。根据破裂带的走向变化和阶区特征,可将破裂带分为三段:西段、中段和东段,与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较为吻合。西段为破裂带的南支,呈N93°E走向,长约4.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85 cm;中段为北支破裂带西侧部分,主要呈N102°E走向,长约7.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3.7 m;东段为北支破裂带东侧部分,走向呈N110~120°E走向,长约1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3.0 m。门源地震震级与地表破裂带分布规模和变形强度的对比,表明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可能远小于10 km深。这次门源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海原断裂带呈挤压弯曲部分的冷龙岭断裂,具有花状构造特征。由于本次地震余震向SE方向扩展,表明具有应力向东迁移趋势,因此,冷龙岭断裂东侧处在海原断裂带上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2022年门源地震之间地震空区的金强河、毛毛山和老虎山断裂未来强震危险性升高,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海原断裂带 冷龙岭断裂 发震构造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康定段新发现的活动断层:木格措南断裂 被引量:26
4
作者 潘家伟 李海兵 +6 位作者 marie-luce chevalier 白明坤 刘富财 刘栋梁 郑勇 卢海建 赵中宝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178-3188,共11页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大型活动断裂带之一。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康定段未来几十年内发生破坏性强震的风险较高。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国家重大交通基础建设工程——川藏铁路,...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大型活动断裂带之一。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康定段未来几十年内发生破坏性强震的风险较高。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国家重大交通基础建设工程——川藏铁路,将在康定折多山地区直接穿越鲜水河活动断裂带。本研究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地质地貌解译和详细的野外构造地质填图,新发现一条发育于色拉哈断裂和折多塘断裂之间折多山花岗岩体内的长约24km的全新世活动断层,该断裂空间上可分成北、中、南三段,呈(正滑)左旋右阶雁行状排列,并将其命名为"木格措南断裂"。该活动断裂的发现对完善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康定段的精细几何图像和构造组合特征,准确评价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川藏铁路施工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木格措南断裂 活动断层 地震 川藏铁路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日干配错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及2020年7月23日西藏尼玛Mw6.4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富财 潘家伟 +9 位作者 李海兵 孙知明 刘栋梁 卢海建 郑勇 王世广 白明坤 marie-luce chevalier 张蕾 曹勇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3-188,共16页
日干配错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是“V”型共轭走滑构造中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北的一条NEE–SWW走向左行走滑断裂,在调节青藏高原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伸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2008年1月9日及2020年7月23日,先后在该断裂南西端和北... 日干配错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是“V”型共轭走滑构造中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北的一条NEE–SWW走向左行走滑断裂,在调节青藏高原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伸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2008年1月9日及2020年7月23日,先后在该断裂南西端和北东支分别发生6级以上强震。因此,查明该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及其与区域强震活动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该地区的活动构造变形样式及其控震特征。本文通过高精度卫星影像解译,结合野外调查和测量,研究了日干配错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并分析了2020年7月23日西藏尼玛Mw6.4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日干配错断裂具有显著的线性展布特征,切割了第四纪地质地貌单元,形成一系列典型的构造地貌。断裂总体走向NEE60°~80°,延伸规模约360 km,累积位错量可能达到14~15 km。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走滑速率为0.2~0.3 mm/a,远小于前人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侧左行走滑共轭断裂上获得的结果,指示班怒带南北两侧可能存在不同的构造变形机制和动力学背景。2020年尼玛Mw6.4地震是日干配错断裂北侧依布茶卡地堑活动的结果,发震断层应为该地堑的东缘边界正断层。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更深入理解第四纪期间的青藏高原中部近东西向伸展变形过程及强震活动机制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干配错断裂 依布茶卡地堑 断层滑动速率 2020年尼玛Mw6.4地震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华南、巽他和掸邦地块之间边界断裂的上新世—第四纪大规模构造反转 被引量:2
6
作者 marie-luce chevalier Paul TAPPONNIER +3 位作者 Phan Trong TRINH Anne BRIAIS 李海兵 徐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33-2852,共20页
印度-亚洲碰撞后,大陆板块沿着大型的左行走滑断裂挤出。规模最大的哀牢山-红河剪切带(ASRR)将印支地块(巽他地块)与华南地块分隔开来。长约1000 km的红河活动断裂(RRF)沿哀牢山的北侧延伸,目前呈现出右行走滑兼正断的活动性质。本文在... 印度-亚洲碰撞后,大陆板块沿着大型的左行走滑断裂挤出。规模最大的哀牢山-红河剪切带(ASRR)将印支地块(巽他地块)与华南地块分隔开来。长约1000 km的红河活动断裂(RRF)沿哀牢山的北侧延伸,目前呈现出右行走滑兼正断的活动性质。本文在讨论了红河断裂系及其周缘的第三纪和现今变形特征(滑移性质反转、渐新世/第四纪位错、全新世滑动速率、GPS测量、地震机制等)基础之上,重点论述了其在上新世—第四纪从云南东南部到越南西北部、北部湾西部、再到更南的沙巴地区的断裂分布和运动学特征。新的数据证实,跨过三联点和越南西北部的奠边府断层之后,华南地块与巽他地块之间的现今大部分右行走滑主要沿着Da River断裂向Day Nui Con Voi(或称大象山)东南方向延伸。Da River断裂与RRF大致平行,是2020年M_(w) 5.0莫州地震的发震断层。进一步研究表明,Da River断裂很可能沿着渐新世—中新世莺歌海/宋红盆地西缘和越南东南海岸(归仁剪切带)向南延伸得更远,至少延伸到“Ile des Cendres”火山群,并可能继续延伸到沙巴-文莱逆冲带的西端,靠近婆罗洲北部的近海活动边缘。最后,我们讨论了在菲律宾群岛、台湾岛和巽他群岛之间南海大部分地区大规模构造反转的运动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红河断裂—Da River断裂 历史地震 年轻火山作用 走滑构造反转 块体构造
下载PDF
世界屋脊的地震风险
7
作者 史聪一(译) 《国际人才交流》 2023年第11期52-56,共5页
作为行星,地球表面被许多板块覆盖。这些板块被科学家们称为“板块构造”。大型板块(由七大板块和约20个小板块所组成)如拼图一般附着于地球表面,而由于地壳之下的地幔运动,这些板块能够在地球的表面自由移动。因此,这些板块相互碰撞(汇... 作为行星,地球表面被许多板块覆盖。这些板块被科学家们称为“板块构造”。大型板块(由七大板块和约20个小板块所组成)如拼图一般附着于地球表面,而由于地壳之下的地幔运动,这些板块能够在地球的表面自由移动。因此,这些板块相互碰撞(汇聚,形成“冲断层”或“逆断层”),形成山脉等地形;或相互远离(离散,形成“正断层”),形成海洋与“裂谷”等分界区;或是相向滑动(形成“转换断层”或“走滑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表面 地震风险 转换断层 冲断层 板块构造 走滑断层 正断层 逆断层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部喀喇昆仑断裂活动构造研究进展综述(英文) 被引量:9
8
作者 marie-luce chevalier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54,共18页
喀喇昆仑断裂系(KF)位于青藏高原西缘,具有右旋走滑性质,从帕米尔高原至尼泊尔西部延绵1 000多km。长期以来,对于喀喇昆仑断裂活动的起始时间、总位移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滑移速率以及断层两端的精确位置等问题,都存在较大争议。为... 喀喇昆仑断裂系(KF)位于青藏高原西缘,具有右旋走滑性质,从帕米尔高原至尼泊尔西部延绵1 000多km。长期以来,对于喀喇昆仑断裂活动的起始时间、总位移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滑移速率以及断层两端的精确位置等问题,都存在较大争议。为了更好的了解喀喇昆仑断裂现今的运动学特征及其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陆内碰撞造山带的关系,确定喀喇昆仑断裂的滑移速率历史以及它随时间和/或空间的变化规律是极其重要的。目前研究表明,从现今的大地测量学尺度到几个百万年的地质学尺度,喀喇昆仑断裂走滑速率的变化范围为3~10 mm/yr。本论文对断裂各段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阐述了获得晚第四纪以来走滑速率的方法,回顾了喀喇昆仑断裂在大地测量学、晚第四纪以及地质学等不同时间尺度的走滑速率,并重点讨论了晚第四纪以来断裂的走滑速率。然后,确定了喀喇昆仑断裂北端的精确位置、讨论了其运动学意义和地震灾害效应。鉴于喀喇昆仑断裂具有长期的活动历史、规模巨大、运动速率较高,我们认为即使板块内部小尺度的似连续变形非常发育,板块模型依然可以很好的解释由于印度-亚洲板块碰撞造成的喜马拉雅北部的岩石圈变形。喀喇昆仑断裂、阿尔金断裂、昆仑断裂及龙木错—郭扎错断裂等青藏高原周缘的主要走滑断裂对青藏高原向东的挤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喇昆仑断裂 青藏高原西部 滑移速率 晚第四纪 构造地貌 活动构造 宇宙成因核素定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