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采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内翻伴屈曲挛缩畸形骨关节炎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37...目的探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采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内翻伴屈曲挛缩畸形骨关节炎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37例;年龄(66.80±8.2)岁(范围60~78岁)。均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假体为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中使用测量截骨技术进行定位截骨,应用间隙平衡技术验证屈伸间隙。记录截骨厚度,影像学测量下肢力线、关节线距离、胫股关节角、股骨假体旋转角及股骨后髁偏心距;临床评估包括膝关节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膝关节活动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手术时间为(54±12)min,术后引流量为(140±26)ml。术前血红蛋白与术后第5天的差值为(22±8.5)g/L。胫骨近端外侧截骨量为(10.2±1.5)mm,股骨远端外侧截骨量为(9.1±1.5)mm,股骨后外髁截骨量为(8.6±1.5)mm,股骨后内髁截骨量为(9.2±1.2)mm,明显高于股骨后外髁截骨量(t=2.44,P=0.006)。术中测量间隙平衡技术截骨线(B线)与测量截骨钉孔连线(A线)的夹角为1.15°±0.47°(范围1.02°~2.00°),外旋占27.8%,内旋占72.2%。术前膝关节线距离为(40.55±4.32)mm,术后第3天膝假体关节线距离为(40.99±3.8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56)。术后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夹角偏差均<±3°,其中72.1%的患者为内翻。术后第3天伸膝位和屈膝90°位内、外翻应力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膝关节CT示股骨假体旋转角≤±2°,其中65.6%的患者为内旋。术前股骨后髁偏心距为(31.87±4.01)mm,术后为(31.55±3.1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P=0.505)。术后KSS评分、患者满意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3个月KSS评分(89.2±9.4)分、患者满意度评分(7.2±2.6)分,高于术后1个月(78.0±3.5)分、(5.2±1.8)分,差异均有�展开更多
为解决卷接设备IPC控制系统因内部缺失防护措施而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通过分析IPC(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控制系统的安全漏洞和攻击路径,采用构建控制系统典型攻击链模型的方法,设计了系统网伪控制指令安全监测、IPC控制器非侵...为解决卷接设备IPC控制系统因内部缺失防护措施而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通过分析IPC(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控制系统的安全漏洞和攻击路径,采用构建控制系统典型攻击链模型的方法,设计了系统网伪控制指令安全监测、IPC控制器非侵入式安全监测、控制网异常控制行为安全监测3个安全监测模块,结合数据无扰采集和安全风险预警技术,构建了能够覆盖卷接设备核心控制设备和通信网络的A3MA(Acquisition-Monitoring-Monitoring-Monitoring-Alarm)安全监测模型。以ZJ17E卷接机组的IPC控制系统为对象进行测试,结果表明:A3MA安全监测模型能够快速发现系统网伪控制指令行为,快速定位针对IPC控制器的未授权篡改行为,快速识别EtherCAT控制网的异常控制行为。该模型可为实现卷接设备IPC控制系统的多层安全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采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内翻伴屈曲挛缩畸形骨关节炎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37例;年龄(66.80±8.2)岁(范围60~78岁)。均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假体为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中使用测量截骨技术进行定位截骨,应用间隙平衡技术验证屈伸间隙。记录截骨厚度,影像学测量下肢力线、关节线距离、胫股关节角、股骨假体旋转角及股骨后髁偏心距;临床评估包括膝关节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膝关节活动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手术时间为(54±12)min,术后引流量为(140±26)ml。术前血红蛋白与术后第5天的差值为(22±8.5)g/L。胫骨近端外侧截骨量为(10.2±1.5)mm,股骨远端外侧截骨量为(9.1±1.5)mm,股骨后外髁截骨量为(8.6±1.5)mm,股骨后内髁截骨量为(9.2±1.2)mm,明显高于股骨后外髁截骨量(t=2.44,P=0.006)。术中测量间隙平衡技术截骨线(B线)与测量截骨钉孔连线(A线)的夹角为1.15°±0.47°(范围1.02°~2.00°),外旋占27.8%,内旋占72.2%。术前膝关节线距离为(40.55±4.32)mm,术后第3天膝假体关节线距离为(40.99±3.8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56)。术后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夹角偏差均<±3°,其中72.1%的患者为内翻。术后第3天伸膝位和屈膝90°位内、外翻应力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膝关节CT示股骨假体旋转角≤±2°,其中65.6%的患者为内旋。术前股骨后髁偏心距为(31.87±4.01)mm,术后为(31.55±3.1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P=0.505)。术后KSS评分、患者满意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3个月KSS评分(89.2±9.4)分、患者满意度评分(7.2±2.6)分,高于术后1个月(78.0±3.5)分、(5.2±1.8)分,差异均有�
文摘为解决卷接设备IPC控制系统因内部缺失防护措施而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通过分析IPC(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控制系统的安全漏洞和攻击路径,采用构建控制系统典型攻击链模型的方法,设计了系统网伪控制指令安全监测、IPC控制器非侵入式安全监测、控制网异常控制行为安全监测3个安全监测模块,结合数据无扰采集和安全风险预警技术,构建了能够覆盖卷接设备核心控制设备和通信网络的A3MA(Acquisition-Monitoring-Monitoring-Monitoring-Alarm)安全监测模型。以ZJ17E卷接机组的IPC控制系统为对象进行测试,结果表明:A3MA安全监测模型能够快速发现系统网伪控制指令行为,快速定位针对IPC控制器的未授权篡改行为,快速识别EtherCAT控制网的异常控制行为。该模型可为实现卷接设备IPC控制系统的多层安全监测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