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问题驱动联合"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循环教学法在介入放射进修医生临床带教中的效果评价
1
作者 林立腾 黄文薮 +5 位作者 郭钊雄 李敏红 列潮炜 周静文 朱康顺 利晞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2年第3期312-315,共4页
目的评价PBL联合PDCA教学法应用于介入放射进修医生的临床带教效果。方法将我科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间的26名进修医生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只采用PBL教学法,实验组采用PBL联合PDCA教学法。对进修医生考核成绩和反馈意见进行统... 目的评价PBL联合PDCA教学法应用于介入放射进修医生的临床带教效果。方法将我科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间的26名进修医生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只采用PBL教学法,实验组采用PBL联合PDCA教学法。对进修医生考核成绩和反馈意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的理论和实践考核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教学满意度总体优于对照组。结论PBL联合PDCA的新型教学模式可提高介入放射进修医生的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进修医生 PBL PDCA 联合教学
原文传递
经动脉化疗栓塞联合仑伐替尼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不可切除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黄景铮 蔡明岳 +8 位作者 黄文薮 郭永建 黄敬君 周群芳 林立腾 曹碧辉 梁礼聪 周娟 朱康顺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79-885,共7页
目的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仑伐替尼(Len)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PD-1)(TACE+Len+PD-1组)与TACE联合Len(TACE+Len组)治疗不可切除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 目的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仑伐替尼(Len)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PD-1)(TACE+Len+PD-1组)与TACE联合Len(TACE+Len组)治疗不可切除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TACE+Len+PD-1或TACE+Len治疗的94例中晚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TACE+Len+PD-1组44例,TACE术后1周内开始给予Len及PD-1抑制剂。Len 8或12 mg/d,口服;PD-1抑制剂200 mg/3周,静脉滴注。TACE+Len组50例,TACE术后1周内开始给予Len。Len 8或12 mg/d,口服。按照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肿瘤治疗反应。比较两组间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不良事件(AEs)的差异,分析PFS和OS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TACE+Len+PD-1组和TACE+Len组的ORR分别为72.8%(32/44)和52.0%(26/50),DCR分别为86.4%(38/44)和62.0%(3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5,P=0.039;χ^(2)=7.12,P=0.008);两组的中位PFS分别为7.9和5.6个月,中位OS分别为18.5和13.6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1,P=0.005;χ^(2)=4.40,P=0.036)。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ACE+Len(HR=2.184,95%CI 1.366~3.493)、肿瘤包膜不完整(HR=2.002,95%CI 1.294~3.209)和肝外转移(HR=1.765,95%CI 1.095~2.844)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ACE+Len(HR=2.081,95%CI 1.097~3.948)、肿瘤BCLC C期(HR=7.325,95%CI 2.260~23.746)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TACE+Len+PD-1和TACE+Len组间3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8.6%(17/44)和32.0%(1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P=0.501)。结论相较于TACE+Len,TACE+Len+PD-1可提高中晚期HCC患者的肿瘤治疗反应,延长PFS和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经动脉化疗栓塞 仑伐替尼 PD-1抑制剂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原位肝癌小鼠微波消融术后复发模型的构建
3
作者 梁伟 王晓彬 +7 位作者 洪笑阳 蔡明岳 梁礼聪 陈烨 黄培凯 刘铭宇 林立腾 朱康顺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3年第2期133-139,共7页
目的构建可模拟亚致死热应激状态的体外细胞及活体小鼠原位肝癌不完全热消融模型。方法将悬浮的单层H22细胞分为4组(37℃、42℃、47℃、50℃)分别置于6孔培养板中培养,热处理前8 h更换新鲜完全培养基,随后恒温水浴15 min进行热处理以构... 目的构建可模拟亚致死热应激状态的体外细胞及活体小鼠原位肝癌不完全热消融模型。方法将悬浮的单层H22细胞分为4组(37℃、42℃、47℃、50℃)分别置于6孔培养板中培养,热处理前8 h更换新鲜完全培养基,随后恒温水浴15 min进行热处理以构建亚致死热应激体外模型并置于37℃培养箱中继续培养。48 h后进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EMT表型,并通过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沿小鼠腹中线开腹后暴露肝脏并于肝包膜下注射H22细胞(5×10^(6)个),待瘤体长径约等于8 mm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完全消融组(complete ablation group,cMWA)、不完全消融组(incomplete ablation group,iMWA)及假手术组,并在开腹直视下沿瘤体长轴行微波消融以建立原位肝癌不完全热消融模型。消融后第14天复查MRI并采集肝脏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接种H22细胞约14天后小鼠肿瘤达到预定肿瘤长径范围,肿瘤平均长径为(9.32±0.83)mm。消融术后14天,不完全消融组肿瘤平均长径(12.93±1.51)mm,且较消融前明显增大。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iMWA组残瘤内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亚致死热应激状态下肝癌细胞EMT表型的恶性转变,其中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上调,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表达下调。结论亚致死热应激状态的体外细胞及活体小鼠原位肝癌不完全热消融模型成功构建,该状态下残瘤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肝癌细胞可能转变为更具侵袭性的间充质表型并导致肿瘤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2 小鼠 肝细胞癌 微波消融 炎症微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