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肟基取代豆甾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1
1
作者 甘春芳 董新 +4 位作者 刘晓兰 庞丽萍 庞春玲 黄燕敏 崔建国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以豆甾醇为原料,通过臭氧化将豆甾醇的C20—C22键断裂,再经过官能团转换,合成了22-肟基取代的单肟基化合物(3和9),6,22-二肟基取代的双肟基化合物(13和14)及3,6,22-三肟基化合物(17),其中涉及4个中间体(5~8)及目标化合物9,13,14和17共8... 以豆甾醇为原料,通过臭氧化将豆甾醇的C20—C22键断裂,再经过官能团转换,合成了22-肟基取代的单肟基化合物(3和9),6,22-二肟基取代的双肟基化合物(13和14)及3,6,22-三肟基化合物(17),其中涉及4个中间体(5~8)及目标化合物9,13,14和17共8个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HR-MS(ESI)表征。采用MTT法测试了化合物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肝癌细胞(Bel-7404)和人体乳腺癌细胞株(He La)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具有22-肟基取代的3-羟基-5-烯结构的豆甾化合物3对受试细胞均有一定活性,IC50分别为34±2μmol·L^(-1),32±1μmol·L^(-1)和38±3μmol·L^(-1)。但是进一步在甾核上引入肟基或羟基的其他几种类型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没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甾醇 22-肟甾体化合物 合成 抗肿瘤增殖活性 细胞毒性
下载PDF
中医针药联合治疗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博萍 庞宏威 +2 位作者 贺毅洁 郑建龙 戴春威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12期2310-2313,共4页
目的:观察中医针药联合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88例接受肠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治疗方式不同分为4组:常规组30例,针灸组20例,中药组22例,针药联合组16例。对比各组... 目的:观察中医针药联合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88例接受肠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治疗方式不同分为4组:常规组30例,针灸组20例,中药组22例,针药联合组16例。对比各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客观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实验室指标;血清胃动素(MOT)和生长抑素(SS)水平,并评价各组患者术后总疗效。结果:4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血清MOT及SS水平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针药联合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低于其他3组,针灸组及中药组亦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联合组血清MOT及SS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针灸组及中药组亦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中药组及针药联合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组,针药联合组亦高于针灸组及中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药联合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术后 胃肠功能障碍 针灸 中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