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axEnt模型分析广东省鸟类多样性热点分布及保护空缺 被引量:16
1
作者 马星 王浩 +5 位作者 余蔚 杜勇 梁健超 胡慧建 邱胜荣 刘璐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97-1107,共11页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挑战。广东省丰富的水土资源孕育了大量的生物物种,然而快速的城市扩张又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明确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以便在未来城市规划布局中更好地实施保护,缓解城...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挑战。广东省丰富的水土资源孕育了大量的生物物种,然而快速的城市扩张又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明确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以便在未来城市规划布局中更好地实施保护,缓解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空间分布格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基础,本文以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鸟类数据为基础,基于MaxEnt模型进行空间化(空间分辨率为100 m×100 m),通过识别热点地区,并与现有国土规划中三条管控线对比,识别保护空缺。本文主要有以下结果:(1)广东省建模鸟类共有13目45科173种,其空间丰富度格局主要呈三片区分布:(1)南岭片区;(2)粤东片区;(3)江门、阳江、云浮片区;(2)影响鸟类空间格局的环境因子在不同物种间差异明显,总体来看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年均温度差等因素占主导地位;(3)保护鸟类与全部鸟类的热点地区分布相似,但空间上更为聚集,两者的空间重叠率达63.0%,主要分布于南岭片区、粤东片区;(4)留鸟类和迁徙鸟类的热点地区存在明显空间差异,重叠区域仅25.3%,留鸟类分布相对靠北而迁徙鸟类相对趋南;(5)鸟类热点分区统计对比中,与永久基本农田的重叠率明显高于生态保护红线,极少量分布于城镇开发边界内部,全部鸟类、保护鸟类、留鸟类、迁徙鸟类均存在明显的保护空缺。本研究得到了精细尺度下鸟类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与保护空缺结果,为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内的生物多样性分区保护、管控政策实施提供了有效支撑,为广东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规划调整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鸟类多样性 MaxEnt模型 热点地区 保护空缺 生态保护红线 留鸟 迁徙鸟
原文传递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化进程对区域内鸟类分布及栖息地连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琼悦 邓卓迪 +9 位作者 胡学斌 丁志锋 肖荣波 修晨 吴政浩 汪光 韩东晖 张语克 梁健超 胡慧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80,共13页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迅速扩张引起土地利用类型的剧烈转变,这对当地物种的栖息地、物种分布区乃至区域生物多样性均造成了影响。本研究基于82种鸟类的分布数据和15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maximumentropy,MaxEnt)模型及...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迅速扩张引起土地利用类型的剧烈转变,这对当地物种的栖息地、物种分布区乃至区域生物多样性均造成了影响。本研究基于82种鸟类的分布数据和15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maximumentropy,MaxEnt)模型及等效连接面积(the equivalent connected area,ECA)指数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鸟类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连通性。结果表明:2000-2015年,大湾区林地、水体、耕地等用地类型分别减少3.22%、0.97%和23.19%,草地、建设用地、裸地与滩涂用地类型分别增加33.95%、80.34%和453.52%。30种以森林、农田为主要栖息生境的鸟类分布区面积减少,52种常见的城市鸟类及各类水鸟分布面积增加,鸟类分布面积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此外,鸟类栖息地连接度表现出与分布区相一致的变化趋势。其中,对4种分布面积变化最大的鸟类的分析结果显示,乌鹃(Surniculuslugubris)与栗耳凤鹛(Yuhina castaniceps)分布面积及栖息地连通性随城市化进程(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水源距离和干扰距离等的变化)而下降,而牛背鹭(Bubulcus ibis)与苍鹭(Ardea cinerea)的分布面积及栖息地连通性则随城市化进程而上升。此外栖息地斑块面积的增加也显著提高了栖息地的连通性。因此建议对城市化进程中粤港澳大湾区的生境质量变化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构建鸟类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从而维持大湾区区域生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通性 MaxEnt模型 鸟类分布 栖息地斑块 土地利用变化 粤港澳大湾区
原文传递
中国陆生脊椎动物野外调查的发展现状与文献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政浩 丁志锋 +5 位作者 周智鑫 梁健超 王卓婷 章亚宁 胡一鸣 胡慧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8-215,共18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开展了大量陆生脊椎动物的本底调查和多样性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有学者针对兽类、鸟类和两栖爬行类的野外调查监测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但尚缺乏对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类群的调查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及基于文献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开展了大量陆生脊椎动物的本底调查和多样性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有学者针对兽类、鸟类和两栖爬行类的野外调查监测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但尚缺乏对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类群的调查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及基于文献收集的研究,特别是对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对比与总结。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收集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以图书检索为主的读秀学术搜索,以“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资源”“调查”“监测”“新种”“新记录”和“物种多样性”作为检索词,检索并筛选了与兽类、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陆生脊椎动物调查相关的文献资料共3,504篇,对陆生脊椎动物调查的研究文献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分布,及其运用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相较兽类和两栖爬行类的调查,我国鸟类多样性的调查最多,发表文献占所有文献的70.26%。四川、云南的陆生脊椎动物调查最多,分别发表285篇、260篇文献。分布于我国的4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调查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印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中国西南山地的研究文献较多,分别为348篇、324篇文献;中亚山地、喜马拉雅山地的研究文献较少,分别为71篇、66篇文献。陆生脊椎动物调查方法主要采用样线法、样点法、样方法和直接计数法,或将上述几种方法综合应用,样线法在所有场景(如:高山冻原、农田、城市等)中应用频率最高;技术手段以直接观察法、采集法、红外相机陷阱法为主,其中直接观察法在所有场景(如城市、湿地、草原等)中应用频率最高。当前,我国陆生脊椎动物调查已取得很多新进展,包括新兴物种采集和物种识别技术的发展(如无人机技术在大型兽类和集群水鸟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生脊椎动物 野外调查 调查方法 技术手段 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原文传递
喜马拉雅山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 被引量:21
4
作者 胡一鸣 梁健超 +4 位作者 金崑 丁志锋 周智鑫 胡慧建 蒋志刚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关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山地生态系统生境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高,适合研究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及其相关机制。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缘,是全球生态热点区域。其地形... 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关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山地生态系统生境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高,适合研究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及其相关机制。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缘,是全球生态热点区域。其地形复杂,海拔落差大(100–8,844 m),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带。本研究通过整合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系统地分析了10目23科160属313种喜马拉雅山地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发现该区域哺乳动物总体及其子集的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都为左偏倚的中峰格局,物种多样性在海拔900–1,400 m之间最高,不同物种子集的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的模式有所不同。UPGMA聚类分析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哺乳动物群落沿海拔梯度可以划分为5个聚类簇(海拔100–1,500 m、1,500–2,000 m、2,000–3,000 m、3,000–4,200 m以及4,200–6,000 m的地区),大致与该地区植被的垂直带分布相吻合。喜马拉雅山地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在中低海拔最为丰富,可能跟东洋界与古北界生物群扩散后的交汇地带相关。喜马拉雅山区贯通南北的沟谷是生物扩散和迁移的通道,沟谷内水热资源较好,气候稳定性高,为高山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创造了栖息条件。综上,喜马拉雅山沟谷地区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生物扩散和交流关键的"生态走廊",应加强对喜马拉雅山沟谷地区的保护,以维系该区域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 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 垂直分布格局 空间分布格局
原文传递
羌塘、可可西里无人区野牦牛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被引量:6
5
作者 胡一鸣 李玮琪 +7 位作者 蒋志刚 刘务林 梁健超 林宜舟 黄志文 覃海华 金崑 胡慧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5-190,共6页
野牦牛(Bos grunniens)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大型有蹄类动物,主要分布在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三江源,新疆阿尔金山等地的高海拔生境。我们于2012–2014年在西藏羌塘和青海可可西里对野牦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地调查,并且估算西藏羌塘地... 野牦牛(Bos grunniens)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大型有蹄类动物,主要分布在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三江源,新疆阿尔金山等地的高海拔生境。我们于2012–2014年在西藏羌塘和青海可可西里对野牦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地调查,并且估算西藏羌塘地区野牦牛种群在11,222–21,072头之间,可可西里野牦牛种群数量在659–1,793头之间。据本次野外调查和历史文献资料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野牦牛种群数量逐年增长,但是其分布区面积却逐步缩减,目前仅分布在几个相对孤立且远离人类居住地的高寒区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加强,野牦牛的生存现状依然严峻,我们仍需加强对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S grunniens 青藏高原 种群数量 分布 保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