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小麦不完善粒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刘欢 王雅倩 +5 位作者 王晓明 安冬 位耀光 罗来鑫 陈星 严衍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3-229,共7页
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运输、食品加工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不完善籽粒严重影响了小麦质量与粮食安全。不完善籽粒主要在生产、存储、包装等过程中产生,目前我国小麦质量检测多以人工分选为主,但存在人主观性较强,肉... 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运输、食品加工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不完善籽粒严重影响了小麦质量与粮食安全。不完善籽粒主要在生产、存储、包装等过程中产生,目前我国小麦质量检测多以人工分选为主,但存在人主观性较强,肉眼易疲劳,且费时费力等问题,因此,如何快速准确鉴别小麦不完善粒是现阶段提高生产率和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运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和特征波段选取方法提出一种快速有效的小麦不完善粒鉴别方法。利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系统获得1 000粒小麦样本在862.9~1 704.2nm共256个波段的高光谱反射图像,其中包括健康粒、生芽粒、霉变粒和赤霉粒各250粒,提取每个样本感兴趣区域的平均反射率光谱作为分类特征。本文首先对提取的全波段光谱信息进行窗口平滑、一阶导数差分、矢量归一化等数据预处理,将原始光谱数据的隐藏信号放大并消除随机误差;在预处理的基础上运用伪偏最小二乘(DPLS)和正交化线性判别分析(OLDA)对光谱进行特征提取,降低数据的冗余度;最后采用仿生模式识别(BPR)建立四类小麦的鉴别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全波段光谱信息建立的小麦不完善粒鉴别模型的平均识别精度达到97.8%,分析结果可知,利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全波段光谱信息对小麦不完善粒鉴别是可行的。尽管全波段光谱信息取得了较好的鉴别效果,但高光谱成像设备较为昂贵,获取高光谱全波段光谱信息数据量较大,无法满足对现场设备运算速度的高要求,因此,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对全波段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波段的选择,使波段数量由256维降低到10维,从而提高系统的可行性和运算速度。采用选取的10个特征波段建立小麦不完善粒鉴别模型,实验结果表明10个特征波段的平均识别精度仅为83.2%,分析结果可知,尽管采用10个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不完善粒 高光谱成像技术 连续投影算法 光谱特征 图像特征
下载PDF
三七根腐病田间分级标准研究及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李迎宾 刘屹湘 +2 位作者 朱书生 罗来鑫 李健强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0-461,共12页
目前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根腐病尚无病害分级标准,为发现抗病种质资源和评估病害防控效果,本研究建立了用于三七根腐病的田间分级标准。从云南省文山州收集200株发生根腐病的三年生植株,筛选获得具有代表性不同腐烂... 目前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根腐病尚无病害分级标准,为发现抗病种质资源和评估病害防控效果,本研究建立了用于三七根腐病的田间分级标准。从云南省文山州收集200株发生根腐病的三年生植株,筛选获得具有代表性不同腐烂程度的98株样本,通过对表面腐烂占比、横截面腐烂、支须根腐烂、芽及芦头腐烂5项指标进行描述,采用SPSS21进行样本聚类分析,制定了如下用于三七根腐病的田间分级标准:0级,健康,无症状;1级,腐烂仅发生在块根表面、且0<腐烂面积占比≤10%,或腐烂已扩展至内部且5%<腐烂面积占比≤10%;2级,腐烂已扩展至内部、且10%<腐烂面积占比≤40%,支须根无腐烂;3级,腐烂已扩展至内部、且40%<腐烂面积占比≤50%,支须根腐烂;4级,腐烂已扩展至内部、且50%<腐烂面积占比≤70%,支须根腐烂脱落;5级,腐烂已扩展至内部、且腐烂面积占比>70%直至整个块根完全腐烂,支须根腐烂。本标准于2016~2017年连续2年被用于评价土壤处理防控三七根腐病害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该标准可以较好地对不同土壤处理的防病效果进行量化和评估,且与传统分级标准相比,其评价结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腐病 分级标准
原文传递
基于mRNA-Seq的沙漠植物花花柴干旱胁迫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彦芹 沈李丽 +2 位作者 罗来鑫 李健强 李志军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79-885,共7页
以抗逆性较强的荒漠植物花花柴为材料,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对用质量百分数20%的PEG溶液处理0、4、8、12和24 h后的花花柴幼苗的m RNA-Seq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花花柴幼苗叶部在不同处理时间均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22个,下调表达... 以抗逆性较强的荒漠植物花花柴为材料,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对用质量百分数20%的PEG溶液处理0、4、8、12和24 h后的花花柴幼苗的m RNA-Seq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花花柴幼苗叶部在不同处理时间均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22个,下调表达的基因54个,根部在不同处理时间均上调表达的基因73个,下调表达的基因79个。利用q RT-PCR和RT-PCR对可能与花花柴耐旱相关的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验证,发现其表达模式与表达谱结果一致,推测这些基因可能均与花花柴响应干旱胁迫相关。本研究为耐旱相关基因的发掘及应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植物 花花柴 干旱胁迫 MRNA-SEQ 耐旱相关基因
原文传递
土壤样品中长喙壳属真菌诱导分离方法的研究
4
作者 张治萍 李倩 +6 位作者 韩惠兰 周佩 张丹丹 王玉玺 罗来鑫 蒋娜 李健强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60-568,共9页
长喙壳属真菌(Ceratocystis spp.)是一类重要的土传植物病原真菌,可危害多种作物。由于技术方法的限制,对于土壤样品中该病原菌的分离比较困难。本研究通过比较以胡萝卜、马铃薯、甘薯作为诱导富集载体对土壤中长喙壳属真菌的富集分离效... 长喙壳属真菌(Ceratocystis spp.)是一类重要的土传植物病原真菌,可危害多种作物。由于技术方法的限制,对于土壤样品中该病原菌的分离比较困难。本研究通过比较以胡萝卜、马铃薯、甘薯作为诱导富集载体对土壤中长喙壳属真菌的富集分离效果,确定了胡萝卜为最优诱导富集载体。进一步通过对胡萝卜片厚度、土壤相对湿度、培养温度、光照条件、保湿方式等培养条件的优化,建立了从土壤中分离长喙壳属真菌的有效方法,具体为:以厚度为3~5 mm的胡萝卜片作为诱导富集载体;土壤样品相对含水量为10%~30%;12 h光暗交替或24 h黑暗;在22℃~26℃条件下不保湿进行培养,8 d后可从携带最低数量为10个孢子/g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靶标菌。采用该方法,对采自新疆、河南、湖南、云南等地共计108份自然或耕作土壤样品进行了分离,结果表明从采自云南蒙自市、临沧市的45份土壤样品中均分离获得了长喙壳属真菌。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所需仪器设备简单、灵敏度较高、成本低和高通量等特点,适用于田间调查,可对样本量较大的土壤样品进行快速及时分离,以获得不同土壤生境中的长喙壳属真菌分离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喙壳菌 土传病原菌 分离方法 胡萝卜诱导
原文传递
细菌有活力但不可培养状态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阚玉敏 蒋娜 +2 位作者 白凯红 李健强 罗来鑫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80-891,共12页
有活力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是细菌遭遇逆境时进入的一种特殊状态,该状态下的菌体在条件适宜时可复苏并恢复其致病性,被认为是细菌躲避不良环境的一种生存策略。VBNC状态菌体对人类医学和工农业生产具有巨大... 有活力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是细菌遭遇逆境时进入的一种特殊状态,该状态下的菌体在条件适宜时可复苏并恢复其致病性,被认为是细菌躲避不良环境的一种生存策略。VBNC状态菌体对人类医学和工农业生产具有巨大的潜在威胁,开展关于VBNC状态的检测及诱导、复苏及其机制研究可为减少或避免该状态细菌的危害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简要综述了细菌VBNC状态在诱导、复苏及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本实验室及国内外相关团队近年来在植物病原细菌VBNC状态研究中的结果,详细总结了VBNC状态细菌的形成和复苏机制,对植物病原细菌在环境胁迫下的存活机制、病害田间初侵染来源分析及VBNC状态菌体在病害循环中的作用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活力但不可培养 严紧反应 毒素-抗毒素系统 蛋白酶 调控因子 复苏促进因子 群体感应
原文传递
新疆部分地区苹果、核桃和杨树腐烂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6
6
作者 刘础荣 董玥 +6 位作者 李迎宾 蒋娜 朱天生 李志军 宋素琴 李健强 罗来鑫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7-275,共9页
树木腐烂病在新疆主林果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年呈加重趋势。本研究在调查了新疆阿克苏、和田、伊犁、喀什和库尔勒等地区苹果树、核桃树和杨树3种林果腐烂病田间发病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对14个样本点的样品进行病原物的分离与鉴... 树木腐烂病在新疆主林果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年呈加重趋势。本研究在调查了新疆阿克苏、和田、伊犁、喀什和库尔勒等地区苹果树、核桃树和杨树3种林果腐烂病田间发病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对14个样本点的样品进行病原物的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各样本点3种林果均有不同程度的腐烂病发生,分离鉴定结果为引起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主要为Valsa mali var.mali(分离频率为64.5%),其次是V.mali var.pyri(25.8%)、V.malicola(3.2%)和V.nivea(6.5%);引起核桃树和杨树腐烂病病原菌为V.sordida(分离频率为83.3%和96%)和V.nivea(分离频率为16.7%和4%)。离体枝条及苹果果实上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3种林果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均能感染原寄主。引起新疆部分地区苹果树腐烂病的主要病原菌是Valsa mali var.mali,核桃树和杨树腐烂病的主要病原菌是V.sordida。同时,基于实际生产中存在感病枯死杨树枝干作为苹果园、核桃园树体支撑木的现象,推测3种林果腐烂病菌间可能存在交叉感染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部分地区 林果腐烂病 病原菌鉴定 交叉感染
原文传递
Bio-PCR方法检测葫芦科作物种子携带西瓜嗜酸菌的特异性引物筛选 被引量:2
7
作者 阚玉敏 云晓敏 +2 位作者 李玉文 李健强 罗来鑫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3-270,共8页
由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起的细菌性果斑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种传病害,可为害多种葫芦科作物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该病原菌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种子带菌是田间病害发生的最重要初侵染来源,因此,种子健康检测成为病害综合防控过... 由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起的细菌性果斑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种传病害,可为害多种葫芦科作物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该病原菌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种子带菌是田间病害发生的最重要初侵染来源,因此,种子健康检测成为病害综合防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Bio-PCR是当前种子携带细菌检测的常用方法,而特异性引物的选择和使用是检测的关键。本研究使用已报道的7对引物对17株西瓜嗜酸菌、10株嗜酸菌属其它种的菌株和6株其它属的植物病原细菌进行了BioPCR检测,筛选出对西瓜嗜酸菌特异性最好的引物为SEQID4m/SEQID5。研究表明:使用该引物对西瓜嗜酸菌M H21纯菌菌悬液的检测限度为10~2CFU·m L^(-1);在人工添加菌悬液的模拟带菌西瓜种子中,使用ASCM和EBBA两种半选择性培养基结合引物SEQID4~m/SEQID5进行Bio-PCR检测,ASCM对种子中带菌量的检测限度可达到0.01 CFU·g^(-1),EBBA对种子中带菌量的检测限度为0.1 CFU·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嗜酸菌 Bio-PCR 引物 特异性 灵敏度
原文传递
不适温度条件诱导西瓜嗜酸菌进入VBNC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梦雨 蒋娜 +2 位作者 阚玉敏 李健强 罗来鑫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由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起的瓜类果斑病,是危害西瓜和甜瓜等葫芦科作物的一种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已有文章报道西瓜嗜酸菌在铜离子诱导下可进入"有活力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并... 由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起的瓜类果斑病,是危害西瓜和甜瓜等葫芦科作物的一种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已有文章报道西瓜嗜酸菌在铜离子诱导下可进入"有活力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并在适当条件下复苏,成为生产中潜在的病害初侵染来源。本文结合实际生产中的种子温汤浸种和低温储藏等条件,分别设定了50℃、55℃高温和4℃低温对西瓜嗜酸菌AAC00-1进行处理,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和平板培养法分别检测菌体活性和可培养性。结果显示,不适宜的温度条件能够诱导西瓜嗜酸菌AAC00-1进入VBNC状态,其中55℃高温20和30 min的两个处理,所有活菌均进入VBNC状态。将处理后的AAC00-1接种西瓜子叶,接种植株未表现出果斑病症状,且不能从接种部位分离得到可培养菌体。表明本诱导条件下的VBNC状态A.citrulli菌体不能通过短时间活体接种复苏。本研究分析了西瓜嗜酸菌在不适宜温度条件下进入VBNC状态的能力,为解析病害可能的初侵染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葫芦科作物果斑病防控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嗜酸菌 温度处理 流式细胞术 VBNC
原文传递
稻曲病菌侵染对水稻小穗发育的影响及H_2O_2的变化趋势
9
作者 胡茂林 罗来鑫 李健强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9-175,共7页
稻曲病是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侵染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在全世界不同稻作区均有发生,并在近年呈加重趋势。本研究通过水稻穗期接种后的显微观察及H_2O_2检测,分析了稻曲病菌侵染引起的小穗结构变化及侵染过程中H_2O_2变化... 稻曲病是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侵染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在全世界不同稻作区均有发生,并在近年呈加重趋势。本研究通过水稻穗期接种后的显微观察及H_2O_2检测,分析了稻曲病菌侵染引起的小穗结构变化及侵染过程中H_2O_2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稻曲病菌侵染会导致水稻花粉粒畸形、雌蕊发育受抑制、小穗无法正常扬花授粉,抑制谷粒的正常形成,造成稻曲球及白色秕粒的产生。受侵染小穗的H_2O_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处于突破颖壳期的受侵染小穗H_2O_2含量是对照的7倍;形成白色秕粒的小穗H_2O_2含量是对照的11倍;二氨基联苯胺染色结果显示,形成稻曲球的小穗中,在受侵染小穗的花药基部、花药顶端、浆片等部位颜色变深,形成H_2O_2富集区;形成白色秕粒的小穗中,H_2O_2富集的特征更为明显,富集区域与病菌在小穗内的侵染途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曲病菌 水稻 小穗 侵染 活性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