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永久起搏器患者中QRS宽度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邢福威 江竞舟 +5 位作者 胡晓亮 冯冲 何建桂 董吁钢 马跃东 唐安丽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8-625,共8页
【目的】探讨永久性起搏器患者的起搏QRS波宽度(QRSd)与术后心房颤动(AF)发生的关系。【方法】我们回顾收集了180例因完全性/进展性房室传导阻滞而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所有的患者都是右室间隔部起搏。心电图在术前和术后都有... 【目的】探讨永久性起搏器患者的起搏QRS波宽度(QRSd)与术后心房颤动(AF)发生的关系。【方法】我们回顾收集了180例因完全性/进展性房室传导阻滞而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所有的患者都是右室间隔部起搏。心电图在术前和术后都有记录。QRSd在部分胸前导联(V1,V4和V6)、I导联和AVF导联都有测量,QRS波差值由术后起搏QRSd减去术前QRSd获得。【结果】AF发生在64(35.56%)例患者中。AF发生组和没有AF发生组间,术前的QRSd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但QRSd差值在V4导联(P=0.022)和V6导联(P=0.001)有统计学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提示V6导联的QRSd差值(P=0.005,HR 1.822,95%CI 1.174-2.718,QRSd的间隔区值定为40 ms)和左心房直径(P=0.045,HR 1.042,95%CI 1.001-1.086)是预测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V6导联的QRSd差值可以预测AF的发生,尤其是术前QRSd较长的患者(≥120 ms,曲线下面积为0.826,95%CI 0.685-0.967)。【结论】V6导联的QRSd差值与术后AF的发生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QRS波宽度 心房颤动 起搏器
下载PDF
高密度高分辨标测下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杰 严凤娇 +5 位作者 唐娜 苏晨 江竞舟 刘梦辉 何建桂 王礼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01,共7页
【目的】观察在高密度、高分辨率视觉下的心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点及消融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心外科术后房速,应用Orion微电极网蓝与Rhythmia标测系统进行标测消... 【目的】观察在高密度、高分辨率视觉下的心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点及消融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心外科术后房速,应用Orion微电极网蓝与Rhythmia标测系统进行标测消融治疗的全部患者。【结果】共入选21名患者,总共记录到26种房速,平均每种房速的标测时间为(19.1±7.1)min,所采取的电图(19495±12798)个。26种房速中,按部位分:20(76.9%)个位于右房,5(19.2%)个位于左房,1(3.8%)个为左右双房大折返;按心动过速机制分:24(92.3%)个为大折返房速,1(3.8%)个为微折返,1(3.8%)个为局灶房速。在大折返房速中,7个为双环“8”字折返,消融一环过程中有4个转为单环折返。另有一例为跨房间隔传导的双房大折返。21例患者2例复发,其中1例当时仅对游离壁疤痕至下腔静脉的连线进行消融,后再次手术时标测为三尖瓣峡部依赖性房速。【结论】心外科术后房速形式多样,以大折返房速为主,极少数为微折返或局灶起源。大折返房速可表现为双环折返或双房大折返。消融时除针对本次心动过速外,还需根据心房的基质情况进行预防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 高密度标测 微电极 消融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7A在心房颤动中表达特点的研究
3
作者 刘梦辉 严凤娇 +9 位作者 苏晨 张小宇 江竞舟 马跃东 冯冲 柳俊 唐安丽 董吁钢 何建桂 王礼春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0年第8期724-728,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A(IL-17A)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并了解其在不同房颤类型与机体不同部位的表达差异性.方法纳入2018年1~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房颤和非房颤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其IL-17A+的淋巴细胞比例....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A(IL-17A)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并了解其在不同房颤类型与机体不同部位的表达差异性.方法纳入2018年1~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房颤和非房颤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其IL-17A+的淋巴细胞比例.结果研究共纳入46例患者,其中房颤患者22例(阵发性房颤12例、持续性房颤10例),非房颤患者24例.结果显示,房颤患者的外周血IL-17A+淋巴细胞比例(3.1%,2.2%~3.9%)显著高于非房颤患者(2.1%,1.0%~3.4%;H=2.6,P=0.009);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外周血IL-17A+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P=0.150);房颤患者的外周血(3.3%,2.6%~4.0%)、右心房(3.4%,2.4%~4.4%)和左心房(3.3%,2.6%~4.1%)中IL-17A+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P=0.386).结论房颤与炎性因子IL-17A的表达升高相关,但是这一现象可能与房颤的持续时间无关;此外,房颤的炎症反应状态可能与全身系统炎症反应相关,而非局部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7A 心房颤动 炎症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