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冰川正在强烈萎缩 被引量:23
1
作者 姚檀栋 蒲健辰 +4 位作者 田立德 杨威 段克勤 叶庆华 Lonnie g.thompson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3-508,共6页
2004年和2006年对青藏高原西南部野外考察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纳木那尼冰川正在强烈萎缩.在过去几十年内,许多支冰川已经和纳木那尼主冰川分离,冰川末端形成大量不连续的冰塔林,冰川末端在1976—2006年平均退缩速度为5 m.a-1左... 2004年和2006年对青藏高原西南部野外考察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纳木那尼冰川正在强烈萎缩.在过去几十年内,许多支冰川已经和纳木那尼主冰川分离,冰川末端形成大量不连续的冰塔林,冰川末端在1976—2006年平均退缩速度为5 m.a-1左右,2004—2006年后退速度达到7.8m.a-1,表现出近期加速后退态势.考察发现,冰川表面由于强烈消融而形成数量众多的融化坑,冰川表面强烈减薄,2004—2006年期间冰川冰舌段海拔5 800 m处冰体厚度减薄率为1.42 m.a-1,在海拔6 050 m冰川大平台处为0.67 m.a-1.冰川物质损耗严重,利用现有花杆资料计算2004—2006年年均冰川物质平衡为-685 mm水当量.邻近纳木那尼冰川的普兰县气象站观测资料表明,近30 a来气温呈快速上升趋势,而降水量急剧减少,气候暖干是造成纳木那尼冰川强烈亏损的主要原因.如果近期气候暖干态势持续加剧,必然导致该区冰川更加强烈的物质损耗,冰川萎缩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那尼冰川 冰川退缩 物质平衡 喜马拉雅山
下载PDF
《系统与语料库--探究其联系》简介
2
作者 g.thompson S.Hunston 赵莉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0-181,共2页
关键词 语料库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法 HALLIDAY EQUINOX 简介 系统功能语言 利物浦大学 论文集
原文传递
Resilience-Driven Road Network Retrofit Optimization Subject to Tropical Cyclones Induced Roadside Tree Blowdown
3
作者 Fuyu Hu Saini Yang Russell g.thomps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1期72-89,共18页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decision making for retrofit investment of road networks in order to alleviate severe consequences of roadside tree blowdown during tropical cyclones.The consequences include both the physical ...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decision making for retrofit investment of road networks in order to alleviate severe consequences of roadside tree blowdown during tropical cyclones.The consequences include both the physical damage associated with roadside trees and the functional degradation associated with road networks.A trilevel,two-stage,and multiobjective stochastic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dispatch limited resources to retrofit the roadside trees of a road network.In the model,a new metric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a road network;resilience was considered from robustness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of a road network.The proposed model is at least a 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time hardness(NP-hard)problem,which is unlikely to be solved by a polynomial time algorithm.Pareto-optimal solutions for this problem can be obtained by a proposed trilevel algorithm.The random forest method was employed to transform the trilevel algorithm into a singlelevel algorithm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computation burden.Roadside tree retrofit of a provincial highway network on Hainan Island,China was selected as a case area because it suffers severely from tropical cyclones every year,where there is an urgency to upgrade roadside trees against tropical cyclones.We found that roadside tree retrofit investment significantly alleviates the expected economic losses of roadside tree blowdown,at the same time that it promotes robustness and expected recovery efficiency of the road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nan Island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II(NSGA II) Random forest method Road network resilience Roadside tree retrofit Tropical cyclones
原文传递
大型电机外壳环流引起电火花的点燃危险
4
作者 A.L.Bartels M.Bradford +1 位作者 M.g.thompson 项云林 《爆炸性环境电气防爆技术》 1992年第3期41-46,共6页
引言 1985年末发生两起近海钻探船用大型电动机的爆炸事件,致使能源部发布了安全警告。因这两起事件而发现了大型组合结构电动机内部爆炸的证据。据报导,在其他组合结构电动机外壳的接缝处曾观察到电火花。这些电动机均是无火花型(N型)... 引言 1985年末发生两起近海钻探船用大型电动机的爆炸事件,致使能源部发布了安全警告。因这两起事件而发现了大型组合结构电动机内部爆炸的证据。据报导,在其他组合结构电动机外壳的接缝处曾观察到电火花。这些电动机均是无火花型(N型)结构。由此可以推断,爆炸可能是电动机内部可燃性气体空气混合物因环流在电动机外壳的接缝处产生的电火花点燃而造成的。 安全警告是对那些有明显危险的近海船舶操作人员提出的,以便对可能有危险的电机类型,大小作一鉴别,并提出一些适当的补救措施来减少爆炸的可能性。应承认,不知道其他这类事件是否曾发生过,但没有一个有关防爆安全的标准规定了防止电气设备外壳内环流产生电火花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电机 组合结构 电动机拖动 外壳设计 可燃性气体 设备外壳 近海钻探 正压外壳 爆炸事件 电流通路
下载PDF
气候变化:证据与我们的选择
5
作者 Lonnie g.thompson 郭久亦 +1 位作者 李睿思 石磊 《世界环境》 2011年第6期44-49,共6页
毫无疑问,我们的地球正在变暖。对于地球变暖,很多气候学家毫无保留地提出了人类既有行为途径的危险性。目前,已经有很清晰的科学证据表明:全球变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
关键词 科学证据 气候变化 地球变暖 人类活动 全球变暖 危险性 气候学
原文传递
2014年1月古巴北部地震序列:不寻常的位置和意外的震源机制变化
6
作者 J.Braunmiller g.thompson +3 位作者 S.R.McNutt 罗恒之(译) 任家琪(译) 张天中(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20年第4期363-375,共13页
2014年1月9日,位于古巴北部海岸的巴哈马—古巴缝合线的沿线发生了MW5.1地震,揭示出了佛罗里达南部一个令人惊讶的地震危险源,那里的人们普遍有感。因为它的位置问题,这一事件及其余震只在遥远的地方被记录下来,从而导致高检测阈值和低... 2014年1月9日,位于古巴北部海岸的巴哈马—古巴缝合线的沿线发生了MW5.1地震,揭示出了佛罗里达南部一个令人惊讶的地震危险源,那里的人们普遍有感。因为它的位置问题,这一事件及其余震只在遥远的地方被记录下来,从而导致高检测阈值和低定位精度。我们使用区域地震图来确定该地震序列中7个最大的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和相对位置。通过瑞利波互相关将余震相对于主震重新定位,表明这是一个密集的事件丛。在最近的佛罗里达南部061Z台站,经低通滤波(T>10s)的垂直地震波,在P波到达时,一些余震的表面波极性相对于主震出现了令人惊讶的翻转。区域矩张量反演证实了机制的改变。与全球矩心矩张量解一致,我们发现了一个主震和一次余震的机制大致东西走向的正断层。三次余震指示东西向逆断层,P轴和T轴相对于正断层事件翻转。不确定之处是,所有事件的深度都不可识别,表现为浅层断裂(小于或等于10km)。一个有趣的解释是两组地震都是在同一断层破裂,不同的机制是对动态过冲的补偿。然而,地震活动也可能稍有分离,在拉伸破裂下方出现反向机制或滑动发生在共轭断层上。沿着缝合带的浅源深度表明,更大的可能触发海啸的地震可能在古巴北部附近海域发生,这可能对当地以及佛罗里达和巴哈马造成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地震序列 正断层 矩张量反演 区域地震 断层破裂 地震事件 浅源
下载PDF
古里雅冰芯中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记录研究 被引量:260
7
作者 姚檀栋 施雅风 +5 位作者 秦大河 焦克勤 杨志红 田立德 L.g.thompson E.Mosley-thompson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7年第5期447-452,共6页
通过对古里雅309m冰芯上部268m的研究,重建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根据对古里雅冰芯 δ^(18)O的研究,可以清楚地划分出阶段1(冰后期)、2(末次冰期冰盛期)、3(末次冰期间冰阶)、4(末次冰期早冰阶)和5(末次间冰期).阶段5又可分出... 通过对古里雅309m冰芯上部268m的研究,重建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根据对古里雅冰芯 δ^(18)O的研究,可以清楚地划分出阶段1(冰后期)、2(末次冰期冰盛期)、3(末次冰期间冰阶)、4(末次冰期早冰阶)和5(末次间冰期).阶段5又可分出a,b,c,d,e 5个亚阶段.古里雅冰芯δ^(18)O记录明确地显示了青藏高原温度变化和太阳辐射的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太阳辐射是驱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古里雅冰芯记录与北极格陵兰冰芯和南极Vostok冰芯的对比研究表明,这些相距遥远、不同地区冰芯所记录的大的冷暖事件变化是一致的.但不同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是不一致的.青藏高原地区变化幅度大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芯 末次间冰期 气候变化 三极对比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2ka来温度与降水变化——古里雅冰芯记录 被引量:133
8
作者 姚檀栋 秦大河 +4 位作者 田立德 焦克勤 杨志红 谢超 L.g.thompson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4期348-353,共6页
古里雅冰芯中^(18)O和冰川积累量高分辨地和连续地记录了过去2ka来的温度和降水变化。在这一段时间内,曾出现了8次暖期和7次冷期。其中4次重要寒冷事件有3次出现在小冰期,1次出现在11~12世纪。降水的波动相对较小,这段时间内共出现过5... 古里雅冰芯中^(18)O和冰川积累量高分辨地和连续地记录了过去2ka来的温度和降水变化。在这一段时间内,曾出现了8次暖期和7次冷期。其中4次重要寒冷事件有3次出现在小冰期,1次出现在11~12世纪。降水的波动相对较小,这段时间内共出现过5次相对高降水期和4次相对低降水期。古里雅冰芯所记录的温度与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呈正相关,但降水变化滞后于温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芯 Δ^18O 气候变化 降水 温度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敦德冰帽中的小冰期气候记录 被引量:107
9
作者 姚檀栋 谢自楚 +1 位作者 武筱舲 L.g.thompson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1期1196-1201,共6页
本文讨论了敦德冰帽中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在敦德冰帽记录中,自公元1400年以来,有3次冷期、3次暖期,最冷是在17世纪,但敦德冰帽记录与上海冬温记录的比较发现,中国东西部气候变化又有时间的差异性,总的趋势是西部的变暖、变冷过程早... 本文讨论了敦德冰帽中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在敦德冰帽记录中,自公元1400年以来,有3次冷期、3次暖期,最冷是在17世纪,但敦德冰帽记录与上海冬温记录的比较发现,中国东西部气候变化又有时间的差异性,总的趋势是西部的变暖、变冷过程早于东部,在敦德冰帽中,目前已处于异常温暖期,而在上海冬温记录中,并没有敦德冰帽记录那么明显,除了中国东西部气候变化可能有时间差异这一原因外,另一可能原因是CO_2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增温过程,在地处中国西部中纬内陆地区的敦德冰帽地区可能已有所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冰期气候 敦德冰帽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Climate variation since the Last Interglaciation recorded in the Guliya ice core 被引量:69
10
作者 姚檀栋 L.g.thompson +5 位作者 施雅风 秦大河 焦克勤 杨志红 田立德 E.M.thompso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7年第6期662-668,共7页
Th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variations since the Last Interglaciation ar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upper 268 m of the 309-m-long Guliya ice core. Five stages can be distinguished since the Last Inter... Th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variations since the Last Interglaciation ar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upper 268 m of the 309-m-long Guliya ice core. Five stages can be distinguished since the Last Interglaciation from the δ18O record in the Guliya ice core: Stage 1 (Deglaciation), Stage 2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Stage 3 (interstadial), Stage 4 (interstadial in the early glacial maximum) and Stage 5 (the Last Interglaciation). Stage 5 can be divided further into 5 substages; a, b, c, d, e. The δ18O record in the Guliya ice core indicates clearly 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solar activities.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solar activity is a main forcing to the climatic vari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the ice core record in Guliya with that in the Greenland and the Antarctic,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variation of large temperature variation event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is generally the same, but the variation amplitude of temperature is diffe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variation LAST Interglaciation GULIYA ICE core
原文传递
全新世早期强降温事件的古里雅冰芯记录证据 被引量:44
11
作者 王宁练 姚檀栋 +1 位作者 L.g.thompson K.A.Henderson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818-823,共6页
根据古里雅冰芯记录,揭示出全新世早期存在两次低温事件,并且其发生年代(9.4和8.2kaBP左右)与全新世早期北大西洋的两次冰筏事件年代相一致.其中后一次低温事件(即“8.2 kaBP冷事件”)极为显著,并表现出迅速降温、缓慢升温的明显特... 根据古里雅冰芯记录,揭示出全新世早期存在两次低温事件,并且其发生年代(9.4和8.2kaBP左右)与全新世早期北大西洋的两次冰筏事件年代相一致.其中后一次低温事件(即“8.2 kaBP冷事件”)极为显著,并表现出迅速降温、缓慢升温的明显特征,最冷时降温幅度达7.8~10℃,大于格陵兰冰芯记录中该冷事件的降温幅度.这反映了青藏高原地区对于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弱的太阳活动和弱的热盐环流是“8.2 kaBP冷事件”发生的关键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里雅冰芯 早全新世 气候突变 热盐环流 太阳活动 强降温事件
原文传递
近2ka来高分辨的连续气候环境变化记录——古里雅冰芯近2ka记录初步研究 被引量:45
12
作者 姚檀栋 杨志红 +3 位作者 皇翠兰 焦克勤 谢超 L.g.thompson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1103-1106,共4页
作为全球变化研究中核心项目之一的PAGES(过去全球变化),把过去2ka以来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段,运用多种研究手段,集中进行攻关。在中国东部,从竺可桢通过物候资料和历史资料所恢复的过去5ka来的温度变化曲线,可... 作为全球变化研究中核心项目之一的PAGES(过去全球变化),把过去2ka以来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段,运用多种研究手段,集中进行攻关。在中国东部,从竺可桢通过物候资料和历史资料所恢复的过去5ka来的温度变化曲线,可以大致判断过去2ka来的气候变化。在青藏高原,吴祥定等曾在拉萨根据不同树木年轮资料衔接的办法,恢复了过去2ka来该地区气候变化历史。本文根据古里雅冰芯的记录,恢复了这一时期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历史。这一记录不但分辨率高(以年计)、记录连续(是一整根冰芯上的连续记录),而且同时提供多种参数(气候和环境),便于进行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芯 气候变化 环境变化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past 2000 a on the Xizang (Tibet) Plateau——Guliya ice core record 被引量:46
13
作者 姚檀栋 L.g.thompson +4 位作者 秦大河 田立德 焦克勤 杨志红 谢超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6年第4期425-433,共9页
The past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are recorded precisely and continuously in μ18O and glacial accumulation records in the Guliya ice core. Fight warm periods and seven cold periods can be distinguishe... The past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are recorded precisely and continuously in μ18O and glacial accumulation records in the Guliya ice core. Fight warm periods and seven cold periods can be distinguished in the past 2000 a. Of the four most intensive cold periods, three are in the Little Ice Age and one in the 11th - 12th century. The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is relatively small compared with that of temperature. Five humid periods and four dry periods occurred in the past 2 000 a. The long-term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precipitation according to the Guliya ice core record, but the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lags behind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liya ice core δ^(18)O glacial accumulation.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地区雪冰有机质的气候与环境意义 被引量:30
14
作者 谢树成 姚檀栋 +3 位作者 康世昌 段克勤 徐柏青 L.g.thompson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9年第5期457-465,共9页
从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海拔 6 4 0 0~ 70 0 0m(相当于对流层的中上部 )雪冰中检测出源于自然生物的有机化合物有C15 ~C3 3 正构烷烃、C6~C18的一元正脂肪酸、C2 4~C3 1的正脂族 2 酮及酯 ,但未能发现在对流层下部存在的... 从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海拔 6 4 0 0~ 70 0 0m(相当于对流层的中上部 )雪冰中检测出源于自然生物的有机化合物有C15 ~C3 3 正构烷烃、C6~C18的一元正脂肪酸、C2 4~C3 1的正脂族 2 酮及酯 ,但未能发现在对流层下部存在的稳定性较低的化合物 ,显示了对流层中上部与对流层下部在有机组成上不同的一面 .检出了源于石油残余物的姥鲛烷、植烷、C19~C2 9的长链三环萜、C2 4四环萜、C2 7~C3 5 的αβ型藿烷、C2 7~C2 9甾烷以及叠加于生物源上的正构烷烃 ,表明这一偏远的、处于对流层中上部的希夏邦马峰地区已受到人类活动有机质的污染 .污染源不在中国境内 ,而主要与世界上产油量最高的中东地区有关 ,并记录了海湾战争的影响 .一些有机指标与δ18O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可明显地划分出夏半年 (季风盛行 )和冬半年 (西风盛行 ) ,对本区乃至青藏高原大气环流有指示意义 .夏季风盛行时 ,正构烷烃nC17>nC2 9,正构烷烃的nC2 9/nC2 7,nC2 2 +/nC2 1-,nC2 9/nC2 4,C3 0 酮 /C3 0 酯 ,C2 4四环萜 /C2 4三环萜等比值和CPIn 值降低 .而西风盛行时 ,正构烷烃nC2 9>nC17,正构烷烃的nC2 9/nC2 7,nC2 9/nC2 4,C3 0 酮 /C3 0 酯 ,C2 4四环萜 /C2 4三环萜等比值和CPIn 值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雪冰 有机化合物 石油残余物 气候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达索普冰芯2ka来温度与甲烷浓度变化记录 被引量:24
15
作者 姚檀栋 徐柏青 +7 位作者 段克勤 王宁练 蒲健辰 田立德 孙维贞 康世昌 秦翔 L.g.thompson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6-352,共7页
通过对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气泡中包裹气体的提取分析和对冰芯中氧同位素分析,讨论了近 2 ka来达索普冰芯记录的温度与大气甲烷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冰芯中δ18O记录所反映的温度变化事件与青藏高原北部的敦德冰芯记录的气候事件及... 通过对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气泡中包裹气体的提取分析和对冰芯中氧同位素分析,讨论了近 2 ka来达索普冰芯记录的温度与大气甲烷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冰芯中δ18O记录所反映的温度变化事件与青藏高原北部的敦德冰芯记录的气候事件及中国东部乃至北半球的温度变化趋势十分相似,近百年来的升温趋势同中世纪暖期时的升温趋势基本一致;自工业革命以来,达索普冰芯气泡中记录的甲烷浓度呈快速的增长趋势,与全球大气甲烷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工业革命以前,达索普冰芯记录的大气中甲烷浓度在825nmol·mol-1上下波动,是目前青藏高原大气中 CH4浓度(2000土100 nmol·mol-1)的40%左右.与南极及格陵兰同时代的冰芯记录相比,达索普冰芯中记录的CH4浓度要高出15%~20%左右,而且达索普冰芯甲烷浓度具有更强的波动性,这种波动与温度变化关系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达索普冰芯 温度 甲烷 浓度变化记录
原文传递
古里雅冰帽气候环境记录 被引量:24
16
作者 姚檀栋 焦克勤 +7 位作者 李忠勤 施维林 李月芳 刘景寿 皇翠兰 谢超 L.g.thompson E.M. thompson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766-773,共8页
古里雅冰帽极低的冰温和冻结到冰床等特征决定了该冰帽贮存了理想的气候环境记录。氧同位素、微粒含量、阴离子、阳离子等参数清楚的年际和季节循环特征,是该冰帽冰芯的高分辨率时间序列的准确断代的基础。冷期时稳定氧同位素值减少、... 古里雅冰帽极低的冰温和冻结到冰床等特征决定了该冰帽贮存了理想的气候环境记录。氧同位素、微粒含量、阴离子、阳离子等参数清楚的年际和季节循环特征,是该冰帽冰芯的高分辨率时间序列的准确断代的基础。冷期时稳定氧同位素值减少、微粒含量和各被测化学元素增加,而暖期时稳定氧同位素值增大、微粒含量和各被测化学元素减少的特征以及各种突发事件记录的合理解释将是系统恢复该冰帽所记录的各种气候环境的钥匙。古里雅冰芯记录表明,80年代中后期在这里发生的气候变暖是过去几十年最强烈的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里雅 冰帽 古气候 气候环境
原文传递
末次间冰期以来古里雅冰芯微粒记录与极地冰芯的对比 被引量:19
17
作者 邬光剑 姚檀栋 +1 位作者 L.g.thompson 李忠勤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5-479,共5页
通过古里雅冰芯中δ^(18)O与微粒含量的研究,恢复了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大气粉尘和环境变化的历史。记录显示,青藏高原在末次间冰期时处于低粉尘值,105 ka时高原上的粉尘浓度开始升高。约75 ka左右进入冰期后,微粒浓度大幅度剧增,并... 通过古里雅冰芯中δ^(18)O与微粒含量的研究,恢复了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大气粉尘和环境变化的历史。记录显示,青藏高原在末次间冰期时处于低粉尘值,105 ka时高原上的粉尘浓度开始升高。约75 ka左右进入冰期后,微粒浓度大幅度剧增,并在末次冰期早期(MIS 4阶段)达到了最高水平。在末次冰盛期,古里雅冰芯中微粒含量的增加并不显著,与南极和格陵兰不同。在轨道时间尺度上,温度和北半球高纬夏季太阳辐射与微粒记录都有良好的相关性,但也存在幅度和相位上的差异。青藏高原及其外围山地的冰芯记录反映的是中亚粉尘源区以及粉尘传输起始阶段的变化,而格陵兰冰芯记录反映的是粉尘最终的沉积状况,二者的意义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古里雅冰芯 微粒记录 极地冰芯 青藏高原 中亚干旱区 粉尘浓度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中部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的高分辨率冰芯记录 被引量:26
18
作者 段克勤 姚檀栋 +2 位作者 王宁练 徐柏青 L.g.thompson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41-1449,共9页
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普若岗日冰原平坦广阔,过去时期的气候变化信息在固体降水中得以保存,从其提取的冰芯弥补了藏北高原缺乏全新世以来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对冰芯记录的氧同位素分析,结合冰芯中植物残体的14C测年控制,获得了中晚全新世7... 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普若岗日冰原平坦广阔,过去时期的气候变化信息在固体降水中得以保存,从其提取的冰芯弥补了藏北高原缺乏全新世以来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对冰芯记录的氧同位素分析,结合冰芯中植物残体的14C测年控制,获得了中晚全新世7.5ka以来分辨率为50a的气候变化记录.结果表明,普若岗日冰芯氧同位素比率反映的温度变化,同中国其他大的温度框架记录比较一致,但其提供了更为翔实的气候事件,指示青藏高原中全新世气候极不稳定,期间有多次较大的气候波动和冷事件,冷事件都出现在2500,750和200a三个周期叠加的冷相位,并同青藏高原冰川前进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芯记录 全新世 气候波动 冷事件
原文传递
古里雅冰帽冰川学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姚檀栋 焦克勤 +2 位作者 章新平 杨志红 L.g.thompson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33-241,共9页
古里雅冰帽是目前在中低纬度发现的最高、最大、最厚和最冷的冰帽。该冰帽是一个极地型冰川,不仅冰温、冰川性质与极地冰相近,而且冰面气候环境特征也同极地冰盖一样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古里雅冰帽还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稳定的冰... 古里雅冰帽是目前在中低纬度发现的最高、最大、最厚和最冷的冰帽。该冰帽是一个极地型冰川,不仅冰温、冰川性质与极地冰相近,而且冰面气候环境特征也同极地冰盖一样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古里雅冰帽还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稳定的冰川,从末次冰期到现在,冰川只退缩了50多米,这为长时间序列的冰芯气候环境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帽 冰川学 古里雅
下载PDF
Evidence for cold events in the early Holocene from the Guliya ice core, Tibetan Plateau,China 被引量:25
20
作者 WANg Ninglian YAO Tandong +2 位作者 L.g.thompson K.A.Henderson M.E.Davi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17期1422-1427,共6页
Evidence for the '8.2 ka cold event' has been provided mostly from the circum-North Atlantic area. However, whether this cold event occurred in other places is a key to understanding its cause. Here, we provid... Evidence for the '8.2 ka cold event' has been provided mostly from the circum-North Atlantic area. However, whether this cold event occurred in other places is a key to understanding its cause. Here, we provide the evidence for the '8.2 ka cold event' from the Guliya ice core in the northwest Tibetan Plateau,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peak cooling (-8.3-8.2 ka) in this ice core was about 7.8-10°C, which was larger than the cooling in the North Atlantic region. The primary causes for this episode were diminished solar activity and weakened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Moreover, another weak cold event, centered about 9.4 ka, was also recorded in the Guliya ice core record. These two cold events were concurrent with the ice-rafting episodes in the North Atlantic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which implies that the millennial-scale climatic cyclicity might exist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s well as in the North Atlan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LIYA ice core early HOLOCENE ABRUPT climate change solar activity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