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汁酸、微生物和代谢 被引量:6
1
作者 曲颖 陆伦根 《肝脏》 2019年第1期12-13,共2页
胆汁酸的结构1932年首先被描述,它被公认在脂肪吸收、胆固醇分泌和胆固醇结石形成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初级胆汁酸-胆酸(CA)和鹅去氧胆酸(CDCA)由肝脏合成,分泌到肠道,经细菌生物转化形成次级胆汁酸包括脱氧胆... 胆汁酸的结构1932年首先被描述,它被公认在脂肪吸收、胆固醇分泌和胆固醇结石形成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初级胆汁酸-胆酸(CA)和鹅去氧胆酸(CDCA)由肝脏合成,分泌到肠道,经细菌生物转化形成次级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DCA)和胆石酸(LCA)。上世纪60年代以来,已公认胆汁酸代谢中微生物起重要作用。胆汁酸信号通路核受体法尼酯X受体(FXR)与TakedaG蛋白偶联受体5(TGR5,也称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Gpbar-1)已被鉴定为胰岛素抵抗、肥胖、脂质代谢和全身代谢过程的调节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酸代谢 微生物 G蛋白偶联受体 病理生理过程 鹅去氧胆酸 CDCA 胰岛素抵抗 脂肪吸收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胆汁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陆伦根 胡江峰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6期329-333,共5页
肠道是细菌在人体定植的重要场所。肠道菌群的数量巨大并且种类复杂多样。胆汁酸是参与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物质,也是调节糖脂代谢的重要成分。肠道菌群与胆汁酸的合成、代谢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共同参与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稳态。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胆汁酸 肠道稳态
原文传递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及利胆药物预防效果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卢战军 陆伦根 赵航 《中国临床医学》 2022年第6期971-975,共5页
目的探讨利胆药物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接受ERCP胆总管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病例资料特点,包括患者年龄、初次ERCP和再次ERCP比例、是否留置支架、是否服用利胆药... 目的探讨利胆药物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接受ERCP胆总管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病例资料特点,包括患者年龄、初次ERCP和再次ERCP比例、是否留置支架、是否服用利胆药物、结石复发情况,分析结石复发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关系。入选胆总管结石复发高危人群,建议应用胆宁片24周以上,观察用药后患者结石复发情况。结果共91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ERCP术后完成随访。其中男性457例、女性454例,中位年龄69岁。605例患者初次行ERCP术,306例患者既往行取石术或乳头切开术。术后留置胆道支架患者370例,其中初次ERCP患者301例,再次ERCP患者中有69例更换胆道支架。再次ERCP患者留置支架比例低于初次ERCP患者(22.5%vs 49.8%,P<0.0001)。初次ERCP患者中,253例有乳头旁憩室、176例结石复发,有憩室患者结石复发率高于无憩室患者(34.0%vs 25.6%,P<0.05)。分别有80例入选长程组(治疗24周以上)和短程组(治疗不足12周),长程组58例、短程组64例随访至用药24周或终点(结石复发或急性胆管炎发作),其中21例(17.2%)结石复发,包括长程组5例(8.6%)、短程组16例(25.0%,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患者多次ERCP治疗后,支架留置比例降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结石复发有一定关系,胆宁片有助于降低结石复发率,但须坚持服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胆宁片 预防
下载PDF
梗阻性胆汁淤积发病机制的新认识:胆汁性梗死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启迪 陆伦根 《肝脏》 2019年第4期355-356,共2页
早在1876年,Charcot和Gombault首次在胆管结扎动物的研究中发现了“胆汁性梗死”,又称“Charcot-Gombault坏死”。此后,胆汁性梗死的原因引起广泛争论。近代假说认为,肝细胞中胆汁酸积聚所致的细胞毒性作用是导致肝细胞死亡的直接因素。
关键词 胆汁性 梗死 发病机制 胆汁淤积 梗阻性 细胞毒性作用 胆管结扎 细胞死亡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抑制PBC患者免疫反应,但对改善其乏力无效 被引量:2
5
作者 毛雨晴 陆伦根 《肝脏》 2020年第2期113-114,共2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原名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可缓慢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目前PBC的一线治疗药物是熊去氧胆酸(UDCA)[1]。30%~40%对熊...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原名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可缓慢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目前PBC的一线治疗药物是熊去氧胆酸(UDCA)[1]。30%~40%对熊去氧胆酸不敏感的患者可选用二线治疗药物奥贝胆酸,一种法尼醇X受体(FXR)激动剂,或非特异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相关受体(PPAR)激动剂苯扎贝特。此外,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也逐渐应用于PBC的治疗[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自身免疫性肝病 法尼醇X受体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熊去氧胆酸 免疫反应 生物制剂 苯扎贝特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表观遗传诱导的分泌障碍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刚 陆伦根 《肝脏》 2019年第3期227-228,共2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缓慢进展的肝脏疾病,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通过选择性破坏中小胆管,导致肝内胆汁淤积和肝损伤。PBC最常见于中年妇女,男/女比例约1∶1.6~10。PBC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在过去数十年里,学者认为,环...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缓慢进展的肝脏疾病,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通过选择性破坏中小胆管,导致肝内胆汁淤积和肝损伤。PBC最常见于中年妇女,男/女比例约1∶1.6~10。PBC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在过去数十年里,学者认为,环境因素与PBC的免疫耐受缺失及病理发病机制有关。微生物、真菌及病毒的感染,微生物群,污染及辐射等因素被认为是可能的疾病诱发因素。目前认为PBC受多因素、多基因影响,不仅环境因素会导致免疫耐受破坏,遗传易感性及表观遗传同样在PB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 胆管炎 胆汁性 原发性 分泌 自身免疫异常 肝内胆汁淤积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新型人纤维蛋白原治疗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的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被引量:1
7
作者 姚甜甜 李菲 +9 位作者 姚履枫 王昌源 陆伦根 丁惠国 曹建彪 尹华发 姜海行 倪润洲 王艳 王贵强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53-956,共4页
目的评价新型人纤维蛋白原治疗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用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试验设计。将240例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21例和试验组119例。2组患者予以不同企业生产的... 目的评价新型人纤维蛋白原治疗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用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试验设计。将240例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21例和试验组119例。2组患者予以不同企业生产的人纤维蛋白,每次3 g,静脉滴注,qd。2组疗程均为1~3 d。比较2组患者首次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升高值,并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首次注射2 h后纤维蛋白原升高值分别为(1. 00±0. 42)和(0. 71±0. 38) 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 3%和17.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用药90 d后未发现新发病毒感染,安全性好。结论试验组较对照组治疗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人纤维蛋白原 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高级执业医师团队可提高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8
作者 胡江峰 陆伦根 《肝脏》 2020年第4期344-345,共2页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晚期的终末阶段,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门脉高压和多种并发症,死亡率高。不同国家和地区肝硬化的病因学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欧美国家以酒精性肝病和丙型肝炎病毒(HCV)为主要原因,亚太地区,尤其是我国以乙型...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晚期的终末阶段,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门脉高压和多种并发症,死亡率高。不同国家和地区肝硬化的病因学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欧美国家以酒精性肝病和丙型肝炎病毒(HCV)为主要原因,亚太地区,尤其是我国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为主[1]。肝硬化患者的治疗过程复杂而漫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 慢性肝病 肝功能衰竭 执业医师 肝硬化患者 酒精性肝病 病因学 多种并发症
下载PDF
奥贝胆酸增加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肝损伤风险
9
作者 李飞 陆伦根 《肝脏》 2020年第6期566-567,共2页
奥贝胆酸(OCA)是一种鹅去氧胆酸类似物,作为法尼醇X受体的强效激动剂,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二线用药,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其主要不良反应有瘙痒、乏力、腹痛、腹胀、皮疹、关节痛、食欲... 奥贝胆酸(OCA)是一种鹅去氧胆酸类似物,作为法尼醇X受体的强效激动剂,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二线用药,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其主要不良反应有瘙痒、乏力、腹痛、腹胀、皮疹、关节痛、食欲减退等症状。另有OCA导致肝功能损伤或肝衰竭,甚至死亡的临床报道。本文就OCA在PBC中的应用及其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情况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法尼醇X受体 肝功能损伤 鹅去氧胆酸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食欲减退 关节痛 肝衰竭
下载PDF
补脾益肠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声生 赵鲁卿 +7 位作者 侯晓华 王蔚虹 周正华 林江 林寿宁 胡珂 汶明琦 陆伦根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233-237,共5页
[目的]评价补脾益肠丸(BPYC)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在2013年12月~2015年6月,共收集36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BPYC组、匹维溴铵组和BPYC+匹维溴铵组3... [目的]评价补脾益肠丸(BPYC)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在2013年12月~2015年6月,共收集36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BPYC组、匹维溴铵组和BPYC+匹维溴铵组3组。3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患者腹痛程度评分,次要疗效指标为患者腹泻频率、大便性状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IBS-QOL)。分别在治疗前基线时、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进行评价。[结果]3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腹痛程度、腹泻频率、大便性状和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缓解,组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组组间比较,腹痛程度(P>0.05)、腹泻频率(P>0.05)、大便性状(P>0.05)和生活质量评分(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均无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BPYC治疗IBS-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BPYC在缓解腹痛、腹泻、便质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与匹维溴铵相比,治疗效果相当。BPYC联合匹维溴铵治疗IBS-D并不能增加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脾益肠丸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硬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邸涵婧 陆伦根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4年第1期4-7,共4页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终末期,主要由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产生胶原并累积在细胞外基质形成假小叶从而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能分化的能力,可参与多种疾病的细胞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证明了间充质干细胞可...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终末期,主要由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产生胶原并累积在细胞外基质形成假小叶从而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能分化的能力,可参与多种疾病的细胞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证明了间充质干细胞可用于肝硬化的治疗。本文将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及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肝硬化 治疗
下载PDF
发热伴肝损伤的诊断思路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飞 陆伦根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89-492,共4页
肝胆系统疾病种类繁多,常见临床表现有乏力、纳差、黄疸以及肝区隐痛不适。发热伴肝损伤常提示肝脏感染性疾病或胆道感染,其诊断需结合患者的既往史、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进行综合分析。文章将对相关疾病的临... 肝胆系统疾病种类繁多,常见临床表现有乏力、纳差、黄疸以及肝区隐痛不适。发热伴肝损伤常提示肝脏感染性疾病或胆道感染,其诊断需结合患者的既往史、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进行综合分析。文章将对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分别进行介绍,并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思路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肝损伤 诊断
原文传递
Y-box结合蛋白1通过Gli2调控肝祖细胞增殖
13
作者 李飞 李兵航 +6 位作者 郭悦承 沈波 顾天翊 曲颖 张启迪 蔡晓波 陆伦根 《肝脏》 2021年第5期557-562,共6页
目的探索Y-box结合蛋白1(YB-1)对肝祖细胞(HPC)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慢病毒载体系统下调YB-1的表达,细胞增殖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RNA测序分析YB-1对HPC表达谱的影响;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合高通量测序(ChIP-sequen... 目的探索Y-box结合蛋白1(YB-1)对肝祖细胞(HPC)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慢病毒载体系统下调YB-1的表达,细胞增殖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RNA测序分析YB-1对HPC表达谱的影响;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合高通量测序(ChIP-sequence)检测YB-1在HPC中的靶基因;实时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相关基因表达;ChIP-PCR验证YB-1与Gli2启动子结合;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YB-1调控Gli2的转录;Gli1/Gli2阻滞剂与HPC共培养并检测细胞增殖。结果YB-1 mRNA下调67%和75%后HPC增殖率分别下降58%和70%;RNA-sequence显示YB-1能调控Hedgehog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以及MAPK信号通路;ChIP-sequence显示YB-1在HPC中的靶基因参与细胞粘附、Wnt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且YB-1能结合于Gli2启动子区;ChIP-PCR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YB-1能与Gli2结合并正调控其转录;实时PCR和蛋白质印迹证实YB-1可以调控Hedgehog信号通路上多种信号分子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Gli1/Gli2阻滞剂处理后处于有丝分裂期的HPC细胞数下降60%以上。结论YB-1能与Gli2启动子区结合并正向调控其转录,进而调控HPC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B-1 GLI2 肝祖细胞 增殖
下载PDF
肝细胞转分化是肝内胆汁淤积治疗的新方向
14
作者 张启迪 陆伦根 《肝脏》 2019年第6期611-611,共1页
细胞分化决定细胞特点及功能,对于组织和器官正常功能的维持是必需。在应激或损伤情况下,细胞具有可塑性以利于恢复细胞功能。细胞的可塑性经两种不同方式进行,即去分化或转分化。去分化是指已成熟的细胞倒退分化,返回原始幼稚状态。
关键词 细胞转分化 肝内胆汁淤积 治疗 细胞分化 正常功能 细胞功能 可塑性 去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