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2
1
作者 钟原 杨跃明 +7 位作者 文龙 罗冰 肖笛 李明隆 陈聪 赵立可 芦飞凡 谭秀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93,共13页
基于野外剖面、地震、测井及钻井等资料分析,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对四川盆地西北部(简称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及古岩溶地貌特征进行恢复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川西北地区茅口组可进一步划分为LSC1、LSC2、LSC3共... 基于野外剖面、地震、测井及钻井等资料分析,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对四川盆地西北部(简称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及古岩溶地貌特征进行恢复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川西北地区茅口组可进一步划分为LSC1、LSC2、LSC3共3个长期旋回,分别对应茅一段、茅二段、茅三段。受上扬子地块北缘勉略古洋盆扩张所形成的伸展构造及地幔柱隆升产生的基底断裂控制,在北西西及北东方向产生构造分异,沉积基底自北向南呈幕式沉降,导致茅一段—茅三段沉积体系由碳酸盐台地逐渐演变为台地-斜坡-广海陆棚共存的特征。根据残余厚度恢复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洼地等古岩溶地貌单元,岩溶地貌单元是在沉积地貌基础上继承性发展形成的。沉积相及古岩溶地貌对于油气储集具有重要意义,高能滩与溶丘组合、台缘斜坡与岩溶斜坡组合是川西北地区茅口组最优质的储集区带组合类型,将优质储集相带叠合古岩溶地貌,对这两类储集区带平面展布特征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将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勘探部署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统 茅口组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古岩溶地貌 沉积相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二叠系栖霞组准同生期砂糖状白云岩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1
2
作者 芦飞凡 谭秀成 +7 位作者 钟原 罗冰 张本健 张亚 李明隆 肖笛 王小芳 曾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34-1148,1173,共16页
针对四川盆地西北部二叠系栖霞组的砂糖状白云岩储集层,对其特征、形成时间和成因进行了判识和分析。通过钻井岩心和野外剖面的详细描述及显微镜下分析,发现其具有区别于其他白云岩的典型特征:①白云石晶粒级别一般为中-粗晶,且常与粉-... 针对四川盆地西北部二叠系栖霞组的砂糖状白云岩储集层,对其特征、形成时间和成因进行了判识和分析。通过钻井岩心和野外剖面的详细描述及显微镜下分析,发现其具有区别于其他白云岩的典型特征:①白云石晶粒级别一般为中-粗晶,且常与粉-细晶白云岩和岩溶系统充填物白云岩伴生;②在向上变浅序列中上部发育典型的早成岩期岩溶识别标志;③中-粗晶砂糖状白云岩被早成岩期岩溶组构切割,表现为白云石具溶蚀边,孔洞中充填渗流白云石粉屑,中-粗晶白云石晶间为后期海侵期黏土充填。分析认为,这类中-粗晶白云岩形成时间为早成岩期岩溶之前。结合砂糖状白云岩具亮色环带的阴极发光特征、较高的包裹体温度、显著负偏移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和类似海水的稀土元素配分形态分析,这类偶具雾心亮边的砂糖状白云岩经历了蒸发海水回流渗透和坡折带地形控制的准同生期海水循环热液白云石化两期白云石化过程。研究结果不仅更新了对栖霞组白云石化时间的认识,说明在海水循环热液叠加的准同生期也可形成中-粗晶的砂糖状白云岩,同时表明东吴期张裂活动始于早二叠世,也因坡折带地形和丘滩叠置迁移控制的砂糖状白云岩具有规模带状分布特征,而为拓展该类储集层的勘探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糖状白云岩 准同生期白云石化 海水循环热液 早成岩期岩溶 栖霞组 二叠系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相控早期高频暴露岩溶特征及启示 被引量:30
3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6 位作者 罗冰 张亚 张本健 芦飞凡 苏成鹏 肖笛 钟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82,共17页
文章介绍了一类准同生期云化叠合早期暴露岩溶成因的深层—超深层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基于区内露头与钻井资料,开展了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泥亮晶颗粒灰岩的向上... 文章介绍了一类准同生期云化叠合早期暴露岩溶成因的深层—超深层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基于区内露头与钻井资料,开展了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泥亮晶颗粒灰岩的向上变粗型和亮晶颗粒云岩—中晶云岩—细粉晶藻云岩的向上变细型两类向上变浅序列。两类序列早期高频暴露岩溶具有如下特征:①旋回顶部存在暴露不整合面,并见下一旋回初始海泛沉积物充填于先期岩溶系统和向微地貌高地超覆现象。②旋回上部的多孔基岩受优势岩溶通道切割形成近原地角砾。③部分旋回顶部发育斑块状岩溶系统,其内为陆源黏土、粉屑和少量角砾充填。④少数旋回内部发育岩溶洞穴角砾岩,角砾间多为碳酸盐岩渗流粉砂充填。⑤暴露面之下稳定碳、氧同位素存在一定负偏现象。进一步开展储层物性分析发现,岩溶作用强度较强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下部,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基岩保留的粒间孔经过云化与溶扩而形成的小型孔洞;岩溶作用强度较弱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中上部,储层储集空间为基岩保留的粒间孔经过云化与溶扩而形成的小型孔洞;岩溶作用强度适中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中部,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洞穴垮塌角砾间的残余孔洞。这些叠合准同生期云化作用的白云岩为基岩的早期暴露岩溶作用形成的孔洞至今仍然被保留下来,并作为有效储集空间。因此认为不同强度的早期高频暴露岩溶作用是栖霞组储层储集空间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高频暴露岩溶 深层—超深层 孔洞成因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二叠统 栖霞组
下载PDF
鄂西走马地区南华纪古城期-南沱早期古气候和古氧相演化:来自细碎屑岩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28
4
作者 李明龙 陈林 +6 位作者 田景春 郑德顺 许克元 方喜林 曹文胜 赵军 冉中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58-2170,共13页
新元古代后期地球经历了至少两次全球规模的冰川期,分别为Sturtian冰期和Marinoan冰期。鄂西走马地区南华系古城组与南沱组分别属于Sturtian和Marinoan冰期沉积,大塘坡组代表间冰期沉积,同时,大塘坡期是我国重要的成锰时期。本文通过对... 新元古代后期地球经历了至少两次全球规模的冰川期,分别为Sturtian冰期和Marinoan冰期。鄂西走马地区南华系古城组与南沱组分别属于Sturtian和Marinoan冰期沉积,大塘坡组代表间冰期沉积,同时,大塘坡期是我国重要的成锰时期。本文通过对走马地区ZK702钻孔岩心古城组、大塘坡组、南沱组底部细碎屑岩样品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计算了CIA、CIW、PIA、Al/Ca、Rb/Sr、V/Cr、U/Th等特征值,探讨了该区南华纪冰期至间冰期的古气候和古氧相演化过程,结合岩石学证据认为:古城冰期气候寒冷干燥(CIA值从底部的69.2过渡至57.8,均值为62.2),大塘坡间冰期早期气候依然寒冷(CIA值介于54.3~62.7,均值59.7),大塘坡中晚期气候恢复温暖湿润并趋于稳定(CIA值介于70.2~81.1,均值75.8),南沱冰期气候又转向寒冷干燥(CIA值由78.6降低至61.9),CIW、PIA、Rb/Sr值等指标反映的古气候演化过程与CIA值反映一致,Al/Ca值的变化也反映了陆源碎屑输入量随着古气候波动;V/Cr、U/Th、Ni/Co等比值反映出研究区古海洋古城期-南沱早期总体处于氧化环境,其中大塘坡早期处于弱氧化环境,古城期、大塘坡中晚期和南沱早期处于氧化环境;研究区大塘坡锰矿形成于间冰期早期寒冷气候下的弱氧化环境,气候转暖后锰矿停止沉积,锰矿成矿与古气候和古氧相具有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古氧相 锰矿 细碎屑岩 元素地球化学 南华系 鄂西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眼球状石灰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3
5
作者 苏成鹏 谭秀成 +4 位作者 王小芳 李飞 芦飞凡 李明隆 胡笙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62,共8页
眼球状石灰岩长久以来通常被看作一类非油气储集岩类,而且其成因一直颇有争议。通过对11条野外剖面的观测以及室内薄片鉴定和物性分析,对川东地区茅口组眼球状石灰岩的岩石学特征和储集性能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储层的成因机制。研究发... 眼球状石灰岩长久以来通常被看作一类非油气储集岩类,而且其成因一直颇有争议。通过对11条野外剖面的观测以及室内薄片鉴定和物性分析,对川东地区茅口组眼球状石灰岩的岩石学特征和储集性能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储层的成因机制。研究发现,眼球状石灰岩“眼球”与“眼皮”宏观、微观特征具有较大差异:“眼皮”部分储渗性能相对较好,储集空间主要为各类次生溶蚀孔隙,孔渗相关性好,为低孔-低渗的孔隙型储层。研究结果表明:在盆地内广泛分布的眼球状石灰岩,可作为油气勘探中的致密灰岩储集体。基于眼球状石灰岩宏观、微观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认为眼球状石灰岩储层的形成与该类岩石的成岩过程密切相关,早期海水埋藏成岩作用阶段形成的层状组构差异,为后期的暴露岩溶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沉积后的岩溶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状石灰岩 致密灰岩储层 成岩过程 岩溶作用 茅口组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面向灾难搜索救援场景的空地协同无人群体任务规划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明龙 杨文婧 +2 位作者 易晓东 王彦臻 王戟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共9页
面向地震场景,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空地协同搜救框架,高空侦察机获取地面受损建筑物位置信息传递给无人机搜索群体,无人机根据此信息做分布式任务规划,到达目标建筑对受灾人群做进一步侦察,并将伤员密度分布信息传递给地面无人车群体。无... 面向地震场景,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空地协同搜救框架,高空侦察机获取地面受损建筑物位置信息传递给无人机搜索群体,无人机根据此信息做分布式任务规划,到达目标建筑对受灾人群做进一步侦察,并将伤员密度分布信息传递给地面无人车群体。无人车做集中式规划,到达伤员地点执行救援任务。针对无人机群体的任务规划,根据其小型、廉价、可大规模部署以及通信能力弱的特点,改进传统的拍卖任务规划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通信保持的拍卖方法(CMBA);救援无人车群体虽然载荷能力强,但是在灾区恶劣道路环境条件下,无法大规模部署,必须发挥其执行任务的最大效用,传统遗传算法适用于中心化的精确任务规划,但是存在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点,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反馈调节遗传算法(AFBA-GA)改进这一缺点。通过在机器人仿真器中和标准数据集中的测试,验证了任务规划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搜救 空地协同 基于通信保持的拍卖算法(CMBA) 自适应反馈调节遗传算法(AFBA-GA)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机制--以广元上寺剖面为例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4 位作者 苏成鹏 芦飞凡 张本健 潘政屹 肖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1-610,共20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储层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但钻探结果表明此类砂糖状白云岩发育层位和规模变化极大,因而对其成因的把握是这类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的关键。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上寺剖面栖霞组为例,通过宏微观岩...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储层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但钻探结果表明此类砂糖状白云岩发育层位和规模变化极大,因而对其成因的把握是这类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的关键。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上寺剖面栖霞组为例,通过宏微观岩石学、碳氧同位素和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砂糖状白云岩具有如下特征:①主要分为层状白云岩与斑块状白云岩两类,其中层状白云岩主要位于栖二段中部,斑状白云岩则分布较为广泛,位于栖一段底部和栖二段层状白云岩上部与下部;②层状白云岩由中-粗晶白云石构成,呈砂糖状,阴极射线下发红光,MgO/CaO为0.68,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为2.42‰与-6.18‰;③栖一段底部白云质灰岩内的白云石化斑块由细-粉晶白云石构成,阴极射线下多不发光,MgO/CaO为0.54,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为1.69‰与-1.23‰;④栖二段顶部与底部斑块均呈砂糖状,阴极射线下顶部为具有不发光的核心与发红光环带的细晶白云石组成,而底部为发暗红光的中粗晶白云石组成,MgO/CaO分别为0.59和0.68,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分别为2.16‰、-6.50‰和3.32‰、-3.75‰。基于以上野外工作与室内分析结果认为,①栖霞组底部发育两个准同生暴露面,其下为斑状岩溶系统,岩溶系统多被白云石化;②栖霞组顶部发育早成岩期暴露面,岩溶分带清晰可见,岩溶系统均被白云石化;③砂糖状白云岩是由于重卤水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与热液白云石化叠合形成,但由于岩溶发育的位置与程度的不同导致两期白云石化叠合的结果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二叠统栖霞组 白云岩成因 岩溶 回流渗透白云石化 热液白云石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大安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地质特征与勘探有利区 被引量:12
8
作者 舒红林 何方雨 +7 位作者 李季林 张介辉 李明隆 芮昀 邹辰 姚秋昌 梅珏 李延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43,共14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渝西地区大安区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一1亚段连续获得多口高产工业气井,展示了该区块页岩气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但由于该区块页岩埋藏深,勘探程度低,深层优质页岩段沉积微相类型、储层特征及其空间展布规律不清... 近年来,四川盆地渝西地区大安区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一1亚段连续获得多口高产工业气井,展示了该区块页岩气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但由于该区块页岩埋藏深,勘探程度低,深层优质页岩段沉积微相类型、储层特征及其空间展布规律不清,页岩气有利区优选依据不充分,制约了该区页岩气的深化勘探与开发。为此,通过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地球化学与物性测试、含气量测定和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分析,结合钻测井资料,研究了大安区块五峰组—龙一1亚段各小层地质特征及储层展布规律,建立了深层页岩气有利区评价标准,优选了深层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高碳硅质页岩微相和高碳含黏土硅质页岩微相是最优质页岩气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主要发育于五峰组—龙一13小层。②龙一11—龙一14小层孔隙度平均超过4%,储集性好;五峰组—龙一13小层超大孔和裂缝较发育,所占比例分别为66%和25%。③五峰组—龙一13小层脆性矿物平均含量为55%,可压性好;含气量平均值不低于4.0 m^(3)/t,含气条件较好;龙一11—龙一13小层各层平均总有机碳含量超过3.0%,生烃条件好;地层压力系数普遍大于1.90。结论认为:①五峰组—龙一13小层页岩储层品质最优;②Ⅰ类、Ⅱ类和Ⅲ类页岩气有利区资源量分别为3775.78×10^(8) m^(3)、2970.05×10^(8) m^(3)、599.83×10^(8) m^(3);③该区深层页岩气勘探潜力大,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能接替区,其中临江向斜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最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渝西地区大安区块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深层页岩气 地质特征 储层特征 勘探有利区
下载PDF
古代碳酸盐岩台地自生泥质组分成因及意义——以上寺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苏成鹏 李飞 +7 位作者 谭秀成 王小芳 龚峤林 李明隆 芦飞凡 唐浩 邓嘉婷 李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0-570,共21页
台地泥质组分沉积记录了源—汇过程和环境演化等沉积学领域信息,可作为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的重要载体。然而,利用沉积物中的泥质组分进行古气候和古环境恢复时仍存在相当大的复杂性和局限性。鉴于此,笔者以上寺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例,... 台地泥质组分沉积记录了源—汇过程和环境演化等沉积学领域信息,可作为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的重要载体。然而,利用沉积物中的泥质组分进行古气候和古环境恢复时仍存在相当大的复杂性和局限性。鉴于此,笔者以上寺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例,通过研究该层位富泥质组分灰岩—泥灰岩韵律的宏微观形貌学和矿物学特征,发现其泥质组分主要由成岩黏土矿物海泡石构成,其次为少量滑石和蒙脱石。基于前人认识,进一步运用电子探针和激光原位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手段,综合认为海泡石中镁元素来源于继承海水的孔隙水以及亚稳定矿物的转化释放,硅元素可能来源于上扬子台地的同沉积期断裂热液。此外,滑石主要形成于海泡石埋藏过程中的成岩转化,蒙脱石可能也具有类似成因,但不排除有少量蒙脱石来源于火山物质的海底改造。结合区域资料,华南中二叠统浅水碳酸盐台地上广泛发育自生成因(早期成岩作用和埋藏成岩作用)泥质组分。因此,在利用泥质组分来恢复古环境的时候,需要谨慎识别其成因,这将有利于提高沉积旋回识别和环境解释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对自生成因泥质组分进行专门研究,在成岩过程以及成岩地球化学信号识别上也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统 灰岩—泥灰岩韵律 自生黏土矿物 海泡石 差异成岩作用
下载PDF
恩施地区富硒地层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探讨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明龙 徐辉 +3 位作者 许克元 陈发俊 唐成 杨登银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8年第4期557-562,共6页
通过对"世界硒都"恩施地区出露广泛的31个岩石地层单位(组)岩石采样检测发现,最富硒地层为二叠系孤峰组—大隆组,主要出露于恩施中东部和北部,其次为寒武系牛蹄塘组和奥陶—志留系龙马溪组,主要出露于恩施中南部;岩石硒元素... 通过对"世界硒都"恩施地区出露广泛的31个岩石地层单位(组)岩石采样检测发现,最富硒地层为二叠系孤峰组—大隆组,主要出露于恩施中东部和北部,其次为寒武系牛蹄塘组和奥陶—志留系龙马溪组,主要出露于恩施中南部;岩石硒元素与有机碳含量呈明显正相关,不同岩性岩石中硒元素富集规律为黑色岩系(碳硅质页岩)>煤层>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泥岩>砂岩。探讨了富硒地层分布的控制因素,认为拉张性的大地构造背景下,深部硒元素易沿深大断裂或火山活动来到地表,并被同期浅海滞留盆地或深水陆棚等还原环境下沉积的大量有机碳吸附,完成主要富硒地层中硒元素沉积—同生阶段的源与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地层 富集规律 控制因素 孤峰组 恩施
下载PDF
石灰岩型礁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3 位作者 李延钧 刘宇龙 江林 夏吉文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5-590,共6页
针对石灰岩型礁滩储层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的问题,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系统剖析石灰岩型台内礁滩储层的基本特征,讨论储层形成机制。通过分析测录井、取心及物性资料,发现研究区礁滩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铸模孔为主,粒... 针对石灰岩型礁滩储层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的问题,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系统剖析石灰岩型台内礁滩储层的基本特征,讨论储层形成机制。通过分析测录井、取心及物性资料,发现研究区礁滩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铸模孔为主,粒间溶孔与溶洞次之;构造裂缝发育,喉道以缩颈型喉道为主;整体平均孔隙度2.82%,平均渗透率4.50×10^-3μm^2。储层类型可分为裂缝-孔隙型与裂缝-孔洞型。储层的形成受礁滩体、岩溶作用与构造作用控制,其中:礁滩沉积为储层提供了物质基础,早成岩期岩溶作用是储层发育的根本原因,构造作用极大改善了储层的渗滤能力,并推动了储层最终成型。研究结果将为类似成因的碳酸盐岩储层勘探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礁滩储层 长兴组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二叠系茅口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胡罗嘉 黄世伟 +6 位作者 谭万仓 谭秀成 苏成鹏 胡笙 李明隆 刘菲 冯亮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7-366,共10页
充分利用40多口探井的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对川东二叠系茅口组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剖析层序界面特征,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总结地层充填规律,探讨了层序格架中的沉积古地理格局和有利储集区带分布。识别了茅口组3个Ⅰ型层... 充分利用40多口探井的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对川东二叠系茅口组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剖析层序界面特征,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总结地层充填规律,探讨了层序格架中的沉积古地理格局和有利储集区带分布。识别了茅口组3个Ⅰ型层序界面和3个Ⅱ型层序界面,提出茅口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的新方案。茅口组层序地层总体上具有下部超覆、顶部削蚀的特征,下部的SQ_(1)层序由东北往西南向海西期古隆起和古地貌高地超覆,顶部的SQ_(5)层序因东吴运动有不同程度缺失。层序格架内地层总体上表现出东西分异、厚薄相间的分布趋势:SQ_(3)、SQ_(4)层序在研究区中部均发育一个成带状展布的地层增厚带,可能对应于弱镶边的台缘滩相带,该带以东为地层减薄区,与发育孤峰段泥页岩、硅质页岩的深水沉积区相吻合,展现出从西往东水体逐渐变深、由碳酸盐台地到陆棚的古地理格局。指出层序地层格架内有利储集相带与Ⅰ型层序界面下早成岩期岩溶改造的叠合,有利于茅口组形成富有特色的岩溶型石灰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地层充填 岩相古地理 颗粒滩 岩溶 茅口组 四川盆地东部
下载PDF
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台内薄层白云岩发育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文杰 谭秀成 +6 位作者 李明隆 夏吉文 隆辉 倪佳 李军 肖笛 张照坤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5-90,共16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取心和钻井老资料复查发现,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规模性滩相薄层白云岩,且多口井在该套白云岩中获工业气流,因此厘清白云岩成因与分布规律对指导栖霞组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内岩心和测井、录井资... 通过对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取心和钻井老资料复查发现,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规模性滩相薄层白云岩,且多口井在该套白云岩中获工业气流,因此厘清白云岩成因与分布规律对指导栖霞组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内岩心和测井、录井资料,开展白云岩岩石学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栖霞组薄层白云岩宏观产状上可分为豹斑状白云岩和层状白云岩两类,白云石晶粒多以细—中晶为主,残余生屑颗粒幻影明显,原岩主要为具微生物粘结灰泥组构的亮晶生屑灰岩。白云岩单层厚度薄,一般为1~4m,累计厚度可达3~16m;纵向发育受沉积旋回控制明显,主要分布在旋回中上部且具有多期叠置的特征。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栖霞组白云石化流体以准同生期咸化海源流体为主,仅局部孔洞状白云岩受到一定程度的深部热液叠合改造。对比沉积期古地理隆坳格局与薄层白云岩钻遇井分布耦合关系,发现薄层白云岩往往分布于台内隆坳的坡折处,提出丘滩体叠置迁移和海水受限的环境促使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发生。台内多期叠置的丘滩体为白云岩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准同生期岩溶作用有利于提升丘滩体孔渗条件并为白云石化流体提供优势运移通道。研究结果证实台内薄层白云岩具有环洼不连续带状规模性分布规律,为拓展栖霞组台内白云岩储层勘探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白云岩 分布规律 白云岩成因 栖霞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页岩岩相划分及含气性评价--以滇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3 位作者 李延钧 邹辰 张朝 王高翔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7-732,共6页
针对滇黔北地区页岩岩相划分及含气性评价的研究较少,文中基于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开展该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岩相研究。结果表明:滇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岩相划分为富碳硅质页岩、贫碳硅质页岩、富碳钙质页岩、贫碳钙质页... 针对滇黔北地区页岩岩相划分及含气性评价的研究较少,文中基于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开展该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岩相研究。结果表明:滇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岩相划分为富碳硅质页岩、贫碳硅质页岩、富碳钙质页岩、贫碳钙质页岩、贫碳黏土质页岩、富碳钙质硅质页岩、富碳黏土质硅质页岩、贫碳黏土质硅质页岩及富碳黏土质钙质页岩等9种岩相,其中富碳钙质硅质页岩、富碳硅质页岩、富碳钙质页岩岩相为研究区优质岩相;通过低温氮气吸附实验、页岩气现场解析试验和甲烷等温吸附实验,分析了9种页岩岩相的孔隙结构特征和含气性。研究结果可为页岩气富集区预测提供岩相学支撑,有利于滇黔北地区海相页岩气的下步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岩相 孔隙结构 含气性 五峰组—龙马溪组 滇黔北地区
下载PDF
鄂西走马地区南华纪大塘坡间冰期古气候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明龙 杨波涌 +2 位作者 郑德顺 陈林 田景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9-55,共17页
新元古代后期地球经历了至少两次全球规模的冰期,分别为Sturtian冰期和Marinoan冰期。鄂西走马地区南华系古城组与南沱组分别属于Sturtian和Marinoan冰期沉积,大塘坡组代表间冰期沉积。本文研究了走马地区ZK701钻孔岩芯大塘坡组细碎屑... 新元古代后期地球经历了至少两次全球规模的冰期,分别为Sturtian冰期和Marinoan冰期。鄂西走马地区南华系古城组与南沱组分别属于Sturtian和Marinoan冰期沉积,大塘坡组代表间冰期沉积。本文研究了走马地区ZK701钻孔岩芯大塘坡组细碎屑岩样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计算了化学蚀变指数(CIA)、化学风化作用指数(CIW)、n(K)/n(Na)、n(Mg)/n(Ca)、Rb/Sr等古气候代用指标,探讨了研究区源区南华纪间冰期的古气候演化过程,结果显示:源区古城冰期晚期气候寒冷干燥(两件样品CIA值分别为57.1和58.1),大塘坡间冰期早期气候依然寒冷(CIA值介于56.5~64.6,均值59.8),大塘坡中晚期气候恢复温暖湿润(CIA值介于69.8~78.8,均值75.5);CIW、n(K)/n(Na)、n(Mg)/n(Ca)、Rb/Sr值等指标反映的古气候演化过程与CIA值反映一致。此外,对该钻孔大塘坡组下部的凝灰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了658.1±2.6 Ma(MSWD=1.5,n=28)的n(206Pb)/n(238U)加权平均年龄,结合前人对扬子板块大塘坡组底部凝灰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成果认为,大塘坡间冰期早期(663~658 Ma),扬子板块上南华盆地内海冰虽已消融、但古陆物源区气候依然寒冷。该时期扬子板块"源、汇"两区气候条件可能不同步,其原因涉及深层次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同位素年龄 古气候 大塘坡组 扬子板块 Sturtian
下载PDF
船闸浮式系船柱受荷响应力学模型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明维 李明龙 +2 位作者 吴林键 江涛 赵殿鹏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7-132,共6页
随着通航船舶大型化的快速发展,对船闸浮式系船柱等通航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船闸浮式系船柱结构在运行状态下的系缆安全,依托于某大型船闸工程项目,基于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推导得到了船舶系缆力与浮式系船柱柱身应变之间的定... 随着通航船舶大型化的快速发展,对船闸浮式系船柱等通航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船闸浮式系船柱结构在运行状态下的系缆安全,依托于某大型船闸工程项目,基于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推导得到了船舶系缆力与浮式系船柱柱身应变之间的定量关系,结合系缆力作用下浮式系船柱有限元模型的应变值计算结果,建立了船闸浮式系船柱的受荷响应力学模型。当浮式系船柱柱身同一截面位置指定测点处的应变已知时,便可基于该模型计算得出浮式系船柱所受系缆力,用以评估过闸船舶的系缆安全。通过将模型预测值与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精度。研究成果可为实现船闸浮式系船柱在服役状态下的自动化感知预警及安全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工程 船闸浮式系船柱 系缆力 应变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其邻区下二叠统栖霞阶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6 位作者 杨雨 倪华玲 罗冰 文龙 张本健 肖笛 许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9-1131,共13页
通过对野外露头、测录井、岩心及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基于海平面升降、层序充填、古地貌与岩相的相互关系研究,恢复四川盆地及周缘下二叠统梁山组—栖霞组(简称栖霞阶)层序-岩相古地理及其演化过程。研究结果如下:栖霞阶可划分为SQ0、SQ1... 通过对野外露头、测录井、岩心及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基于海平面升降、层序充填、古地貌与岩相的相互关系研究,恢复四川盆地及周缘下二叠统梁山组—栖霞组(简称栖霞阶)层序-岩相古地理及其演化过程。研究结果如下:栖霞阶可划分为SQ0、SQ1、SQ2共3个三级层序,各层序厚度所反映的古地貌表明,早二叠世栖霞阶沉积前四川盆地周缘发育古隆/古陆,盆地内部则为高地与洼地相间的古地貌特征;SQ2为栖霞组主要的成滩期,高能丘滩相主要发育于沉积古地貌高地等处;白云质岩类(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储集层分布与沉积地貌高地等具有良好相关性;有利丘滩、白云质岩类储集层具有沿台缘带规模分布的特点。指出四川盆地西部台缘带依然是目前勘探的重点领域,而台内成都—绵阳、广旺以及川中—川南地区是下一步栖霞组白云质岩类储集层有利的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二叠统 栖霞阶 层序地层 三级层序 丘滩体 碳酸盐台地 储集层 岩相古地理
下载PDF
四川盆地长宁西部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页岩岩相划分及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廖崇杰 陈雷 +5 位作者 郑健 陈娅娜 金值民 李明隆 陈鑫 谭秀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37-1047,共11页
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作为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已取得重大突破。为明确长宁西部地区岩相差异、纵横向分布规律、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岩心、X衍射测试、扫描电镜以及各类分析测试资... 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作为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已取得重大突破。为明确长宁西部地区岩相差异、纵横向分布规律、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岩心、X衍射测试、扫描电镜以及各类分析测试资料对长宁西部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龙一亚段的页岩岩相进行了细致研究。研究区主要发育硅质页岩相、混合硅质页岩相、含灰硅质页岩相、含黏土硅质页岩相、混合质页岩相、含黏土/硅混合质页岩相以及含灰/硅混合质页岩相7种岩相。其中主要分布在龙一亚段底部的硅质页岩相因其具有高TOC含量、高孔隙度和高含气性,是研究区最为优质的页岩岩相;其次五峰组沉积时期和龙一亚段沉积晚期发育的混合硅质页岩相、含灰硅质页岩相、含灰/硅混合质页岩相和含黏土/硅混合质页岩相,在储层条件上稍差于硅质页岩相,为研究区中等的页岩岩相。综合分析认为,五峰组—龙马溪组龙一亚段页岩优势岩相储层形成可能受2个因素共同控制,一是上层富氧而下层缺氧—还原的沉积环境,该类型的沉积环境能够提供大量富有机质的硅质矿物;其次,在后期成岩作用中,充足的富有机质硅质矿物能为储层提供优异的孔隙类型。研究结果将为长宁西部地区页岩气富集区提供岩相学支撑,有利于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的下一步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岩相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龙马溪组 长宁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鄂西走马地区大塘坡组顶部泥岩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明龙 田景春 +6 位作者 方喜林 郑德顺 许克元 陈林 曹文胜 赵军 冉中夏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9年第1期22-31,共10页
地球在新元古代经历了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和解体,并发生了Sturtian和Marinoan两期全球规模的冰川事件。华南地区南华系古城组和南沱组冰碛岩分别对应Sturtian冰期和Marinoan冰期沉积记录,大塘坡组属于其间冰期沉积。对鄂西走马地区大... 地球在新元古代经历了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和解体,并发生了Sturtian和Marinoan两期全球规模的冰川事件。华南地区南华系古城组和南沱组冰碛岩分别对应Sturtian冰期和Marinoan冰期沉积记录,大塘坡组属于其间冰期沉积。对鄂西走马地区大塘坡组顶部泥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定年,锆石具有高Th/U比值(0.47~1.69),并显示明显的振荡环带,为岩浆成因;62颗锆石的62个数据点分析,获得的60个谐和年龄分布在651~2435Ma,主要峰值为~794Ma。最年轻单颗锆石U-Pb年龄651±7.7Ma,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华南地区Marinoan冰期启动时间应晚于651Ma;碎屑锆石为亲扬子型,可能来自鄂中古陆和扬子北缘;分布最集中的751~851Ma年龄段内~850Ma峰值记录了扬子地台与华夏褶皱带碰撞拼合事件,而~820Ma、~800Ma、~760Ma等峰值则揭示了与Rodinia超大陆解体有关的幕式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U-PB 定年 碎屑锆石 Marinoan冰期 RODINIA超大陆 大塘坡组 走马地区
下载PDF
船闸浮式系船柱系缆安全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明维 王钟浩 +2 位作者 吴林键 李明龙 杨嘉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5-91,共7页
为保障浮式系船柱的系缆安全,依托京杭大运河某代表性船闸,针对其浮式系船柱的实际结构特点,根据数学力学基本原理推导构建了可反映浮式系船柱柱身应变信号与船舶系缆力二者之间定量关系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针对船闸浮式系船... 为保障浮式系船柱的系缆安全,依托京杭大运河某代表性船闸,针对其浮式系船柱的实际结构特点,根据数学力学基本原理推导构建了可反映浮式系船柱柱身应变信号与船舶系缆力二者之间定量关系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针对船闸浮式系船柱系缆安全的监测方法。为了验证该安全监测方法的可靠性,对依托船闸中的代表性浮式系船柱开展了现场试验。通过将安全监测方法所获得的船舶系缆力与传统载荷量测手段测得的系缆力值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的相对误差低于15%,表明提出的船闸浮式系船柱系缆安全监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闸浮式系船柱 系缆安全 监测方法 现场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