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时间微重力池沸腾换热及其临界热流密度机理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斌 孔新 +3 位作者 魏进家 张永海 赵建福 杨扬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715-1722,共8页
研究了复合柱状微结构表面(PF30-60LP)在短时间微重力下的池沸腾传热性能,并与文献中的光滑表面和柱状微结构表面(PF30-60和PF50-120)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微重力条件下, PF30-60PL的临界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 CHF)与光滑表... 研究了复合柱状微结构表面(PF30-60LP)在短时间微重力下的池沸腾传热性能,并与文献中的光滑表面和柱状微结构表面(PF30-60和PF50-120)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微重力条件下, PF30-60PL的临界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 CHF)与光滑表面相比虽有提高,但却明显低于PF30-60和PF50-120,与常重力下所得实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微重力条件下,由于浮力缺失,覆盖于加热表面的大气泡脱离周期远大于常重力条件.大气泡覆盖于表面时间过长,导致新鲜液体补给困难是造成微重力CHF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 PF30-60和PF50-120具备非常强的毛细芯吸作用,可显著提高加热面的侧向补液能力,因此其微重力下的CHF相比于光滑表面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高.而PF30-60PL由于较大面积光滑通道的存在,表面的毛细芯吸作用被削弱,因此其CHF介于光滑表面和柱状微结构表面之间.提高微重力池沸腾CHF,关键在于提高覆盖于加热面的大气泡的脱离频率和液体对加热表面的补给能力.可行的方法有降低液体工质表面张力或提高表面对液体的毛细芯吸性,通过外部施加电场或声场加速气泡脱离,强化Marangoni对流或采用局部加热法改变Marangoni力对气泡的作用力方向,通过调控气泡合并行为增大气泡合并后释放的表面能从而促进气泡脱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重力 池沸腾 微结构 临界热流密度 气泡动力学 毛细芯吸作用
原文传递
核态池沸腾传热现象中的重力标度规律 被引量:6
2
作者 杜王芳 赵建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629-1637,共9页
沸腾过程极强的热传递能力使其在地面常重力环境和空间微重力环境都有着广泛应用.重力是影响沸腾传热性能的重要因素,关于重力影响规律的研究对相关空间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有关核态池沸腾传热重力标度规律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特... 沸腾过程极强的热传递能力使其在地面常重力环境和空间微重力环境都有着广泛应用.重力是影响沸腾传热性能的重要因素,关于重力影响规律的研究对相关空间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有关核态池沸腾传热重力标度规律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特别对基于地基短时失重飞机准稳态沸腾实验结果提出的Raj-Kim-McQuillen重力标度律模型(RKM模型)进行了详细评述,讨论了其中关于核态池沸腾曲线起、止端点(沸腾起始点和临界热流点)及其渐近性能的基本假设和隐含假设.通过与经验知识(包括实验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比较,明确了RKM模型的贡献与不足,建议了进一步的低重力实验和深入系统的数值模拟等,以推进该领域研究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态池沸腾 重力效应 重力标度律 核态沸腾起始 临界热流密度 微重力
原文传递
东方地区黎族人群18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3
作者 金秀文 张建 +5 位作者 林子清 苏建富 赵兴春 陈东 朱洪山 王文学 《生命科学仪器》 2017年第4期39-42,共4页
研究了D5S818、D8S1179、D7S820、CSF1PO、D2S1338、D3S1358、vWA、D21S11、D16S539、PentaE、TPOX、TH01、D19S433、D18S51、FGA、D6S1043、D13S317、D12S391等18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基因座在东方地区黎族人群... 研究了D5S818、D8S1179、D7S820、CSF1PO、D2S1338、D3S1358、vWA、D21S11、D16S539、PentaE、TPOX、TH01、D19S433、D18S51、FGA、D6S1043、D13S317、D12S391等18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基因座在东方地区黎族人群的遗传多态性。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及毛细管电泳技术对2939名东方地区黎族无关个体18个STR基因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939名东方地区黎族个体在18个STR基因座上,共检出214种等位基因,1105种基因型,其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18个基因座的杂合度(H)介于0.5835~0.8751之间,匹配概率(Pm)介于0.0223~0.2415之间,个体识别概率(DP)介于0.7585~0.9777之间,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5146~0.8754之间,累积个体识别率(TDP)大于0.999 999 999 999 999 999 999 81,累积三联体非父排除概率(CPEtri)为0.99999999,累积二联体非父排除率(CPEduo)为0.99998508。本文研究结果对东方地区黎族人群群体遗传学及法医学后续研究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遗传学 STR 遗传多态性 东方黎族
下载PDF
高阻尼MnCuNiFeCe合金的相变及阻尼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卢凤双 吴滨 +2 位作者 张建福 李平 赵栋梁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77-1081,共5页
高端精密仪器领域的振动及噪声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利用高阻尼合金抑制振动或降低噪声,是解决振动和噪声的重要手段。MnCu合金通过合适的热处理,可以获得出色的阻尼性能,并兼具优良的力学性能,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采用真空熔炼、... 高端精密仪器领域的振动及噪声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利用高阻尼合金抑制振动或降低噪声,是解决振动和噪声的重要手段。MnCu合金通过合适的热处理,可以获得出色的阻尼性能,并兼具优良的力学性能,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采用真空熔炼、开坯锻造等通用工艺制备Mn20Cu5Ni2FeCe合金。运用多功能振动样品磁强计、激光热膨胀仪及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等手段,研究了固溶及时效状态合金的相转变及阻尼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合金的物理膨胀系数在235K左右低温区出现极小值,同时磁化强度在该温区发生转变。分析得知该转变为合金中贫Mn区的顺磁反铁磁性转变。该贫Mn区低温磁性转变引起晶格畸变,在应力的作用下,出现低温孪晶亚结构,导致在该温区出现低温阻尼峰。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的MnCu合金阻尼机制的微观模型能够解释阻尼温度谱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Cu合金 膨胀系数 磁性能 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