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7.4地震的快速测定与数据产品产出 被引量:16
1
作者 邓文泽 杨志高 +6 位作者 席楠 刘敬光 戴丹青 梁建宏 杜广宝 孙丽 黄志斌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1-550,共10页
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11.3秒(北京时间)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7.4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在震后立即启动余震监测和统计工作,于震后9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同时,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联合多家单位,共产出9类14种数据产品。产品结果显示,本... 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11.3秒(北京时间)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7.4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在震后立即启动余震监测和统计工作,于震后9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同时,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联合多家单位,共产出9类14种数据产品。产品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位于甘德南缘断裂带和玛多甘德地震带之间,推测极震区的烈度达到Ⅸ度;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地震为一次走滑型事件,余震在震中两侧均有分布,总体呈NW-SE走向;震源破裂过程的结果表明本次地震持续时间约为45s,主要能量在震后30s释放,地震的破裂方式为双侧破裂,最大滑移量达4.5m,地壳浅层滑动位移量较大,推测可能存在地表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玛多地震 地震速报 余震 震源机制 震源破裂 数据产品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 6.0地震的快速测定与数据产品产出 被引量:13
2
作者 邹立晔 黄志斌 +5 位作者 周静 梁姗姗 赵博 杜广宝 刘敬光 陈宏峰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3-583,共11页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北京时间),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了M6.0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用时10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并开展余震监测和统计。同时,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联合各有关单位,对台网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产出10类19种数据产品。产品结...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北京时间),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了M6.0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用时10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并开展余震监测和统计。同时,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联合各有关单位,对台网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产出10类19种数据产品。产品结果显示:四川长宁M6.0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Ⅶ度,为一次逆冲型为主的事件,余震呈NWW向展布。据主震和余震分布方向,由区域地震构造图可初步推测,发震断层为NW向隐伏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长宁地震 地震速报 余震监测 数据产品
下载PDF
信息化测震数据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3
作者 邹立晔 梁姗姗 +9 位作者 刘艳琼 任枭 李杰飞 李旭茂 徐长文 刘敬光 张琪 徐志国 朱洪 舒国旭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72,共13页
依托公共安全信息化工程,测震台网数据管理平台在数据资源池环境下,采用分层架构和模块化开发,实现了实时流波形接入和存储、站网基础信息管理、常规数据产品产出、针对特定地震的产品产出、波形数据质量分析等测震台网核心业务的信息... 依托公共安全信息化工程,测震台网数据管理平台在数据资源池环境下,采用分层架构和模块化开发,实现了实时流波形接入和存储、站网基础信息管理、常规数据产品产出、针对特定地震的产品产出、波形数据质量分析等测震台网核心业务的信息化。通过平台的接口和界面,事件波形处理与服务、数据质量分析、震源参数基础数据库建设等测震台网业务取得了长足进步。该平台具有业务集成性、功能实用性、资源共享性和技术先进性等特点,有效提升了测震台网信息化水平,为测震台网现代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测震台网 数据管理与服务 数据处理
下载PDF
2019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源机制中心解及震源区应力场 被引量:7
4
作者 万永革 胡晓辉 +1 位作者 刘敬光 李振月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8期174-175,共2页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地震预测所和国外机构等采用不同方法和资料得到了该地震的多个震源机制解。这些震源机制有一定的离散度,为地震动力学分析或其他应用带来抉择的困难。...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地震预测所和国外机构等采用不同方法和资料得到了该地震的多个震源机制解。这些震源机制有一定的离散度,为地震动力学分析或其他应用带来抉择的困难。这些结果都是震源错动方式的一种测量,因此,可以按照多种测量结果给出一个中心值供以后的地震发生背景、地震应力触发、地壳应力场分析以及地震前应力方向改变的地震前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局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分析 震源区 四川 地震前兆 动力学分析 台网中心
下载PDF
大震应急产品产出与服务平台建设
5
作者 韩光洁 徐泰然 +3 位作者 戴丹青 刘敬光 邓文泽 席楠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8-222,共15页
地震时空强参数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的需求。作为国家级地震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联合各研究所和试点省局,建设了大震应急产品产出与服务平台。中强震发生后,该平台准实时产出除地震三要素之外的多类地震参... 地震时空强参数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的需求。作为国家级地震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联合各研究所和试点省局,建设了大震应急产品产出与服务平台。中强震发生后,该平台准实时产出除地震三要素之外的多类地震参数和图件,为及时准确评估受灾区域和灾损程度、揭示地震成因和致灾机理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第一时间服务于救援决策和震情会商,显著提升了国家级地震监测中心的应急处置和践行减轻地震灾害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震应急产品 地震矩张量 震源破裂过程 地震烈度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中心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敬光 万永革 +3 位作者 黄志斌 李振月 胡晓辉 李泽潇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77-685,共9页
不同资料和方法给出的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找到1个合适的震源机制解来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方式,通过数学方法得到了与现有震源机制解差别最小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节面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9... 不同资料和方法给出的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找到1个合适的震源机制解来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方式,通过数学方法得到了与现有震源机制解差别最小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节面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94.78°、52.68°和139.16°,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312.44°、58.67°和45.22°,根据本次地震余震分布拟合得到的断层面的走向为312.17°,与中心震源机制的节面Ⅱ走向一致,因而推断节面Ⅱ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之后,利用此次地震之前震源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了震源区的震前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长宁6.0级地震的中心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震前应力场均为逆冲型为主兼走滑分量的类型,震前应力场压轴为NWW-SEE向,中间轴为NNE-SSW向,两轴倾角接近水平,而张轴较陡,表现为逆冲型的应力场。将反演得到的应力场投影到中心震源机制解给出的与余震分布一致的节面上,发现中心震源机制解的滑动角和应力场预测的滑动角差别仅为13.45°,表明此次地震受背景应力场控制而发生在先存的薄弱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6.0级地震 震源机制解 中心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由余震分布确定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 被引量:6
7
作者 胡晓辉 盛书中 +4 位作者 万永革 梁姗姗 李泽潇 刘敬光 柴光斌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6-371,I0001,共7页
基于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经过重定位的4035个余震数据,利用小震确定大震断层面方法,得到该地震的断层面参数,以余震稀疏区为界将余震分为南北两段进行分段拟合,最后判定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面走向151... 基于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经过重定位的4035个余震数据,利用小震确定大震断层面方法,得到该地震的断层面参数,以余震稀疏区为界将余震分为南北两段进行分段拟合,最后判定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面走向151.3°、倾角84.0°,该结果可视为发震断层参数的一级近似;南、北两段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147.4°和88.3°,162.9°和76.8°,南、北两段较大的差异可能是余震稀疏区的成因;结合周边地质构造特征,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虎牙断裂NW向延伸的隐伏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余震 断层面参数 断层分段
下载PDF
基于模态重分析的GFEM模型突风响应计算
8
作者 肖宇 刘景光 +1 位作者 邬旭辉 常亮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33-340,共8页
基于模态重分析技术,提出一种适合全局有限元模型(global finite element model, GFEM)的突风动响应高效计算方法。针对模型局部结构质量或刚度的细微变化,进行增量建模,充分利用现有构型结果,避免了传统分析中重复计算的步骤。对于质... 基于模态重分析技术,提出一种适合全局有限元模型(global finite element model, GFEM)的突风动响应高效计算方法。针对模型局部结构质量或刚度的细微变化,进行增量建模,充分利用现有构型结果,避免了传统分析中重复计算的步骤。对于质量阵的变化,以已有构型模态向量为初始向量,通过迭代分析进行特征值求解,针对刚度阵的微小变化,特别引入Sherman-Morrison-Woodbury公式,实现刚度逆矩阵的增量分析,从而克服了大规模GFEM模型的特征值求解效率低的问题,最终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工程应用的GFEM突风高效动响应分析方法。采用GTA模型进行了突风分析算法的验证,在此基础上,基于某模型机翼,对模态重分析算法在突风动响应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LU分解可避免保存稠密形式的刚度逆矩阵,通过合理的松弛因子和收敛阈值,可有效提升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重分析 全局有限元模型 突风 动响应 Sherman-Morrison-Woodbury公式
下载PDF
2023年土耳其双强震震源机制中心解及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关兆萱 邓淼 +3 位作者 刘敬光 黄少华 冯淦 李枭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3-32,共10页
为理解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双震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剖析双强震的孕育背景和发生条件,根据1976年1月至2022年10月全球CMT目录的震源机制解反演了土耳其双强震震源区及其邻区震前构造应力场,并模拟在其作用下各种形状断层上产生的相... 为理解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双震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剖析双强震的孕育背景和发生条件,根据1976年1月至2022年10月全球CMT目录的震源机制解反演了土耳其双强震震源区及其邻区震前构造应力场,并模拟在其作用下各种形状断层上产生的相对正应力和剪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震前主要处于NNW-SSE向挤压和WWS-EEN向的拉张状态,且以拉张应力为主。这与阿拉伯板块向北运动,推挤安纳托利亚地块和安纳托利亚块体被迫向西逃逸相对应。(2)M_(W)7.8地震的断层破裂几乎沿应力场的最大剪应力平面发生,是在区域走滑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沿应力场最大剪应力平面进行的正常能量释放。M_(W)7.5地震与背景构造应力相差较远,推测为M_(W)7.8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触发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双震 震源机制中心解 剪应力 构造应力场 应力场反演
下载PDF
2022年9月5日泸定M_(S)6.8地震对周围地表和后续地震的影响及与背景应力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少华 万永革 +4 位作者 刘敬光 冯淦 李枭 关兆萱 余海琳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23-33,共11页
为确定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地震的破裂方式及对周围区域的影响,首先收集整理各机构和学者的震源机制解,给出可信的震源机制中心解,然后使用地震破裂模型计算了同震位移场和应变场,以及泸定M_(S)6.8地震对M_(S)5.0地震的库仑破... 为确定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地震的破裂方式及对周围区域的影响,首先收集整理各机构和学者的震源机制解,给出可信的震源机制中心解,然后使用地震破裂模型计算了同震位移场和应变场,以及泸定M_(S)6.8地震对M_(S)5.0地震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其对后续地震的影响。结果显示: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I走向为163.55°,倾角为79.39°,滑动角为-0.11°;节面Ⅱ走向为253.57°,倾角为89.89°,滑动角为-169.39°,是一次走滑型地震。位移场和面应变都呈四象限分布,且位移以水平位移为主,符合走滑型地震产生的位移场特征;M_(S)6.8级地震在10月22日M_(S)5.0地震的破裂面和滑动方向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0.168MPa,表明对后者的发生有触发作用;将当地的应力场投影到M_(S)6.8地震的断层面上,得到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分别为0.772和0.225,表明本次M_(S)6.8地震是在当地应力背景下,应变能积累后的一次正常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中心解 位移场 应变场 应力体系 库仑破裂应力 泸定M_(S)6.8地震
下载PDF
基于差分搜索的高光谱图像解混算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立毅 刘静光 +2 位作者 陈雷 李锵 孙彦慧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177-3180,共4页
针对高光谱图像解混问题进行研究,发现高光谱图像中各个端元的分布不完全独立,不能将盲源分离方法直接应用于高光谱图像解混。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搜索的高光谱图像解混算法。该算法根据高光谱图像丰度非负和丰度和为一特性构造相... 针对高光谱图像解混问题进行研究,发现高光谱图像中各个端元的分布不完全独立,不能将盲源分离方法直接应用于高光谱图像解混。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搜索的高光谱图像解混算法。该算法根据高光谱图像丰度非负和丰度和为一特性构造相应的约束项,与互信息相结合作为目标函数,利用差分搜索算法对该目标函数进行优化求解来实现高光谱图像解混。仿真数据和实际数据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解决高光谱图像解混问题,与已有其他算法相比,能避免陷入局部极值,提高了图像解混的精度,并且针对不含纯像元的高光谱图像具有很好的解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图像解混 差分搜索算法 盲源分离 丰度非负约束 丰度和为一约束 互信息
下载PDF
中国测震台网地震监测能力初步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梁姗姗 邹立晔 +5 位作者 赵博 刘敬光 刘艳琼 姬运达 李旭茂 翟璐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6期68-75,共8页
根据中国测震台网现有台站布局和实际记录的背景噪声波形资料,通过近震震级公式评估测震台网的理论地震监测能力,并与地震测震台网实际地震监测能力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理论与实际地震监测能力基本相符,即中国中部地区可监测震级下限较... 根据中国测震台网现有台站布局和实际记录的背景噪声波形资料,通过近震震级公式评估测震台网的理论地震监测能力,并与地震测震台网实际地震监测能力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理论与实际地震监测能力基本相符,即中国中部地区可监测震级下限较低,台站分布稀疏的青藏高原西部、新疆东南部和内蒙古北部边界地区等可监测震级下限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监测能力 理论地震监测能力 实际地震监测能力 中国测震台网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 6.6地震序列精定位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梁姗姗 徐志国 +2 位作者 杜广宝 刘敬光 张广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年第2期12-16,共5页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地区M 6.6地震及主震后48小时内388次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350个精定位地震数据。结果表明,余震优势展布以北东向较大倾角的铲状结构为特征,长约12 km,以主震为中心两侧对称分布;...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地区M 6.6地震及主震后48小时内388次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350个精定位地震数据。结果表明,余震优势展布以北东向较大倾角的铲状结构为特征,长约12 km,以主震为中心两侧对称分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10 km范围内,但余震震级由10 km左右深度的3—4级向3 km深度之上近地表的2—3级迁移变化;余震分布清晰呈现双层结构,较深层分布在4—10 km深度,而较浅层分布3 km深度之上,2层之间地震分布较少。分析认为,浅层地震可能为本次地震地表破坏较强原因之一。震源深度剖面显示,破裂面向NE倾斜,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临潭—宕昌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主震 余震 双层结构 高倾角 双差定位
下载PDF
基于先验知识的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计划多目标优化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劲光 刘国才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3期265-276,共12页
头颈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计划本质上是目标函数个数大于20、优化变量数大于1000的复杂多目标优化问题,目前没有精确求其Pareto最优解集的有效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有效近似求解方法。首先,根据71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放疗剂量先验知识... 头颈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计划本质上是目标函数个数大于20、优化变量数大于1000的复杂多目标优化问题,目前没有精确求其Pareto最优解集的有效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有效近似求解方法。首先,根据71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放疗剂量先验知识,对各危及器官的线性EUD按相关系数进行R型聚类分析,将所有危及器官聚为3类;其次,将所有属于同类危及器官的线性EUD均值看作目标函数,联合肿瘤靶区的约束条件,构造一个维度较低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最后,通过基于角解的增强夹心算法逼近该低维、局部的Pareto前沿,并通过可视化导航方法快速选出一个调强放疗计划。对比传统的多目标调强放疗计划优化方法,该方法能显著减少目标函数的个数,极大程度地简化Pareto前沿。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将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计划多目标优化模型中的20~21个目标函数减少到6~7个,并能有效确定其近似的Pareto前沿,找到与临床放疗计划质量相当、部分指标甚至更优的放疗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调强放射治疗 多目标优化 Pareto前沿逼近
下载PDF
2020年云南巧家M_(S)5.0地震微震检测及发震构造初步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志国 梁姗姗 +3 位作者 刘敬光 翟璐媛 史健宇 周元泽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0-399,共10页
利用匹配定位方法对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M_(S)5.0地震震后24h震源附近台站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遗漏地震扫描和定位,共识别出327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目录的2.4倍,最小完整震级由最初的M_L1.9降至M_L1.1。随后,依据最新目录计算了震后震... 利用匹配定位方法对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M_(S)5.0地震震后24h震源附近台站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遗漏地震扫描和定位,共识别出327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目录的2.4倍,最小完整震级由最初的M_L1.9降至M_L1.1。随后,依据最新目录计算了震后震源区的b值,并结合余震展布形态,初步分析此次地震发震构造。研究结果显示,余震序列在平面上显示出NNW-SSE优势展布方向,长度约14km,震源优势深度集中在3~15km;深度剖面展示出主震的发震断层面较陡,并且具有向西倾的趋势。综合主震震源机制解、余震展布形态和周边地质构造背景,认为巧家M_(S)5.0地震发震断层可能为NNW-SSE向走滑性质的断裂,与2014年鲁甸MS6.5地震的发震构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配定位方法 微震检测 巧家M_(S)5.0地震 发震构造
下载PDF
民用飞机副翼舱结构振动疲劳寿命预计
16
作者 操瑞志 刘景光 +2 位作者 陈寅 吕原舟 耿立超 《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 2022年第2期52-56,共5页
副翼舱是民用飞机重要部件之一,主要作用为连接副翼并对安装副翼提供支持,将副翼的气动载荷传递到主翼盒上。当受到气动力及其他激励时副翼舱结构产生结构振动响应。副翼舱结构振动疲劳寿命需满足民用飞机适航条款要求,为表明满足适航... 副翼舱是民用飞机重要部件之一,主要作用为连接副翼并对安装副翼提供支持,将副翼的气动载荷传递到主翼盒上。当受到气动力及其他激励时副翼舱结构产生结构振动响应。副翼舱结构振动疲劳寿命需满足民用飞机适航条款要求,为表明满足适航条款符合性,对随机动载荷激励下副翼舱结构进行振动疲劳寿命预计具有重要意义。以民用飞机副翼舱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试飞实测应变数据、金属材料的随机振动S-N曲线和改进声疲劳寿命估算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振动疲劳寿命预计的工程处理方法。通过飞行试验、有限元仿真、数据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副翼舱结构优化前后的振动疲劳寿命预计。副翼舱结构优化前损伤位置预测寿命最低为59飞行小时,符合实际损伤位置寿命情况。副翼舱结构优化后应力水平明显降低,寿命满足要求。结果表明:基于实测数据的副翼舱结构振动疲劳寿命预计方法有效,可作为振动疲劳寿命预计的工程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翼舱 振动疲劳 寿命预计
下载PDF
2019年北京海淀M2.9和怀柔M3.0地震震源参数测定
17
作者 刘敬光 黄志斌 梁姗姗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9期2-6,共5页
本文介绍了2019年4月7日北京海淀M2.9及4月14日北京怀柔M3.0地震的基本参数速报情况,并利用区域台网波形数据,采用全波形反演方法 ISOLA获得了这两次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反演结果显示:M2.9地震的节面Ⅰ走向29°,倾角70°,滑动... 本文介绍了2019年4月7日北京海淀M2.9及4月14日北京怀柔M3.0地震的基本参数速报情况,并利用区域台网波形数据,采用全波形反演方法 ISOLA获得了这两次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反演结果显示:M2.9地震的节面Ⅰ走向29°,倾角70°,滑动角-149°,节面Ⅱ走向288°,倾角61°,滑动角-22°;矩心深度14 km,矩震级MW=3.4。M3.0地震的节面Ⅰ走向93°,倾角84°,滑动角-30°,节面Ⅱ走向186°,倾角60°,滑动角173°;矩心深度16 km,矩震级MW=3.4。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均为走滑型为主的地震,其与震源区域附近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具有相同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参数 全波形反演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应用近场速度记录快速估算川滇地区中强地震强度
18
作者 梁姗姗 梁建宏 +4 位作者 邹立晔 王晓欣 赵博 刘敬光 徐志国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年第3期31-36,共6页
采用Wu等(2004)提出的地震强度测定方法,应用近场速度波形记录,测定地震参数Mew,实现了川滇地区中强地震(MW≥5.7)强度近实时快速测定。Mew是一个与矩震级MW对接的地震参数,与传统的应用振幅测定震级的方法相比,不会存在震级饱和问题,... 采用Wu等(2004)提出的地震强度测定方法,应用近场速度波形记录,测定地震参数Mew,实现了川滇地区中强地震(MW≥5.7)强度近实时快速测定。Mew是一个与矩震级MW对接的地震参数,与传统的应用振幅测定震级的方法相比,不会存在震级饱和问题,与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的矩震级MW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方法解决了应用近场波形资料和矩张量反演方法求取大地震矩震级比较困难的问题,可为区域中强地震速报提供近实时矩震级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地震速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为强震加速度数据的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参数Mew 矩震级MW 地震速报
下载PDF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强震的余震重定位及主震震源机制反演 被引量:44
19
作者 梁姗姗 雷建设 +4 位作者 徐志国 徐锡伟 邹立晔 刘敬光 陈宏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63-2175,共13页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7年8月8日至10月31日期间四川九寨沟MS7.0主震及5200个余震序列进行相对定位,得到4036个重定位地震事件.采用中国区域地震台网观测到的宽频带垂直分向波形数据和W震相反演方法,得到了主震震源机制解.重定位结果...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7年8月8日至10月31日期间四川九寨沟MS7.0主震及5200个余震序列进行相对定位,得到4036个重定位地震事件.采用中国区域地震台网观测到的宽频带垂直分向波形数据和W震相反演方法,得到了主震震源机制解.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序列分别沿NNW和SSE两个方向扩展,展布长度约58km,且这些余震主要集中在22km深度之上.余震分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分区特性,即在主震NNW方向约5km处存在明显的西北和东南两区余震活动分界线;西北区的余震由深至浅具有较好连续性,而东南区却在约10km深度处存在不连续性.余震分布的这种分区特征,说明九寨沟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结构存在强烈的不均匀性.余震分布与主震破裂特征的一致性,证实了我们定位结果的可靠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展示出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46°/83.7°/-177°,而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55.7°/87.1°/-6.3°,最佳质心深度为15.5km,矩震级MW为6.5.根据余震分布较为垂直和主震震源机制解两节面的倾角均在80°以上,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推测此次九寨沟地震为与节面II参数相近的一次高角度的左旋走滑型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余震序列 双差定位 W震相 震源机制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的地震监测及其发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邹立晔 梁姗姗 +3 位作者 刘敬光 陈宏峰 徐志国 何少林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64,共6页
进入"互联网+"时代,地震监测工作无疑是互联网技术的受益者。本文以互联网为视角,从中国地震台网建设、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技术系统及地震数据的产出、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对中国地震监测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了在互联网的深刻... 进入"互联网+"时代,地震监测工作无疑是互联网技术的受益者。本文以互联网为视角,从中国地震台网建设、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技术系统及地震数据的产出、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对中国地震监测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了在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下,地震监测领域逐渐呈现出B/S软件模式的普遍化、监测体系结构的去中心化和数据管理的双向化等趋势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地震监测 国家地震台网中心 数据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