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矿系统的多尺度探测:概念与进展——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 被引量:27
1
作者 吕庆田 孟贵祥 +3 位作者 严加永 张昆 赵金花 龚雪婧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73-689,共17页
在全球矿产勘查逐渐转向"绿地"、深部和覆盖区的大背景下,急需成矿理论的指导。20世纪末提出的成矿系统概念由于其强大的区域成矿预测功能,引起了矿业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成矿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分类,然后讨... 在全球矿产勘查逐渐转向"绿地"、深部和覆盖区的大背景下,急需成矿理论的指导。20世纪末提出的成矿系统概念由于其强大的区域成矿预测功能,引起了矿业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成矿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分类,然后讨论了成矿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探测和识别方法,最后结合笔者近年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开展的多尺度探测,讨论了陆内典型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地壳结构和地球物理响应,并对成矿系统概念在成矿预测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主要结论:(1)成矿系统是由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所有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基本组成单元包括"源区"、"通道"和"场所",每个组成单元都包括复杂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2)矿床是成矿系统多尺度深部过程耦合在某一"点上"的"结果"。成矿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对地壳和岩石圈地幔进行了强烈"改造",留下各种物理、化学和矿物学"痕迹",这些"痕迹"改变了岩石的地球物理性质,具有很好的可探测性;(3)基于长江中下游多尺度探测结果,提出了陆内典型成矿系统"源区"形成过程、控制岩浆/流体迁移的"通道"和物质沉淀场所的新认识;(4)在地学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今天,成矿系统和基于成矿系统的多尺度成矿预测将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统 岩石圈结构 深部过程 多尺度探测 成矿预测 深部资源工程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rag Depressions" and Irregular Boundaries in Intraplate Deformation 被引量:11
2
作者 DENGJun HUANGDinghua +6 位作者 WANGQingfei HOUZengqian lüqingtian YAOlingqing XINHongbo ZHANGQiang WEIYangu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67-272,共6页
Almost all intraplate caprocks experienced strong deformation during the convergence of microplates, and then disintegrated into many secondary geologic units with the special characters, such as irregular boundaries ... Almost all intraplate caprocks experienced strong deformation during the convergence of microplates, and then disintegrated into many secondary geologic units with the special characters, such as irregular boundaries and particular structural assemblag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se special phenomena, a rheological experiment on the structural scenery of the Tongling area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imary regular and uniform boundaries of the Tongling area becomes irregular because of the enclosing and confinement of surrounding geological units in the process of 'compression-shearing-rotation-drag'; simultaneously, two specific 'drag depressions' developed at two opposite corners of the block. The former and the later phenomena can be regarded as a typical regional-scale rheological effect and necessary outcome of intraplate deformation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plate deformation simulation experiment drag depression irregular boundaries Tongling area
下载PDF
钦杭-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速度结构与基底特征:万载-惠安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约束 被引量:11
3
作者 林吉焱 唐国彬 +6 位作者 徐涛 蔡辉腾 吕庆田 白志明 邓阳凡 黄敏夫 金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396-4409,共14页
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是华南大陆两个重要的成矿带,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中生代陆内造山时期.地质研究表明,基底和地表断裂的特征对成矿过程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上地壳结构特征对成矿差异性特征的认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文基... 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是华南大陆两个重要的成矿带,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中生代陆内造山时期.地质研究表明,基底和地表断裂的特征对成矿过程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上地壳结构特征对成矿差异性特征的认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文基于跨越钦杭、武夷山成矿带江西万载至福建惠安的NW-SE向深地震测深剖面初至波数据,利用有限差分走时反演方法,获得了钦杭、武夷山成矿带8 km深度范围内的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其主要特征为:(1)钦杭、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P波速度横向非均匀特征明显,以5.8 km·s^-1速度等值线作为基底参考面,发现剖面基底埋深较浅,约1.0~3.0 km;钦杭成矿带的基底埋深总体小于武夷山成矿带,分别为0.5~2.0 km和1.5~3.0 km;(2)P波高速区(速度正异常区)与地表出露的岩浆岩对应较一致,P波低速区(速度负异常区)与主要的断裂位置或沉积盆地对应较一致,绍兴—江山—萍乡断裂和政和—大浦断裂下方的低速特征显示两条断裂至少向深部延伸8 km以上,暗示两条断裂具备深大断裂的性质,推测绍兴—江山—萍乡断裂可能是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的边界;(3)综合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我们推测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P波速度的不同,反映了深部岩浆作用过程的差异,基底深度及断裂性质是造成两个成矿带成矿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成矿带 武夷山成矿带 有限差分走时反演 结晶基底 上地壳速度结构
下载PDF
综合地球物理在荒漠覆盖区隐伏矿床预测与定位中的应用:以新疆拉伊克勒克铜多金属矿床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严加永 孟贵祥 +6 位作者 吕庆田 邓震 祁光 汤贺军 赵金花 薛融晖 王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117-4133,共17页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需求的增加,传统的矿产勘探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必须拓展新的找矿空间,近年来,全球资源能源勘查已经转向大陆深部和覆盖层之下.中国西部广泛分布的荒漠戈壁区,找矿勘查工作程度相对较低,有着巨大的找矿空间,但由于没有露...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需求的增加,传统的矿产勘探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必须拓展新的找矿空间,近年来,全球资源能源勘查已经转向大陆深部和覆盖层之下.中国西部广泛分布的荒漠戈壁区,找矿勘查工作程度相对较低,有着巨大的找矿空间,但由于没有露头地表地质观察无法获取成矿信息,地质理论预测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制约了隐伏矿预测和定位的效果,亟待加强对荒漠覆盖区隐伏矿勘查技术的研究,探索有效的技术方法体系.本文选择准噶尔盆地东缘琼河坝地区为例,开展荒漠戈壁覆盖区找矿预测实践.首先以高精度地面大比例尺重力和磁力资料为基础,采用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划分断裂构造.然后结合重磁三维反演和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开展了隐伏岩体的三维形态识别.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化探和地质资料,预测了7处找矿靶区.对其中的拉伊克勒克靶区进行了大比例尺地球物理和钻探查证,从预查到详查,通过地球物理技术的创新组合,在地表没有矿化线索的荒漠戈壁之下,新发现和评价拉伊克勒克大型铜多金属矿,实现琼河坝地区荒漠戈壁覆盖区找矿突破.结果证明我们提出的荒漠覆盖区隐伏矿预测与定位技术,在类似景观区具有一定的借鉴和示范意义.拉伊克勒克大型铜多金属矿的发现,也说明在新疆、内蒙等戈壁荒漠覆盖区找矿工作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戈壁区 综合地球物理 隐伏矿 预测与定位 拉伊克勒克
下载PDF
光纤布拉格光栅(FBG)和分布式声波传感器(DAS)在地学中的应用进展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5
5
作者 张辉 吕庆田 +4 位作者 张毅 刘振东 李巧灵 陈进 李立胜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16-1454,共39页
光纤通信是20世纪最伟大的创新成就之一.21世纪以来,光纤布拉格光栅和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逐渐应用在地学领域中,因其具有耐受复杂环境,采集密度高,频率范围大,成本低等优势,在井中地震,地面地震,地热,矿产,水力压裂微震监测,碳捕捉与... 光纤通信是20世纪最伟大的创新成就之一.21世纪以来,光纤布拉格光栅和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逐渐应用在地学领域中,因其具有耐受复杂环境,采集密度高,频率范围大,成本低等优势,在井中地震,地面地震,地热,矿产,水力压裂微震监测,碳捕捉与封存监测,近地表结构和天然地震学,设施安全和地质灾害监测以及地学大数据等领域得以迅速发展并很快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光纤布拉格光栅和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与常规地震检波器在基本原理,主要结构和采集信号等方面进行总结对比,结合野外试验和地学领域的应用实例对他们的优缺点和适用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和总结:DAS能够更好地实现长距离覆盖,而FBG能记录矢量信号.然后针对光纤传感器存在的低信噪比,方向效应和位置不确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法.建议未来在碳捕捉、利用与封存,地热,科学钻探井等领域大力发展光纤传感长期监测技术,组建局部或全球性的光纤地震监测网络,为解决实际地质问题提供可靠的光纤地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布拉格光栅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 瑞利后向散射 地学应用
原文传递
New Insights into the Mesozoic Large-scale Intra-plate Magmatism and Mineralization in South China from Seismic Tomography 被引量:2
6
作者 SHI Danian lüqingtian +7 位作者 SHEN Yang XU Xiaoming ZHANG Yongqian XU Yao ZHAO Jinhua GU Yumin SHI Jianyu CHEN Changx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243-1251,共9页
A great amount of new S-wave data has been combined to image the mantle structure down to lower mantle depth near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Eurasia and understand the tectonics in South China since the Mesozoic.Our r... A great amount of new S-wave data has been combined to image the mantle structure down to lower mantle depth near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Eurasia and understand the tectonics in South China since the Mesozoic.Our results reveal a large-scale structure beneath the South China Sea,with a prominent,broad low-velocity feature of at least 1500-km wide in and below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MTZ)and a pronounced low-velocity feature of nearly 500-km wide in the lowermost mantle.Together these features may represent the head-and-tail of an upwelling mantle plume that has interacted with and deformed by the subducting plates in the region.The Andaman-Sumatra plate is seen subducting steeply without stagnation in the MTZ over the large-scale low-velocity structure,suggesting that the upwelling mantle may have exert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overlying plate tectonics.Our results suggest a long-term extensional regime near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Eurasia,which may help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large-scale intra-plate magmatism and mineralization with accumulation of huge amount of rare metal elements in South China during the Mesozoic,and the continental breakup,the southeastward extrusion of Indochina,and the opening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Cenozo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tomography intra-plate tectonics mantle dynamics South China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地震各向异性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启示
7
作者 张永谦 吕庆田 +4 位作者 石玉涛 史大年 严加永 张洪双 阮小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0-915,共16页
大别山东缘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构造格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壳幔变形特征,本文利用NW-SE向跨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接收函数Pms各向异性研究,并结合已有... 大别山东缘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构造格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壳幔变形特征,本文利用NW-SE向跨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接收函数Pms各向异性研究,并结合已有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及其产生机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地壳各向异性呈明显的横向分区性,华北克拉通东南部以近NWW向为主,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东北部以NE向为主.在垂向上,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方向也存在明显差异,Pms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XKS(PKS,SKS,SKKS)快波偏振方向整体上存在30°~60°左右差异,形成了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的“立交桥”式分层结构.本研究认为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区域构造演化差异以及华北与华南块体的流变学强度不同是造成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立交桥”式分层结构的重要因素.华北地区Pms各向异性特征反映了华南与华北块体在印支期陆陆碰撞所形成的中下地壳变形痕迹,华南东北部地区的Pms各向异性则主要受控于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的陆内挤压作用.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北西向俯冲作用不仅导致了软流圈物质沿NW或近W向流动和橄榄岩矿物晶体的定向排列,也在地壳和岩石圈尺度产生了陆内挤压作用并最终导致了目前观测到的中下地壳变形和各向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地震各向异性 接收函数 区域构造演化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Gaussian Beam Summation Migration in Reflected In-seam Wave Imaging
8
作者 HAN Jianguang lüqingtian +2 位作者 ZHANG Zhiheng YANG Shun WANG Shu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76-284,共9页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coal mining in China are complex,with various structural issues such as faults and collapsed columns seriously compromising the safety of coal mine production.In-seam wave exploration is ...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coal mining in China are complex,with various structural issues such as faults and collapsed columns seriously compromising the safety of coal mine production.In-seam wave exploration 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acquiring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coal seam working faces.However,the existing reflected in-seam wave imaging technique can no longer meet the exploration precision requirements,making it imperative to develop a new reflected in-seam wave imaging technique.This study applies the Gaussian beam summation(GBS)migration method to imaging coal seams'reflected in-seam wave data.Firstly,with regar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flected in-seam wave data,methods such as wavefield removal and enveloped superposition are employed for the corresponding wavefield separation,wave train compression and other processing of reflected in-seam waves.Thereafter,imaging is performed using the GBS migration technique.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for reflected in-seam wave imaging are validated by conducting GBS migration tests on 3D coal-seam fault models with different dip angles and throws.By applying the method to reflected in-seam wave data for an actual coal seam working face,accurate imaging of a fault structure is obtained,thereby validating its practic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flected in-seam wave Gaussian beam summation migration numerical tests fault
下载PDF
华南地壳及壳幔过渡带泊松比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安国 吕庆田 +1 位作者 杜建国 严加永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0-758,共9页
地震波泊松比蕴涵着丰富的地质信息,根据泊松比可以识别地壳岩石的基性程度,进而分析地球动力学与成矿背景。本文搜集整理了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等数据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至2017年底的天然地震震相资料,经过数据筛选,得到华南研究... 地震波泊松比蕴涵着丰富的地质信息,根据泊松比可以识别地壳岩石的基性程度,进而分析地球动力学与成矿背景。本文搜集整理了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等数据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至2017年底的天然地震震相资料,经过数据筛选,得到华南研究区内M≥2.0级地震事件11410个。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数据的走时-震中距关系直线方程,得到Pg波平均波速6.11 km/s, Sg波平均波速3.60 km/s,首波Pn波平均波速8.06 km/s, Sn波平均波速4.59 km/s。在此基础上,求得华南地壳平均波速比Vp/Vs为1.697,由公式计算得到华南地壳的平均泊松比为0.234,壳幔界面附近的平均波速比Vp/Vs为1.756,计算得到壳幔界面附近的平均泊松比为0.260。走时反演给出的泊松比结果显示扬子地块、华夏地块以及东南沿海地壳的物性差异。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存在大面积的低泊松比异常区,与江南造山带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而东南沿海、钦杭成矿带泊松比明显较高,解释为幔源物质注入地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天然地震 地震波速 波速比 泊松比 深部资源工程
下载PDF
松科二井火石岭组地层岩石物理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丁玉 邹长春 +13 位作者 彭诚 王稳石 吕庆田 侯贺晟 朱永宜 张金昌 张恒春 丁娱娇 林峰 崔立伟 窦如胜 徐常民 卓坤 杨金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61-1173,共13页
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深部钻探工程是针对白垩纪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地球深部资源调查以及基础地质研究等一系列科学问题而实施的科学钻探。松科二井是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的主体钻孔,设计的测井项目齐全,采集了丰富、连续、原位的地球... 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深部钻探工程是针对白垩纪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地球深部资源调查以及基础地质研究等一系列科学问题而实施的科学钻探。松科二井是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的主体钻孔,设计的测井项目齐全,采集了丰富、连续、原位的地球物理测井资料。本文主要利用该孔的测井资料研究深部火石岭组地层岩石物理学特征;结合实验室岩心核磁共振测试结果,分析不同岩性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表明,火石岭组地层主要发育安山岩、凝灰岩、复成分砾岩和凝灰质泥岩,其中火成岩岩相以爆发相和喷溢相为主,安山岩和复成分砾岩表现为高电阻率、低声波时差特征,凝灰岩为低电阻率、高声波时差特征,凝灰质泥岩电阻率最低;储层整体上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但凝灰岩储层小孔和中孔发育,物性相对较好,是较为有利的储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评价松辽盆地深部油气资源和地层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松科二井 岩石物理 地球物理测井 孔隙结构特征 深地勘查工程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中段地壳结构与成矿启示:基于广昌-浏阳剖面接收函数的认识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永谦 吕庆田 +5 位作者 严加永 徐峣 林吉焱 皮娇龙 陈淼 张文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9-572,共14页
江南造山带位于华南大陆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之间,其深部地壳结构与变形特征记录了扬子块体与华夏块体拼合与相互作用的痕迹,且在其内部与邻区发育了丰富的多金属矿床,并形成了巨型Cu-Au-Pb-Zn-Ag多金属成矿带,是深化认识华南大陆地壳演... 江南造山带位于华南大陆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之间,其深部地壳结构与变形特征记录了扬子块体与华夏块体拼合与相互作用的痕迹,且在其内部与邻区发育了丰富的多金属矿床,并形成了巨型Cu-Au-Pb-Zn-Ag多金属成矿带,是深化认识华南大陆地壳演化、岩浆作用与成矿系统的关键地域。针对华南大陆地区的地壳结构与成矿过程,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华南陆内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物质响应”项目在该区实施了一条密集宽频带地震流动探测剖面,旨在探测其深部结构与物性变化特征和深部成矿背景。本文利用其中江西广昌-湖南浏阳段长320km的宽频带地震流动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P波接收函数研究,获得了剖面辖区深部地壳结构和V_(p)/V_(s)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剖面Moho界面深度在29~35km之间变化,呈近穹窿状分布,平均Moho界面深度为31km左右,低于全球大陆地壳平均值,且与地形高程在整体上呈镜像相关,均衡程度较好;(2)剖面沿线地壳V_(p)/V_(s)在1.64~1.83之间呈波浪状起伏变化,平均值为1.72左右,且华夏块体略高于江南造山带地域;(3)赣江断裂下方两侧的地壳厚度和V_(p)/V_(s)均差异明显,表明赣江断裂一处地壳尺度的深大断裂;(4)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并不直接造成江南造山带的地壳变形,但俯冲作用的远程力效应或对该区的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有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 江南造山带 华夏块体 地壳结构 接收函数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岩浆-成矿系统深部背景和过程的电性结构约束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昆 吕庆田 +4 位作者 满祖辉 兰学毅 郭东 陶龙 赵金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73-583,共11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金属“仓库”,然而,关于矿体密集分布成因的深部背景研究仍存较多争议,前人相继提出了碰撞变形、俯冲变形、构造机制转换等多种解释模型。本文基于成矿系统概念和前人对成矿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金属“仓库”,然而,关于矿体密集分布成因的深部背景研究仍存较多争议,前人相继提出了碰撞变形、俯冲变形、构造机制转换等多种解释模型。本文基于成矿系统概念和前人对成矿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分析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宁芜、庐枞、南陵-宣城和安庆-贵池矿集区的深部电性结构,并发现成矿带地壳深部普遍存在的相对统一的高导结构。探测结果显示:(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下地壳高导层指示着曾经发生的部分熔融以及壳幔物质混染的空间;(2)成矿带的浅部垂向高导异常是控矿通道的反映,并与深部高导层相连。电性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源性,是研究区铁铜成矿系统的共性特征之一。基于电性结构和以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下地壳与上地幔混染的熔融物质不仅为区域广泛分布的中酸性岩浆岩提供了岩浆热液,同时“扮演”着铁铜成矿系统中的深部金属物源要素的角色,而与源区相连的通道在应力转换过程中控制着浅部成岩-成矿作用。基于通道宽度估算的应力体制转换过程的发育时间约为10Myr,期间控制着铜铁成矿系统的两个主要阶段。对于铜成矿系统,应力转换初期含铜热液迁移路径较长,混染了更多的地壳物质;而后期的铁成矿系统中含铁热液的上升通道较宽,二次壳幔混染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成矿系统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下地壳部分熔融 深部背景和过程 物质迁移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北缘覆盖区深部地质结构及其地质意义——来自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的证据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尧 孟贵祥 +4 位作者 吕庆田 张贵宾 邓震 祁光 薛融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075-4089,共15页
本文利用准噶尔北缘覆盖区的高精度地面重磁数据开展三维约束反演,揭示出准噶尔盆地北缘浅覆盖区内三维密度结构具有横向非均匀性,纵向有向深部延伸的趋势;深部广泛分布石炭纪、泥盆纪火山岩地层等高磁性体,零散分布热液蚀变导致的热退... 本文利用准噶尔北缘覆盖区的高精度地面重磁数据开展三维约束反演,揭示出准噶尔盆地北缘浅覆盖区内三维密度结构具有横向非均匀性,纵向有向深部延伸的趋势;深部广泛分布石炭纪、泥盆纪火山岩地层等高磁性体,零散分布热液蚀变导致的热退磁的火山岩;北西向分布的低密度低磁性物质,对应无磁性的断裂破碎带.结合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推断得到研究区隐伏断裂体系以及火山岩地层的空间展布.对贯穿研究区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进行人机交互联合反演,结果显示控制扎河坝蛇绿岩带分布的南北界深大断裂在深部构成开口向下的对称扇形构造样式,说明此蛇绿岩带所代表的古洋盆具有双向俯冲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认为剖面穿过的3个酸性岩体均为形成于晚石炭世后造山拉张构造环境的A型花岗岩,可能是准噶尔东北缘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最后结合大量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准噶尔东北缘区域构造演化进行了讨论,认为扎河坝—阿尔曼太古洋盆于中奥陶世开始汇聚,古洋盆向南北两侧双向俯冲,在晚志留纪-早泥盆纪洋盆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覆盖区 综合地球物理 三维反演 隐伏构造
下载PDF
安徽庐江——枞阳矿集区典型铜、铁矿床三维电性结构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昆 吕庆田 +1 位作者 严加永 赵金花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7-817,共11页
"玢岩型"铁矿和斑岩型铜矿是庐江-枞阳矿集区两个主要矿床类型,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矿床学、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地球物理工作开展相对较少。随着找矿深度不断加大,地球物理的作用越来越大。为建立典型矿床地球物... "玢岩型"铁矿和斑岩型铜矿是庐江-枞阳矿集区两个主要矿床类型,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矿床学、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地球物理工作开展相对较少。随着找矿深度不断加大,地球物理的作用越来越大。为建立典型矿床地球物理探测的解释"标尺",笔者选择泥河铁矿和沙溪铜矿为研究对象,开展三维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工作,获得了典型铜、铁矿床及围岩的三维电性结构模型。结果显示,玢岩(泥河)铁矿电性主体表现为层状结构,由浅至深主要为低阻的沉积层、高阻火山岩、相对低阻的蚀变带以及相对高阻的次火山岩,赋存于次火山岩体顶部穹隆状的磁铁矿主要表现为高阻特征。斑岩(沙溪)铜矿电性主体表现为块状(或纵向带状)结构,浅表为低阻沉积盖层,深部主要为相对高阻的沉积地层和高阻斑岩体,赋存于岩体内或围岩接触带的矿体则为中等电阻特征。为便于模型的实用,笔者将两类矿床的复杂电性模型转化为简化的概念电性模型,为寻找类似矿床提供快速对比"标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江-枞阳矿集区 泥河铁矿 沙溪铜矿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三维反演 电性结构 深部资源工程
下载PDF
双聚束噪声成像揭示钦杭与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精细结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侯爵 徐涛 +2 位作者 吕庆田 郑孟杰 白志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81-3899,共19页
华南地区是全球重要的钨锡等多金属矿集区之一,是我国东部中生代成矿最具代表性区域.然而该区主要成矿带的矿床类型和成矿特征却存在一定差异.为了加深对区域成矿背景的认识和厘清控制成矿差异的因素,我们基于主动源和被动源联合探测“... 华南地区是全球重要的钨锡等多金属矿集区之一,是我国东部中生代成矿最具代表性区域.然而该区主要成矿带的矿床类型和成矿特征却存在一定差异.为了加深对区域成矿背景的认识和厘清控制成矿差异的因素,我们基于主动源和被动源联合探测“万载—永春”剖面所记录的环境噪声数据,开展了双聚束噪声成像,获得了剖面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主要认识如下:(1)S波速度模型异常特征刻画了研究区域内不同类型的断裂及其深部展布形态和速度特征.钦杭成矿带内的江山—绍兴断裂具有逆冲性质,西北倾向,深切地壳,控制中生代斑岩岩浆系统;武夷山成矿带内的走滑断裂几乎均以高角度切穿上地壳,与其相伴发育的铲式断层控制了大量的走滑拉分盆地和火山断陷盆地的发育.(2)剖面下方的速度结构在横向上具有强烈的速度异常变化,且武夷山成矿带内的平均S波速度略高于钦杭成矿带,反映了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以壳源花岗岩和酸性火山岩为主体,而钦杭成矿带上地壳以巨厚的元古宙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为特征.(3)综合证据表明,中下地壳物质组成差异是导致两个成矿带具有不同成矿金属组合的根本原因.在钦杭成矿带,尽管浅部地壳平均S波速度低,但下地壳高速异常显著,反映其下部地壳偏镁铁质;武夷山成矿带浅部地壳平均S波速度高,但下地壳相对低速,反映下部地壳为偏长英质古老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成矿带 武夷山成矿带 双聚束分析 噪声成像 上地壳S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无网格方法及其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与展望
16
作者 黄尧 刘彦 +4 位作者 吕庆田 孟贵祥 史大年 刘双 严加永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46-1959,共14页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无网格法是一类新兴的数值方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科学计算及工程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相较于有限元方法,无网格法具有网格依赖性弱、精度高、收敛速度快、方便构造高阶拟合函数等优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网格法...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无网格法是一类新兴的数值方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科学计算及工程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相较于有限元方法,无网格法具有网格依赖性弱、精度高、收敛速度快、方便构造高阶拟合函数等优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网格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诞生了多种方法.无网格方法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构造近似函数的不同和加权余量法的选择.本文概述了无网格法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进展以及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状况;详细阐述了多种无网格的近似方法,包括:移动最小二乘近似、径向基函数近似、核积分近似、再生核粒子近似等,以及常用的加权余量法—配点法、伽辽金法、局部伽辽金法.并对这些无网格方法的差异性作了系统对比分析,同时指出了在地球物理领域的适用范围.还例举了无网格法在地震勘探领域的波动方程、重磁勘探领域的位场延拓以及异常体正演的求解过程.最后讨论了无网格方法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领域时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并分析了未来无网格方法的应用前景和潜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网格法 近似函数 加权余量法 地球物理勘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