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耦合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72
1
作者 柯新利 唐兰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72-683,共12页
城市扩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分为城市扩张对生态用地的直接挤占以及为补充城市扩张占用的耕地对生态用地二次挤占两个连锁的过程。以往的研究大多只关注城市扩张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忽略了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耦合的间接影响。针对... 城市扩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分为城市扩张对生态用地的直接挤占以及为补充城市扩张占用的耕地对生态用地二次挤占两个连锁的过程。以往的研究大多只关注城市扩张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忽略了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耦合的间接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InVEST模型定量评估了2000年至2015年湖北省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耦合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耦合导致湖北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40.90 Tg;(2)由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耦合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减少量中,耕地保护传导作用间接导致的占比31%。结果表明,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的耦合是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忽视城市扩张通过耕地保护的传导作用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间接影响,会导致城市扩张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被严重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耕地保护 生态系统碳储量 InVEST模型
下载PDF
生态与经济协调目标下的郑州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红 史云扬 +2 位作者 柯新利 郝晋珉 陈爱琪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7-728,共12页
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建设用地占用生态用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目前中国土地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借助LANDSCAPE模型,开展生态与经济协调目标下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 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建设用地占用生态用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目前中国土地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借助LANDSCAPE模型,开展生态与经济协调目标下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①在满足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需求的前提下,以2008年为基期,模拟2020年土地利用布局时,优化情景下比规划情景下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0.3亿元和49亿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②两种情景下的模拟结果显示,建设用地配置向经济发展较快、生态效益较低的区域聚集。其中,优化情景下建设用地配置较多的区县为荥阳市、新密市及登封市;规划情景下建设用地配置较多的区县为金水区、惠济区、中牟县。优化情景下的建设用地布局更符合目前郑州市经济发展走向,对区域生态保护更为有利。③LANDSCAPE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传统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方法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空间异质性考虑不够等问题,进而实现区域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与经济协调 土地利用 空间优化配置 LANDSCAPE模型 郑州市
原文传递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理论解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朱锦维 柯新利 +3 位作者 何利杰 周婷 王青 任妍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1-428,共8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关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稳步推进,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认识仍然不充分、学理解释相对不足。文章基于价值链理论,利用文献归纳和理论演绎等方法...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关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稳步推进,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认识仍然不充分、学理解释相对不足。文章基于价值链理论,利用文献归纳和理论演绎等方法,界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机制,并分析典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的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生态需求为目标,反映生态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系列价值形成及增值的全过程,且涉及多个主体间利益协调和价值转移,其内涵认识不能仅以经济价值转换结果作为唯一标准;(2)价值链视角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取决于生态产品生产、供给、消费的全过程,其关键环节包括生态产品的规划设计、开发整合、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其重要保障包括产权界定、价值评估、产品认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3)不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反映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其中涉及资本、劳动力、管理等多要素投入以及政府、企业、农户等多主体参与,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中,需兼顾保护与转化的双向逻辑,探索符合区域实际的价值实现模式。基于价值链理论分析生态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对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认识和推进生态产品系统开发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实现机制 价值链理论 模式
下载PDF
耕地保护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柯新利 普鹍鹏 +1 位作者 杨柏寒 郑伟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1-396,402,共7页
耕地保护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导致生态用地加速流失造成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往往被忽略。以武汉市为例,采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利用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LANDSCAPE模型设定... 耕地保护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导致生态用地加速流失造成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往往被忽略。以武汉市为例,采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利用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LANDSCAPE模型设定严格、适度耕地保护情景,进而基于InVEST模型定量评估耕地保护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为科学认识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结果表明:(1)严格、适度耕地保护情景下武汉市2020年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适度耕地保护情景,严格耕地保护情景下,位于武汉市东北地区的低水源涵养区分布范围明显增多,高水源涵养区分布明显较少;(2)在水源涵养总量方面,严格耕地保护情景下的水源涵养总量为4.33×10~8 m^3,适度耕地保护情景下的水源涵养量为4.58×10~8m^3,两者差异显著。(3)严格、适度耕地保护情景中草地、林地、水体等生态用地的水源涵养总量分别为1.06×10~8m^3,1.27×10~8 m^3。其中林地水源涵养量最高,水体、草地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武汉 水源涵养 LANDSCAPE模型 InVEST模型
下载PDF
城市扩张背景下生态用地格局与生态效率的多尺度关联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马才学 杨蓉萱 +3 位作者 柯新利 马智宇 张超正 唐兰萍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5期1-10,共10页
探寻生态用地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效率的影响规律对于合理配置生态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生态效率度量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景观指数,分别探讨2005—2015年三大城市群生态效率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景观格局... 探寻生态用地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效率的影响规律对于合理配置生态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生态效率度量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景观指数,分别探讨2005—2015年三大城市群生态效率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行政区和主城区不同尺度下的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扩张使生态用地面临较高的转化风险,绿地作为优势生态用地,是建设用地蚕食的主要用地类型;(2)主城区尺度下的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比行政区尺度更为显著,对主城区内的生态用地景观格局进行调控更能发挥效果;(3)绿地景观格局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比水域更为突出,降低主城区绿地破碎度,提高单个斑块优势度比提高绿地总面积更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效率。由此可认为主城区尺度下的绿地优化调控在城市规划中应给予重视,在无法避免蚕食绿地时,应尽可能侵占小斑块绿地,以确保自然生态保护区等大斑块绿地的生态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率 生态用地景观格局 多尺度分析 空间杜宾模型 三大城市群
下载PDF
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的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7
6
作者 柯新利 肖邦勇 +2 位作者 郑伟伟 马艳春 李红艳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0-591,共12页
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简称"三区"划定)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对于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有限的国土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主要根据区域内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构建指标体系进行"三区"划定,较少... 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简称"三区"划定)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对于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有限的国土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主要根据区域内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构建指标体系进行"三区"划定,较少将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纳入"三区"划定过程中,使得划定结果在指导实践过程中缺乏前瞻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结合指标体系评价与决策树特征挖掘的"三区"划定方法,并以武汉市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在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的基础上进行"三区"划定。通过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合理性。研究发现:①不同情景下的"三区"空间在规模、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将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纳入"三区"划定过程中确有必要;②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三区"空间的差异主要出现在三类空间的交界区域,这些区域是国土空间规划应该关注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三区划定 LANDSCAPE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情景模拟 C5.0决策树 数据挖掘 武汉市
原文传递
城镇化过程中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变化特征分析——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为例
7
作者 朱锦维 刘成武 +2 位作者 柯新利 黄利民 焦文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77,共9页
城镇化过程中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变化深刻,探究城镇化过程中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变化规律,对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生态产品核算体系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鲜有研究将乡村休闲旅游点和社区游憩公园等文化... 城镇化过程中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变化深刻,探究城镇化过程中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变化规律,对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生态产品核算体系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鲜有研究将乡村休闲旅游点和社区游憩公园等文化服务纳入核算体系,对城镇化过程中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变化规律也缺乏系统认识。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为案例区,采用USLE、CASA等生态模型和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等价值评价方法,对2008、2018年研究区的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进行核算,并分析其变化特征以及与城镇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2008、2018年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分别为34.21×10^(3)亿元、30.28×10^(3)亿元,其中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科研教育服务是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核心;2)与2008年相比,2018年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下降了3.92×10^(3)亿元,降幅达11.47%,其中土壤保持能力下降显著,随着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休闲游憩服务增长态势明显;3)空间变化上,湖北长江经济带三分之二的县(市、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呈下降态势,下降区域主要分布于西部、东部地区,其中重点生态功能区下降尤为明显;4)2008、2018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受到严峻挑战。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要以“两山”理念为指导,保护生态资源基础,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开发地方特色生态产品,不断提升城乡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生产能力 生态产品价值 湖北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
下载PDF
中国农村区域发展的南北差异及其驱动力分析
8
作者 朱梦珂 柯新利 杨银玲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基于2010−2019年中国农村区域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熵权TOPSIS模型、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双维分解和二次指派程序(QAP)考察中国农村区域发展南北差异的事实特征、结构特征和驱动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区域发展与中国区域发展演化具... 基于2010−2019年中国农村区域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熵权TOPSIS模型、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双维分解和二次指派程序(QAP)考察中国农村区域发展南北差异的事实特征、结构特征和驱动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区域发展与中国区域发展演化具有一致性,存在南北差距扩大的发展态势。研究发现:(1)事实特征:中国农村区域发展水平总体向好,但“南强于北”的典型特征和“南快于北”的演进特征进一步凸显;(2)结构特征:一方面,中国农村区域发展地区差距总体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现有差距主要源于北方地区内部差距,但南北间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显著上升;(3)驱动特征:中国农村区域发展以外源驱动为主,农村区域发展南北差距的驱动力量依次是产业高级化>城镇化>市场化>资源禀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区域发展 南北差距 区域差异 资源禀赋
下载PDF
基于灰水足迹的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
9
作者 柯新利 杜丹妮 刘姿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7-287,F0003,共12页
长江经济带面临水生态环境污染制约下的农业发展困境,水环境约束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升成为平衡耕地利用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键手段,对于探索生态可持续的耕地利用模式、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灰水足迹为视角... 长江经济带面临水生态环境污染制约下的农业发展困境,水环境约束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升成为平衡耕地利用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键手段,对于探索生态可持续的耕地利用模式、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灰水足迹为视角,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及马尔可夫链模型探明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及演变趋势。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平均灰水足迹值呈现先增后减趋势,2015年后下降态势更为明显。在空间上呈现为“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灰水足迹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省份。2)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持续下降,效率均值处于0.5~0.8之间,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空间上呈现高值区域多沿水系分布的特点。3)长江经济带市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以研究时段演变趋势来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演进存在路径依赖,难以实现“跨越式”提升。因受到邻域背景影响,在空间上易显现出“俱乐部收敛”现象,“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分布更为常见。可在农业生产重点区域采用差异化精准农业模式,需重视区域间动态协同发展,完善联防联治的面源污染防控机制,积极引导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高值区域逐步形成集中连片,同时对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低效区提供财政与政策支持。研究结果可为各地区探索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农业生产活动中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效率 灰水足迹 农业生产 演变趋势 SBM-Undesirable模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武汉市城市内部生态用地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10
作者 姜子璇 柯新利 +1 位作者 陈媛媛 颜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科学认识城市内部生态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对城市内部生态用地优化布局、提升城市居民生态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三环线内为研究区,借助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城市内部主要用地类型,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景... 科学认识城市内部生态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对城市内部生态用地优化布局、提升城市居民生态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三环线内为研究区,借助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城市内部主要用地类型,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从数量、空间及景观格局三方面分析城市内部生态用地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虽然2000-2020年间研究区生态用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但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林地和草地面积显著增加;(2)生态用地减少区域位于三环线附近的新建成区内,生态用地增加区位于内部改造的已建成区内;(3)生态用地破碎度总体呈升高趋势,且空间差异显著,破碎度升高区域主要位于新建成区,城市内部已建成区近10年破碎度有所缓和。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府政策是影响生态用地形态变化的三个主要方面,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城市内部生态用地的优化与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部生态用地 时空演变 景观格局 武汉市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与农村人口脱钩关系的演化过程与驱动效应
11
作者 何利杰 黄炉斌 +3 位作者 李世勇 柯新利 李萍 何培培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1-852,共12页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研究农村居民点与农村人口脱钩关系的演化过程及其驱动效应,以期为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指导。【方法】基于脱钩理论与人地关系理论,分析了农村居民点“人减地增”现象的演化过程,并以湖北省为例,利用2000—2...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研究农村居民点与农村人口脱钩关系的演化过程及其驱动效应,以期为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指导。【方法】基于脱钩理论与人地关系理论,分析了农村居民点“人减地增”现象的演化过程,并以湖北省为例,利用2000—2020年多期遥感影像与社会统计数据,结合Tapio脱钩模型和LMDI分解法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①从城镇化发展初期、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发展深化期至乡村振兴期,农村居民点与农村人口关系依次呈现出增长负脱钩、强负脱钩、衰退负脱钩及强负脱钩的演变过程。②近20年来,湖北省整体呈现“人减地增”态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了1.71万hm^(2),同期农村常住人口减少了1375.07万人,农村人地关系不协调;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长期处于强负脱钩状态,但2015—2020年的农村人地关系略优于2000—2015年,鄂东地区的农村人地关系优于鄂西地区。③土地利用集约度效应与城镇化效应是农村居民点扩张的主导因素,而城乡人口结构效应与区域总人口效应则是主要的阻碍因素;且各因素在区域上的贡献度差异显著。【结论】缓解农村“人减地增”现象的关键在于优化城乡人口结构,并提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农村人口 脱钩关系 演变过程 驱动效应 湖北省
原文传递
流空间视角下湖北省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关联态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
作者 单玉红 程秋月 +1 位作者 柯新利 郑东杰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9,共12页
研究目的:剖析“流空间”背景下湖北省县域间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联动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通过调控碳排放的关联态势推动县域间的协同碳减排。研究方法:夜间灯光数据模拟能源消耗模型、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社... 研究目的:剖析“流空间”背景下湖北省县域间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联动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通过调控碳排放的关联态势推动县域间的协同碳减排。研究方法:夜间灯光数据模拟能源消耗模型、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期内,湖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县域间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明显,整体形成以武汉市区为大核心,以各市辖区为小核心的多组团结构,网络的稳健性较强,等级结构有所弱化,紧密度仍有待提升。(2)武汉、黄石等地的市辖区长期居于网络的核心地位,更多充当净收益角色。(3)人口流、信息流和经济流均显著促进县域间碳排放关联网络的形成,其影响作用具有非线性和交互性特征;各县域在经济、产业结构、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差异水平及地理邻近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碳排放关联网络的形成。研究结论:需调控县域间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联强度,依据各县域在碳关联网络中的作用及发展态势探索总体碳平衡目标导向下的差别化碳减排措施,形成协同碳减排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关联网络 要素流动 影响因素 湖北省县域 社会网络分析 QAP回归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研究
13
作者 柯新利 邓洁 宋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773-5785,共13页
在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背景下,探究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是解决耕地保护、生态保育与经济建设之间冲突的关键。从人地关系视角剖析了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 在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背景下,探究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是解决耕地保护、生态保育与经济建设之间冲突的关键。从人地关系视角剖析了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机理;通过解读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构建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地级市为例,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指数由0.208增至0.294,增幅为40.802%,呈现“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分布特征。(2)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指数由0.465增至0.492,增幅为5.858%,呈现“中东部高西南部低”的分布特征。(3)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由0.556上升到0.612,增幅为11.065%,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耦合协调类型从基本协调型转变为中度协调型。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差异较大,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各子系统中,模式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城乡融合发展各子系统中,人口融合、空间融合与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耦合协调度较低。(4)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中的模式转型,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人口融合、空间融合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需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耕地资源的优化利用、生态保护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 城乡融合发展 耦合协调度 时空演变
下载PDF
中国耕地系统时空演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
14
作者 唐兰萍 柯新利 +3 位作者 左成超 余强毅 吴绍华 李飞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78-289,共12页
为揭示耕地系统时空演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本研究将耕地资源和耕地利用统一纳入耕地系统,采用InVEST模型、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核算方法评估1980—2018年市级尺度下中国(统计数据未包含港、澳、台地区。下同)耕地系统时空演变对... 为揭示耕地系统时空演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本研究将耕地资源和耕地利用统一纳入耕地系统,采用InVEST模型、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核算方法评估1980—2018年市级尺度下中国(统计数据未包含港、澳、台地区。下同)耕地系统时空演变对碳储量、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1)耕地系统时空演变导致碳储量减少3×10^(8)t,碳排放增加1×10^(8)t,因此导致碳收支共损失4×10^(8)t;2)林地、湿地被开垦为耕地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化肥、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大幅增加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3)耕地系统时空演变对碳收支影响的空间差异明显,东南沿海、西北地区的城市碳收支出现提升,而东北地区的城市碳收支损失严重。因此,应重视从“人类-自然”耦合系统视角剖析耕地系统变化的碳效应;未来既要对耕地侵占林地、湿地等生态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以减少碳储量损失,还需要提高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促进耕地由传统集约利用模式向可持续集约利用模式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系统 碳收支 时空演变 影响评估
原文传递
模拟中国四级行政尺度下耕地位移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柏寒 盛思雨 +2 位作者 柯新利 代先华 卢新海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18-36,共19页
Cropland displacement, a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cropland change, places more emphasis on changes in spatial location than on quantity. The effects of cropland displacement on global and regional food producti... Cropland displacement, a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cropland change, places more emphasis on changes in spatial location than on quantity. The effects of cropland displacement on global and regional food production are of general concern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expansion. Few studies have explored scale-effects, however, where cropland is displaced not only within, but also outside, the administrative boundary of a certain region. This study used a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LANDSCAPE) to simulate the potential cropland displacement caused by urban land expansion from 2020 to 2040 at four scales of the Chinese administration system(national, provincial, municipal, and county levels).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potential cereal production were then assessed by combining cereal productivity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4700 km^(2) of cropland will be occupied by urban expansion by 2040, and the same amount of cropland will be supplemented by forest, grassland, wetland, and unused land. The potential loss of cropland will result in the loss of 3.838×10^(6) tons of cereal production, and the additional cropland will bring 3.546×10^(6) tons, 3.831×10^(6) tons, 3.836×10^(6) tons, and 3.528×10^(6) tons of potential cereal production in SN(national scale), SP(provincial scale), SM(municipal scale), and SC(county scale), respectively. Both SN and SC are observed to make a huge difference in cereal productivity between the lost and the supplemented cropland. We suggest that China should focus on the spatial allocation of cropland during large-scale displacement, especially at the national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land displacement potential cereal production LANDSCAPE model scale-effects food security
原文传递
基于PCA的耕地功能冲突与协同识别--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柯新利 马艳春 +3 位作者 宋小青 唐兰萍 刘世超 金莹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29-336,共8页
[目的]以湖北省为例,识别耕地功能之间的冲突与协同关系及各耕地功能的强弱,为耕地多功能利用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及决策信息。[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识别论证。[结果](1)湖北省耕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最强,生态安全维护功能次... [目的]以湖北省为例,识别耕地功能之间的冲突与协同关系及各耕地功能的强弱,为耕地多功能利用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及决策信息。[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识别论证。[结果](1)湖北省耕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最强,生态安全维护功能次之,就业保障功能最弱;(2)湖北省耕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生态安全维护功能和就业保障功能之间、耕地的社会安定维护功能和粮食安全保障功能之间、耕地的就业保障功能、家庭经济贡献功能和国民经济贡献功能之间存在协同关系;(3)湖北省耕地的社会安定维护和粮食安全保障功能束与家庭经济贡献和国民经济贡献功能束之间存在显著的冲突关系。[结论]PCA法不仅可以表达各耕地功能的强弱,更能直观表达耕地功能间的冲突与协同关系以及冲突与协同的程度,为耕地多功能利用与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及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功能 冲突 协同 PCA
下载PDF
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创新探索——《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理论探索与多尺度实证》评介 被引量:1
17
作者 柯新利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6-128,共3页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耕地利用与保护一直以来都是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研究的传统议题和重点话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耕地利用和保护研究迫切需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立...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耕地利用与保护一直以来都是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研究的传统议题和重点话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耕地利用和保护研究迫切需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立足本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战略需求 创新探索 土地资源管理 国家粮食安全 生态文明建设 耕地利用 利用与保护 集约化
下载PDF
顾及生态系统连通性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18
作者 姜坤 柯新利 宋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87-297,共11页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探索兼顾耕地资源保护与生态系统维护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对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与电路理论等在识别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踏脚...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探索兼顾耕地资源保护与生态系统维护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对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与电路理论等在识别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踏脚石”基础上,将土地评价与立地条件分析(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LESA)方法及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FLUS)模型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顾及生态系统连通性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以期为十堰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一定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十堰市生态源地共计26个,主要以林地与水域为主,分布在南部和中部山地丘陵区;生态廊道共计66条,集中分布在竹溪县、竹山县、房县等境内;“踏脚石”共计121个。2)基于LESA方法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虽然满足了目标需求量,但与重要生态系统连通性用地存在严重冲突,与生态源地、生态廊道、“踏脚石”冲突面积分别为1772.64、4274.19、391.86 hm^(2)。3)顾及生态系统连通性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有效避开了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与“踏脚石”等侵占,而且满足了未来城市用地增长需求,同时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质量高,集中连片性强,农田形状也较规则,便于机械化耕作,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永久基本农田 生态系统连通性 LESA方法 FLUS模型
下载PDF
基于“贡献力-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的武汉市自然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19
作者 朱锦维 柯新利 +1 位作者 周婷 何利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8-255,306,共9页
[目的]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系统服务关联的自然资源生态安全评估框架,分析城市化过程中自然资源生态安全的演变规律,为区域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系统服务关联的视角,构建“贡献力... [目的]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系统服务关联的自然资源生态安全评估框架,分析城市化过程中自然资源生态安全的演变规律,为区域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系统服务关联的视角,构建“贡献力—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的自然资源生态安全评估框架,综合运用InVEST模型、景观指数和德尔菲法评估武汉市2000和2021年的自然资源生态安全,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①2000和2021年武汉市自然资源生态安全指数分别为0.3944和0.3745,生态安全等级在空间上呈现中部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且黄陂区生态安全水平最高;②2000—2021年武汉市自然资源生态安全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的地区主要沿中心城区边缘呈环状分布,“低安全”范围有从中部核心区逐步向外扩张的趋势,且“中等安全”降为“较低安全”,“较高安全”降为“中等安全”的分布范围较广。[结论]城市扩张过程中面对自然资源生态安全不断下降的压力,应进一步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严惩非法侵占生态用地,加强生态空间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贡献力 活力 组织力 恢复力 武汉市
下载PDF
耕地占补平衡对碳储量影响的情景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兰萍 柯新利 郑伟伟 《土地经济研究》 2020年第2期76-93,共18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提出“探索补充耕地国家统筹”,使我国跨省域的耕地占补平衡成为可能。然而,与省域内的耕地占补平衡相比,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是否存在不同,这一问题尚不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提出“探索补充耕地国家统筹”,使我国跨省域的耕地占补平衡成为可能。然而,与省域内的耕地占补平衡相比,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是否存在不同,这一问题尚不明晰。本研究基于2000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LANDSCAPE模型模拟不同耕地占补平衡情景下203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然后采用InVEST模型探究2015—2030年跨省域及省域内耕地占补平衡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5—2030年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导致碳储量减少62.75Tg·C,主要集中在我国中部及东部地区。(2)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导致的碳储量损失比省域内耕地占补平衡下的损失多7.73Tg·C,主要集中在我国北部地区;但是在其他地区则相反,即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导致的碳储量损失要略少于省域内耕地占补平衡所导致的碳储量损失。因此,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中国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下的碳储量总体上将会遭受更为严重的损失,但是不同区域的碳储量损失具有空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占补平衡 碳储量 耕地保护 生态系统服务 情景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