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筑碳中和的关键前沿基础科学问题 被引量:5
1
作者 庄惟敏 刘加平 +6 位作者 王建国 梅洪元 纪军 林波荣 苗志坚 耿阳 祝贺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8-352,共5页
我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已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持续稳定的降低建筑碳排放将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326期双清论坛总结了面向碳中和的建筑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面对的挑战,凝... 我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已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持续稳定的降低建筑碳排放将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326期双清论坛总结了面向碳中和的建筑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面对的挑战,凝练出未来5~10年建筑碳中和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碳中和 低碳建筑技术 多因素耦合机制 科学机理
原文传递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加平 王怡 +1 位作者 王莹莹 王登甲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0-363,共4页
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是提升建筑宜居水平、实现建筑碳减排目标的最佳途径。本文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326期双清论坛“建筑碳中和的关键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学术探讨,围绕“低碳建筑设计标准体系与方法”的论坛主题,梳理了我国绿... 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是提升建筑宜居水平、实现建筑碳减排目标的最佳途径。本文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326期双清论坛“建筑碳中和的关键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学术探讨,围绕“低碳建筑设计标准体系与方法”的论坛主题,梳理了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体系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绿色建筑全面发展的建议:加强绿色建筑设计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全面提升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体系,修订建筑学专业教材体系,解决我国绿色建筑推行过程中效果不理想的根源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 建筑设计标准 基础研究 节能减排 建筑教育
原文传递
夯筑土遗址EBTP锚杆两锚系统拉拔破坏模式分析与群锚效应研究
3
作者 芦苇 薛科 +2 位作者 闫笑琦 刘加平 李东波 《固体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7-564,共18页
以夯筑土遗址EBTP锚杆两锚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间距为0.3 m和0.6 m的室内两锚DIC拉拔试验,明确荷载-位移关系与典型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依据锚杆滑移失效特征,将承压段浆体/土体界面和受拉段杆体/浆体界面力学行为分别通过接触对... 以夯筑土遗址EBTP锚杆两锚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间距为0.3 m和0.6 m的室内两锚DIC拉拔试验,明确荷载-位移关系与典型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依据锚杆滑移失效特征,将承压段浆体/土体界面和受拉段杆体/浆体界面力学行为分别通过接触对和非线性弹簧模拟,提出锚固系统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结合试验结果验证了其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间距0.3 m时锚杆间土体主要沿夯层水平开裂破坏,0.6m时以拉压转换位置为界呈30~45°的锥形开裂破坏,土体顶面最大开裂半径约24 cm,0.3 m间距相比0.6 m时承载力降低约7%;模拟分析显示,锚杆间距对群锚效应的影响较为显著,当间距大于0.6 m时群锚效应较为有限,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扩体深度与锚杆极限承载力近似线性相关;随着锚固长度的增加承载力增幅先大后小,群锚效应逐渐增强,但锚固长度增加引起的承载力的提升仍大于群锚效应造成的承载力损失.研究结果对夯筑土遗址EBTP锚杆群锚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锚固 两锚同步拉拔试验 数值模拟 荷载-位移关系 群锚效应
原文传递
建筑相变蓄热及夜间通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杨柳 乔宇豪 +3 位作者 刘衍 侯立强 王梦媛 刘加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29-640,共12页
被动式建筑节能策略通过提升建筑物自身性能及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来营造舒适的室内热环境,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途径.相变蓄热技术及夜间通风技术是被动式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两者有机结合的复合降温技术更能显著改善夏季建筑物室... 被动式建筑节能策略通过提升建筑物自身性能及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来营造舒适的室内热环境,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途径.相变蓄热技术及夜间通风技术是被动式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两者有机结合的复合降温技术更能显著改善夏季建筑物室内热环境,降低空调制冷能耗.该技术在利用相变蓄热大幅提升建筑物热稳定性的同时,充分利用了夜间通风携带的自然冷量资源,达到了节能和舒适性并举.通过对相变蓄热、夜间通风以及其二者复合降温技术主要研究领域文献的深入调研,从技术原理、实验研究、节能降温效果等方面对该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综述了相变蓄热及夜间通风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合理应用相变蓄热结合夜间通风复合降温技术可以获得舒适的夏季室内热环境,有效节约空调制冷能耗.通过综合分析该复合降温技术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指出该技术应用方式多样,需要综合考虑到气候条件、相变蓄热使用方式以及夜间通风策略等诸多因素.最后,对该技术的复合降温机理及热工设计策略的进一步研究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节能 建筑热工 相变蓄热 夜间通风 复合降温技术
原文传递
UPFC有功控制引起的交互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马朋 刘青 +1 位作者 邹家平 刘诚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6-181,223,共7页
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的多个控制器之间存在交互影响,这种交互作用会影响控制器的工作性能。分析了UPFC有功参考值的变化对电压控制器所控电压的影响,阐述了利用数学公式反映其影响的方法的局限性。利用PSCAD/EMTDC时域仿真,得出了电压... 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的多个控制器之间存在交互影响,这种交互作用会影响控制器的工作性能。分析了UPFC有功参考值的变化对电压控制器所控电压的影响,阐述了利用数学公式反映其影响的方法的局限性。利用PSCAD/EMTDC时域仿真,得出了电压动态数据,并用来拟合Logistic模型,得到有功补偿度变化量对节点电压变动值影响的数学表达式。该数学表达式能够针对不同有功补偿度变化量进行交互影响程度的预测,有利于分析UPFC有功潮流控制给并联侧电压控制器运行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潮流控制器 交互影响 潮流控制 电压控制器 电压变动值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建筑蓄热原理及其设计参数
6
作者 刘衍 毕冰藤 +2 位作者 乔宇豪 杨柳 刘加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75-1490,共16页
建筑蓄热是解决建筑热流作用不稳定的核心,通过建筑设计的方式,将建筑部件的“削峰填谷”效应与其他因素耦合,使建筑对热流的调控作用最大化,实现对室内热环境的优化.本文对建筑蓄热相关概念做了辨析,将“建筑蓄热”与“围护结构蓄热”... 建筑蓄热是解决建筑热流作用不稳定的核心,通过建筑设计的方式,将建筑部件的“削峰填谷”效应与其他因素耦合,使建筑对热流的调控作用最大化,实现对室内热环境的优化.本文对建筑蓄热相关概念做了辨析,将“建筑蓄热”与“围护结构蓄热”,“保温”与“隔热”,“热惰性”、“热质量”以及“热惰性指标”等相似概念进行区分,总结了建筑蓄热的作用原理和基础模型,揭示了各向异性太阳辐射多过程传输与转化形成的“双高波谷温度波”效应,和部件蓄热、自然通风与长波辐射降温多种热作用形成的“双低波峰温度波”效应,提出了能够表征建筑系统蓄热能力的指标参数.通过对蓄热问题历史发展背景的挖掘和对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总结了我国在建筑蓄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建筑蓄热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应用潜力差异显著,将相关气候指标应用到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之中是当务之急;建筑热工设计过度追求构件高指标,实际则是建筑整体低性能,亟需构建以建筑蓄热为代表的热工设计综合指标体系;亟需加强建筑蓄热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建筑蓄热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节能 建筑蓄热 建筑热工 建筑热流 围护结构
原文传递
楚雄市地表水中有毒微藻的分布及藻类多样性抽样调查
7
作者 王天强 章杨 +3 位作者 罗永琴 芶振东 肖雨柔 刘加平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53-58,共6页
为研究楚雄市区内地表水中有毒微藻的分布及藻类多样性,本文从楚雄市区内的龙江公园、桃源湖、花鸟市场、青龙河、铜鼓寨等水体采集水样,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直接观察和水样富集后的观察,对水体中的微藻种类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为研究楚雄市区内地表水中有毒微藻的分布及藻类多样性,本文从楚雄市区内的龙江公园、桃源湖、花鸟市场、青龙河、铜鼓寨等水体采集水样,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直接观察和水样富集后的观察,对水体中的微藻种类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到的有毒微藻包括鱼腥藻、微囊藻;除此以外,其他藻类包括小球藻、盘星藻、栅藻等21种微藻;各个水体藻类Simpeson指数在0.944~0.995之间,差异较小,但Shannon-Wiener指数存在较大差异。楚雄市区内地表水中的微藻大多为无毒藻类,有毒微藻的仅有鱼腥藻和微囊藻,这一发现有利于有效利用楚雄市区内的藻类资源以及针对性地预防藻类引发的水环境安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微藻 分布 鱼腥藻 微囊藻 微藻多样性
下载PDF
内螺旋筒预热式陶粒窑设计方案与陶粒烧制试验
8
作者 宋鹏 张孝明 +2 位作者 卢志远 邓家平 刘冰洁 《北方建筑》 2017年第3期26-30,共5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内螺旋筒预热式陶粒窑的设计方案。为证明该方案可行,用试验炉进行模拟试验,并介绍了试验炉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所形成的还原法工艺。同时,依据该原理探讨对现有陶粒回转窑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内螺旋筒式陶粒窑。用内螺旋... 本文主要介绍了内螺旋筒预热式陶粒窑的设计方案。为证明该方案可行,用试验炉进行模拟试验,并介绍了试验炉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所形成的还原法工艺。同时,依据该原理探讨对现有陶粒回转窑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内螺旋筒式陶粒窑。用内螺旋筒预热式陶粒试验炉对油页岩灰渣陶粒、页岩陶粒进行了试验研究,烧制5mm^16mm的300级~500级油页岩灰渣、页岩陶粒,证明内螺旋筒预热式陶粒窑的设计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筒 回转窑 陶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