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耕地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魏慧 吕昌河 尹旭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9-387,共9页
基于0.51~1.02 m的Google Earth高分影像,目视解译获取2018年青藏高原耕地数据;运用GIS和地理探测器,识别耕地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8年青藏高原有耕地133.73万hm^(2),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异特征,其中33.27%聚集在一... 基于0.51~1.02 m的Google Earth高分影像,目视解译获取2018年青藏高原耕地数据;运用GIS和地理探测器,识别耕地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8年青藏高原有耕地133.73万hm^(2),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异特征,其中33.27%聚集在一江两河地区和湟水河流域,76.02%和75.41%分布在距道路1600 m和距河流5 000 m范围内;②受地形、气候影响,耕地以海拔3 500~4 000 m、坡度6°~15°、年均降水量400~600 mm和年均温度0~5℃分布最集中,其它区域面积较少,呈点状分布;③耕地空间格局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子和经济、人口等人文因子共同影响,以生长季日照时数、生长季降水和坡度影响最大,基本决定了青藏高原耕地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空间分异 目视解译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沙钢2号高炉折返式布料操作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常李 吕昌贺 丛世宇 《炼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0-62,共3页
对沙钢2号高炉采取折返式布料的操作实践进行了总结。为了减少中心气流发生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在布矿过程中,当溜槽倾动至33°以后停止下倾,保持旋转状态,不再往中心洒落。通过三个阶段的调整,折返式布料操作取得了成功,高炉中心气... 对沙钢2号高炉采取折返式布料的操作实践进行了总结。为了减少中心气流发生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在布矿过程中,当溜槽倾动至33°以后停止下倾,保持旋转状态,不再往中心洒落。通过三个阶段的调整,折返式布料操作取得了成功,高炉中心气流逐步趋于稳定。实施折返式布料后,高炉风量、产能得到提升,燃料消耗得到降低,铁水质量也随之提升,高炉抵抗外界波动能力得到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布料矩阵 折返式布料 炉况稳定 中心气流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西藏粮食供需平衡状况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丁锐 史文娇 +4 位作者 吕昌河 卢宏玮 邓祥征 邵景安 崔佳莹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72-781,共10页
基于组合预测法、生产函数和笔者前期关于气候变化对西藏粮食产量定量影响的工作,对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的未来西藏县(区)级尺度粮食供需平衡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西藏粮食产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一江两河等河谷地带,西藏粮食需求量较... 基于组合预测法、生产函数和笔者前期关于气候变化对西藏粮食产量定量影响的工作,对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的未来西藏县(区)级尺度粮食供需平衡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西藏粮食产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一江两河等河谷地带,西藏粮食需求量较大的地区主要在人口较多的县市,未来肉类消费增加将会消耗更多的饲料用粮。②西藏粮食供需平衡状况南北分异明显,南部河谷地区相对较好,北部羌塘高原较差。③当前西藏不能实现考虑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5种需求总和的粮食供需平衡,全区自给率为70.58%,2030年和2050年分别下降至62.59%和53.55%。虽然西藏总需求不能完全自给,但仍能保障口粮自给。④气候变化整体上对自给率为正面影响。到2030年和2050年,气候变化将使自治区粮食自给状况提升2.45%和2.09%。研究有助于掌握未来西藏粮食安全状况,规划农业布局,以期保障边疆粮食安全、促进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给率 耗粮系数 口粮 饲料粮 粮食需求
下载PDF
要素配置与流动视角下农牧交错带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邹亚锋 罗锋 +3 位作者 饶钰飞 易呈锋 吴聘奇 吕昌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45-255,共11页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载体,其空间布局优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为合理优化农牧交错带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该研究以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可镇)为例,以乡村发展要素为纽带,在界定乡村...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载体,其空间布局优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为合理优化农牧交错带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该研究以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可镇)为例,以乡村发展要素为纽带,在界定乡村振兴、人口流动与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内在逻辑基础上,从产业、人才、文化、环境及组织5个维度构建农村居民点要素禀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居民点要素配置状况;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人口流动网络,以反映要素流动能力;综合要素禀赋及流动能力评价结果组合特征识别农村居民点优化类型,剖析各类型内生发展动力并提出各自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亟需乡村各要素的科学配置,人口流动作为要素流动的桥梁对于各类要素的合理配置起到关键作用,而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通过要素在布局优化动态过程中的调配流通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可镇农村居民点要素禀赋得分中等及以上居民点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74.32%,评价结果呈现“南高北低,中间高边缘低”分布特征,两极化格局明显;3)可镇农村居民点程度中心度总体偏低,程度中心度等级低的居民点空间分布广泛,面积占比52.67%,可镇人口流动规模小,要素流动缺乏活力;4)可镇农村居民点优化类型划分为特色保护类(9个)、城郊融合类(20个)、集聚提升类(40个)、原地观察类(24个)、搬迁撤并类(87个)。研究结果可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布局 优化 乡村振兴 要素配置 农村居民点 武川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