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4篇文章
< 1 2 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村宅基地闲置程度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93
1
作者 李婷婷 龙花楼 王艳飞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4-71,共8页
研究目的:基于全国典型村庄调研,分析不同地区农村宅基地闲置程度和成因,为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和乡村振兴提供建议。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调研村庄宅基地闲置现象普遍,2018年闲置程度平均为10.7%。(2)各地村... 研究目的:基于全国典型村庄调研,分析不同地区农村宅基地闲置程度和成因,为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和乡村振兴提供建议。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调研村庄宅基地闲置现象普遍,2018年闲置程度平均为10.7%。(2)各地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差异明显。分区域看,东部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最高,中部村庄最低;分城乡区位看,村庄离城市距离越远,宅基地闲置程度越高;分地形看,平原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最高;分是否为贫困村庄看,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随村庄贫困程度的加深而升高。(3)宅基地闲置是乡村人口结构变化与宅基地利用失衡的结果。长期外出务工、城镇有住房、“一户多宅”、宅基地损毁引起宅基地闲置的成因占比依次下降。(4)农村宅基地闲置受乡村地域内外宏微观因素综合影响,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引起的就业非农化、人口市民化是宅基地闲置的直接动因,现行城乡二元制度和宅基地管理制度是宅基地闲置的根本原因。研究结论: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需要因地制宜推动闲置宅基地整治利用、健全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创新城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 宅基地闲置 成因构成 作用机理 村庄调研
下载PDF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及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7
2
作者 罗晶 李婷婷 +5 位作者 王倩 付晓飞 秦海霞 侯瑞杰 秦瑞英 王世进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427-430,435,共5页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同时行TCT、HPV检测及阴道镜检查的459例疑似宫颈病变...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同时行TCT、HPV检测及阴道镜检查的459例疑似宫颈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分析TCT、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结果459例疑似宫颈病变患者经宫颈活体组织检查确诊为宫颈病变者157例,其中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59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80例、宫颈癌18例。459例疑似宫颈病变患者中,TCT筛查阳性292例(阳性率63.62%),HPV筛查阳性342例(阳性率74.51%),TCT和HPV联合筛查阳性456例(阳性率99.35%)。TCT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准确度分别为63.69%(100/157)、36.42%(110/302)、34.25%(100/292)、65.87%(110/167)、63.58%(192/302)、36.31%(57/157)、47.93%(220/459);HPV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准确度分别为89.17%(140/157)、33.11%(100/302)、40.94%(140/342)、85.47%(100/117)、66.89%(202/302)、10.83%(17/157)、52.29%(240/459);TCT和HPV联合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准确度分别为98.73%(155/157)、0.33%(1/302)、33.99%(155/456)、33.33%(1/3)、99.67%(301/302)、1.27%(2/157)、33.99%(156/459)。HPV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诊断中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高于TCT检测,假阴性率低于TCT(P<0.05);TCT与HPV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诊断中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T和HPV联合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诊断中的灵敏度、假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人乳头状瘤病毒 阴道镜检查 宫颈癌前病变 宫颈癌 筛查
下载PDF
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异质性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85
3
作者 逯进 李婷婷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97,128,共13页
文章在核算各省2000~2018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引入有限混合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影响,且存在显著的省际差... 文章在核算各省2000~2018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引入有限混合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影响,且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2)根据影响的差异性特征,可将所有省份划分为"领先型""追赶型"和"落后型"3种模式。"领先型"模式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高,其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也最大,另两种模式依次递减。"领先型"模式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后,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落后型"模式劳动力数量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后,反而会阻滞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3)2000~2018年近一半的省份从"追赶型"和"落后型"转变为"领先型",人力资本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促使这些省份发生模式转换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创新
原文传递
大食物观下中国饲料粮供给安全问题研究 被引量:62
4
作者 刘长全 韩磊 +2 位作者 李婷婷 王术坤 罗千峰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57,共25页
本文研究了中国饲料粮供给安全面临的形势和主要挑战,分析了粮饲结构调整对破解农业结构矛盾、保障大食物供给总体安全的作用,提出了大食物观视角下保障饲料粮供给安全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表明:在“口粮过剩与饲料粮短缺并存”情况下,对... 本文研究了中国饲料粮供给安全面临的形势和主要挑战,分析了粮饲结构调整对破解农业结构矛盾、保障大食物供给总体安全的作用,提出了大食物观视角下保障饲料粮供给安全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表明:在“口粮过剩与饲料粮短缺并存”情况下,对口粮自给率标准与形势的认识误区导致了粮饲结构错配问题的深化和累积;饲料粮生产面临资源潜力开发水平低与空间错配问题,包括“高潜低用,低潜超用”问题和更突出的实际优势品种与潜在优势品种偏离问题;饲料粮的科技投入与科技支撑更加不足;饲料粮的对外依赖面临更大脆弱性,体现为进口对国际市场供给能力和对少数来源地的依赖度更高。模拟分析显示,在不影响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粮饲结构调整能够降低食物供给总体对外依赖度,提高饲料粮自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食物观 饲料粮 供给安全 自给率 结构错配
原文传递
林分密度对新津文峰山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61
5
作者 张柳桦 齐锦秋 +4 位作者 李婷婷 鱼舜尧 张潇月 张荣 郝建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709-5717,共9页
以四川省新津文峰山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用典型抽样法探究5种林分密度(A:1000株/hm^2;B:1125株/hm2;C:1250株/hm^2;D:1375株/hm^2;E:1500株/hm^2)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及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 以四川省新津文峰山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用典型抽样法探究5种林分密度(A:1000株/hm^2;B:1125株/hm2;C:1250株/hm^2;D:1375株/hm^2;E:1500株/hm^2)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及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共调查到植物124种,隶属于74科115属,灌木层物种少于草本层。(2)灌木或草本层在不同林分密度下的优势种都较一致。(3)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值及草本层4个多样性指数均在密度B、E分别有最大和最小值;灌木层D值随密度增大而先增后减,其他3个指数变化规律不明显。灌、草层Jsw值较稳定。(4)灌木层生物量比草本层多。总体上灌、草层地上生物量大于地下生物量,都在密度B达最大;灌木地下生物量保持较稳定,而草本层变化幅度较大。(5)除灌木层Jsw值与该层各生物量呈负相关外,其余各指标均显示正相关。不同林分密度对马尾松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产生不同的影响,经综合研究分析认为,林分密度1125株/hm^2相对更利于该地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马尾松人工林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下载PDF
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理论及现代药理学机制 被引量:55
6
作者 李春波 苏韫 +4 位作者 刘永琦 薛轩 龚红霞 李婷婷 牛世伟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299-1302,共4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学"疫病"范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各地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由《伤寒杂病论》中的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优化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学"疫病"范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各地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由《伤寒杂病论》中的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优化组合而来,具有散寒祛湿、清热化浊、宣肺健脾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清肺排毒汤四个主要组方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从中医理论及现代药理学角度探讨了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清肺排毒汤 中医理论 现代药理学
原文传递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NP、Hcy、血脂水平变化与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1
7
作者 李婷婷 吕留强 赵立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年第9期1050-1053,共4页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水平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并分析与患者预后和死亡的关系。方法将淮北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于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间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30例...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水平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并分析与患者预后和死亡的关系。方法将淮北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于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间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30例同期心功能正常且无其他相关合并症的住院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BNP、Hcy、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及死亡资料。比较BNP、Hcy、血脂水平在患者与健康者、不同心功能及死亡与存活患者间的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BNP、Hcy明显高于对照组,TG、TC、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BNP、Hcy、TG、TC、H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患者心力衰竭(心衰)病情的加重,BNP、Hcy逐渐增加,TG、TC、HDL-C逐渐降低。经过治疗后心衰患者BNP、Hcy、TG、TC、HDL-C均逐渐趋于正常,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住院和随访期间死亡31例,均为心源性死亡,存活39例,与存活患者比较,死亡患者BNP、Hcy明显升高(P均<0.05),以死亡作为因变量,将BNP、Hcy两个指标分别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BNP、Hcy均是心衰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心衰患者通过检测BNP和Hcy水平可评估预后和死亡风险,同时结合血脂水平来综合判断患者病情,为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血脂 胆固醇 同型半胱氨酸 冠心病
下载PDF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联合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1
8
作者 李婷婷 王翠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06-1110,共5页
背景据2018年全球数据统计,每年约有56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宫颈癌在发展中国家的病死率尚居高位。某些欠发达地区无法满足全面开展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工作的需要,单项检测项目漏检风险较大。目的探讨通过第三代杂交捕获定量分型(DH3)技术... 背景据2018年全球数据统计,每年约有56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宫颈癌在发展中国家的病死率尚居高位。某些欠发达地区无法满足全面开展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工作的需要,单项检测项目漏检风险较大。目的探讨通过第三代杂交捕获定量分型(DH3)技术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联合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6月于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宫颈筛查的女性患者162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DH3技术对患者进行14种HPV型别检测;依据伯塞斯达系统(TBS)宫颈细胞学分类法对TCT结果进行判读;以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620例患者中,HPV检测阳性者619例,阴性者1001例;TCT阳性者449例,阴性者1171例;HPV检测联合TCT阳性者205例,阴性者1415例;病理学检查阳性者187例,阴性者1433例。HPV检测联合TCT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的灵敏度(96.79%)、特异度(98.32%)、阳性预测值(88.29%)和阴性预测值(99.56%)均高于HPV检测(81.28%、67.41%、24.56%和96.50%)和TCT(75.40%、78.51%、31.40%和96.07%)。结论HPV检测联合TCT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项检测,HPV检测联合TCT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可以降低单项检查的误诊率、漏诊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 宫颈肿瘤 人乳头瘤病毒 液基薄层细胞检测 宫颈上皮内瘤变 核酸杂交 女性 筛查
下载PDF
无人机在林业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51
9
作者 张军国 闫浩 +2 位作者 胡春鹤 李婷婷 于明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6,共9页
利用无人机对林业进行信息监测是提升林业信息化和精准化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实现精准林业目标的有力途径。相较于传统林业监测方式,无人机可以实时准确地获取多尺度、多时相、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提升林区作业的智能化水平,满足智慧林... 利用无人机对林业进行信息监测是提升林业信息化和精准化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实现精准林业目标的有力途径。相较于传统林业监测方式,无人机可以实时准确地获取多尺度、多时相、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提升林区作业的智能化水平,满足智慧林业建设的需求。利用无人机平台搭载多种光学信息采集设备,结合无人机遥感技术并辅以GPS精确定位技术可以高效地实现特征目标信息的收集工作。为了更好地促进无人机技术在林业领域的普及与应用,笔者对无人机技术在林业行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梳理总结。首先介绍了林用无人机的有关概念、分类及平台优势,重点对当前无人机在林业行业主流应用的实践进行了总结,主要涉及林业病虫害遥感监测、林业火灾监测、野生动植物监测与识别、林业资源调查、林业精准植保以及林业执法等,进而分析了当前无人机在林业领域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同时对林用无人机在续航能力及通讯范围有限、受环境影响大、监管机制不完善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促进无人机技术在林业领域深层次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林业 森林病虫害遥感监测 林业火灾监测 林业资源调查
下载PDF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及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0
作者 杨敏 魏冰 +4 位作者 孟橘 沈雷雷 陈文 李婷婷 陈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0-115,共6页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α-亚麻酸、EPA和DHA,是重要的脂质营养素,广泛存在于植物、鱼类及藻类生物中,能有效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具有抗炎、抗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糖尿病和降血脂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分别阐述α-亚麻酸、EPA和DH...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α-亚麻酸、EPA和DHA,是重要的脂质营养素,广泛存在于植物、鱼类及藻类生物中,能有效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具有抗炎、抗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糖尿病和降血脂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分别阐述α-亚麻酸、EPA和DHA的来源及生理功能,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及优势,并对α-亚麻酸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Α-亚麻酸 EPA DHA 来源 生理功能
下载PDF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探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被引量:46
11
作者 李婷婷 代健民 潘洪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8期53-55,共3页
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教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诸多高校各类学科都已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不少医学院校也开始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将虚拟仿真实验和现有实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构建有特色的综合性虚拟... 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教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诸多高校各类学科都已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不少医学院校也开始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将虚拟仿真实验和现有实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构建有特色的综合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实现由教学工具创新到教学模式创新,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解决了传统实验教学中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培养学生们的个性化的思维,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本文以上海健康医学院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构建为例,探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以及改平台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实验 多层次 实验教学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化学实验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的若干地球系统科学和技术问题分析 被引量:45
12
作者 蔡兆男 成里京 +24 位作者 李婷婷 郑循华 王林 韩圣慧 王凯 屈侠 江飞 张永雨 朱建华 龙上敏 孙扬 贾炳浩 袁文平 张天一 张晴 谢瑾博 朱家文 刘志强 吴琳 杨东旭 魏科 吴林 张稳 刘毅 曹军骥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2-613,共12页
碳中和作为21世纪最大规模的有序人类活动,亟待科学应对。文章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讨论了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气、陆地和海洋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中的若干科学和技术问题及现存的知识不足。从地球系统模式、气候监测指标、温... 碳中和作为21世纪最大规模的有序人类活动,亟待科学应对。文章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讨论了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气、陆地和海洋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中的若干科学和技术问题及现存的知识不足。从地球系统模式、气候监测指标、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碳源/汇核算方法体系等方面,阐述了支撑碳中和的关键技术手段及现存的问题。基于目前存在的挑战和不足,建议深入理解气候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完善地球系统理论与模式,从多圈层角度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气候变化理论基础;自主构建气候变化监测指标系统,研发温室气体监测与核查手段和平台,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源 碳汇 温室气体 气候变化 地球系统模式 气候监测
原文传递
改进自适应蚁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被引量:43
13
作者 徐玉琼 娄柯 +1 位作者 李婷婷 高文根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9-95,共7页
为了改善传统蚁群算法在路径规划中缺乏足够鲁棒性的问题,釆用改进自适应蚁群算法,根据解的分布情况自适应地进行信息素的更新,在多种步长选择机制下选择最优步长,提高全局搜索能力。在MATLAB中对本文算法、传统蚁群算法以及自适应蚁群... 为了改善传统蚁群算法在路径规划中缺乏足够鲁棒性的问题,釆用改进自适应蚁群算法,根据解的分布情况自适应地进行信息素的更新,在多种步长选择机制下选择最优步长,提高全局搜索能力。在MATLAB中对本文算法、传统蚁群算法以及自适应蚁群算法分别进行了仿真实验对比。在相同的环境模型下,该算法的迭代次数为2次,比自适应蚁群算法提升了93%,最小路径长度为27.67,比自适应蚁群算法提升了3.4%;在给定的复杂环境模型下进行路径规划时,该算法的迭代次数为2次,最小路径长度为28.88,传统蚁群算法对应的迭代次数和路径长度分别为166和29.8。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蚁群算法较传统蚁群算法相比,能够快速找到最短路径,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收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蚁群算法 自适应 路径规划 信息素 鲁棒性
下载PDF
主要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41
14
作者 李婷婷 冯钰枫 +7 位作者 朱安 黄健 汪浩 李思宇 刘昆 彭如梦 张宏路 刘立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302,共10页
水稻是耗水第一大作物。发展节水栽培对稻田水分高效利用和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根系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也是多种激素、氨基酸和有机酸合成的重要部位。水分管理措施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引起根系生长发育发生改... 水稻是耗水第一大作物。发展节水栽培对稻田水分高效利用和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根系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也是多种激素、氨基酸和有机酸合成的重要部位。水分管理措施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引起根系生长发育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稻地上部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本文综述了干湿交替灌溉、控制灌溉和覆盖旱种对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今后节水灌溉下水稻根系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改善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高产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节水灌溉 根系 形态生理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常规超声特征及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参数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38
15
作者 樊秀齐 薛继平 +2 位作者 李慧展 李婷婷 康春松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3期175-179,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常规超声特征及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参数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接受甲状腺手术且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02例PTMC患者,共116个结节,术前均接受常规超声及SWE检查。根据有无中央区...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常规超声特征及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参数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接受甲状腺手术且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02例PTMC患者,共116个结节,术前均接受常规超声及SWE检查。根据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将其分为转移组(36例)和未转移组(66例),比较两组SWE定量参数即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最小值(Emin)及平均值(Emean);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WE定量参数判断PTMC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MC常规超声特征及SWE定量参数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转移组与未转移组Emax、Emea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Emax 43.35 kPa和Emean 30.15 kPa为截断值,诊断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为87.0%、72.9%和78.3%、61.4%,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1、0.752。单因素分析显示,多发灶、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微钙化、侵犯被膜,以及Emax>43.43 kPa为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多发灶、侵犯被膜、Emax>43.43 kPa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59、6.662、16.684,均P<0.05)。结论SWE可预测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多发灶、侵犯被膜及Emax>43.43 kPa时发生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剪切波弹性成像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研究——以苏州金鸡湖为例 被引量:38
16
作者 史宜 李婷婷 杨俊宴 《风景园林》 2021年第1期31-38,共8页
面对城市滨水空间出现的空间活力衰退等问题,如何唤醒城市滨水空间活力、重塑人水和谐互动,是城镇化转型中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重要议题。手机信令大数据因其样本规模庞大、时空粒度精细、动态轨迹直观的特性,为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提升研... 面对城市滨水空间出现的空间活力衰退等问题,如何唤醒城市滨水空间活力、重塑人水和谐互动,是城镇化转型中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重要议题。手机信令大数据因其样本规模庞大、时空粒度精细、动态轨迹直观的特性,为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提升研究提供新视角。以苏州金鸡湖为例,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获取到的人群时空动态分布信息,分析滨水空间人群活力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研究用地性质、交通设施丰富度、岸线可达性、服务设施数量等空间影响因子与滨水空间活力的相关性,发现影响空间活力最重要的因子是服务设施数量,同时交通设施丰富性也对空间活力提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滨水空间规划和设计实践中应当关注公共服务设施对滨水空间活力激发的“触媒”作用,并鼓励滨水空间的复合式开发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滨水空间 城市活力 大数据 时空分析
下载PDF
云顶山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37
17
作者 李婷婷 唐永彬 +4 位作者 周润惠 余飞燕 董洪君 王敏 郝建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68-1177,共10页
以成都云顶山5种人工林(Ⅰ:柏木枫杨林;Ⅱ:银杏楠木林;Ⅲ:光皮梾木香樟林;Ⅳ:枫杨桤木林;Ⅴ:柏木林)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以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灌草层重要值最高的物种不同... 以成都云顶山5种人工林(Ⅰ:柏木枫杨林;Ⅱ:银杏楠木林;Ⅲ:光皮梾木香樟林;Ⅳ:枫杨桤木林;Ⅴ:柏木林)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以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灌草层重要值最高的物种不同,光皮梾木香樟林林下植物组成最丰富,而银杏楠木林最贫乏。各人工林灌木层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H′、丰富度指数D均以光皮梾木香樟林最大,而均匀度指数Jsw无显著差异;草本层H、D、Jsw均以柏木林最大,银杏楠木林最小,而H′差异不显著。不同人工林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差异显著,pH值、全磷含量柏木枫杨林最高,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银杏楠木林最高。显著影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的土壤因子为有机质、速效磷,草本层为pH、全磷、速效磷。结论:光皮梾木香樟林林下整体植物多样性水平最高,经营此种林分有利于林下植物多样性维持及发展,pH、有机质、全磷、速效磷是影响研究区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林下植被 物种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冗余分析
下载PDF
茶多酚-溶菌酶复合保鲜剂对白鲢鱼丸保鲜效果 被引量:36
18
作者 王当丰 李婷婷 +2 位作者 国竞文 刘楠 励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24-229,共6页
为考察茶多酚-溶菌酶复合保鲜剂对鲢鱼鱼丸4℃贮藏过程中食用品质的影响,采用0.1 g/kg茶多酚+0.3 g/kg溶菌酶、0.2 g/kg茶多酚+0.2 g/kg溶菌酶、0.3 g/kg茶多酚+0.1 g/kg溶菌酶3组不同组合的复合保鲜剂处理鱼丸,以微生物菌落总数、p H... 为考察茶多酚-溶菌酶复合保鲜剂对鲢鱼鱼丸4℃贮藏过程中食用品质的影响,采用0.1 g/kg茶多酚+0.3 g/kg溶菌酶、0.2 g/kg茶多酚+0.2 g/kg溶菌酶、0.3 g/kg茶多酚+0.1 g/kg溶菌酶3组不同组合的复合保鲜剂处理鱼丸,以微生物菌落总数、p H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白度、弹性、硬度、凝胶强度及水分分布为指标对保鲜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鱼丸的白度、弹性及TVB-N值无明显变化,而微生物菌落总数、p H值、硬度、凝胶强度及水分分布均优于对照组,且0.1 g/kg茶多酚+0.3 g/kg溶菌酶处理组效果最为显著。这表明茶多酚-溶菌酶复合保鲜剂对鱼丸的外观品质影响较小,可有效抑制鱼丸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生长及蛋白质的氧化降解,提升鱼丸的贮藏品质,延长其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鲢鱼 复合保鲜剂 鱼丸 品质变化 货架期
下载PDF
高频超声结合造影特征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6
19
作者 刘晓芳 徐琨 +5 位作者 黄晓春 陈武 李奕莹 李廷廷 高贵芳 原利晶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年第7期612-617,共6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及造影图像特征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PTMC患者184例,根据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PTMC组和无淋...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及造影图像特征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PTMC患者184例,根据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PTMC组和无淋巴结转移PTMC组(简称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应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病灶的高频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并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这些因素联合进行综合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184例患者中,50例(27.2%)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患者年龄(χ^2=10.026)、结节的数目(χ^2=10.497)、钙化(χ^2=17.414)、纵横比(χ^2=4.564)、结节位置(χ^2=20.542)、增强时间(χ^2=7.882)、增强方式(χ^2=6.416)、增强强度(χ^2=9.8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OR=2.626,95%CI:1.141~6.052)、多灶(OR=3.648,95%CI:1.542~8.631)、微钙化(OR=2.925,95%CI:1.055~8.115)、等/高增强(OR=8.042,95%CI:1.879~34.429)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四者联合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结论高频超声及造影特征可为预测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提供帮助,年龄<45岁、多灶、微钙化、等/高增强是PTM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具备这4项特征,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多因素回归分析 ROC曲线下面积 高频超声 预测作用 微钙化 单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核酸检测非重复反应性的HBsAg阴性血液HBV感染的确认 被引量:33
20
作者 邓雪莲 李婷婷 +4 位作者 郭笑寒 周磊 臧亮 梁晓华 Daniel Candotti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962-967,共6页
目的对单个标本核酸检测呈初始反应性(Initial reactive,IR)但鉴别试验为无反应性,即所谓的核酸检测非重复反应性(NAT non-reproducible reactivity,NAT NRR),且HBsAg阴性的献血者进行HBV感染的确认。方法采用Ultrio plus(盖立复... 目的对单个标本核酸检测呈初始反应性(Initial reactive,IR)但鉴别试验为无反应性,即所谓的核酸检测非重复反应性(NAT non-reproducible reactivity,NAT NRR),且HBsAg阴性的献血者进行HBV感染的确认。方法采用Ultrio plus(盖立复)进行单个标本核酸检测(Individual donation nucleic acid testing,ID-NAT)。应用超高速离心技术(25 0000 g×3 h)与靶向HBV基因BCP/PC、PreCore/Core、pre-S/S和S区段的高灵敏度巢式PCR检测相结合的超离体系对12mL NAT NRR血浆标本进行HBV DNA确认,以获得HBV基因序列作为HBV DNA确认的标准;同时与采用2次联检和1次鉴别试验的推荐流程的确认结果进行比较。NAT NRR标本补充电化学发光法(ECL,罗氏)的HBsAg,抗-HBc和抗-HBc检测。结果 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间共筛查标本77 556份,检出HBsAg-/NAT NRR标本85份(0. 11%),其中有79份标本进行了确认试验。超离体系确认出HBV感染标本43份,推荐流程确认出32份。配对比较显示超离体系明显优于推荐流程(McNemar test,P〈0. 05):有48份(60. 7%)标本至少被1种流程确认,其中27份(34. 2%)标本同时被2种流程确认,16份(20. 2%)标本单独被超离体系确认,超离体系未能确认的5份(6. 3%)标本被推荐流程确认。HBV感染确认组和未确认组间抗-HBc+(92%和80%)和抗-HBs+(42%和55%)的占比无统计学差异,但确认组抗-HBs定量值的分布(中位数22 IU/mL,范围10-1 000 IU/mL)明显低于未确认组(P〈0. 05)。在HBV感染确认组中鉴别出血清学阳性型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献血者45位(94%)、血清学阴性OBI献血者1位,2位献血者因未能跟踪而疑似HBV窗口期感染。结论加大核酸提取的血浆体积并结合以高灵敏度巢式PCR的方法能够确认60%的HBsAg-/NAT NRR标本存在HBV DNA。NAT NRR现象与病毒载量极低的OBI有关,抗-HBc检测可有助于此类HBV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筛查 核酸检测 非重复反应性 隐匿性HBV感染 血液安全 确认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