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熟肉制品中食品防腐剂(苯甲酸和山梨酸)和色素(胭脂红和诱惑红)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组织捣碎、超声提取、过滤、定容,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甲醇水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hoto-diode arr...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熟肉制品中食品防腐剂(苯甲酸和山梨酸)和色素(胭脂红和诱惑红)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组织捣碎、超声提取、过滤、定容,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甲醇水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hoto-diode array,PDA)检测,苯甲酸和山梨酸的检测波长为230nm,胭脂红和诱惑红的检测波长为508nm。结果苯甲酸和山梨酸在0.05~0.30mg/mL,胭脂红和诱惑红在2.5~12.5μg/mL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0.9999。苯甲酸和山梨酸的最低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LOD)范围为1.2~1.8 mg/kg,最低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范围为3.6~5.4mg/kg;胭脂红和诱惑红的LOD范围为0.05~0.1mg/kg,LOQ范围为0.15~0.3 mg/k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4.8%~96.9%,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2.4%~4.1%。100份熟肉制品样品中,5份有山梨酸检出,检出率为5.0%,检测结果范围为0.030~0.65g/kg;1份有胭脂红检出,检出率为1.0%,检测结果为0.0023g/kg;3份有诱惑红检出,检出率为3.0%,检测结果范围为0.0036~0.0083g/kg;苯甲酸在所有熟肉制品样品中均未检出。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回收率高,检测限低,符合分析要求,适合检测熟肉制品中的苯甲酸、山梨酸、胭脂红和诱惑红。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不同细菌感染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03/2016-04月在作者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患者123例,根据感染细菌类型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组和革兰氏阴性菌(G^-)组...目的分析不同细菌感染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03/2016-04月在作者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患者123例,根据感染细菌类型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组和革兰氏阴性菌(G^-)组,其中G^-菌组67例,G^+菌组56例。另选50例非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的炎性指标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以及凝血功能障碍指标血小板数(platelet coun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并对治疗前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和急诊脓毒症死亡风险评分(mortalit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sepsis,MEDS),统计病死率。结果 G^-菌组患者中早期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0.75%、23.88%和25.37%,G^+菌组分别为58.93%、30.36%、10.71%,G^-菌组中脓毒性休克患者明显多于G^+菌组(P<0.05)。G^-菌组主要感染细菌依次是大肠埃希氏菌(28.35%)、肺炎克雷伯氏菌(25.37%)、铜绿假单胞菌(11.94%);G^+菌组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35.71%)、肺炎链球菌(19.64%)、表皮葡萄球菌(14.28%)。G^-菌组与G^+菌组相比,PCT、CRP和IL-6含量显著性升高(P<0.05),而PLT和FIB显著性降低(P<0.05),且PT和APTT发生显著性延迟(P<0.05),WBC无显著性变化(P>0.05)。G^-菌组APACHEⅡ和MEDS评分显著性高于G^+菌组(P<0.05),同时病死率(28.35%)也高于G^+菌组(12.50%)(P<0.05)。结论 G^-菌感染的脓毒症患者病情较G^+菌感染者严重,病死率较G^+菌感染者高,可能是由于G^-菌感染所造成机体炎性因子的释放强度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程度要强于G^+菌。展开更多
利用酸诱导法和热诱导法制备酪蛋白自组装纳米粒子,并构建了载荷槲皮素的酪蛋白纳米粒子输送载体,分别采用荧光光谱法、动态光散射法研究了酪蛋白纳米粒子与槲皮素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酪蛋白纳米粒子与槲皮素相互作用对酪蛋白结构、自组...利用酸诱导法和热诱导法制备酪蛋白自组装纳米粒子,并构建了载荷槲皮素的酪蛋白纳米粒子输送载体,分别采用荧光光谱法、动态光散射法研究了酪蛋白纳米粒子与槲皮素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酪蛋白纳米粒子与槲皮素相互作用对酪蛋白结构、自组装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槲皮素可以猝灭酪蛋白内源荧光;p H5.5、热处理所制备的酪蛋白粒子与槲皮素的结合能力最强;酪蛋白纳米粒子-槲皮素复合物的形成过程是自发和放热的过程,主要作用力来自氢键;酪蛋白纳米粒子与槲皮素的相互作用对酪蛋白的自组装特性没有显著影响;载荷槲皮素的酪蛋白纳米粒子在储藏30天内保持良好的稳定性;30天时,p H 5.5、热处理所制备的酪蛋白纳米粒子对槲皮素的保留率达75.38%.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熟肉制品中食品防腐剂(苯甲酸和山梨酸)和色素(胭脂红和诱惑红)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组织捣碎、超声提取、过滤、定容,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甲醇水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hoto-diode array,PDA)检测,苯甲酸和山梨酸的检测波长为230nm,胭脂红和诱惑红的检测波长为508nm。结果苯甲酸和山梨酸在0.05~0.30mg/mL,胭脂红和诱惑红在2.5~12.5μg/mL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0.9999。苯甲酸和山梨酸的最低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LOD)范围为1.2~1.8 mg/kg,最低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范围为3.6~5.4mg/kg;胭脂红和诱惑红的LOD范围为0.05~0.1mg/kg,LOQ范围为0.15~0.3 mg/k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4.8%~96.9%,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2.4%~4.1%。100份熟肉制品样品中,5份有山梨酸检出,检出率为5.0%,检测结果范围为0.030~0.65g/kg;1份有胭脂红检出,检出率为1.0%,检测结果为0.0023g/kg;3份有诱惑红检出,检出率为3.0%,检测结果范围为0.0036~0.0083g/kg;苯甲酸在所有熟肉制品样品中均未检出。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回收率高,检测限低,符合分析要求,适合检测熟肉制品中的苯甲酸、山梨酸、胭脂红和诱惑红。
文摘目的分析不同细菌感染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03/2016-04月在作者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患者123例,根据感染细菌类型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组和革兰氏阴性菌(G^-)组,其中G^-菌组67例,G^+菌组56例。另选50例非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的炎性指标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以及凝血功能障碍指标血小板数(platelet coun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并对治疗前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和急诊脓毒症死亡风险评分(mortalit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sepsis,MEDS),统计病死率。结果 G^-菌组患者中早期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0.75%、23.88%和25.37%,G^+菌组分别为58.93%、30.36%、10.71%,G^-菌组中脓毒性休克患者明显多于G^+菌组(P<0.05)。G^-菌组主要感染细菌依次是大肠埃希氏菌(28.35%)、肺炎克雷伯氏菌(25.37%)、铜绿假单胞菌(11.94%);G^+菌组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35.71%)、肺炎链球菌(19.64%)、表皮葡萄球菌(14.28%)。G^-菌组与G^+菌组相比,PCT、CRP和IL-6含量显著性升高(P<0.05),而PLT和FIB显著性降低(P<0.05),且PT和APTT发生显著性延迟(P<0.05),WBC无显著性变化(P>0.05)。G^-菌组APACHEⅡ和MEDS评分显著性高于G^+菌组(P<0.05),同时病死率(28.35%)也高于G^+菌组(12.50%)(P<0.05)。结论 G^-菌感染的脓毒症患者病情较G^+菌感染者严重,病死率较G^+菌感染者高,可能是由于G^-菌感染所造成机体炎性因子的释放强度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程度要强于G^+菌。
文摘利用酸诱导法和热诱导法制备酪蛋白自组装纳米粒子,并构建了载荷槲皮素的酪蛋白纳米粒子输送载体,分别采用荧光光谱法、动态光散射法研究了酪蛋白纳米粒子与槲皮素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酪蛋白纳米粒子与槲皮素相互作用对酪蛋白结构、自组装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槲皮素可以猝灭酪蛋白内源荧光;p H5.5、热处理所制备的酪蛋白粒子与槲皮素的结合能力最强;酪蛋白纳米粒子-槲皮素复合物的形成过程是自发和放热的过程,主要作用力来自氢键;酪蛋白纳米粒子与槲皮素的相互作用对酪蛋白的自组装特性没有显著影响;载荷槲皮素的酪蛋白纳米粒子在储藏30天内保持良好的稳定性;30天时,p H 5.5、热处理所制备的酪蛋白纳米粒子对槲皮素的保留率达7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