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期间发生的严重血液学不良反应及其对治疗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于露 秦亚溱 +3 位作者 赖悦云 石红霞 黄晓军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1-287,共7页
目的评估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初诊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一线治疗中严重的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其对治疗反应及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8年1月诊治的初诊CML慢性期(CP)或加速期(AP)连续病... 目的评估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初诊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一线治疗中严重的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其对治疗反应及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8年1月诊治的初诊CML慢性期(CP)或加速期(AP)连续病例资料。结果共收集855例患者的数据,其中523例(61.2%)为男性,中位年龄39(14~87)岁。CP患者744例(87.0%),AP患者111例(13.0%)。一线服用伊马替尼749例(87.6%),尼洛替尼93例(10.9%),达沙替尼13例(1.5%)。137例(16.0%)在中位1.0(0.1~7.0)个月时发生≥3级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持续0.6(0.3~6.5)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1.5,95%CI 1.0~2.2,P=0.033)、诊断时WBC ≥100×109/L(OR=1.9,95%CI 1.3~2.8,P=0.001)、CP-Sokal高危(OR=2.2,95%CI 1.2~3.9,P=0.005)和原始细胞增多型AP(OR=5.1,95%CI 1.9~13.3,P=0.001)与≥3级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显著相关。与未发生≥3级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相比,发生≥3级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且停药>2周与较低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OR=0.4,95%CI 0.3~0.6,P<0.001)显著相关;发生≥3级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无论停药是否>2周,均与较低的主要分子学反应率(OR=0.3,95%CI 0.2~0.5,P<0.001;OR=0.7,95%CI 0.5~1.0,P=0.036)和MR4.5率(OR=0.2,95%CI 0.1~0.5,P=0.002;OR=0.7,95%CI 0.4~1.1,P=0.110)相关,但不影响疾病进展和生存。结论严重的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是TKI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女性、诊断时WBC ≥100×10^9/L和CP-Sokal高危、原始细胞增多型AP是严重的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发生的高危人群。发生严重的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降低了TKI治疗中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血液学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BCR-ABL激酶区突变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2
作者 石大雨 秦亚溱 +3 位作者 赖悦云 石红霞 黄晓军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9-476,共8页
目的分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BCR-ABL激酶区突变状况、类型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发生TKI耐药的CML患者的BCR-ABL激酶区突变状况。采用Sanger测序法... 目的分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BCR-ABL激酶区突变状况、类型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发生TKI耐药的CML患者的BCR-ABL激酶区突变状况。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BCR-ABL激酶区突变,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804例CML患者,发生1093例次TKI耐药,其中对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耐药分别为576(52.7%)、238(21.8%)、279(25.5%)例次。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患者BCR-ABL突变检出率分别为50.5%、63.9%和57.3%,T315I突变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12.3%、27.3%和34.1%。此外,检出率≥5%的突变类型在伊马替尼耐药患者中为Y253F/H(7.5%)和F359V/C/I(5.6%),在尼洛替尼耐药患者中为F359V/C/I(12.2%)、Y253F/H(11.8%)和E255K/V(10.5%),在达沙替尼耐药患者中为F317L/V/I/C(11.5%)和E255K/V(5.4%)。多因素分析显示,TKI减停用药史是影响BCR-ABL突变检出的共同因素,无TKI减停用药史患者突变检出率更高。此外,男性、年龄小、无共存疾病、诊断至服用当前TKI间隔较长、开始服用当前TKI时为进展期、继发耐药、耐药时处于进展期或血液学耐药与较高比例检出BCR-ABL突变相关。发生治疗失败至筛查BCR-ABL突变时间间隔、耐药时当前TKI和总TKI服用时间也与突变检出率相关。服用达沙替尼或尼洛替尼、继发耐药与检出T315I突变相关。结论CML患者发生TKI耐药时,半数以上的患者检测出BCR-ABL突变,其中T315I突变比例最高,人口学、疾病状态和TKI用药等临床特征与BCR-ABL突变的检出率和类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性 慢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耐药 BCR-ABL激酶区突变 T315I突变
原文传递
TP53基因突变阳性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初诊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陈文敏 刘虹 +8 位作者 李玲娣 龙玲玉 赖悦云 石红霞 赵晓甦 江浩 江倩 刘艳荣 秦亚溱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8-531,共4页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类起源于髓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增殖性疾病。AML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是当前AML诊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细胞遗传学分析是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经典方法和框架[1,2]。随着诊断技术的不...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类起源于髓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增殖性疾病。AML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是当前AML诊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细胞遗传学分析是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经典方法和框架[1,2]。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基因突变被证实与AML的发病及预后密切相关。抑癌基因TP53作为一个多功能转录因子,在调控细胞周期、凋亡、分化、DNA修复和保持基因稳定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多项研究显示TP53基因突变参与了多种实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3],近年研究显示TP53突变亦与AML的发病及预后相关[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P53基因突变 遗传学特征 白血病患者 细胞遗传学分析 分子 临床 初诊
原文传递
化疗联合异基因自然杀伤细胞巩固治疗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春键 黄晓军 +9 位作者 宫立众 贾晋松 刘霄虹 王昱 闫晨华 常英军 赵晓甦 石红霞 赖悦云 江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12-817,共6页
目的评价巩固化疗联合异基因NK细胞输注治疗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23例经化疗达血液学完全缓解(CR),且巩固治疗3个疗程后,应用巩固化疗联合异基因NK细胞回输治疗... 目的评价巩固化疗联合异基因NK细胞输注治疗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23例经化疗达血液学完全缓解(CR),且巩固治疗3个疗程后,应用巩固化疗联合异基因NK细胞回输治疗的低中危AML患者,对照组为1∶2配对的46例AML患者,配对因素为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预后危险分层、诱导CR及NK细胞输注前巩固化疗的疗程数。比较两组微小残留病(MRD)转阴率、复发率、无白血病生存(LFS)及总生存(OS)。结果治疗组23例低中危AML患者于巩固化疗第4~7个疗程共输注NK细胞45次,中位NK细胞输注数量7.5(6.6~8.6)×10^9/L,NK细胞中位存活率95.4%(93.9%~96.9%),中位扩增倍数141.1(86.1~171.1),其中中位CD3-CD56+细胞数5.0(1.4~6.4)×10^9/L,占回输细胞总数的76.8%(30.8%~82.9%);CD3+CD56+细胞数0.55(0.24~1.74)×10^9/L,占回输细胞总数的8.8%(4.9%~20.9%)。NK细胞输注前,治疗组MRD阳性患者为9例(39.1%),对照组MRD阳性患者为19例(41.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P=0.862)。治疗组输注NK细胞前后疗效评估与同期对照组对比,MRD阴性转阳性比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2/14)对22.2%(6/27),χ^2=0.037,P=0.847]。治疗组MRD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患者占66.7%(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5%(2/19)(χ^2=6.811,P=0.009)。其中治疗组有1例MRD阴性患者发生了形态学复发,对照组有2例MRD阳性患者形态学复发。截至末次随访,中位随访35(10~59)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MRD阴性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10/23)对43.5%(20/46),χ^2=1.045,P=0.307]。在形态学复发方面,虽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组形态学复发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30.4%(7/23)对50.2%(24/46),χ^2=2.929,P=0.087]。治疗组预计3年LFS率为(65.1±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7.4)%(P=0.047)。治疗组、对照组的预计3年OS率分别为(78.1±10.2)%、(65.8±8.0)%(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杀伤细胞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达沙替尼相关的肺部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森 秦亚溱 +4 位作者 赖悦云 石红霞 侯悦 黄晓军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13-1019,共7页
目的探索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接受达沙替尼治疗中肺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达沙替尼治疗的CML患者胸腔积液(PE)和肺动脉高压(PAH)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 目的探索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接受达沙替尼治疗中肺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达沙替尼治疗的CML患者胸腔积液(PE)和肺动脉高压(PAH)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80例患者,中位达沙替尼治疗时间26(1~142)个月,发现PE 90例(32.1%),其中1级40例(44.4%),2级44例(48.9%),3级6例(6.7%)。PE发生率随服药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每增加10岁,HR=1.6,P<0.001)、服用达沙替尼时处于进展期(HR=2.2,P=0.008)和有心血管疾病合并症(HR=1.9,P=0.018)与PE发生显著相关。服用达沙替尼时处于进展期(HR=3.4,P=0.001)、确诊至开始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时间≤6个月(HR=2.2,P=0.015)、发现PE时剂量<100 mg/d(HR=3.1,P=0.001)者PE程度更重。经减停达沙替尼、利尿、胸腔穿刺或置管等干预,半数患者PE减少或消失。减量服用达沙替尼的患者中,绝大多数可维持原治疗反应。在有咳嗽、胸闷或气促等症状的60例患者中,49例接受超声心动图(UCG)检查,8例(16.3%)发现PAH高度可能性,约占所有患者中的3.5%,其中6例(75.0%)合并PE,PAH为可逆性。原研与国产达沙替尼的PE和PA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服用达沙替尼的CML患者中,PE是常见的不良反应,PAH较少见,应注意识别高危人群、密切监测和及时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 达沙替尼 胸腔积液 肺动脉高压
原文传递
结合人口学特征比较国产和原研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6
6
作者 窦雪琳 于露 +5 位作者 秦亚溱 石红霞 赖悦云 侯悦 黄晓军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24-931,共8页
目的比较国产和原研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索服用原研伊马替尼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后转换为国产伊马替尼的患者疾病的稳定性和不良反应的变化。方法①一线治疗组:回顾性收集和... 目的比较国产和原研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索服用原研伊马替尼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后转换为国产伊马替尼的患者疾病的稳定性和不良反应的变化。方法①一线治疗组: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8月期间,接受国产仿制伊马替尼(商品名昕维^®)或进口原研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列卫^®)作为一线治疗并定期随访、监测的CML-CP连续病例。②转换组: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06年12月至2016年9月期间,接受原研伊马替尼至少获得CCyR后转换为国产仿制伊马替尼治疗的CML-CP连续病例。结果①一线治疗组:共409例(国产伊马替尼201例,原研伊马替尼208例)患者入组,中位年龄42(18~83)岁。国产和原研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国产伊马替尼组患者中受教育水平更低(P<0.001)、离异或丧偶者比例更高(P=0.004)、农村户籍者比例更高(P<0.001)。两组年龄、性别、Sokal危险度评分、WBC和HGB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25(3~62)个月,国产伊马替尼组和原研伊马替尼组的3年CCyR、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分子学反应4.0(MR4.0)和分子学反应4.5(MR4.5)的累积获得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7.5%对94.5%,P=0.592;84.3%对93.1%,P=0.208;42.7%对41.7%,P=0.277;25.4%对33.0%,P=0.306),3年无失败生存(FF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76.7%对81.0%,P=0.448;91.8%对96.3%,P=0.325;95.8%对98.5%,P=0.167)。多因素分析显示,TKI类型不影响患者的治疗反应(CCyR、MMR、MR4.0和MR4.5累积获得率)及结局(FFS、PFS和OS)。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似。②转换组:共39例患者入组,中位年龄42(23~80)岁,于原研伊马替尼中位治疗38(8~114)个月后换为国产伊马替尼,换药后中位随访39(6~63)个月,23例(58.9%)患者分子学反应维持原来水平,12例(30.8%)分子学反应改善。新发药物不良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性 慢性 伊马替尼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药物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和加速期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袁婷 赖悦云 +4 位作者 秦亚溱 石红霞 黄晓军 侯悦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3-99,共7页
目的分析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药物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CP)和加速期(AP)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一二线TKI... 目的分析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药物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CP)和加速期(AP)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一二线TKI治疗失败并接受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治疗的CML-CP和AP患者资料。结果共收集183例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线治疗和43例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三线治疗的CML-CP或AP患者。二线TKI治疗患者中,中位随访21(1~135)个月,完全血液学反应(CHR)率为80.4%,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为56.3%,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为38.3%,3年疾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78.7%和93.1%。二线TKI治疗中,Sokal积分为高危、女性、一线TKI治疗期间获得最佳反应<CHR、诊断CML距转换二线TKI治疗时间≥18个月、二线TKI治疗前为AP/血液学耐药、二线TKI治疗前未检测出BCR-ABL特殊突变、二线治疗中发生≥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是获得细胞遗传学或分子学反应或PFS的不利影响因素。三线TKI治疗患者中,中位随访6(3~129)个月,CHR率为95.7%,CCyR率为29.3%,MMR率为18.6%,2年PFS和OS率分别为66.8%和93.8%。三线TKI治疗中,诊断距一线TKI治疗时间≥6个月、二线TKI治疗期间未获得细胞遗传学反应、诊断距三线TKI治疗时间≥60个月或转换治疗前疾病分期为AP患者获得治疗反应的比例显著降低或预后不良。结论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药物可以有效治疗TKI耐药的CML-CP和AP患者,前次TKI治疗期间获得的最佳反应、换药前疾病分期和本次TKI治疗中是否发生≥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等因素影响治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 尼洛替尼 达沙替尼 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生育和疾病结局 被引量:5
8
作者 窦雪琳 秦亚溱 +4 位作者 石红霞 赖悦云 侯悦 黄晓军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80-985,共6页
目的报道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男性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配偶和女性妊娠期诊断CML患者的生育和疾病结局。方法将1998年7月至2018年2月确诊并服用TKI治疗的男性CML患者及2009年10月至2018年2月期间妊娠期诊断CML的女性患者纳... 目的报道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男性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配偶和女性妊娠期诊断CML患者的生育和疾病结局。方法将1998年7月至2018年2月确诊并服用TKI治疗的男性CML患者及2009年10月至2018年2月期间妊娠期诊断CML的女性患者纳入研究。采用收集病历资料、问卷调查和门诊及电话随访方式收集患者疾病和生育相关信息。结果共收集服用TKI期间配偶妊娠的49例男性CML患者数据,其配偶初次受孕前,男性患者服用伊马替尼34例、尼洛替尼9例、达沙替尼6例,配偶受孕时,患者中位年龄为32(25~48)岁,TKI治疗时间为36(0.2~198)个月,除1例在仅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状态下为备孕而停药1年患者发生疾病进展外,其余48例男性患者均处于疾病稳定状态。所有男性患者的配偶共妊娠61次,生产55例婴儿,早产1例、生产低体重儿2例,其中1例合并尿道下裂,出生后行手术修复,其余均为足月健康婴儿。共收集18例女性妊娠期诊断CML的患者数据,2例自然流产,2例人工流产,14例分娩健康婴儿,未见先天畸形,确诊CML至开始TKI(伊马替尼15例,尼洛替尼3例)治疗时间为4(0.3~16)个月,中位随访45(7~114)个月,5年完全分子学反应、主要分子学反应、分子学反应4.5(MR4.5)获得率分别为88.9%、85.3%和35.1%,5年无失败生存、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4.2%、90.9%和90.9%,所有婴儿均正常发育。结论男性CML患者服用TKI对生育结局无不良影响,应避免盲目停药备孕。TKI时代,女性妊娠合并CML患者生育和疾病结局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妊娠 酪氨酸酶抑制剂
原文传递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中发生的Ph阴性髓系肿瘤 被引量:4
9
作者 袁婷 王晓燕 +4 位作者 赖悦云 秦亚溱 石红霞 黄晓军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47-553,共7页
目的探讨Ph阳性慢性髓性白血病(Ph+CML)患者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中出现Ph阴性克隆性染色体异常(CCA/Ph-)后发生Ph-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出现C... 目的探讨Ph阳性慢性髓性白血病(Ph+CML)患者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中出现Ph阴性克隆性染色体异常(CCA/Ph-)后发生Ph-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出现CCA/Ph-的CML患者资料.结果共收集63例在TKI治疗过程中检出CCA/Ph-的Ph+CML患者,其中7例发生Ph-MDS/AML,56例疾病稳定.与疾病稳定组相比,首次检出CCA/Ph-时,Ph-MDS/AML组患者血红蛋白(P=0.007)和PLT(P=0.006)水平更低,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P<0.001)更高;当发生MDS或AML时,Ph-MDS/AML组患者的CCA/Ph-以"-7"为主(5/7,71.4%),而Ph-疾病稳定组以"+8"为多见(32/56,57.1%).Ph-MDS/AML组患者总体预后不良,而Ph-疾病稳定组多数CCA/Ph-持续存在或有变化,大部分患者分子学反应良好,疾病稳定.结论 CML患者接受TKI治疗中,少数会发生CCA/Ph-,其中大部分病情稳定,极少数会发生Ph-MDS/AML.当出现不明原因血细胞减少或CCA/Ph-为"-7"时,应重视外周血涂片、骨髓细胞遗传学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 费城染色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原文传递
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一线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发生严重血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治疗反应和结局的影响
10
作者 李子郁 秦亚溱 +4 位作者 赖悦云 石红霞 侯悦 张小帅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5-301,共7页
目的探索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一线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发生严重血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治疗反应和结局的影响,并建立严重血细胞减少的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08年9月至2021年11月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并... 目的探索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一线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发生严重血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治疗反应和结局的影响,并建立严重血细胞减少的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08年9月至2021年11月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并服用二代TKI作为一线治疗的成年CML-CP连续病例。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Fine-gray模型和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267例患者,中位年龄36(18~73)岁,男性156例(58.4%),服用尼洛替尼239例(89.5%),达沙替尼28例(10.5%)。43例(16.1%)患者在一线治疗开始后1.0(0.1~3.0)个月发生≥3级中性粒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持续1.0(0.1~24.6)个月。男性(OR=2.9,95%CI 1.2~6.8,P=0.018)、初诊年龄≥36岁(OR=3.2,95%CI 1.4~7.2,P=0.005)、脾脏肋缘下≥7 cm(OR=2.8,95%CI 1.2~6.6,P=0.020)以及HGB<100 g/L(OR=2.9,95%CI 1.3~6.8,P=0.012)与发生≥3级中性粒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显著相关。根据回归系数,男性、初诊年龄≥36岁,脾脏肋缘下≥7 cm以及HGB<100 g/L各赋1分,可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组,各组间血细胞减少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持续>2周的严重血液学不良反应与较低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HR=0.5,95%CI 0.3~0.7,P<0.001)和主要分子学反应(HR=0.4,95%CI 0.3~0.8,P=0.004)获得率显著相关,与二代TKI治疗失败、疾病进展和生存期无关。结论男性、初诊年龄≥36岁、脾脏肋缘下≥7 cm以及HGB<100 g/L与初发CML-CP患者服用二代TKI期间发生严重血细胞减少显著相关,联合四者建立的预测模型有助于识别严重血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严重血细胞减少持续>2周是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的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血细胞减少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露 秦亚溱 +4 位作者 赖悦云 石红霞 黄晓军 侯悦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96-1002,共7页
目的比较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CP)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获得率、预后及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初诊且尼洛替尼或伊马替尼作为一线治疗的CML-CP... 目的比较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CP)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获得率、预后及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初诊且尼洛替尼或伊马替尼作为一线治疗的CML-CP患者的连续病例资料。结果共52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伊马替尼治疗组439例(83.8%),尼洛替尼治疗组85例(16.2%)。与伊马替尼组相比,尼洛替尼组患者更为年轻(P=0.019),Sokal积分中/高危患者(P<0.001)、WBC≥100×109/L(P<0.001)、HGB<120 g/L(P<0.001)、骨髓原始细胞(P=0.026)、脾脏可触及肿大(P<0.001)比例显著增高,诊断距服用TKI时间显著延长(P=0.003)。中位治疗57(3~153)个月,与伊马替尼组相比,尼洛替尼组患者更快、更高比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P=0.011)、主要分子学反应(MMR)(P=0.001)和分子学反应4.5(MR4.5)(P=0.046)。两组间6年无治疗失败生存(FFS)、无疾病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服用伊马替尼是获得CCyR(OR=0.6,95%CI 0.5~0.8,P=0.001)、MMR(OR=0.6,95%CI 0.5~0.8,P=0.001)和MR4.5(OR=0.6,95%CI 0.5~0.9,P=0.032)的不利因素,并与较差的FFS(OR=1.9,95%CI 1.0~3.4,P=0.041)显著相关。Sokal中/高危与较低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获得率和较差的FFS、PFS、OS相关。此外,男性、诊断时WBC≥100×10^9/L或HGB<120 g/L也与较低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获得率和(或)较差的FFS显著相关。严重的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与药物种类无关。结论对于初诊CML-CP患者,与伊马替尼相比,尼洛替尼一线治疗能够更快、更早地获得细胞遗传学反应和深层分子学反应,并显著改善F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 尼洛替尼 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联合社会人口学因素及临床因素预测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治疗反应及结局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小帅 秦亚溱 +3 位作者 赖悦云 石红霞 黄晓军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62,共9页
目的探讨影响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治疗反应及结局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及临床因素,并联合社会人口学因素及临床因素分别建立针对治疗反应及结局新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1... 目的探讨影响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治疗反应及结局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及临床因素,并联合社会人口学因素及临床因素分别建立针对治疗反应及结局新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18岁初诊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一线治疗、具有完整社会人口学及临床资料的CML-CP连续病例。应用Cox回归模型探索治疗反应和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治疗反应包括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分子学反应4(MR^(4))、分子学反应4.5(MR^(4.5)),结局包括无失败生存(FFS)、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CML相关生存(CML-OS)。结果研究共纳入1414例以伊马替尼(1176例)、尼洛替尼(170例)或达沙替尼(68例)为一线治疗的成人CML-CP患者,中位年龄40(18~83)岁,男性873例(61.7%)。多因素分析显示,受教育水平低(P值<0.001~0.070)和ELTS评分中/高危(P值<0.001~0.009)是较低的细胞遗传学、分子学反应获得率以及各种不良治疗结局的共同影响因素。此外,男性、农村户籍以及初诊时WBC≥120×10^(9)/L、HGB<115 g/L和一线伊马替尼治疗与较低的细胞遗传学反应和(或)分子学反应获得率均显著相关;单身、离异或丧偶、农村户籍以及初诊时WBC≥120×10^(9)/L、HGB<115 g/L和伴有合并症与较低的FFS、PFS、OS和(或)CML-OS率显著相关。联合社会人口学因素及临床因素分别建立针对治疗反应、治疗失败及疾病进展以及生存的预测模型,根据上述预测模型将整体患者分为各风险亚组,亚组间治疗反应及结局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除临床因素外,社会人口学因素与CML-CP患者治疗反应及结局密切相关。联合社会人口学因素与临床特征可较好预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治疗结果 社会学因素 临床因素
原文传递
同时伴t(9;22)和inv(16)染色体异常的恶性血液病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3
作者 付海霞 古雨晴 +8 位作者 赖悦云 秦亚溱 王景枝 陈欢 许兰平 张晓辉 刘开彦 黄晓军 江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37-940,共4页
t(9;22)(q34;p11)是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的特征性染色体异常,也可见于少数前体淋巴细胞肿瘤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inv(16)(p13q22)染色体异常主要见于AML-M4Eo患者,导致16号染色体长臂的CBFβ基因与短臂的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1(MYH11)... t(9;22)(q34;p11)是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的特征性染色体异常,也可见于少数前体淋巴细胞肿瘤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inv(16)(p13q22)染色体异常主要见于AML-M4Eo患者,导致16号染色体长臂的CBFβ基因与短臂的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1(MYH11)基因发生重排,形成CBFβ-MYH11和MYH11-CBFβ两种融合基因,其中CBFβ-MYH11融合基因易促使白血病发病。同时存在t(9;22)与inv(16)的恶性血液病非常少见。因目前文献报道较少,其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预后仍不十分清楚。我们报道我所诊治的3例合并存在inv(16)和t(9;22)染色体异常的恶性血液病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期能为未来制定有效临床策略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性白血病 染色体异常 恶性血液病 短臂 治疗策略 文献报道
原文传递
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不同年龄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和结局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楠 窦雪琳 +6 位作者 于露 秦亚溱 石红霞 赖悦云 侯悦 黄晓军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1-108,共8页
目的探讨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14岁初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一线治疗的CML-CP连续病例。结果共收集957例患者,男性... 目的探讨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14岁初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一线治疗的CML-CP连续病例。结果共收集957例患者,男性597例(62.4%),中位年龄40(14~83)岁。按年龄分为<40岁组(470例,49.1%)、40~59岁组(371例,38.8%)和≥60岁组(116例,12.1%)。随年龄增长,初诊时脾大(P<0.001)、WBC≥100×10^(9)/L(P<0.001)、贫血(P<0.001)、PLT<450×10^(9)/L(P=0.022)、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高(P=0.010)和具有Ph染色体附加异常(P=0.006)的患者比例降低,有合并症(P<0.001)、Sokal积分中/高危(P<0.001)和初始选择伊马替尼(P<0.001)的患者比例增高。而性别、ELTS危险度分布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60岁仅是影响患者总生存(OS)的不利因素(OR=3.7,95%CI 1.5~9.2,P=0.005),年龄与治疗反应和其他结局无显著相关性。TKI治疗中,随年龄增长,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P<0.001),而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随访末期,随年龄增长,仍服用伊马替尼(P=0.026)和服用减量TKI(P<0.001)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结论初发CML-CP不同年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TKI用药选择和剂量、治疗反应、OS期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性 慢性 年龄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临床特征 治疗结局
原文传递
低剂量化疗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诱导治疗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15
作者 王欢 赵婷 +7 位作者 胡利娟 李宗儒 江浩 秦亚溱 赖悦云 石红霞 黄晓军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50-556,共7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化疗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作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诱导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217例初诊Ph+ ALL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lo... 目的探讨低剂量化疗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作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诱导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217例初诊Ph+ ALL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logistics回归和Cox回归分析, 比较低剂量化疗与常规剂量化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纳入217例患者, 中位年龄38(10~69)岁, 低剂量化疗组78例, 常规剂量化疗组139例。低剂量化疗组与常规剂量化疗组相比, 4周完全缓解(CR)率(98.7%对97.0%, P=0.766)及总CR率(100%对100%, 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 化疗剂量对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无显著影响。而两组诱导化疗期间感染发生率(OR=0.444, 95%CI 0.227~0.866, P=0.017)、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OR=0.272, 95%CI 0.128~0.576, P=0.001)、PLT<20×109/L持续时间(OR=0.487, 95%CI 0.232~1.022, P=0.057)及红细胞悬液输注量(OR=0.309, 95%CI 0.147~0.651, 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低剂量组均显著低或短于常规剂量化疗组。结论对于Ph+ ALL患者, 低剂量化疗联合TKI作为一线诱导治疗的疗效与常规剂量化疗相当, 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PH阳性 诱导治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原文传递
阿扎胞苷治疗15例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6
作者 高露 王晓燕 +8 位作者 鲍立 杨申淼 主鸿鹄 温磊 路瑾 江浩 江倩 黄晓军 赖悦云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854-858,共5页
目的:初步评估阿扎胞苷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入选的15例MDS患者应用阿扎胞苷75mg·m^(-2)·d^(-1)皮下注射连续7d,原则上每28d为1个疗程,评估治疗期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及有效性。结果... 目的:初步评估阿扎胞苷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入选的15例MDS患者应用阿扎胞苷75mg·m^(-2)·d^(-1)皮下注射连续7d,原则上每28d为1个疗程,评估治疗期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及有效性。结果:15例患者总共完成133周期阿扎胞苷治疗。1例患者2个疗程结束出院后不明原因死亡无法评估疗效,1例患者1个疗程获得血液学改善,但因经济原因完成第2个疗程后终止治疗,其余13例患者均完成至少4周期治疗,4~6个疗程后评估疗效总有效率为38.5%(5/13)。其中3例(23.1%)完全缓解,2例(15.4%)骨髓完全缓解,3例疾病稳定,5例治疗失败。阿扎胞苷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其中5例为3~4级血液学毒性;11例(73.3%)至少出现一次感染性发热;1例注射部位刺激性皮炎;1例间质性肺炎。结论:阿扎胞苷治疗中高危MDS总有效率接近40%,可以推荐用于不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中高危MDS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阿扎胞苷
原文传递
90例伴11q23/KMT2A异常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征分析
17
作者 李叶 王燕琳 +10 位作者 王峥 冯麟 高露 师岩 党辉 何琦 秦亚溱 江倩 江浩 黄晓军 赖悦云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1472-1477,共6页
目的探讨伴有11q23/KMT2A异常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伴有11q23/KMT2A异常的原发性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90例患者中,累及11q23的易位异常占80例,以t(9;11)(p22;q23)、t(6;11)(q27;q23)、... 目的探讨伴有11q23/KMT2A异常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伴有11q23/KMT2A异常的原发性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90例患者中,累及11q23的易位异常占80例,以t(9;11)(p22;q23)、t(6;11)(q27;q23)、t(10;11)(p12;q23)和t(11;19)(q23;p13)最为常见,非易位异常10例。完全缓解(CR)率为75.6%,携带t(6;11)者的CR率显著低于其他患者(47.1%vs.82.2%,P=0.005)。中位随访24.5个月,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率(80.3%vs.16.6%,P<0.001)和3年无事件生存率(73.5%vs.16.3%,P<0.001)均显著优于非移植患者。T(6;11)者生存最差,3年总体生存率(11.8%vs.56.9%,P<0.001)和3年无事件生存率(5.9%vs.54.4%,P<0.001)均显著差于其他类型。无论是否接受allo-HSCT,t(9;11)和非t(9;11)患者的生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伴11q23/KMT2A重排的原发性AML的临床特性具有异质性,未接受移植的患者预后更差,尤以t(6;11)的预后最差。Allo-HSCT可显著改善这类患者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11q23 KMT2A基因 预后
原文传递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验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非克隆性染色体异常
18
作者 王峥 王燕琳 +5 位作者 宋文杰 冯麟 高露 李叶 黄晓军 赖悦云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57-262,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验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经传统染色体显带分析(CBA)检测到的非克隆性染色体异常(n-CC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CBA检测具有n-CCA的91例MDS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验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经传统染色体显带分析(CBA)检测到的非克隆性染色体异常(n-CC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CBA检测具有n-CCA的91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染色体核型和FISH检测结果。结果在91例患者中,CBA共检测到94例次非克隆性+8、5q-、-7、7q-和20q-异常,其中43例次(45.7%)经FISH验证为阳性,+8、5q-、-7、7q-和20q-的验证率分别为47.6%(30/63)、25%(2/8)、41.7%(5/12)、40%(2/5)和66.7%(4/6),FISH阳性的细胞占比为4%~90%(中位7%)。将91例患者按CBA分析的中期分裂相数目分为3组,即≥20、10~<20、<10。3组的FISH验证率分别为43.7%(31/71)、33.3%(3/9)、63.6%(7/11),未见明显差异(P>0.05)。对26例仅接受支持治疗的患者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显示91.7%(11/12)经FISH验证的异常持续存在,而92.9%(13/14)FISH验证为阴性的n-CCA属于一过性异常。结论约半数CBA检测到的n-CCA经FISH证实为克隆性异常,FISH验证的阳性率与CBA的中期分裂相数目无关。对于CBA检测出的n-CCA,建议通过FISH检测验证其克隆性并进行连续追踪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克隆 染色体异常 荧光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伴t(3;21)(q26;q22)髓系肿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叶 刘清 +7 位作者 王峥 秦亚溱 党辉 师岩 何琦 江倩 江浩 赖悦云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5-199,共5页
目的探讨伴有t(3;21)(q26;q22)髓系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9例伴有t(3;21)(q26;q22)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汇总文献报道的有详细生存资料的48例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进... 目的探讨伴有t(3;21)(q26;q22)髓系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9例伴有t(3;21)(q26;q22)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汇总文献报道的有详细生存资料的48例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9例患者中男15例,女4例,中位年龄36(22~68)岁,包括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4例,MDS转化的AML3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急变8例。19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均可见t(3;21)(q26;q22),其中13例伴有附加异常。19例中9例进行AML1-MDS1融合基因检测均阳性。9例患者有随访资料,6例接受化疗的患者中4例无效,2例获得完全缓解。随访期内除1例MDS患者因随访期短(6个月)仍存活,其余8例均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6(4.5~22)个月。汇总文献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伴有t(3;21)(q26;q22)的髓系肿瘤患者整体预后差,中位生存时间为7个月,尤以AML/治疗相关的AML预后最差,移植和非移植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9和4.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t(3;21)(q26;q22)是罕见的重现性染色体异常,主要见于髓系血液肿瘤,临床预后差,建议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位 遗传 白血病 髓系
原文传递
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血液恶性肿瘤24例临床特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淑敏 宋文杰 +8 位作者 秦亚溱 王峥 党辉 师岩 何琦 江倩 江浩 黄晓军 赖悦云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59-465,共7页
目的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分析其相关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的24例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 目的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分析其相关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的24例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5例(T-ALL 13例,B-ALL 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7例,T/髓混合急性白血病2例。13例T-ALL患者免疫表型以CD3+CD2-为主要特征,73.3%的ALL患者伴有髓系标志表达,85.7%的AML患者表达CD7。24例患者诱导化疗完全缓解(CR)率91.7%。全部患者均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随访24个月,AML和ALL的3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85.7%和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8)。比较13例SET-NUP214阳性与62例SET-NUP214阴性T-ALL患者的疗效,诱导化疗CR率分别为92.3%和93.5%(P=0.445),诱导化疗4周CR率分别为69.2%和72.6%(P=0.1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SET-NUP214阳性T-ALL患者的3年RFS率(38.5%)明显低于SET-NUP214阴性T-ALL患者(66.4%)(P=0.028)。结论SET-NUP214融合基因主要见于T细胞源性血液肿瘤,伴SET-NUP214融合基因T-ALL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基因 SET-NUP214 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