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技能培养到综合育人: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西北野外实习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平 赵志军 +2 位作者 孔兴功 张茂恒 汪永进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95-101,共7页
野外实习是很多高等院校地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使学生接触自然现象、理解专业知识、锻炼野外技能的绝佳机会.在当前“立德树人”培养理念的引领下,如何利用好野外实习的机会,实现从技能培养到综合育人的提升,是高校地理教育者需要重... 野外实习是很多高等院校地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使学生接触自然现象、理解专业知识、锻炼野外技能的绝佳机会.在当前“立德树人”培养理念的引领下,如何利用好野外实习的机会,实现从技能培养到综合育人的提升,是高校地理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近年来开展的西北野外实习为例,重点介绍了在实习动员、实习路线和实习作业3个阶段的育人举措.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使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贯穿整个实习过程,让学生完全融入其中,不仅学会了野外实践的技能,还真正“爱”上了地理学.通过学生的成绩和反馈发现,野外实习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坚定了他们深入创新的科研志趣,达到了良好的培养效果.据此提出了野外实习在综合育人方面的三大优势,可以作为未来设计、组织和实施野外实习时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 野外实习 立德树人 思政育人 团队协作
下载PDF
南京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场季节尺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建伟 孔兴功 +3 位作者 赵侃 梁怡佳 王权 汪永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25-1036,共12页
基于1987年6月至1992年12月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GNIP)数据和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南京地区大气降水的连续采样数据,探究场降水和月降水 δ^18O变化的水汽源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南京地区的降水稳定同位素δD的变化范围为-142.50‰^+... 基于1987年6月至1992年12月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GNIP)数据和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南京地区大气降水的连续采样数据,探究场降水和月降水 δ^18O变化的水汽源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南京地区的降水稳定同位素δD的变化范围为-142.50‰^+42.91‰,δ^18O的变化范围为-19.16‰^+3.94‰,并且利用场降水稳定同位素数据建立了南京地区大气降水方程:δD=7.42δ^18O+8.07(n=330,R^2=0.95).天气尺度上,对单一水汽源场降水氧同位素分析,将水汽来源地主要分为五类(A^E),其降水 δ^18O平均值分别为-3.66‰、-6.65‰、-6.45‰、-1.64‰和-8.97‰;在持续性降水过程中,受雨除效应影响,δ^18O值呈现逐渐负偏的趋势,水汽源地的变化可能使降水δ^18O值波动加剧,其振幅可达11.14‰,而水汽源稳定的降水δ^18O值波动要相对小的多.在月尺度上,降水δ^18O值呈现春季偏正,夏季偏负的特征,d-excess与温度和降水均呈明显反相位关系;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南京地区不同季节降水水汽来源存在差异,即夏季以印度洋、南海和西太平洋水汽源(B、E类)为主,冬季降水主要来源于欧亚大陆和西风带来的水汽(A、C类),而春季则是西风远源和局地水汽源(C、D类)占优势,这与上述五类降水的 δ^18O具有很好的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大气降水 Δ^18O 水汽源
原文传递
陕西地洞河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DO18季风增强事件 被引量:1
3
作者 翟秀敏 孔兴功 +4 位作者 张远海 张敬伟 王权 邵庆丰 张振球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86-897,共12页
千年尺度事件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响应是理解和认识冰期气候变化及动力机制的关键.本文基于陕西汉中宁强县地洞河一支长417 mm石笋DDH1的11个U-Th年代和417个氧同位素(δ^18O)数据,重建了末次冰期(64.8~33.2 ka B.P.)亚洲季风演化历史.石笋... 千年尺度事件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响应是理解和认识冰期气候变化及动力机制的关键.本文基于陕西汉中宁强县地洞河一支长417 mm石笋DDH1的11个U-Th年代和417个氧同位素(δ^18O)数据,重建了末次冰期(64.8~33.2 ka B.P.)亚洲季风演化历史.石笋 δ^18O记录在64.7±0.2 ka B.P.和59.3±0.1 ka B.P.快速负偏,分别指示了DO18事件的开始和H6事件的结束.在DO18事件结束过程,石笋 δ^18O记录在64.0~60.4 ka B.P.持续正偏,振幅达2.9‰,反应季风逐渐减弱,但未出现明显转型阶段.其总体形态与大西洋Cariaco盆地岩芯反射率、南极冰芯的记录较为一致,但是不同于格陵兰冰芯的记录.因地洞河所处青藏高原、 秦岭叠加影响的区域,纬度和地形的双重影响使得其石笋 δ^18O记录较其他地区偏负,振荡幅度更大.因地形阻挡了高纬信号,使得低纬甚至南半球的信号突现出来,ITCZ的移动、南半球温度和水汽潜热的释放作用在这一区域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洞河 石笋 DO18事件 H6事件 东亚夏季风 氧同位素
原文传递
四川稻城海子山方枝柏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研究
4
作者 邹莉丽 徐姗姗 +6 位作者 郑超刚 李生芮 连婉婧 商志远 张志刚 孔兴功 赵志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7-927,共11页
对四川稻城县海子山高原上的方枝柏进行树芯采集,经交叉定年后建立林线上限位置的方枝柏树轮宽度年表。标准化年表与气象资料的响应分析结果揭示了该地区树木生长主要受当年生长季前期温度条件的控制。轮宽指数与前一年9月到当年2月的... 对四川稻城县海子山高原上的方枝柏进行树芯采集,经交叉定年后建立林线上限位置的方枝柏树轮宽度年表。标准化年表与气象资料的响应分析结果揭示了该地区树木生长主要受当年生长季前期温度条件的控制。轮宽指数与前一年9月到当年2月的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1)。由此重建了该地区1850—2019年这170 a的前一年9月到当年2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转换函数方差解释量31.7%。重建结果与邻近地区树轮记录的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重建序列显示工业革命以来,研究区经历较冷的时期有:1870—1890年和1960—1980年;较暖的时期有:1884—1892年、1919—1925年、1940—1960年以及1980—2019年。1940—1960年是20世纪最暖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温度呈现下降趋势,1980年开始气温保持持续升高,2010年之后气温有小幅下降。重建气温序列与太阳黑子数变化和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涛动AMO有较强的响应,揭示了太阳活动、海温等因子可能对该区温度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温度重建 林线 方枝柏 稻城
下载PDF
金沙江大具盆地碎屑堆积体的土壤碳酸盐铀系测年 被引量:2
5
作者 胡晓 游洋 +2 位作者 焦亚诺 邵庆丰 孔兴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87-1296,共10页
金沙江大具盆地中堆积着巨厚的碎屑沉积物,覆盖于6级阶地之上,拔河高度可达300 m以上,其成因和年代都是我国地貌学的研究热点。由于大具盆地的碎屑堆积体岩性简单、分选性差,缺乏合适的测年材料(如炭屑、火山灰、动物化石等),此前仅有... 金沙江大具盆地中堆积着巨厚的碎屑沉积物,覆盖于6级阶地之上,拔河高度可达300 m以上,其成因和年代都是我国地貌学的研究热点。由于大具盆地的碎屑堆积体岩性简单、分选性差,缺乏合适的测年材料(如炭屑、火山灰、动物化石等),此前仅有宇生核素^(10)Be和^(26)Al暴露测年和光释光测年获得绝对测年数据。野外调查发现大具盆地碎屑堆积体中广泛发育着土壤碳酸盐,而且其质地纯净致密,适合于铀系测年,可约束堆积体形成的最小年龄。为此,采集了海拔高度分别在1859 m、 1809 m、 1738 m和1721 m的4处堆积体(DJ1、 DJ2、 DJ3和DJ4)中的34个土壤碳酸盐样品进行铀系测年。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的铀系测年结果显示这4处堆积体中土壤碳酸盐的最大年代分别为14.72±1.08 ka、 11.30±0.17 ka、 15.08±0.70 ka和16.34±1.22 ka都对应于末次冰消期。因此,推测大具盆地中巨厚的碎屑沉积事件可能发生于末次冰消期或稍早时段,最小年龄为16.34±1.22 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具盆地 碎屑堆积体 土壤碳酸盐 铀系测年
原文传递
大样本量(large-n)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6
作者 陈玺贇 吕开来 +2 位作者 王平 黄湘通 孔兴功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0-934,共15页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是识别沉积物来源和确定地层最大沉积年龄的重要工具。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进行物源分析的碎屑锆石测试数量为60~120颗,在这个范围内,年龄组分通常不能从样本中识别出来。近年来,为提高物源...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是识别沉积物来源和确定地层最大沉积年龄的重要工具。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进行物源分析的碎屑锆石测试数量为60~120颗,在这个范围内,年龄组分通常不能从样本中识别出来。近年来,为提高物源分析的可靠性,LA-ICP-MS测试要求有更多数量的锆石颗粒(n≥300),甚至大于1000颗的大样本量(large-n)试验。大样本量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出现对数据测试方法、处理和评估都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样本量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大样本量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在测试方法、数据处理以及数据评估方面的进展。首先,单颗粒测试需要对U、Pb同位素信号进行快速获取,这可以通过改进气溶胶传输效率实现,“峰值”信号模式代替“平顶”信号接收也可实现快速测试。其次,大样本量产生的数据,需要高效的数据处理协议和强大的软件(如Iolite)进行处理,以减少实验室间比较的误差;针对U-Pb数据处理流程,介绍了同位素分馏校正以及不确定度传播等方面的方法优化;此外,还引入了累积计数法和线性回归校正法两种处理方法专门处理“峰形”信号。在数据评估方面,新的U-Pb和Pb-Pb年龄不谐和度计算方法的提出,如采用Aitchison谐和距离,使数据过滤更加合理。基于上述新进展,对仪器和处理软件的选取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大样本量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的自动化、规范化提出了展望。基于已有研究,未来大样本量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在物源示踪及确定地层年代等研究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大样本量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快速U-Pb定年 不谐和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