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含三唑的烯丙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余玮 王翰 +2 位作者 闵莉静 华学文 刘幸海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26-832,共7页
为了寻找高杀菌活性的农药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含三唑的烯丙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和HRMS进行了确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R,S)-(Z)-1,3-二苯基-2-(1H-1,2,4-三唑-1-基)烯丙基2,3-二氯苯甲酸酯(5j... 为了寻找高杀菌活性的农药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含三唑的烯丙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和HRMS进行了确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R,S)-(Z)-1,3-二苯基-2-(1H-1,2,4-三唑-1-基)烯丙基2,3-二氯苯甲酸酯(5j)的晶体结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50 mg/L的浓度下,(R,S)-(Z)-1,3-二苯基-2-(1H-1,2,4-三唑-1-基)烯丙基苯甲酸酯(5a),(R,S)-(Z)-1,3-二苯基-2-(1H-1,2,4-三唑-1-基)烯丙基2-氟苯甲酸酯(5g)和(R,S)-(Z)-1,3-二苯基-2-(1H-1,2,4-三唑-1-基)烯丙基3-甲基苯甲酸酯(5n)对油菜菌核的抑菌率均达到了70%以上,显示出了较高的杀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类杀菌剂 合成 杀菌活性 构效关系(SAR)
原文传递
细菌毒素在植物细菌侵染性病害中的致病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根 郭璐 +1 位作者 叶建仁 闵莉静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151-155,共5页
细菌毒素是病原细菌主要毒力因子之一,专指病原细菌产生的对植物具有毒害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它具有多糖、寡糖、蛋白、糖蛋白等多种不同结构,根据其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可分为寄主专化型毒素和非寄主专化型毒素;根据其释放位点的不同,... 细菌毒素是病原细菌主要毒力因子之一,专指病原细菌产生的对植物具有毒害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它具有多糖、寡糖、蛋白、糖蛋白等多种不同结构,根据其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可分为寄主专化型毒素和非寄主专化型毒素;根据其释放位点的不同,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细菌毒素在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过程中可直接破坏寄主细胞,或通过操控寄主代谢的信号途径,或诱导植物类激素合成等方式破坏寄主防御体系。细菌毒素在开发微生物除草剂、诱导植物抗性、筛选抗性品种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本文就细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作以综述,以期对细菌毒素的系统性研究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毒素 毒力因子 植物病原细菌
下载PDF
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联合检测在脑卒中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艳琴 张玉敏 +2 位作者 霍丽静 周琪 顾全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6年第22期3252-3254,共3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联合检测在脑卒中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312例脑卒中(其中脑出血148例,脑梗死1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健康体检者143例作为...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联合检测在脑卒中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312例脑卒中(其中脑出血148例,脑梗死1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健康体检者14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Lpa、Hcy和Cys-C水平,对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卒中组的Lpa、Hcy和Cys-C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的Lpa、Hcy和Cys-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的Lpa、Hcy和Cys-C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2.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a、Hcy和Cys-C水平是脑卒中的重要预测因子,联合检测有助于脑卒中的早期诊治,且对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同型半胱氨酸 胱抑素C 脑卒中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气相色谱法测定复方樟脑醑中樟脑、薄荷脑、苯酚的含量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跃龙 龚力民 +1 位作者 李菁 黄绍国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6期96-99,共4页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测定复方樟脑醑中樟脑、薄荷脑、苯酚的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KB-WAX型毛细管柱(30.00 m×0.32 mm×0.25μm);载气为氮气,流速:3.0 ml/min;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130℃,保持10 min,以5℃...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测定复方樟脑醑中樟脑、薄荷脑、苯酚的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KB-WAX型毛细管柱(30.00 m×0.32 mm×0.25μm);载气为氮气,流速:3.0 ml/min;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130℃,保持10 min,以5℃/min的速率升温至230℃,保持5 min;进样口温度:200℃;检测器温度:250℃,外标法测定。结果樟脑、薄荷脑、苯酚能很好分离。樟脑、薄荷脑、苯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029~1.6232 mg/ml(r=0.9993,n=9),0.1964~1.5712 mg/ml(r=0.9995,n=9),0.2074~1.6592 mg/ml(r=0.9999,n=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3%(RSD=0.85%)、101.85%(RSD=0.84%)、101.45%(RSD=0.53%)。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复方樟脑醑中樟脑、薄荷脑、苯酚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复方樟脑醑 樟脑 薄荷脑 苯酚
下载PDF
湖北省部分地区从事建筑业和宾馆服务业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覃世龙 邸泽青 +2 位作者 方敏 李静 徐静东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651-654,共4页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1月在湖北省宜昌市和荆门市,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大中型宾馆和建筑工地员工各1 00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1月在湖北省宜昌市和荆门市,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大中型宾馆和建筑工地员工各1 00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课题组编制的《公众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测试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意识和观念、知识、技能、行为、获取理解传染病防治相关信息的能力等5个方面。结果本研究共调查2 000份,其中有效问卷1 984份。湖北省部分地区从事建筑业和宾馆服务业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为22.68%;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家庭收入、上网情况及健康知识主要获取渠道是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素养的影响因素;随文化程度的升高,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增高,OR值为1.65(95%CI:1.42~1.93);相对于大中型宾馆服务人员,建筑工人的传染病防治素养OR值为0.36(95%CI:0.28~0.46);家庭人均收入每增加一个水平,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提高,OR值为1.25(95%CI:1.10~1.41);上网时长1~2h是传染病防治素养的保护因素,OR值为1.58(95%CI:1.20~2.09)。结论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较低,应以文化程度低、收入低等人群为重点,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加大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传染病防治素养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欧阳旻 李静 《煤质技术》 2017年第5期27-30,共4页
阐述了煤炭检测过程中所使用的质量控制方法的重要性,结合工作实际情况,介绍了有证标准物质、留样再测、实验室间比对及能力验证、相关性分析、质量控制图等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的具体应用,即在煤炭实验室日常检测过程质量控制中形成较... 阐述了煤炭检测过程中所使用的质量控制方法的重要性,结合工作实际情况,介绍了有证标准物质、留样再测、实验室间比对及能力验证、相关性分析、质量控制图等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的具体应用,即在煤炭实验室日常检测过程质量控制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检测质量控制方案,并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质量控制限应比技术标准的规范限更严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控制方法 检测结果 标准物质 留样再测 能力验证 相关性分析 质量控制图
下载PDF
《林下经济》课程研讨式教学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3
7
作者 邹锋 黄紫晴 +3 位作者 姚敏 李静 邓智予 李艳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47期123-124,共2页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对专业选修课重视程度逐年降低、选而不修的问题,以《林下经济》课程教学为例,借鉴了英国班戈大学在林学专业中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该课程进行了研讨式教学实践和探索,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改善教学综...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对专业选修课重视程度逐年降低、选而不修的问题,以《林下经济》课程教学为例,借鉴了英国班戈大学在林学专业中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该课程进行了研讨式教学实践和探索,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改善教学综合考核制度的实施方案,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加广泛地开展研讨式教学奠定了实践基础,为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研讨式教学 人才培养 林下经济
下载PDF
电力电子技术虚拟实验平台的建设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建民 李素靖 +1 位作者 龙佳乐 李烨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6年第6期126-129,共4页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类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本文主要介绍一款基于Matlab的电力电子技术仿真平台,使学生的学习模式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极大的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电力电子技术 MATLAB GUI 虚拟实验平台
下载PDF
转录因子X盒结合蛋白1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抗氧化防御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钟毅敏 李晶明 +2 位作者 张欣 汪建新 于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氧化损伤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核心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内质网应激及其重要的转录因子X盒结合蛋白1(XBP1)在丙烯醛引起的RPE氧化损伤中起到的作用,从而为阐明ARMD的发病机制提供... 【目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氧化损伤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核心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内质网应激及其重要的转录因子X盒结合蛋白1(XBP1)在丙烯醛引起的RPE氧化损伤中起到的作用,从而为阐明ARMD的发病机制提供思路。【方法】用75μmol/L丙烯醛分别处理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系(ARPE-19)2~24 h,观察内质网应激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及XBP1的表达。用XBP1 si RNA转染细胞,下调XBP1蛋白水平,用Western blot检测抗氧化基因Nrf2、SOD2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用DCF染色观察细胞活性氧产物(ROS)的产生;用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改变。细胞用XBP1 si RNA或对照si RNA预处理后,加入丙烯醛,检测RPE细胞的凋亡情况。7只XBP1^(flox/flox)小鼠,一眼视网膜下注射Cre腺病毒,对侧眼视网膜下注射GFP腺病毒作对照。1周后取眼球。其中3只小鼠用TRIzol提取RPE的RNA,用实时RT-PCR法,检测XBP1的下游基因ERdj4和p58IPK在RNA水平的表达。另4只小鼠眼球作视网膜冰冻切片,观察腺病毒在视网膜下腔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XBP1以及抗氧化基因Nrf2和SOD2在RPE的表达。【结果】丙烯醛分别处理RPE细胞2 h和4 h,GRP78的表达明显增加。处理6 h XBP1蛋白激活。XBP1表达的下调伴有抗氧化基因Nrf2和SOD2表达的减少,细胞内ROS的增加,并诱发细胞的凋亡。敲低XBP1以后丙烯醛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明显增加。通过视网膜下注射Cre腺病毒成功转染XBP1^(flox/flox)小鼠RPE。与对照组相比,转染Cre腺病毒的小鼠RPE内的XBP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RPE内的ERdj4和p58IPK RNA水平显著下调;抗氧化基因Nrf2和SOD2表达明显减少。【结论】丙烯醛作用于RPE细胞,激活内质网应激以及转录因子XBP1。抑制XBP1引起RPE内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减少,ROS的产生增加,并且增加丙烯醛的细胞毒性。XBP1参与RPE细胞内抗氧化应激防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醛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内质网应激 X盒结合蛋白1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探讨 被引量:20
10
作者 闵晓黎 曹毅 +4 位作者 何敬 杨燕 万启南 万春平 何国祥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2期36-38,65,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神经、颅骨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结果经3DDSA检出动脉瘤54例(60个),检出率约87.1%(54/62);经CTA检出动脉瘤50例(50个),检出率约80.7%(50/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DS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率达100%(60/60),并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穿支血管。而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除颈内动脉有统计学差异外,颅内其余部位血管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动脉瘤穿支血管显示能力较差。结论个性化检查和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优势,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远志石菖蒲药对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模型大鼠夜周期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倪新强 廖颖钊 +3 位作者 郑敏 吴正治 李利民 陈景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768-1773,共6页
目的探讨远志-石菖蒲药对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远志-石菖蒲组,每组10只,另设WKY大鼠10只为对照组。远志-石菖蒲组给予远志-石菖蒲混悬液4.76 mg/(kg... 目的探讨远志-石菖蒲药对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远志-石菖蒲组,每组10只,另设WKY大鼠10只为对照组。远志-石菖蒲组给予远志-石菖蒲混悬液4.76 mg/(kg·d)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利他林混悬液2m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均以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2 ml/(kg·d)灌胃,在大鼠夜周期9:30~10:30、15:30~16:30分两次灌胃,连续给药4周。分别于给药前、给药4周及停药2周时,采用开场实验评价大鼠自发性行为;给药4周采用高架十字迷宫、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估大鼠冲动行为及学习记忆功能。停药2周时检测前额叶皮质中多巴胺(DA)、多巴胺转运体(DAT)水平。结果给药4周远志-石菖蒲组大鼠在开场实验中的总运动距离及直立次数、进入高架十字迷宫开臂次数百分比和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均低于模型组(P<0.05),而在新物体识别实验对新物体的偏好指数则高于模型组(P<0.05);停药2周远志-石菖蒲组大鼠总运动距离及直立次数仍少于模型组,前额叶皮质中DA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而DAT含量与模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志-石菖蒲药对可提高ADHD小鼠前额叶皮质中DA含量,可能是其治疗ADHD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远志 石菖蒲 药对 多巴胺 多巴胺转运体
原文传递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ICU建立人工气道重症产妇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海英 邬敏志 李景姗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第10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ICU建立人工气道重症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病房于2013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7例重症产妇,随机将重症产妇分为对照组42例和集束化组45例,对照组重症产妇采用常规护理,集束化组重症产妇在...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ICU建立人工气道重症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病房于2013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7例重症产妇,随机将重症产妇分为对照组42例和集束化组45例,对照组重症产妇采用常规护理,集束化组重症产妇在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意外脱管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情况。结果:集束化组重症产妇的意外脱管发生率、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组重症产妇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集束化组重症产妇的死亡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能有效降低意外脱管发生率、VAP发生率,减少产妇治疗时间,节约治疗费用,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 重症产妇 人工气道 肺部感染 应用价值
下载PDF
高活性红曲源脂肪酶抑制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武淑芬 韩昕男 +5 位作者 陈宝英 易佳宁 黑黾哲 李贞景 陈勉华 王昌禄 《中国食品添加剂》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61,共8页
在红曲霉(Monascusruber)发酵过程中添加氨基酸可提高红曲发酵产物的脂肪酶抑制活力。本研究首先分别考察了20种氨基酸的添加对红曲发酵物的脂肪酶抑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组氨... 在红曲霉(Monascusruber)发酵过程中添加氨基酸可提高红曲发酵产物的脂肪酶抑制活力。本研究首先分别考察了20种氨基酸的添加对红曲发酵物的脂肪酶抑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组氨酸和谷氨酰胺的添加可显著增强红曲发酵产物的脂肪酶抑制效能,其中以苯丙氨酸的添加效果最为显著。其次,借助高速逆流色谱(HSCCC)对红曲提取物进行初步分离,当分离体系配比为正己烷/甲醇/水(10/8/2,v/v/v)时,提取组分得到较好的分离,脂肪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组分5、6、7和8的抑制作用较强。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对比分析添加苯丙氨酸与未添加氨基酸的红曲提取物成分,结果表明,前者存在非已知红曲色素类高活性脂肪酶抑制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 脂肪酶 抑制剂 氨基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