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经皮克氏针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9
1
作者 高凯鸣 劳杰 +3 位作者 庄永青 赵新 方有生 刘靖波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2-224,共3页
目的介绍经皮克氏针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这一微创技术,并且评价其在临床使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对11例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的者进行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2周内接受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联... 目的介绍经皮克氏针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这一微创技术,并且评价其在临床使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对11例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的者进行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2周内接受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术中通过外固定支架的牵引和手法复位将骨折满意复位后以2枚克氏针经皮将第五掌骨与第四、第三掌骨固定。6周后拆除外固定支架及克氏针。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7周,随访内容包括X线片、患肢VAS评分、手部运动功能以及手指握力,运动功能评价标准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TAM评分系统。结果11例患者术后X线片均显示骨折愈合,均未出现钉道感染或钉棒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平均VAS评分为1.13分。患手握力平均达到健侧的89.3%。患手运动功能根据TAM评分系统的评定标准:优6例,良4例,可1例。结论经皮克氏针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是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手术操作简便,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外固定器 第五掌骨基底部 微创技术
原文传递
影响重度肘管综合征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肖锋 劳杰 赵新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分析年龄、病程、肘段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与重度肘管综合征尺神经前置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90例,记录患者术前病程、年龄、术前及术中肘段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 目的分析年龄、病程、肘段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与重度肘管综合征尺神经前置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90例,记录患者术前病程、年龄、术前及术中肘段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并计算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率,分析各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38个月,平均22.2个月,根据顾玉东的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32例、良49例、可8例、差1例,总体优良率为90%。患者病程、年龄、术前及术中肘段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与疗效相关,而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率与预后无相关性。结论术前病程和年龄与预后呈负相关,术前及术中松解后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与预后呈正相关,但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改善率与术后疗效无相关性,不能作为预测临床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管综合征 预后 神经电生理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原文传递
正中神经掌皮支尺侧支损伤--腕管综合征术后柱状痛的重要病因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靖波 劳杰 +2 位作者 刘宇洲 关文杰 洪光辉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0-272,共3页
目的通过解剖研究及临床研究,找出腕管综合征术后柱状痛的可能原因。方法首先通过对6具尸体12侧肢体腕管综合征手术区域的解剖研究,找出此区域的神经细小分支的分布规律,并据此改进常规开放手术的切口设计及进入路线。应用于临床,... 目的通过解剖研究及临床研究,找出腕管综合征术后柱状痛的可能原因。方法首先通过对6具尸体12侧肢体腕管综合征手术区域的解剖研究,找出此区域的神经细小分支的分布规律,并据此改进常规开放手术的切口设计及进入路线。应用于临床,分析术后柱状痛的发生情况,与同期常规手术柱状痛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以找出柱状痛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腕管综合征手术区域的神经支配来源于正中神经掌皮支,正中神经掌皮支于0点远侧平均8.1mm处穿出掌腱膜,主要分支类型为三种,单支型16.7%、双支型33.3%、三支型50%。单支型与双支型主干行走于大鱼际纹桡侧,有不规则细小分支走向尺侧,三支型其尺侧支在距0点平均11.2mm从主干发出走向尺侧,平均在距0点14.6mm处跨过大鱼际纹。据此设计手术方式:切口位于大鱼际纹尺侧0.5cm,长约3.0cm,切口近端不超过距0点2.0cm,切开皮肤后只切开腕横韧带,保护好切口近端至0点处的掌腱膜,以免损伤正中神经掌皮支的尺侧支。对102例患者的手术方式进行改进,以同期常规手术110例作为对照。术后1个月改进组柱状痛发生率为12.7%,对照组34.5%;术后3个月改进组发生率14.7%,对照组4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1年所有患者柱状痛消失。结论正中神经掌皮支尺侧支损伤可能是腕管综合征术后柱状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解剖学 掌皮支 柱状痛
原文传递
miR-124和miR-138参与调控健侧颈7移位术后脑功能重塑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郭金鼎 赵新 +1 位作者 劳杰 高凯鸣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研究miR-124和miR-138参与调控健侧颈7移位术后脑功能重塑的作用。方法取雄性SD大鼠126只,根据造模和手术处理方式分为手术组、单纯撕脱组和假手术组。手术组制备右侧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切取左侧颈7神经根全根作为供体通过... 目的研究miR-124和miR-138参与调控健侧颈7移位术后脑功能重塑的作用。方法取雄性SD大鼠126只,根据造模和手术处理方式分为手术组、单纯撕脱组和假手术组。手术组制备右侧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切取左侧颈7神经根全根作为供体通过尺神经桥接移位修复右侧正中神经;单纯撕脱组仅制备右侧建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左侧臂丛神经仅暴露;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臂丛神经。采用RT-PCR法检测不同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双侧大脑运动皮层miR-124和miR-138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组和单纯撕脱组miR-124和miR-138的表达随时间呈现动态变化,而假手术组各时间段并无明显差异。miR-124和miR-138表达量,手术组高于单纯撕脱组,单纯撕脱组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和假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左右侧大脑半球miR-124和miR-138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撕脱组左侧大脑半球miR-124和miR-13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右侧(P<0.05)。结论miR-124和miR-138可能参与了健侧颈7移位术后脑功能重塑的调节过程,从而调控神经修复术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动物实验 健侧颈7移位术 微小RNA
原文传递
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轩 庄永青 +7 位作者 劳杰 熊洪涛 魏瑞鸿 刘英男 温桂芬 徐涛 刘兆康 陈纯玲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锁骨上入路微创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及模拟手术。方法在5具10侧成人甲醛浸泡标本逐层解剖颈外侧区及颈前区,依据其解剖特点确定内窥镜手术入路及手术操作平面,测量入路点至颈横动脉的距离。在1具双侧人体标...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锁骨上入路微创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及模拟手术。方法在5具10侧成人甲醛浸泡标本逐层解剖颈外侧区及颈前区,依据其解剖特点确定内窥镜手术入路及手术操作平面,测量入路点至颈横动脉的距离。在1具双侧人体标本上模拟内窥镜手术,观察组织层次及探查松解臂丛神经。结果胸锁乳突肌胸骨头至乳突长度为(13.78±0.94)cm,胸锁乳突肌后缘与臂丛颈5神经根上缘交界处距离胸骨头长度为(7.79±0.60)cm,臂丛颈5神经根上缘至胸骨头的距离占胸锁乳突肌全长比例为(56.58±2.78)%。解剖研究表明最佳手术入路点为胸骨头至乳突全长60%处,头偏向健侧60°,纵行切开1 cm。以该切口于新鲜人体标本进行模拟手术操作,颈横动脉为镜下标志性解剖结构。结论锁骨上入路内窥镜微创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可行性高,可清晰暴露臂丛神经,进行臂丛神经松解操作,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出口综合征 解剖 内窥镜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先天性中央腱发育不良的手术疗效
6
作者 刘宇洲 徐秀玥 +3 位作者 王乐 劳杰 庄永青 方有生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评估先天性中央腱发育不良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我们对8例(16指)先天性中央腱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随访时间均大于3年。患指根据中央腱止点至近指间关节的距离,分别进行了中央腱前移或掌长肌腱移植修复术。术后随访的评价方法... 目的评估先天性中央腱发育不良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我们对8例(16指)先天性中央腱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随访时间均大于3年。患指根据中央腱止点至近指间关节的距离,分别进行了中央腱前移或掌长肌腱移植修复术。术后随访的评价方法包括患指近指间关节伸直角度、抓握功能及并发症。结果16指中,8指为Ⅰ型,采用中央腱前移术;8指为Ⅱ型,采用肌腱移植修复中央腱。术前近指间关节的平均伸直角度为-91°(-80°~-100°)。随访时间为3.2~5.8年,平均4.6年,术后近指间关节的平均伸直角度为-19°(0°~-45°)。术后所有患指近指间关节伸直角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Ⅰ型和Ⅱ型近指间关节伸直角度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8)。所有患手的抓握功能均较术前改善。结论先天性中央腱发育不良采用中央腱前移或肌腱移植手术治疗,经过长期随访证实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达到有效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畸形 先天性 治疗结果 中央腱 肌腱前移 肌腱移植
原文传递
采用掌骨部分移位重建改良Blauth 3B及3C型发育不良拇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徐秀玥 方有生 +1 位作者 劳杰 刘宇洲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1年第2期80-84,共5页
目的观察第2掌骨纵向半侧骨干移位和二期拇对掌功能重建治疗改良Blauth 3B和3C型拇指发育不良的疗效。方法2013年12月至201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收治的改良Blauth3B和3C型患儿资料12例。将第2掌骨纵向半侧移位延长第1掌骨... 目的观察第2掌骨纵向半侧骨干移位和二期拇对掌功能重建治疗改良Blauth 3B和3C型拇指发育不良的疗效。方法2013年12月至201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收治的改良Blauth3B和3C型患儿资料12例。将第2掌骨纵向半侧移位延长第1掌骨,稳定第一腕掌关节。确认骨折愈合后,二期行肌腱移位拇对掌功能重建术。术后评估掌骨愈合情况,有无并发症。使用Percival拇指功能评估法,从握力、捏力、对掌、感觉、活动范围、外观等几个方面,评估拇指功能。结果平均随访3.4年,12例患者中,9例达到一期掌骨愈合;2例发生第1掌骨骨不连;1例发生第2掌骨骨折;后二者均在二期手术时一并修复并最终愈合。通过Percival评分,6例优秀,3例良好,3例一般。结论第2掌骨纵向半侧移位结合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手术,可有效重建改良Blauth 3B及3C型发育不良拇指,既保留拇指又能重建较好的功能,远期疗效需要更多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畸形 拇指 骨疾病 发育性 修复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亚型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彭蔚骢 劳杰 +1 位作者 周英杰 芮晶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4-439,共6页
目的分析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表现,依据临床表现特征将患者分为不同亚型。方法横断面分析自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我科收治的105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资料,以分级诊断标准确诊神经病理性疼痛,以NPSI量表采... 目的分析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表现,依据临床表现特征将患者分为不同亚型。方法横断面分析自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我科收治的105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资料,以分级诊断标准确诊神经病理性疼痛,以NPSI量表采集其临床表现特征,以K均值聚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入选标准105例,根据其临床特征成功分为三类:聚类一"深部痛",主要表现为显著深部痛及阵发痛缺失;聚类二"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显著感觉异常及深部痛缺失;聚类三"轻阵发痛",主要表现为略明显的阵发痛及深部痛和感觉异常缺失。结论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可根据临床特征分为三类,作为今后药物随机对照试验的分组依据。该分类方法有潜力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提高该病临床缓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 周围神经 神经病理性疼痛 临床分类
原文传递
腐败容忍度的层次、形式与群体差异 被引量:1
9
作者 劳婕 江露露 《领导科学论坛》 2019年第11期87-94,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查处腐败分子。根据广东省某地级市的问卷调查数据,本文试图对领导干部和普通民众的腐败容忍度进行定量研究,探讨腐败容忍度的层次、表现形式和群体差异。研究结果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查处腐败分子。根据广东省某地级市的问卷调查数据,本文试图对领导干部和普通民众的腐败容忍度进行定量研究,探讨腐败容忍度的层次、表现形式和群体差异。研究结果发现,社会公众对腐败的总体容忍度较高,认同“腐败零容忍”的人群比例较低;相比社会腐败,人们更不容忍政府腐败;女性、年轻世代、较高学历的人群对腐败的容忍程度较低;领导干部比普通民众更容忍腐败。因此,要厘清腐败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源,有效引导民众降低对腐败的容忍度,营造“零容忍”“不想腐”的社会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败容忍度 零容忍 社会腐败 领导干部
下载PDF
肘部尺神经前置术后翻修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10
作者 周英杰 徐秀玥 +2 位作者 庄永青 劳杰 方有生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6-430,共5页
目的分析肘部尺神经前置术后翻修手术病例术中探查情况、术后随访治疗效果,总结尺神经前置初次手术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以及翻修手术的要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37例自2008年1月到2019年8月在我院行尺神经前置术后翻修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 目的分析肘部尺神经前置术后翻修手术病例术中探查情况、术后随访治疗效果,总结尺神经前置初次手术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以及翻修手术的要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37例自2008年1月到2019年8月在我院行尺神经前置术后翻修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病例一般资料、翻修手术前后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包括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超声)及患者自评量表结果,记录术中探查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4~18个月,平均(10.3±3.7)个月,造成尺神经前置初次手术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包括尺神经周围瘢痕组织卡压、局部卡压因素未彻底解除以及筋膜瓣制备不当。翻修术后末次随访时,手部尺侧麻木改善25例(67.6%)、手部及肘关节尺侧疼痛缓解9例(81.8%)、手内肌萎缩缓解18例(81.8%),功能评定按照顾玉东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优2例,良23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率达67.6%。影响翻修手术效果的可能相关因素包括初次手术至翻修手术时间以及翻修手术前是否出现严重疼痛。结论尺神经前置初次手术应仔细、谨慎地探查并解除所有可能造成尺神经再次卡压的因素,并恰当制备用于前置的筋膜瓣。对于术后效果不佳的患者,翻修手术能带来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顾性研究 治疗结果 尺神经前置术 翻修手术
原文传递
桡侧腕长伸肌腱重建先天性第一腕掌关节发育不良
11
作者 刘宇洲 徐秀玥 +3 位作者 王乐 劳杰 庄永青 方有生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1-304,共4页
目的介绍一种修复ⅢB型拇指发育不良腕掌关节不稳的方法,采用桡侧腕长伸肌腱的一半重建第一腕掌关节,评价该手术修复ⅢB型拇指发育不良的疗效。方法对4例患儿的单侧拇指发育不良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均为ⅢB型拇指发育不良,且X线片示第... 目的介绍一种修复ⅢB型拇指发育不良腕掌关节不稳的方法,采用桡侧腕长伸肌腱的一半重建第一腕掌关节,评价该手术修复ⅢB型拇指发育不良的疗效。方法对4例患儿的单侧拇指发育不良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均为ⅢB型拇指发育不良,且X线片示第一掌骨长度接近正常。手术采用桡侧腕长伸肌腱的一半重建第一腕掌关节韧带。后期行拇对掌和伸拇功能重建。术后通过测量拇指桡侧外展、掌侧外展、伸拇和改良Kapandji量表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5~3.0年,平均2.1年。术后拇指桡侧外展和掌侧外展的平均角度分别为78°和41°,患儿拇指主动桡侧外展和掌侧外展功能获得改善。术后平均拇指伸直度为-5°,接近正常拇指。4例患儿术后的第一腕掌关节均稳定。Kapandji评分显示术后所有儿童的拇对掌功能均有所改善。结论对于第一掌骨长度接近正常的ⅢB型拇指发育不良患儿,使用桡侧腕长伸肌腱的一半重建第一腕掌关节韧带结合肌腱移位的分期手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畸形 先天性 腕掌关节 拇指发育不良 桡侧腕长伸肌腱 肌腱移位
原文传递
羊膜束带综合征Patterson及改良Hennigan分型的比较和病例回顾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秀玥 劳杰 +2 位作者 刘宇洲 方有生 傅晓晏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比较Patterson及改良Hennigan分型的优缺点并对21例羊膜束带综合征患儿进行回顾分析。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我们共收治羊膜束带综合征患儿21例。统计患儿基本信息、累及肢体数目,并回顾病史,用Patterson法和改良Hennigan法... 目的比较Patterson及改良Hennigan分型的优缺点并对21例羊膜束带综合征患儿进行回顾分析。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我们共收治羊膜束带综合征患儿21例。统计患儿基本信息、累及肢体数目,并回顾病史,用Patterson法和改良Hennigan法对羊膜束带综合征进行分型统计,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特点;并统计患儿累及的分布趋势。结果本组21例,男7例,女14例。单纯累及上肢9例,单纯累及下肢5例,同时累及上、下肢7例。上肢16例(18侧)病例中,同时存在多种Patterson分型时以一种分型计为1例次,Patterson 2型13例次,3型5例次,4型5例次。其中3型累及16指,示中指和中环指尖端并指累及各6指,环小指累及4指。4型累及13指,示指6指、中指4指,拇、环、小指各1指。下肢12例(15侧)病例中,Patterson 2型13例次,3型2例次,4型5例次。其中3型分别累及第2~5趾及第3~5趾。4型在踝关节以远宫内截肢1例,宫内截趾4例。截趾共13趾,第1、2、3趾各3趾,第4、5趾各2趾。使用Hennigan分型时,同样以一种分型计为1例次。上肢:1区(手指)10例次,2区(手掌)1例次,3区(前臂)7例次,4区(上臂)2例次。下肢:1区(大腿)1例次,2区(小腿)11例次,4区(足趾)4例次。结论通过对21例羊膜束带综合征患儿进行Patterson分型和Hennigan分型比较,将两者结合后,能明确体现该疾病部位、程度,便于指导治疗和数据统计,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靠数据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 先天畸形 羊膜束带综合征 Patterson分型 改良Hennigan分型
原文传递
不带血管趾骨移植修复婴幼儿手指发育不良的临床应用
13
作者 刘英男 徐秀玥 +7 位作者 魏瑞鸿 谭周勇 徐滔 刘兆康 庄永青 柯燕娜 劳杰 方有生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不带血管的游离趾骨移植治疗婴幼儿先天性手指发育不良的效果,并总结手术治疗体会。方法自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对8例(13指)先天性手指发育不良患儿,采用不带血管的游离中节趾骨移植于患指软组织内,取髂骨移植于趾骨... 目的探讨采用不带血管的游离趾骨移植治疗婴幼儿先天性手指发育不良的效果,并总结手术治疗体会。方法自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对8例(13指)先天性手指发育不良患儿,采用不带血管的游离中节趾骨移植于患指软组织内,取髂骨移植于趾骨供区。供区及受区均用克氏针内固定。术后随访游离移植趾骨的存活情况、骨骺发育情况、手指生长长度。结果术后8例(13指)移植趾骨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12个月至4年,平均24个月,骨骺均未发生早闭。其中1例足趾供区的移植髂骨块发生骨吸收。患指平均延长6 mm(4~15 mm)。所有患指外观明显改善,功能部分恢复。结论不带血管的游离趾骨移植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手指发育不良的可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畸形 先天性 治疗结果 手指发育不良 婴幼儿 不带血管趾骨移植
原文传递
大鼠膈神经、肋间神经侧侧缝合对肺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芮晶 许娅莉 +3 位作者 赵新 李继峰 劳杰 顾玉东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验证大鼠膈神经、肋间神经通过自体神经移植侧侧缝合至切断再缝合的肌皮神经缝合口的手术安全性。方法取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8只:阴性对照组(A组)、膈神经组(B组)、肋间神经组(C组)。A组为肌皮神经切断直接缝合,另两组通... 目的验证大鼠膈神经、肋间神经通过自体神经移植侧侧缝合至切断再缝合的肌皮神经缝合口的手术安全性。方法取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8只:阴性对照组(A组)、膈神经组(B组)、肋间神经组(C组)。A组为肌皮神经切断直接缝合,另两组通过腓肠神经移植分别将膈神经及肋间神经侧侧缝合至修复过的肌皮神经缝合口。于术后1、2、3个月进行肺功能测定。结果三组大鼠术后1、2、3个月各指标,包括呼吸频率(F)、分钟通气量(MV)、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吸气峰值流速(PIF)、呼气峰值流速(PEF)和50%容量呼气流速(EF50),比较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侧缝合的手术方式对肺功能无明显损伤,这种新的手术方式安全,在临床应用上有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呼吸功能试验 膈神经 肋间神经 神经侧侧缝合
原文传递
外固定支架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随访 被引量:15
15
作者 赵颖露 贾亭松 +2 位作者 刘靖波 高凯鸣 劳杰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研究外固定支架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2年2月至2017年9月,我们采用Orthofix外固定支架(部分结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患者30例30指。术后第1天、1周、2周分别摄X线片复查,必要时可根据X线片结果... 目的研究外固定支架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2年2月至2017年9月,我们采用Orthofix外固定支架(部分结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患者30例30指。术后第1天、1周、2周分别摄X线片复查,必要时可根据X线片结果再次调节外固定支架使骨折达到更好复位。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72个月,平均22个月。1例失访于外固定支架拆除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平均7周。术后1例出现固定针松动,1例出现严重疼痛,4例发生关节僵硬,1例骨折畸形愈合,1例关节面缺损破坏、关节间隙明显狭窄,4例寒冷刺激耐受不良。末次随访采用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法评定功能:优15例,良5例,中7例,差2例,优良率为69%。DASH评分平均4.2分,术后平均6周可回归工作和日常生活。结论外固定支架(部分结合有限内固定)是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有效、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骨 指骨 关节内骨折 外固定支架
原文传递
一种新的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庄永青 刘靖波 +7 位作者 魏瑞鸿 姜浩力 熊洪涛 方锡池 温桂芬 蔡妙霞 刘兆康 劳杰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8具16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上,对腕管及手掌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及测量,确定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手术入路点、手术操作标志线及操作...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8具16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上,对腕管及手掌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及测量,确定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手术入路点、手术操作标志线及操作层面。依据解剖研究结果,采用该术式治疗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68例,术后随访患者恢复隋况,与同期行传统开放手术的75例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解剖研究表明该术式较佳的手术入路点:拇指呈最大外展位,掌指关节沿尺侧取一平行线,与中环指间的长轴线交叉点处向尺侧1cm,呈45°。手术操作标志线:掌长肌腱与远侧腕横纹的交点,手术入路点与该交点用直线连接。手术操作层面:手掌浅筋膜层与掌腱膜间的腔隙。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5个月,按顾玉东的腕管综合征术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该微创治疗术式效果满意,术后患手麻痛症状、感觉检查、肌肉萎缩、对掌功能、捏力、握力等得到明显改善,瘢痕痛极少,较传统手术具有明显优点。结论可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有临床解剖基础,能有效达到切开屈肌支持带,解除正中神经受压的手术目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微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解剖学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臂丛神经损伤所致疼痛的临床随访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宇洲 庄永青 +5 位作者 熊洪涛 刘靖波 周英杰 高凯鸣 赵新 劳杰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分析外份性臂丛神经损伤所致疼痛的临床特征、相关影响因素及手术对疼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入组患者术前术后进行改良McGill疼痛问卷(SF—MPQ一2)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调查表(NPSI)填写并比较,进行... 目的分析外份性臂丛神经损伤所致疼痛的临床特征、相关影响因素及手术对疼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入组患者术前术后进行改良McGill疼痛问卷(SF—MPQ一2)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调查表(NPSI)填写并比较,进行疼痛相关因素分析,评估手术方式对疼痛的影响。结果总的研究对象为100例,术后SF—MPQ一238.33±30.38和NPSI15.62±14.84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SF~MPQ-250.13±36.55和NPSl20.24±16.84。SF—MPQ-2分量表中,情感描述的评分最高;NPSI量表的5个分类中,感觉异常评分最高。深感觉痛、诱发痛和感觉异常的术后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术前疼痛与神经连续性与否相关(SF—MPQ-2:r=-0.2198,P=0.0280;NPSI:r=-0.2322,P=0.0201)。摩托车车祸和重物压砸伤患者SF—MPQ-2和NPSI术后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全臂丛损伤组术前术后的SF—MPQ-2和NPSI评分均为最高。全臂丛、上干或上中干损伤组术后的SF—MPQ-2和NPS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神经移位和松解组术后的SF—MPQ-2和NPS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结论外伤性臂丛损伤患者的疼痛表达中,情感描述和感觉异常占最大比例,臂丛移位和松解对疼痛改善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手术对于深感觉痛、诱发痛和感觉异常可能有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前瞻胜研究 神经病理胜疼痛 改良McGill疼痛问卷 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调查表
原文传递
通元针法对肝气郁结型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神经营养因子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赖榆芳 陈进杰 +2 位作者 老洁慧 艾圣翔 刘婷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8期1464-1467,1570,共5页
目的:观察通元针法对肝气郁结型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血清神经营养因子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9月-2022年11月期间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PSD患者102例分为对照组(n=51,接受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 目的:观察通元针法对肝气郁结型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血清神经营养因子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9月-2022年11月期间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PSD患者102例分为对照组(n=51,接受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51,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通元针法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抑郁情况、血清神经营养因子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相比,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本(HAMD-24)评分更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8周后相比,观察组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更高,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更低(P<0.05)。结论:肝气郁结型PSD患者采用通元针法治疗,抑郁症状可得到显著缓解,能够调节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功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元针法 肝气郁结型 卒中后抑郁 神经营养因子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功能
原文传递
热休克蛋白10联合MRI对胸腰椎体结核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郁雯 胡晶晶 +2 位作者 黄碧红 李浩雄 劳杰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36-1840,共5页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10(Hsp10)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对胸腰椎体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21年5月就诊的95例疑似胸腰椎体结核的患者,行血清结核分枝杆菌Hsp10检测和MRI检查,将病理检查确诊为胸腰椎体结核76例设为...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10(Hsp10)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对胸腰椎体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21年5月就诊的95例疑似胸腰椎体结核的患者,行血清结核分枝杆菌Hsp10检测和MRI检查,将病理检查确诊为胸腰椎体结核76例设为结核组、脊柱转移瘤19例设为转移瘤组;比较两组血清结核分枝杆菌Hsp10水平、MRI时间信号曲线特征、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结核组的血清结核分枝杆菌Hsp10水平高于转移瘤组(P<0.05);结核组MRI时间信号曲线:持续上升型占44.74%,上升平台型占48.68%,快进快出型占6.58%;转移瘤组MRI时间信号曲线:持续上升型占21.05%,上升平台型占31.58%,快进快出型占47.37%,两组MRI时间信号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的Ktrans、Kep均小于转移瘤组(P<0.05);血清结核分枝杆菌Hsp10的Kappa值为0.573,准确率为85.26%.MRI的Kappa值为0.731,准确率为90.53%.MRI联合血清结核分枝杆菌Hsp10的Kappa值为0.817,准确率为93.68%.结论Hsp10联合MRI可提高胸腰椎体结核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热休克蛋白10 胸腰椎体 结核分枝杆菌 诊断
原文传递
内窥镜下单孔微创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魏瑞鸿 庄永青 +8 位作者 刘英男 温桂芬 柯燕娜 刘志东 陈纯玲 黄杰滔 刘兆康 徐滔 劳杰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0-463,共4页
目的报告内窥镜下单孔微创治疗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前期对肘管及肘部尺神经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及测量,确定内窥镜下单孔微创治疗肘管综合征术式的入路、操作标志线及手术操作层面。根据前期解剖研究,实施临床手术,治... 目的报告内窥镜下单孔微创治疗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前期对肘管及肘部尺神经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及测量,确定内窥镜下单孔微创治疗肘管综合征术式的入路、操作标志线及手术操作层面。根据前期解剖研究,实施临床手术,治疗中、重型肘管综合征患者78例,术后随访患者恢复情况,与同期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75例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解剖研究表明内窥镜下单孔微创治疗肘管综合征安全有效。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5个月。按顾玉东的肘管综合征术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内窥镜组综合评分优41例,良20例,可16例,差1例,优良率为78.2%。内窥镜组术后患者的麻痛症状.感觉检查,肌肉萎缩.、握力,爪形手,综合评分与传统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窥镜组与传统手术组具有相同的手术效果,但术后瘢痕较小,瘢痕痛发生率低,较传统手术具有优点。结论内窥镜下单孔微创治疗肘管综合征,该术式具有临床解剖基础,能解除尺神经卡压并完成神经前置,是一种有效治疗肘管综合征的微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管综合征 内窥镜 单孔 微创治疗 解剖与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