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平洋板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板块重建 被引量:63
1
作者 李三忠 曹现志 +12 位作者 王光增 刘博 李玺瑶 索艳慧 姜兆霞 郭玲莉 周洁 王鹏程 朱俊江 汪刚 赵淑娟 刘永江 张国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642-677,共36页
太平洋板块是一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块,但其起源机制、结构构造、构造演化等始终不清楚。太平洋板块内部的复杂性更是未受到重视,其内部的大火成岩省、海山链、微洋块、微陆块及其下部更深层地幔的微幔块都非常发育,... 太平洋板块是一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块,但其起源机制、结构构造、构造演化等始终不清楚。太平洋板块内部的复杂性更是未受到重视,其内部的大火成岩省、海山链、微洋块、微陆块及其下部更深层地幔的微幔块都非常发育,这些复杂板内或板下构造代表的地球动力学含义亟待解决。文章基于最新的板块重建结果,试图分析其运动学过程,揭示太平洋板块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块起源于RRR三节点,但不是一个纯粹的完整大洋板块,其增生演化过程经历了非威尔逊旋回模式,其板缘经历了一些外来微陆块或微洋块的并入,其内部也因各种原因出现了一些新生微洋块,总体表现为一个碎片化的镶嵌式板内格局。太平洋板块记录了与邻区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构造事件,大约55Ma左右开始俯冲到东亚陆缘,导致东亚陆缘短暂的北西—南东向伸展,随后受印度—欧亚碰撞动力系统和太平洋俯冲动力系统联合控制,总体处于右行右阶的拉分背景,形成了一系列盆地群,俯冲后撤等逐渐形成了双俯冲系统。太平洋板块还记录了深浅部耦合过程,下地幔中的太平洋LLSVP通过遥相关对上部岩石圈微板块、大火成岩省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火山链或热点揭示板块运动同时,也反映深浅部物质交换过程,海山群也揭示太平洋板块之下软流圈并非单一对流胞,其对流格局的多样性尚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板块 地幔柱 微板块 洋陆过渡带 多圈层相互作用 洋底动力学 中-新生代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脱氮污泥菌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42
2
作者 彭永臻 钱雯婷 +4 位作者 王琦 李夕耀 张琼 吴蕾 马斌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5-102,共8页
为了探求活性污泥系统中含有的复杂微生物群落对污水处理厂污水中污染物去除的重要作用,通过对Illumina Hi Seq 4000平台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探究了污水处理厂中生物脱氮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功能菌种以及主要的代谢途径.在K... 为了探求活性污泥系统中含有的复杂微生物群落对污水处理厂污水中污染物去除的重要作用,通过对Illumina Hi Seq 4000平台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探究了污水处理厂中生物脱氮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功能菌种以及主要的代谢途径.在KEEG和COG数据库水平上进行生物分类和功能注释.生物检测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种是: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各个菌的丰度分别占到测序细菌的53. 6%、25. 3%、5. 86%、2. 43%、1. 71%、1. 46%. Nitrosomonas、Nitrospira和Thauera菌是检测到的典型的AOB、NOB和反硝化菌,分别占到5. 82%、2. 26%、4. 30%,表明该生物系统具有良好的脱氮性能.同时,对氮循环过程中的各种主要的酶进行了阐述,量化分析了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涉及的功能基因(amo:1 966 hits,hao:1 000hits,nar G:8 204 hits,nap A:1 828 hits,nirk:1 854 hits,nor B:2 538 hits,nos Z:5 158 hits),同时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的功能基因数量为8 204 hits.本研究对生物脱氮系统中的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做了综合的阐述,可为优化系统中营养物的去除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测序 微生物菌群结构 生物脱氮性能 菌群多样性 代谢途径
下载PDF
微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洋内与陆缘微地块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6 位作者 刘博 刘永江 李玺瑶 赵淑娟 朱俊江 王光增 张国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4-355,共32页
任何板块都存在一个由小长大的过程。微地块(微板块)有时是大板块的前身,微地块的起源、生长、夭折、消亡和残留过程对研究板块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据其组成,微地块可划分为微陆块、微洋块、微幔块。本文以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的微... 任何板块都存在一个由小长大的过程。微地块(微板块)有时是大板块的前身,微地块的起源、生长、夭折、消亡和残留过程对研究板块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据其组成,微地块可划分为微陆块、微洋块、微幔块。本文以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的微地块为例,系统总结了洋脊增生系统、俯冲消减系统、深海板内系统、伸展裂解系统、碰撞造山系统5种构造环境下的微地块特征,并据此首次进行了成因分类,提出拆离微地块、裂生微地块、转换微地块、延生微地块、跃生微地块、残生微地块、增生微地块、碰生微地块和拆沉微幔块9种类型。对不同类型微地块边界进行了系统界定,并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讨论。这些微地块边界类型,包括活动的或死亡的拆离断层、俯冲带、洋中脊、转换断层、破碎带、切割岩石圈的断裂、假断层、洋内汇聚带、叠接扩张中心、非叠接扩张中心、洋脊断错等,其成因的关键研究在于对三节点稳定性进行分析。洋内或洋缘微地块研究,不仅为开展深海大洋精细化构造分析和板块重建工作提供参考,而且对解释大陆内部一些微地块成因具有启发性,可丰富大陆造山带、陆内、板内、幔内和陆缘构造的研究内容,使得造山带演化、板内变形和地幔过程研究更为精细化,甚至推广到早前寒武纪的前板块构造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块 微板块 板内 陆缘 洋中脊 俯冲带 前寒武纪
下载PDF
室内高通量种质资源表型平台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5
4
作者 何勇 李禧尧 +4 位作者 杨国峰 俞泽宇 杨宁远 冯旭萍 许丽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27-141,共15页
种质资源是作物育种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精确高通量获取作物表型信息是进行种质资源评估的重要途径。基于表型数据获取、解析与管理技术的室内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具备环境精确调控、成像自动无损、效率显著提升等特点,为种质资源评估提... 种质资源是作物育种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精确高通量获取作物表型信息是进行种质资源评估的重要途径。基于表型数据获取、解析与管理技术的室内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具备环境精确调控、成像自动无损、效率显著提升等特点,为种质资源评估提供了高效、集成且规模化的解决方案,对作物育种改良、种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该研究主要阐述了四类室内高通量种质资源表型平台的研究现状,对目前室内植物表型数据解析及管理技术进行介绍与分析,并总结了室内高通量表型平台与数据解析管理方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对未来种质资源表型评估研究方向与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植物表型研究提供指导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植物表型 室内表型平台 表型数据解析与管理 高通量 种质资源评估
下载PDF
无人机遥感监测作物病虫害胁迫方法与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杨国峰 何勇 +3 位作者 冯旭萍 李禧尧 张金诺 俞泽宇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2年第1期1-16,共16页
病虫害是作物生产面临的主要胁迫之一。近年来,随着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农业遥感因其图像空间分辨率高、数据获取时效性强和成本低等特点,在作物病虫害胁迫监测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利用无人机遥感监测作物病... 病虫害是作物生产面临的主要胁迫之一。近年来,随着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农业遥感因其图像空间分辨率高、数据获取时效性强和成本低等特点,在作物病虫害胁迫监测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利用无人机遥感监测作物病虫害胁迫的相关背景;其次对目前无人机遥感监测作物病虫害胁迫中的常用方法进行了概述,主要探讨无人机遥感监测作物病虫害胁迫的数据获取方式和数据处理方法;之后从可见光成像遥感、多光谱成像遥感、高光谱成像遥感、热红外成像遥感、激光雷达成像遥感和多遥感融合与对比六个方面重点综述了近期国内外无人机遥感监测作物病虫害胁迫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无人机遥感监测作物病虫害胁迫研究与应用中尚未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为把握无人机遥感监测作物病虫害胁迫研究热点、应用瓶颈、发展趋势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期助力中国无人机遥感监测作物病虫害胁迫更加标准化、信息化、精准化和智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遥感监测 病虫害胁迫 数据获取 数据处理 深度学习 多遥感融合
下载PDF
活性污泥长期好氧饥饿下的微生物种群结构演化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文龙 刘超 +2 位作者 沈琛 李夕耀 彭永臻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0-27,共8页
为考察好氧饥饿环境对活性污泥硝化及除磷性能的影响,研究活性污泥在长期好氧饥饿条件下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以具有良好硝化和除磷性能的活性污泥为实验对象,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分别考察活性污泥好氧饥饿处理3,7,14和30d后的... 为考察好氧饥饿环境对活性污泥硝化及除磷性能的影响,研究活性污泥在长期好氧饥饿条件下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以具有良好硝化和除磷性能的活性污泥为实验对象,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分别考察活性污泥好氧饥饿处理3,7,14和30d后的微生物种群结构特性及差异.结果表明:好氧饥饿时间越长,活性污泥硝化及除磷性能所受的影响越大,污泥的种群结构变化越明显.硝化菌和除磷菌等相关功能细菌在短期(7d)好氧饥饿过程中,可分别利用细菌衰亡裂解释放的氨氮和胞内储能物质进行细胞维持,确保系统硝化及除磷性能的恢复,同时恢复期氨氧化菌快于亚硝酸氧化菌的活性恢复速率促进了系统由全程硝化向短程硝化的转变;而随着好氧饥饿时间的延长,功能细菌的种群丰度均逐渐减少.此外,活性污泥微生物种群结构在30d好氧饥饿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既有优势种群(如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等)的逐步消亡,又有适应好氧饥饿环境的菌种(如Firmicutes)增强成为新的优势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好氧饥饿 衰减 恢复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板块驱动力:问题本源与本质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三忠 王光增 +7 位作者 索艳慧 李玺瑶 戴黎明 刘一鸣 周洁 郭玲莉 刘永江 张国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5-643,共39页
本文回顾了板块构造理论之前和之后关于地球驱动力问题的发展历程,从近3000年人类由表及里认识地球的历史讨论中,可以发现人们认知这个问题的历史转变和外在干扰,并从唯物论?唯心论和固定论?活动论两条主线,梳理理解板块驱动力的问题本... 本文回顾了板块构造理论之前和之后关于地球驱动力问题的发展历程,从近3000年人类由表及里认识地球的历史讨论中,可以发现人们认知这个问题的历史转变和外在干扰,并从唯物论?唯心论和固定论?活动论两条主线,梳理理解板块驱动力的问题本源和本质。当人们追究板块构造起源到前板块体制下的早期地球时,板块驱动力问题变成了对全时整体地球动力学问题的讨论,实质是对地球上块体变形和变位根本动因的追寻。随着视野逐渐开阔,人们必然回溯到最早期开尔文提出的热驱动,并通过对比太阳系其他行星,试图回答“为什么太阳系中唯独地球具有板块构造”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地球变形和变位的一切根源和本质在于热的时空不均一性和不同阶段地球的热状态和热结构,然而,热驱动是重力作用衍生的次级机制。地球构造圈形变机制实际上在不断演变,重力驱动力的表现型式也在不断演变,具体地区和不同时空尺度又有所不同,因而就区域构造解析而言,驱动力是多起源的。最后,本文将板块驱动力问题拓展到地球系统动力学问题探讨,并就方法论、认知论做了简要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力 板块 板内 地幔对流 地幔柱 俯冲带 前寒武纪
下载PDF
多期走滑拉分盆地的沉积响应: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马晓倩 刘军 +8 位作者 朱定伟 李三忠 李颖薇 索艳慧 周洁 李玺瑶 王光增 王鹏程 刘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4-78,共15页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太平洋和新特提斯两大构造域之间,其形成与演化受到多期多向构造叠加作用,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的重要构造单元。自新生代早期珠琼运动以来,由于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俯冲在珠江口盆地形成两期强烈的走滑拉分作用,...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太平洋和新特提斯两大构造域之间,其形成与演化受到多期多向构造叠加作用,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的重要构造单元。自新生代早期珠琼运动以来,由于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俯冲在珠江口盆地形成两期强烈的走滑拉分作用,从而导致早期弥散状地堑与后两期拉分盆地的三层盆地叠合现象。本文在综合珠江口盆地的地质、构造物理和数值模拟、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珠江口盆地区域沉积作用对构造的响应过程;并基于其内部次级构造单元阳江东凹的地震剖面资料解剖,进一步检验珠江口盆地地堑式伸展、两期走滑拉分作用对沉积盆地的沉积相空间展布、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珠琼运动一幕(~47.8 Ma)伴生的NE向走滑运动控制盆地发育规模较小的辫状三角洲沉积,珠琼运动二幕(~38Ma)伴生的NWW向走滑运动控制三角洲轴向并导致三角洲沉积范围扩大,白云运动(~23 Ma)时期的沉积展布不受NE向走滑断层控制、但三角洲轴向仍与NW-NWW向断裂体系相关;在上述多期构造运动过程中,盆地沉积沉降中心往南迁移,逐渐奠定了三角洲沉积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珠江口盆地 阳江东凹 走滑拉分 沉积响应
下载PDF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建设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夕耀 王淑莹 +1 位作者 曾薇 彭永臻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7年第23期27-29,共3页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高质量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设以实验教学、企业实习、工程设计、科研创新的综合训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施中,保持污染控制工程应用的传统,突出环境工程学科实践教学特色,切...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高质量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设以实验教学、企业实习、工程设计、科研创新的综合训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施中,保持污染控制工程应用的传统,突出环境工程学科实践教学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一些基本技能,使得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能力、科研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并且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工程型、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实践课程体系 环境工程 特色定位
下载PDF
改良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分柱固定治疗Rüedi-Allg?werⅡ型、Ⅲ型Pilon骨折 被引量:11
10
作者 冯彦江 李西要 +3 位作者 赵栋 程真真 王振 吴一梦 《中医正骨》 2019年第8期64-69,80,共7页
目的:观察改良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分柱固定治疗Rüedi-AllgowerⅡ型、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改良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分柱固定治疗Rüedi-AllgowerⅡ型、Ⅲ型Pilon骨折... 目的:观察改良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分柱固定治疗Rüedi-AllgowerⅡ型、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改良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分柱固定治疗Rüedi-AllgowerⅡ型、Ⅲ型Pilon骨折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0~65岁,中位数43岁;Rüedi-AllgowerⅡ型15例,Rüedi-AllgowerⅢ型8例;闭合性骨折17例,开放性骨折6例,其中开放性骨折软组织损伤均为Gustilo-AndersonⅠ型和Ⅱ型。均合并胫骨远端四柱骨折。采用Buewell-Charnley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价综合疗效,并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36个月,中位数15个月。解剖复位16例,复位可7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1~25周,中位数15周。末次随访时,本组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为(82.4±11.5)分,优11例、良9例、可3例。2例前内侧切口出现浅表感染,给予扩创、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后感染得到控制;1例出现胫后神经激惹症状,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3例出现屈[足母]长肌挛缩,其中2例经康复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行屈[足母]长肌延长术后恢复正常;均未出现内固定失效、深层软组织感染、骨髓炎、神经血管损伤、骨不连及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改良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分柱固定治疗Rüedi-AllgowerⅡ型、Ⅲ型Pilon骨折,骨折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PILON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华南洋陆过渡带构造演化: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过程与机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15 位作者 周洁 王光增 李玺瑶 姜兆霞 刘金平 刘丽军 刘永江 占华旺 姜素华 程昊皞 王鹏程 朱俊江 戴黎明 董昊 刘琳 郭晓玉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3-704,共22页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大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南段的关键核心段落,曾处于特提斯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是印度洋构造动力系统与太平洋构造动力系统波及的共同地区。然而,以往研究和勘探程度较低,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交接...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大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南段的关键核心段落,曾处于特提斯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是印度洋构造动力系统与太平洋构造动力系统波及的共同地区。然而,以往研究和勘探程度较低,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区域的大地构造背景、过程、机制始终不够明确。基于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剖面,不仅关注该区新生代盆地结构构造,以服务该区油气精准勘探,并且试图以此解剖、揭示该区中生代基底结构特征,进而探索新生代南海海盆打开、扩张、停滞到消亡过程的前生今世。对珠江口盆地地震剖面解析和华南陆缘野外构造研究表明: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先后经历了中生代印支期碰撞造山、燕山早期增生造山、燕山晚期压扭造山三个过程;随后进入新生代,又经历了早期北东东—南西西走向正断层主控下的弥散性裂解成盆、中期北东—北北东走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右行走滑拉分成盆、晚期北西—北西西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左行走滑拉分成盆三期伸展构造叠加。总体上,该区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古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及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东亚洋陆过渡带的构造转换折射出地球深浅部动力系统驱动“东亚大汇聚”的长期机制,即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太平洋LLSVP和非洲LLSVP的深部动力系统(统称为海底“三极”)的重要性,其中,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过渡带 古特提斯洋 新特提斯洋 古太平洋 太平洋 造山 伸展
下载PDF
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割台结构设计及模态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唐忠 王红达 +3 位作者 李禧尧 陈新达 吴彪 李耀明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30,共6页
水稻联合收割机割台是收获作业的主要工作部件,割台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收获质量。针对收割机在作业时,割台部件普遍存在振动强烈、无故障工作时间短及性能不稳定等问题,通过Pro/E设计并建立了水稻联合收割机割台的三维模型,并利用ANSY... 水稻联合收割机割台是收获作业的主要工作部件,割台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收获质量。针对收割机在作业时,割台部件普遍存在振动强烈、无故障工作时间短及性能不稳定等问题,通过Pro/E设计并建立了水稻联合收割机割台的三维模型,并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割台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分别求解得到了割台部件前8阶模态振型及其固有频率,并通过分析割台结构的模态与振动的内在联系,得到最大振动区及割台部件之间振动关系。通过研究,可为现有水稻联合收割机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收割机 割台结构 结构设计 模态分析
下载PDF
后内侧改良L形切口治疗复杂后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13
作者 冯彦江 曹向阳 +6 位作者 俞光荣 杨生民 李西要 明晓锋 王振 赵栋 王甜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1期48-53,共6页
背景:在后pilon骨折中,对于后内侧骨折块移位明显,累及内踝前丘或完全内踝骨折,或存在Die-punch骨块的复杂骨折,传统体位及手术入路常存在骨折显露不充分及复位困难等问题。目的:探讨俯卧位下后内侧改良L形切口治疗复杂后pilon骨折的手... 背景:在后pilon骨折中,对于后内侧骨折块移位明显,累及内踝前丘或完全内踝骨折,或存在Die-punch骨块的复杂骨折,传统体位及手术入路常存在骨折显露不充分及复位困难等问题。目的:探讨俯卧位下后内侧改良L形切口治疗复杂后pilon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复杂后pilon骨折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23~66岁,平均(49.2±12.1)岁。合并Die-punch骨块9例,累及内踝后丘部骨折5例,累及内踝前丘骨折8例,完全内踝骨折4例。均采用俯卧位下后内侧改良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通过踝关节X线、CT扫描评估骨折复位情况,随访评估患肢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VAS评分及伸膝状态下踝关节活动度(ROM)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7例患者随访12~25个月,平均(15.6±3.5)个月;手术时间110~190 min,平均(162.4±21.8)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29.7±48.3)ml;骨折愈合时间(11~18周),平均(14.1±1.9)周。术后踝关节X线、CT扫描示:14例解剖复位,2例后外侧关节面移位1~2 mm,1例后内侧关节面移位约1 mm;1例术后17个月下地行走时踝周仍有肿胀伴有轻度背伸跖屈受限;1例术后12个月下地行走时踝管处有不适感,尔后症状逐渐消失;1例出现距骨骨软骨损伤;1例出现轻度屈长肌挛缩,其余患者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平均(89.1±7.5)分,其中优1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4%。VAS评分平均(1.5±1.3)分;踝关节ROM:跖曲平均(35.6±9.5)°,背伸平均(12.8±6.1)°。结论:俯卧位下后内侧改良L形切口能够较好地显露胫骨远端后侧及后内侧骨块,解剖复位率高,接骨板支撑固定牢靠,切口安全,软组织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 后Pilon骨折 改良L形切口 手术入路
下载PDF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洋 赵越 +6 位作者 李茜瑶 朱文通 马永忠 索罗丹 王全意 庞星火 黎新宇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1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2020年1月至4月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收集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管理系统中密切接触者的人口学特征、暴露特征以及医学隔离观察等信息,... 目的:分析北京市2020年1月至4月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收集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管理系统中密切接触者的人口学特征、暴露特征以及医学隔离观察等信息,描述其转归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估算不同特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截至2020年4月30日,北京市累计对4151例本市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了医学隔离观察,其中期满解除3937例,确诊200例,无症状感染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总感染率为5.16%(214/4151)。医学隔离观察期间出现症状(OR=14.626,95%CI:9.873~21.668)、暴露类型为同住(OR=10.695,95%CI:4.810~23.780)或同餐(OR=6.968,95%CI:2.633~18.440)、医学隔离观察方式为居家(OR=3.949,95%CI:2.346~6.647)、住院隔离(OR=38.567,95%CI:21.570~68.957)者发生感染的风险较高。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高,需严格实施集中医学隔离观察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密切接触者 感染率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2016-2019年北京市老年人群梅毒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敏 李茜瑶 +1 位作者 陈强 卢红艳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40-1142,共3页
目的了解2016-2019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人群梅毒流行病学特点,为制订该人群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北京市2016-2019年梅毒报告数据,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6-2019年北京市老年人群梅毒... 目的了解2016-2019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人群梅毒流行病学特点,为制订该人群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北京市2016-2019年梅毒报告数据,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6-2019年北京市老年人群梅毒报告病例数依次为1378例、1426例、1526例、1604例,年均增长率为5.19%。老年人群梅毒病例数在全部梅毒病例中的构成比由2016年的26.94%增加到2019年的30.26%。一期和二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从2016年的4.05/10万增加到2019年的4.21/10万。隐性梅毒病例所占构成比依次为90.13%、89.27%、90.89%和89.71%。各年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60~64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最多,70~74岁组一期和二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增幅最大(26.93%)。结论2016-2019年北京市老年人群梅毒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在全市梅毒病例中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隐性梅毒所占比例高。要重视老年人的性健康,根据其流行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流行病学 老年人 特征
原文传递
反硝化聚磷菌的培养富集及处理生活污水的稳定运行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琦 赵骥 +3 位作者 但琼鹏 李夕耀 张琼 彭永臻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828-4834,共7页
在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中,以C/P比大于50的实际生活污水为进水,成功驯化富集聚磷菌,平均厌氧释磷量为15 mg·L^-1,出水PO4^3--P浓度稳定小于0.5 mg·L^-1。在系统运行的第74 d调整... 在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中,以C/P比大于50的实际生活污水为进水,成功驯化富集聚磷菌,平均厌氧释磷量为15 mg·L^-1,出水PO4^3--P浓度稳定小于0.5 mg·L^-1。在系统运行的第74 d调整运行模式为厌氧-缺氧-好氧,在缺氧开始时短期投加NO3^--N配水以驯化培养反硝化聚磷菌。保持系统内NO3^--N浓度不变,在进水COD浓度为250 mg·L^-1时,反硝化除磷效果最佳,平均反硝化除磷量占除磷量的比为87.1%。不同pH下反硝化除磷速率的小试证明,在pH=7.0时得到最大的比吸磷速率2.1 mg P·(g VSS·h)^-1。此时调整NO3--N进水为另一个全程硝化反应器的出水,并加大排水比增加缺氧初的进水量使得反应器内缺氧时的pH接近7.0,与未改变pH时对比表明前者在缺氧段反硝化除磷速率加快。反应器共运行160 d,稳定完成COD的去除与反硝化除磷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聚磷菌 厌氧 缺氧 曝气 富集
下载PDF
鲁西地块新生代断裂体系活动性与深部动力机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少俊 李三忠 +5 位作者 李玺瑶 索艳慧 王鹏程 王倩 张剑 周在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134,共12页
根据野外观察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新生代时期鲁西地块的深、浅部构造特征、地震活动性以及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鲁西地块新生代浅表主体断裂构造格局为NW—NWW走向断裂构成的多米诺式组合,震源机制解和野外观测揭示,其... 根据野外观察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新生代时期鲁西地块的深、浅部构造特征、地震活动性以及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鲁西地块新生代浅表主体断裂构造格局为NW—NWW走向断裂构成的多米诺式组合,震源机制解和野外观测揭示,其具有左旋走滑性质,并与NE向断裂共同控制了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发育。地球物理资料揭示,鲁西地块深部15~20km处存在一条缓倾滑脱带和大规模低速异常体,浅表多米诺式断裂体系归并到该滑脱带,表现为深浅部构造的脱耦性,深部高低速异常体的过渡区域控制发育了鲁西地区两条NW向中强地震带。动力学成因上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导致地壳减薄、地幔上涌并在地幔楔中发生小尺度对流有关,并造成了鲁西地块的隆起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体系 地震活动 动力机制 鲁西地块 新生代
下载PDF
华南东部陆缘新生代隆升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新毓 索艳慧 +5 位作者 李三忠 曹现志 李玺瑶 周洁 王鹏程 金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03-1820,共18页
华南陆缘在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千米量级的上覆盖层剥蚀和山脉隆升;同时,其东侧的东海陆架盆地经历多次构造应力场的反转并发育多期反转构造。东海陆架盆地内的构造反转与华南陆缘隆升的发生时间和触发机制是否一致有待研究。为此,本文对... 华南陆缘在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千米量级的上覆盖层剥蚀和山脉隆升;同时,其东侧的东海陆架盆地经历多次构造应力场的反转并发育多期反转构造。东海陆架盆地内的构造反转与华南陆缘隆升的发生时间和触发机制是否一致有待研究。为此,本文对浙江地区的岩石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热演化史反演分析其隆升历史,并通过地震剖面分析东海陆架盆地的反转时间及其反转所导致的地层剥蚀量;最后,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并研究其动力学机制。结果发现,华南东部陆缘地区至少存在晚始新世(34.5~33.5Ma)、中中新世(16~11.5Ma)、上新世以来(5~0Ma)三期明显的快速隆升事件,三期隆升导致的地层剥蚀量分别为227m、593m和865m;东海陆架盆地经历了古新世末-始新世初(~56Ma)、始新世末-渐新世初(~32Ma)和晚中新世(~10Ma)三期构造反转,三期反转导致的局部地层最大剥蚀量分别可达1200m、1300m和2000m。在时间上,东海陆架盆地的始新世末-渐新世初(~32Ma)和晚中新世(~10Ma)的构造反转分别滞后于浙江的晚始新世(34.5~33.5Ma)和中中新世(16~11.5Ma)的隆升时间,说明这两期挤压-剥蚀事件分别具有自西向东的迁移性,即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可能是导致该迁移特征的原因;在强度上,东海陆架盆地的反转剥蚀量大于浙江境内的地层隆升量、挤压强度东强西弱,中新世晚期菲律宾海板块向西俯冲导致冲绳海槽弧后伸展产生向西的挤压力、这种挤压应力向陆内传递且强度变弱可能是导致该特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东部陆缘 东海陆架盆地 新生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 反转构造
下载PDF
部分切断下胫腓后韧带浅层辅助复位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合并Die-punch骨块的后踝骨折 被引量:8
19
作者 冯彦江 杨生民 +4 位作者 李西要 俞光荣 王振 王甜 赵栋 《中医正骨》 2020年第8期65-68,71,共5页
目的:探讨部分切断下胫腓后韧带浅层辅助复位治疗旋后外旋(supination-external rotation,SER)型踝关节骨折中合并Die-punch骨块的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采用部分切断下胫腓后韧带浅层辅助复位治疗SE... 目的:探讨部分切断下胫腓后韧带浅层辅助复位治疗旋后外旋(supination-external rotation,SER)型踝关节骨折中合并Die-punch骨块的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采用部分切断下胫腓后韧带浅层辅助复位治疗SER型踝关节骨折中合并Die-punch骨块的后踝骨折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3~67岁,中位数42岁。踝关节骨折根据Lauge-Hansen分型划分,SER型Ⅲ度3例、Ⅳ度17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均累及胫骨腓切迹;合并内侧韧带断裂3例、内踝骨折14例,均合并外踝骨折;均未累及内踝后丘,均不合并严重多发伤、内科疾病及精神疾病。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36个月,中位数16.5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14~16 d拆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中位数12周。2例关节面移位约1 mm,其余均解剖复位。1例出现■长屈肌挛缩,经康复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出现外踝螺钉激惹症状,术后13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久行后踝关节周围肿胀并伴有轻度不适感,未行特殊处理。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创伤性关节炎、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92.8±5.12)分,优17例、良3例。结论:采用部分切断下胫腓后韧带浅层辅助复位治疗SER型踝关节骨折中合并Die-punch骨块的后踝骨折,能够充分显露Die-punch骨块,骨折复位、愈合好,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关节内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胫腓后韧带 旋后外旋型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裂陷期沉积环境及其构造控制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悦 彭光荣 +9 位作者 朱定伟 索艳慧 占华旺 刘泽 李玺瑶 周洁 王光增 刘博 郭玲莉 李三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9-89,共11页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形成于古近纪裂陷期,广泛发育烃源岩的富存层段——文昌组、恩平组,具有陆相断陷盆地沉积以及构造控制下多幕演化的特征。沉积环境演变以及构造-沉积的耦合作用是陆相断陷盆地的重要研究方向,认识其动态过程可为烃源...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形成于古近纪裂陷期,广泛发育烃源岩的富存层段——文昌组、恩平组,具有陆相断陷盆地沉积以及构造控制下多幕演化的特征。沉积环境演变以及构造-沉积的耦合作用是陆相断陷盆地的重要研究方向,认识其动态过程可为烃源岩识别和油气评价建立基础。本文从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入手,通过地震反射特征和井震联合分析,划分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识别出文昌组、恩平组的地震相类型。根据地震相类型和岩性资料,认为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发育7种沉积相,洼陷中心发育半深湖相、滨浅湖相、湖底扇相,洼陷边缘在不同时期因构造、物源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发育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近岸水下扇相、滩坝相,构成完整的沉积体系。沉积期间,构造活动尤其是控洼断裂的活动对沉积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体分为初始裂陷阶段、强烈裂陷阶段、裂陷萎缩阶段三个阶段的演化,由此,阳江东凹为该三个阶段演化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文昌组 恩平组 地震相 沉积环境 控洼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