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 被引量:76
1
作者 赫捷 陈万青 +8 位作者 李霓 曹巍 叶定伟 马建辉 邢念增 彭绩 田金徽 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 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工作组 《中国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0,共30页
前列腺癌是好发于老年男性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筛查与患者的早诊早治对提高前列腺癌治愈率至关重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将促进中国前列腺癌筛查的同质性和规范性,提高前列腺癌筛查的效... 前列腺癌是好发于老年男性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筛查与患者的早诊早治对提高前列腺癌治愈率至关重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将促进中国前列腺癌筛查的同质性和规范性,提高前列腺癌筛查的效果。《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与指导,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联合多学科专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的原则和方法,整合近年来国内外在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面的新进展,同时考虑中国前列腺癌筛查的实际经验,针对前列腺癌筛查对象、技术、流程、质量控制等15个关键问题给出了详细的循证推荐,旨在规范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实践,提升中国前列腺癌防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筛查 早诊早治 指南 中国
原文传递
0.136%赤·吲乙·芸苔WP与杀菌剂混配包衣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克泽 魏佳峰 +4 位作者 马金慧 吴之涛 夏爱萍 张瑞萍 任宝仓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32-936,共5页
[目的]明确0.136%赤·吲乙·芸苔WP与杀菌剂混配包衣对马铃薯的防病及增产效果,筛选出增产效果较好的药剂配方。[方法]用种子包衣法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用赤·吲乙·芸苔+精甲·咯菌腈+春雷霉素进行湿拌的处... [目的]明确0.136%赤·吲乙·芸苔WP与杀菌剂混配包衣对马铃薯的防病及增产效果,筛选出增产效果较好的药剂配方。[方法]用种子包衣法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用赤·吲乙·芸苔+精甲·咯菌腈+春雷霉素进行湿拌的处理效果最好,产量较对照提高16.7%,增产349.6 kg/666.7m2,其次为0.136%赤·吲乙·芸苔+精甲·咯菌腈+噻呋酰胺+四霉素进行湿拌处理。[结论]用0.136%赤·吲乙·芸苔WP和杀菌剂混配湿拌效果明显高于干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136%赤·吲乙·芸苔WP 杀菌剂 种子包衣 马铃薯 产量
原文传递
2015—2017年湘潭市重点职业病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5
3
作者 丁霞 马金辉 +4 位作者 曹峰 高华北 罗利娜 刘晓 周俊海 《职业与健康》 CAS 2019年第19期2715-2717,2720,共4页
目的开展湘潭市重点职业病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分析,明确今后职业卫生监管重点,为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职业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重点职业病监测系统收集2015-2017年相关数据,使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 目的开展湘潭市重点职业病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分析,明确今后职业卫生监管重点,为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职业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重点职业病监测系统收集2015-2017年相关数据,使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2017年湘潭市内的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呈现逐年减少的特点。重点职业病病例报告以职业性尘肺为主,占99.01%(703/710)。粉尘作业工人尘肺样改变主要集中在微型、私有企业,检出率分别为5.88%(1/17)和0.98%(6/613),均为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苯作业工人血常规异常率主要以女性为主,检出率为3.82%(31/812),小型企业与私有企业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企业,检出率分别为9.12%(33/362)和7.62%(54/7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平均听阈检出[≥40 dB(A)]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总检出率为11.34%(846/7461),并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湘潭市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仍然严峻,需要监控的重点职业病是煤工尘肺、矽肺及噪声聋,小型企业和私有企业是今后职业卫生监管的重点企业。应继续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与监督管理工作,提高职业健康检查受检率,加快大数据的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职业病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防治对策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PIK3C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4
4
作者 何燕 麻文菁 +4 位作者 李进辉 陶孟瑶 张婷 田理 吴桂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6期576-579,共4页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癌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癌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PIK3CA)基因突变状况,探讨EGFR、PIK3CA基因突变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206例NSCLC患者,应用突变阻滞扩增系统检测NSCLC癌组织EGFR、PIK3CA基因外显子突变情况,分析EGFR、PIK3C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1~36个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EGFR、PIK3CA基因突变状态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206例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70例,突变率为34.0%;PIK3CA基因突变29例,突变率为14.1%。NSCLC患者中有吸烟史、鳞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20.79%、12.00%)低于无吸烟史、腺癌患者(46.67%、41.03%)(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PIK3CA基因突变率(26.32%)高于Ⅰ~Ⅱ期患者(9.40%)(P<0.05)。随访1~36(26.7±5.5)个月,随访期间死亡80例。EGFR基因突变型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80.0%)高于EGFR基因野生型患者(51.5%)(P<0.05),生存时间[(34.1±6.2)个月]长于EGFR基因野生型患者[(21.1±5.4)个月](P<0.05);PIK3CA基因突变型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34.5%)低于PIK3CA基因野生型患者(65.5%)(P<0.05),生存时间[(18.9±5.6)个月]短于PIK3CA基因野生型患者[(28.6±5.2)个月](P<0.05)。结论NSCLC患者存在EGFR基因突变者采用靶向治疗可改善其生存预后,延长生存时间;存在PIK3CA基因突变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磷脂酰肌醇-4 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
原文传递
籽瓜多糖脱色和脱蛋白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马乐萍 田丽萍 +2 位作者 马文玉 王金辉 薛琳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4-209,共6页
目的:对籽瓜多糖脱色、脱蛋白工艺进行优化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并以脱色率与多糖保留率为指标确定籽瓜多糖最佳脱色条件;以蛋白脱除率与多糖保留率为指标,对Sevage法、酶法及Sevage-酶法结合3种脱蛋白方法进行比较选择较好... 目的:对籽瓜多糖脱色、脱蛋白工艺进行优化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并以脱色率与多糖保留率为指标确定籽瓜多糖最佳脱色条件;以蛋白脱除率与多糖保留率为指标,对Sevage法、酶法及Sevage-酶法结合3种脱蛋白方法进行比较选择较好的脱蛋白方法。结果:Sevage法7次为最佳脱蛋白方法;籽瓜多糖脱色的最佳条件是:温度45℃,时间90 min,过氧化氢加入量为6 mL,pH为9。结论:优化后的工艺条件稳定有效,可为籽瓜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数,并为进一步研究籽瓜多糖的生物活性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瓜 多糖 脱色 脱蛋白
原文传递
石羊河下游不同类型荒漠草地黑果枸杞群落结构特征及土壤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郭春秀 马俊梅 +5 位作者 何芳兰 王理德 李金辉 安富博 袁宏波 刘开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24,共11页
通过对石羊河下游4种不同类型荒漠草地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组成及土壤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所调查群落中共有植物31种,分属9科27属,其中灌木植物12种,多年生草本8种,一年生草本11种;单科单属种较多,占到了总科数的50%;且黑果枸杞在不同... 通过对石羊河下游4种不同类型荒漠草地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组成及土壤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所调查群落中共有植物31种,分属9科27属,其中灌木植物12种,多年生草本8种,一年生草本11种;单科单属种较多,占到了总科数的50%;且黑果枸杞在不同群落中优势地位明显,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2)相同土层不同类型荒漠草地,0~10cm、10~20cm、20~40cm及40~60cm下盐碱地有机碳含量最高,其值分别为1.08%、0.98%、0.89%、0.972%。与沙地相比,土壤有机碳(盐碱地)差异显著(P<0.05),土壤速效钾盐碱地(除20~40cm外)和土壤全磷含量(盐碱地0~10cm)差异显著(P<0.05),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全钾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类型荒漠草地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效磷(盐碱地)、土壤全钾(沙丘)、土壤全磷(盐碱地和砾石)具有明显的表聚效应。3)不同类型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总体表现为盐碱地>沙地>固定半固定沙地>砾石,不同类型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差异不同,盐碱地中4种酶活性均为最高,同一类型荒漠草地不同土层,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微生物量和蔗糖酶逐渐减少。4)土壤有机质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磷酸酶、蔗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全磷含量与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微生物量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微生物量碳和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荒漠草地 黑果枸杞群落 植被特征 土壤特性
下载PDF
采出水配伍性及结垢趋势评价方法与展望 被引量:11
7
作者 马迪 柯鲁峰 +2 位作者 张金辉 潘一 REGINA RASSADKINA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4-239,共6页
综述了国内外油田水配伍性实验原理及评价方法,包括静态配伍性实验和动态配伍性实验,并对比评价了各种方法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同时描述了垢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几种不配伍性导致的结垢趋势评价方法,分别是静态模拟实验法、动态... 综述了国内外油田水配伍性实验原理及评价方法,包括静态配伍性实验和动态配伍性实验,并对比评价了各种方法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同时描述了垢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几种不配伍性导致的结垢趋势评价方法,分别是静态模拟实验法、动态模拟实验法、计算机预测法。最后展望了结垢趋势预测的最佳方式,需全面考虑热力学、流体力学以及结晶动力学等因素,注重水的结垢速率研究,从而开发更通用更准确的结垢预测模型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系 采出水 配伍性 结垢趋势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丹红注射液对血小板内代谢物的变化 被引量:10
8
作者 娄天宇 马贝贝 +5 位作者 李瑞吉 刘金辉 于尚玥 王婷婷 林兆洲 王志斌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3422-3428,共7页
采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丹红注射液对家兔血小板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丹红注射液处理血小板后,测定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血小板内代谢物的变化。建立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模型进行模... 采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丹红注射液对家兔血小板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丹红注射液处理血小板后,测定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血小板内代谢物的变化。建立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模型进行模式识别、综合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分析和独立t检验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通过代谢通路初步探讨丹红注射液对血小板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剂量与浓度的丹红注射液对血小板聚集率起到不同的对抗作用,且随着剂量和浓度的增加,对抗作用越强。与对照组比较,丹红注射液处理血小板后共筛选出烟酸、烟酸核糖苷、次黄嘌呤等25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嘌呤代谢这2条可能的代谢通路。应用代谢组学技术从微观角度去评价丹红注射液对血小板的作用,可为血小板相关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血小板 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代谢通路
原文传递
胸腺素β4和β10表达促进小鼠乳腺癌细胞转移 被引量:10
9
作者 马丽 石荣珍 +2 位作者 邓九零 邵锦晖 高建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65-572,共8页
目的研究胸腺素β4(Tβ4)和β10(Tβ10)对小鼠乳腺癌转移的影响。方法用对照腺病毒(pENTER组)、过表达Tβ4腺病毒(TMSB4X组)或Tβ10腺病毒(TMSB10组)感染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分别作用24,48和72 h后,MTT和甲紫(结晶紫)法体外检测Tβ4和T... 目的研究胸腺素β4(Tβ4)和β10(Tβ10)对小鼠乳腺癌转移的影响。方法用对照腺病毒(pENTER组)、过表达Tβ4腺病毒(TMSB4X组)或Tβ10腺病毒(TMSB10组)感染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分别作用24,48和72 h后,MTT和甲紫(结晶紫)法体外检测Tβ4和Tβ10对4T1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法检测Tβ4和Tβ10对4T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Tβ4和Tβ10对4T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RT-PCR法检测不同腺病毒感染后4T1细胞中与细胞增殖及迁移相关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癌基因(c-myc)和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mRNA水平的变化。通过在雌性裸鼠乳腺脂肪垫下分别接种感染了对照腺病毒、过表达Tβ4或过表达Tβ10腺病毒的荧光素酶标记的4T1细胞(4T1-Luc),建立小鼠乳腺癌模型。造模成功后,每周于小鼠瘤体内注射10μL相应腺病毒(连续5周),每5 d测量小鼠肿瘤体积。小动物活体成像法观察小鼠肿瘤生长和转移。结果与pENTER组相比,TMSB4X和TMSB10组4T1细胞增殖抑制率及穿过小室细胞数无明显变化,提示Tβ4和Tβ10对4T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无明显影响;与pENTER组细胞迁移率(22±7)%相比,另两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P<0.05),分别为(36±6)%和(36±4)%,提示Tβ4和Tβ10促进了细胞迁移;TMSB4X和TMSB10组4T1细胞MMP2,MMP9,Sdf1和Stat3 mRNA水平显著上调(P<0.05,P<0.01)。动物实验表明,TMSB4X和TMSB10组小鼠比pENTER组更早出现乳腺癌肺转移,肺部转移灶数量在35 d时明显增多(P<0.05)。结论Tβ4和Tβ10均能促进小鼠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体内促进小鼠乳腺癌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素Β4 胸腺素β10 乳腺癌细胞 转移
下载PDF
解痉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在小儿肠套叠复位成功后预防复发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姚志广 马达 +5 位作者 吴锐发 许琴芳 林锦辉 李耀军 吴国兴 郭燕萍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解痉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在小儿肠套叠复位成功后预防短期复发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回盲套型的肠套叠患儿450例,均在空气灌肠复位并成功。根据不同用药分为三组,每组各150例:A组空气灌肠前后均不使用; ... 目的探讨解痉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在小儿肠套叠复位成功后预防短期复发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回盲套型的肠套叠患儿450例,均在空气灌肠复位并成功。根据不同用药分为三组,每组各150例:A组空气灌肠前后均不使用; B组空气灌肠前后使用山莨菪碱(0. 2 mg/kg)及阿托品(0. 02 mg/kg),C组空气灌肠前后使用山莨菪碱(0. 2 mg/kg)、阿托品(0. 02 mg/kg)及地塞米松(0. 3 mg/kg),比较三组患儿的进食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复发情况。结果三组平均进食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其中B组平均进食时间、住院天数较A组缩短,住院费用、复发率发生较A组低; C组平均进食时间、住院天数均较A、B组缩短,C组住院费用、复发率发生均较A、B组低。结论解痉药物可促进肠套叠胃肠道功能恢复,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炎症反应及促进炎症水肿消退,二者联合应用于在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后可有效缩短进食时间、减少复发率,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痉药物 糖皮质激素 肠套叠
下载PDF
An Innovative Three-Dimensional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 Proper Femoral Intramedullary Entry Point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被引量:9
11
作者 Lu-Yao ma Hong-Yu Wei +2 位作者 Fu-Yin Wan Wan-Shou GUO jin-hui m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1期2531-2536,共6页
Backgrou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oper femoral intramedullary (IM) access point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final implant position in IM-guid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 Backgrou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oper femoral intramedullary (IM) access point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final implant position in IM-guid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optimal entry point in Chinese participants using a new three-dimensional method. Methods: A series of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of 44 femurs in Chinese participants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5 were imported into Mimics 17.0 software to identify the optimal entry point. The apex of the intercondylar notch (AIN) was used as the reference bony anatomical landmark to identify the proper entry point to insert the IM rod.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a 5% level (P 〈 0.05) using the Student's t-test. Results: For the males, the average ideal entry point was 1.49 mm medial and 13.39 mm anterior to the AIN. The values were 1.77 mm medial and 15.29 mm anterior to the AIN in female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present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13.39 ±2.46 mm vs. 15.29 ± 3.44 mm, t = 2.124, P = 0.040). When using the recommended location as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IM rod, the mean potential error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femoral trochlear groove (the potential error of IM in males in coronal plane: 0.93~ ±0.24~ vs. 1.27~ ± 0.32~, t = -4.166, P 〈 0.001; the potential error of 1M in males in sagittal plane: 1.40° ± 0.42° vs. 2.79° ± 0.70°, t = -7.155, P 〈 0.001; the potential error oflM in females in coronal plane: 0.73° ± 0.28° vs. 1.15° ± 0.35°, t = -3.940, P 〈 0.001 : and the potential error of 1M in females in sagittal plane: 1.48° ±0.47° vs. 2.76° ± 0.83°, t = -5.574, P 〈 0.001 ).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present between the recommended point and the point 10 mm anterior to the origin of th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he potential error of IM in males in coronal plane: 0.93° ± 0.24° vs. 1.53° ±0.43°, t = -5.948, P 〈 0.001 ; the potential error of IM in males in sag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PLACEMENT Femoral lntramedullary Guide Intercondylar Notch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原文传递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TEVAR术介入治疗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梁凯 崔明哲 +1 位作者 马金辉 翟水亭 《中华全科医学》 2020年第9期1477-1479,153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TBAD患者,均接受TEVAR介入治疗,根据介入治疗时间分为急性组(起病<14 d,65例...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TBAD患者,均接受TEVAR介入治疗,根据介入治疗时间分为急性组(起病<14 d,65例)和非急性组(起病≥14 d,47例)。比较2组患者发病至TEVAR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观察手术前后主动脉真腔/主动脉直径比(TLi)、假腔/主动脉直径比(FLi)变化情况,随访2年,分析2组患者生存情况。结果急性组患者发病至TEVAR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非急性组,住院费用低于非急性组(t=20.686、8.090、3.071,P<0.05),假腔内血栓完全吸收率高于非急性组(χ^2=5.993,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TLi较术前升高,FLi较术前降低,且急性组改善幅度高于非急性组(t=5.268、14.098,P<0.05);急性组患者总生存率(92.31%)高于非急性组患者(85.11%),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1.479,P>0.05)。结论急性TBAD患行TEVAR治疗的假腔内血栓完全吸收率较高,术后主动脉重塑效果较好,且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是更佳的治疗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重塑 并发症 预后
原文传递
基于EWT和LSSVM模型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金金 张倩 +1 位作者 马金辉 丁津津 《制造业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42,共5页
精确的负荷预测对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基于经验小波变换(EWT)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预测方法。首先,采用EWT分解负荷,得到一组固有模态分量(IMF);其次,利用LSSVM算法预测各个负荷子序列;最后,合并各个... 精确的负荷预测对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基于经验小波变换(EWT)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预测方法。首先,采用EWT分解负荷,得到一组固有模态分量(IMF);其次,利用LSSVM算法预测各个负荷子序列;最后,合并各个分量的预测结果。根据某地市现场实测负荷数据进行实验仿真,预测结果分别与EWT-支持向量机(SVM)和经验模态分解(EMD)-LSSVM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在两项指标上表现均为最优,体现实际负荷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预测 EWT LSSVM SVM EMD
下载PDF
不同收获时期的玉米饲用生物学产量和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金慧 范富 +2 位作者 包呼格吉乐图 朱全胜 牛化欣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04-108,共5页
试验旨在分析比较常规玉米收获、活秆收获和全株时玉米青贮收获玉米生物学产量、营养成分、单位面积营养总量及48 h瘤胃体外营养物质降解效果。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3个不同的收获期,分别为常规收获、活秆收获、全株玉米青贮收获,每个收... 试验旨在分析比较常规玉米收获、活秆收获和全株时玉米青贮收获玉米生物学产量、营养成分、单位面积营养总量及48 h瘤胃体外营养物质降解效果。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3个不同的收获期,分别为常规收获、活秆收获、全株玉米青贮收获,每个收获期(区)设3个重复小区。结果显示:在全株玉米青贮收获干物质(DM)为33.76%时,生物学产量最大(21.78 t/hm^(2)),显著高于常规收获和活秆收获(19.22、20.13 t/hm^(2))(P<0.05)。常规收获玉米籽粒的粗蛋白(CP)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秸秆和玉米芯(P<0.05)。全株玉米青贮收获CP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收获和活秆收获(P<0.05),全株玉米青贮收获粗纤维(CF)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收获和活秆收获(P<0.05),全株玉米青贮收获总能(GE)显著高于常规收获和活秆收获(P<0.05);全株玉米青贮收获的DM、CP体外降解率显著高于常规收获和活秆收获(P<0.05)。全株玉米青贮收获单位面积瘤胃体外48 h可降解DM和中性洗涤纤维(NDF)总量显著高于常规收获和活秆收获(P<0.05)。研究表明,收获期对全株玉米饲用生物学产量、营养成分和可消化营养产量具有明显影响,全株玉米青贮收获可获得较好的单位面积可消化营养转化效率,延长籽粒收获期会降低生物学产量和可消化营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获期 生物学产量 体外发酵 可消化营养
下载PDF
硅肥与18%吡唑醚菌酯SC混喷对玉米茎基腐病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克泽 马金慧 +3 位作者 吴之涛 陈志国 高正睿 任宝仓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27-531,共5页
[目的]明确可溶性硅与杀菌剂互作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比较了不同浓度可溶性硅肥与18%吡唑醚菌酯SC配施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效。[结果]各处理都能提高玉米叶绿素含量、百粒重、产量及对玉米茎基腐病的... [目的]明确可溶性硅与杀菌剂互作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比较了不同浓度可溶性硅肥与18%吡唑醚菌酯SC配施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效。[结果]各处理都能提高玉米叶绿素含量、百粒重、产量及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效。[结论]混合喷施的效果大于单喷,硅肥浓度越大,防效和产量越高,混合喷施2000 mg/L可溶性硅和18%吡唑醚菌酯SC后玉米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对茎基腐病的防效最好,百粒重和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硅肥 吡唑醚菌酯 玉米茎基腐病 防治 产量
原文传递
基于大数据的配电网运行线损异常诊断模型构建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璨 马金辉 +1 位作者 王松 郝溪 《自动化与仪表》 2023年第3期96-99,共4页
该文针对当前配电网运行线路损耗异常无法甄选异常候选集且诊断不精准的问题,构建配电网运行线损异常诊断模型。采用了一种新的自适应函数,获取最小碰集的线损电量。通过长短时记忆网络方法预处理线损电量数据,获取日线损序列。结合最... 该文针对当前配电网运行线路损耗异常无法甄选异常候选集且诊断不精准的问题,构建配电网运行线损异常诊断模型。采用了一种新的自适应函数,获取最小碰集的线损电量。通过长短时记忆网络方法预处理线损电量数据,获取日线损序列。结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将序列转变为优化求解问题,通过求解参数构建线损异常诊断模型。计算测试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线损误差,确定线损严重程度。由算例仿真结果可知,该模型线损电量统计结果与实际数据存在最大为0.1 MW的误差,说明使用该模型诊断结果精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最小碰集 长短时记忆网络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线损异常诊断
下载PDF
小麦与蚕豆间作系统施氮对蚕豆赤斑病发生和冠层微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马连坤 董坤 +1 位作者 朱锦惠 董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51-960,共10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N_0(0 kg·hm^(-2))、N_1(45 kg·hm^(-2))、N_2(90 kg·hm^(-2))、N_3(135 kg·hm^(-2))4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蚕豆赤斑病发生和冠层微气候的影响,探讨间作系统氮肥调控...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N_0(0 kg·hm^(-2))、N_1(45 kg·hm^(-2))、N_2(90 kg·hm^(-2))、N_3(135 kg·hm^(-2))4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蚕豆赤斑病发生和冠层微气候的影响,探讨间作系统氮肥调控下冠层微气候变化及其与蚕豆赤斑病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蚕豆单、间作种植模式下蚕豆赤斑病发病盛期的病情指数,增幅27.2%~58.0%,增加了病情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增幅15.0%~101.8%,N_3水平下赤斑病病情指数和AUDPC最高.施氮使蚕豆冠层温度降低0.2~1.1℃,冠层透光率降低1.7%~29.7%,冠层相对湿度增加0.5%~28.7%.与单作相比,间作蚕豆赤斑病病情指数显著降低36.3%~48.1%,AUDPC显著降低44.0%~53.6%,冠层温度和透光率分别提高2.1%~8.7%和12.0%~53.8%,相对湿度降低11.6%~31.6%.相关分析表明,冠层温度和透光率与赤斑病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湿度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高氮恶化了冠层微气候环境,加重了蚕豆赤斑病的发生和危害,而间作对蚕豆冠层微气候的改善是控制蚕豆赤斑病发展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氮水平 蚕豆赤斑病 冠层微气候
原文传递
气相色谱法快速测量黄酒和调味料酒中酒精度含量 被引量:7
18
作者 孟庆顺 马金慧 汤琅琅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0年第7期110-114,共5页
用气相色谱内标法对黄酒和调味料酒中酒精度含量进行测定的方法,试验采用FID检测器,内标法,自动进样,在建立的气相色谱条件下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表明:酒精度检出限为0.004%vol,(进样量为0.5μL,S/N=3),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 用气相色谱内标法对黄酒和调味料酒中酒精度含量进行测定的方法,试验采用FID检测器,内标法,自动进样,在建立的气相色谱条件下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表明:酒精度检出限为0.004%vol,(进样量为0.5μL,S/N=3),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0.1%vol(R2=0.99976),样品加标回收率分为:94.7%~99.5%,相对标准偏差RSD(n=10)酒精度1.86%。该方法回收率高、重现性好,是一种准确稳定操作快速简单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标法标准曲线法 黄酒 调味料酒 酒精度 快速 FID
下载PDF
玉米连作农艺性状与土壤理化性质及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常浩 李文学 +7 位作者 徐志鹏 栾倩倩 周琦 汪亮芳 吴之涛 杨克泽 马金慧 任宝仓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1-487,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连作年限下玉米根际土壤和玉米生长发育的相互关系,探明连作对玉米生长发育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的影响。【方法】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兴隆村分别测量轮作1年、连作5、11、25和50年的玉米农艺性状和根际土... 【目的】分析不同连作年限下玉米根际土壤和玉米生长发育的相互关系,探明连作对玉米生长发育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的影响。【方法】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兴隆村分别测量轮作1年、连作5、11、25和50年的玉米农艺性状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运用SPSS 22.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水解性氮随连作年限延长,先下降后上升,有效磷、速效钾和pH随连作年限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玉米不同连作年限下根际土壤的土壤蔗糖酶(S-SC)、土壤脲酶(S-UE)、土壤碱性磷酸酶(S-AKP/ALP)和土壤过氧化氢酶(S-CAT)含量差异显著,都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连作对玉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轮作1年的玉米长势相对较均匀,叶绿素含量高,连作11年的玉米光合作用最强,根系发育好,毛根长,在主根上分布均匀;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弱碱性土壤以及土壤碱性磷酸酶、土壤蔗糖酶可以促进玉米根系发育。【结论】连作导致玉米农艺性状下降,土壤中有效磷、速效钾流失,水解性氮富集,土壤酸化。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弱碱性土壤以及土壤碱性磷酸酶、土壤蔗糖酶可以促进玉米根系发育,水解性氮、土壤脲酶和土壤过氧化氢酶(S-CAT)含量升高不利于玉米根系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连作 土壤酶 农艺性状 相关性
下载PDF
Landslide mapping and analysis along the China-Pakistan Karakoram Highway based on SBAS-InSAR detection in 2017 被引量:7
20
作者 SU Xiao-jun ZHANG Yi +9 位作者 MENG Xing-min YUE Dong-xia ma jin-hui GUO Fu-yun ZHOU Zi-qiang REHmaN Mohib Ur KHALID Zainab CHEN Guan ZENG Run-qiang ZHAO Fu-me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10期2540-2564,共25页
The Karakoram Highway(KKH),a part of the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CPEC),is a major highway connecting northern Pakistan to China.The inventorying and analysis of landslides along KKH are challenging because o... The Karakoram Highway(KKH),a part of the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CPEC),is a major highway connecting northern Pakistan to China.The inventorying and analysis of landslides along KKH are challenging because of poor accessibility,vast study area,limited availability of ground-based datasets,and the complexity of landslide processes in the region.In order to preserve life,property,and infrastructure,and to enable the uninterrupted and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KKH,it is essential to strengthen measur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In the present study,SBASInSAR(Small Baseline Subsets-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was used to process 150 scenes of Sentinel 1-A images in the year 2017 along the Karakoram Highway.A total of 762 landslides,including 57 complex landslides,126 rock falls,167 debris slides,and 412 unstable slopes,ranging in size between 0.0017 and 10.63 km2 were identified.Moreover,this study also gains an inventory of 40 active glacier movements in this region.Landslide categorization,displacements characteristics,spatial distribution,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various contributing factor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investigated along the entire KKH using image interpretation and frequency-area statistics.The criteria adopted for landslides categorization is presented in the stud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2-D ground deformation derived in Hunza valley echoes well with the general regional landslides characteristic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re are clumped distributions of landslides in the Gaizi,Tashkurgan,and Khunjerab in China,as well as in Hunza valley,and north of Chilas city in Pakistan.Statistic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se landslides mainly occur on south-facing slopes with a slope angle of 20°–45°and elevation relief of 550–2,100 m.Landslide development is also related to low vegetation cover and weathering effects in mountain gullies.Overall,our study provides scientific data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lides mapping Slope de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Landslide development Area development ratio SBAS-InSAR Karakoram Highwa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