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定量CT的中国健康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及地区差异 被引量:5
1
作者 金鹰 赵凯平 +24 位作者 瞿建 杜霞 李永丽 陈爽 吴艳 吴春维 洪国斌 陆勇 张玉琴 马骁 陆靖 肖喜刚 龚向阳 杨泽宏 陈伟 安苗苗 王子云 聂四平 吕英茹 高剑波 李绍林 李跃华 曾强 程晓光 冉利梅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9期610-615,共6页
目的建立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定量CT(QCT)腰椎骨密度(BMD)正常参考值, 并探究其地区差异。方法收集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女性人群35 431例。采用美国 Mindways 的定量CT系统, 测量L1、L2椎体中心层面BMD, 取平... 目的建立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定量CT(QCT)腰椎骨密度(BMD)正常参考值, 并探究其地区差异。方法收集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女性人群35 431例。采用美国 Mindways 的定量CT系统, 测量L1、L2椎体中心层面BMD, 取平均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女性腰椎BMD差异。按10岁年龄间隔, 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之间两两比较。结果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峰值骨密度出现在20~29岁年龄段[东北(183.01±24.58)mg/cm^(3)、华北(188.93±24.80)mg/cm^(3)、华东(187.54±27.71)mg/cm^(3)、华南(186.22±33.72)mg/cm^(3)、华中(176.33±24.91)mg/cm^(3)、西南(182.25±28.00)mg/cm^(3)], 随后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地区BMD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 70岁以前, 华中和西南地区BMD[(176.23±24.91)至(90.38±28.12)mg/cm^(3), (182.25±28.00)至(88.55±25.68)mg/cm^(3)]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低于东北[(183.01±24.58)至(99.69±27.85)mg/cm^(3))、华北(188.93±24.80)至(95.89±26.12)mg/cm^(3)]、华东[(187.54±27.71)至(95.65±27.86)mg/cm^(3)]地区(P<0.01);≥70岁各地区BMD趋于一致(P>0.05)。华中和西南地区在40~60岁年龄段BMD值接近(P>0.05), ≥60岁各地区BMD均低于骨量异常值(均P<0.05)。≥50岁女性西南地区骨质疏松检出率最高(25.65%), 华北地区最低(17.30%)。结论建立了中国健康女性人群的QCT骨密度参考值数据库, 西南地区BMD值最低, 华南地区BMD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健康成年女性 定量CT 骨密度
原文传递
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2018—2019年入组人群基线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凯平 翟建 +22 位作者 冉利梅 李永丽 陈爽 吴艳 洪国斌 陆勇 张玉琴 马骁 陆靖 肖喜刚 龚向阳 杨泽宏 陈伟 吕英茹 高剑波 李绍林 李跃华 查晓娟 郭智萍 曾强 李真林 吴静 程晓光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9期596-603,共8页
目的了解中国健康定量CT(QCT)大数据项目2018—2019年入组人群的基线特征。方法以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标准的入组人群为研究对象, 骨密度和腹内脂肪的测量采用Mindways的定量CT Pro Model 4系统。描述性... 目的了解中国健康定量CT(QCT)大数据项目2018—2019年入组人群的基线特征。方法以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标准的入组人群为研究对象, 骨密度和腹内脂肪的测量采用Mindways的定量CT Pro Model 4系统。描述性分析入组人群的年龄、性别、地区分布以及身高、体重、腹围、血压、血常规及血生化等健康指标的基线情况, 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性别对骨密度和腹内脂肪年龄变化趋势进行趋势检验。结果经对主要指标的纳入排除标准及异常值筛选后, 最终86 113例纳入本研究, 入组率为92.47%, 其中女性35 431例(41.1%), 男性50 682例(58.9%), 男女比值为1.43。总体年龄为(50.3±12.7)岁, 男性为(50.2±12.8)岁, 女性为(50.4±12.5)岁, 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地区划分, 华东地区入组最多, 共43 833例(50.90%), 其次为华中地区16 434例(19.08%), 东北地区最低2 914例(3.38%)。与主要研究结局相关的健康信息指标入组率基本在70%以上, 且两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骨密度为(139.33±46.76)mg/cm3, 男性为(135.90±36.48)mg/cm3, 不同性别骨密度整体表现为随年龄递减趋势(均P<0.001);女性腹内脂肪面积为(116.39±56.23)cm2, 男性为(191.67±77.07)cm2, 不同性别整体表现为随年龄递增趋势(均P<0.001)。结论基于QCT测量的基线骨密度和腹内脂肪均存在性别差异且年龄趋势不同, 健康信息指标也有性别差异;此外, 由于纳入数据的地区差异, 也需考虑地区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状况 内脏脂肪组织 骨密度 定量CT 大数据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男性人群脊柱定量CT骨密度参考值和地区差异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刘萍 翟建 +25 位作者 冉利梅 李永丽 吕英茹 吴艳 李绍林 王晗琦 潘亚玲 陈彤彤 吕海英 赵凯平 张玉琴 马骁 陆靖 肖喜刚 龚向阳 杨泽宏 陈伟 高剑波 李跃华 杜霞 李真林 曾强 程晓光 陈爽 吴静 陆勇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9期604-609,共6页
目的探究中国成年男性人群定量CT(QCT)脊柱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中国不同地区骨密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6个地区接受低剂量胸部CT肺癌筛查的男性人群,采用Mindways公司的QCT系... 目的探究中国成年男性人群定量CT(QCT)脊柱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中国不同地区骨密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6个地区接受低剂量胸部CT肺癌筛查的男性人群,采用Mindways公司的QCT系统测量腰椎椎体的骨密度。以10岁为1个年龄段,计算骨密度均值和下降率,按美国放射学院脊柱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统计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纳入男性50682例,年龄为(50.2±12.8)岁(20~98岁)。中国男性总体脊柱QCT峰值骨密度(173.11±28.56)mg/cm3,出现在20~29岁,然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70岁之前,华南地区男性骨密度相对较高,华中和西南地区较低,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70~79岁和≥80岁2个年龄段各地区男性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国男性脊柱QCT骨密度总体下降约46.92%,40~49岁年龄段下降明显加速。≥50岁男性骨质疏松总体患病率约为11.42%,其中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4.72%和13.87%),华北和华南地区较低(分别为8.53%和7.71%)。结论建立了中国成年男性人群的脊柱QCT骨密度范围,华南地区骨密度值最高,华中地区骨密度值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男性 定量CT
原文传递
中国健康体检人群脊柱定量CT骨密度与血红蛋白及白蛋白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彩云 赵凯平 +21 位作者 查晓娟 冉利梅 陈爽 吴艳 洪国斌 陆勇 张玉琴 马骁 陆靖 肖喜刚 龚向阳 杨泽宏 陈伟 吕英茹 高剑波 李绍林 李跃华 杜霞 曾强 程晓光 吴静 李永丽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9期616-622,共7页
目的采用定量CT技术测量中国健康体检人群脊柱骨密度, 探讨其与血红蛋白及人血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数据(China Biobank), 脊柱骨密度测量采用 QCT Pro图像分析系统, 所有合作中心均采用欧洲脊... 目的采用定量CT技术测量中国健康体检人群脊柱骨密度, 探讨其与血红蛋白及人血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数据(China Biobank), 脊柱骨密度测量采用 QCT Pro图像分析系统, 所有合作中心均采用欧洲脊柱体模(NO.145)进行质量控制。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50 0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年龄分为7组, 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脊柱骨密度、人血白蛋白、血红蛋白,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骨密度与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相关性。结果健康体检者骨密度随年龄增长均降低(P<0.05), 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体质指数(BMI)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段男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分别r=0.086、0.101、0.076、0.090、0.072、0.123、0.100;均P<0.01);而女性健康体检者部分年龄组骨密度与血红蛋白相关(分别40~49岁组:r=-0.027;70~79岁组:r=-0.077;均P<0.05);部分年龄段健康体检者骨密度与血白蛋白相关(其中男性分别为30~39岁组:r=-0.048;40~49岁组r=-0.027;70~79岁组r=-0.051;女性分别为30~39岁组:r=-0.044;40~49岁组r=-0.042;50~59岁组r=-0.086;70~79岁组r=-0.070;均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BMI后血红蛋白水平是男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正常(OR=1.022, 95%CI:1.017~1.027)、骨密度减少(OR=1.012, 95%CI:1.007~1.016)的保护因素;血白蛋白是女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正常(OR=0.926, 95%CI:0.905~0.948)、骨密度减少(OR=1.006, 95%CI:0.951~1.011)危险因素。结论中国健康体检人群骨密度与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存在相关性。血红蛋白是男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保护因素, 人血白蛋白是女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血红蛋白 血白蛋白 相关性
原文传递
自调心滑动式中间轴承故障浅析
5
作者 蔡鹏飞 高建波 杨华启 《广船科技》 2022年第3期32-34,共3页
通过长轴系客滚船的中间轴承在运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问题对比分析,总结得出长轴系运行状态对中间轴承的影响,在长轴系中间轴承选型上需综合考量,合理选择,简化现场安装流程,降低中间轴承或轴系其他附件的运行风险。
关键词 自调新 中间轴承 滑动式
下载PDF
HMGB1对HPV16型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刚 李剑波 +4 位作者 高孟 高丽美 吴洁 姜云水 庄昉成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2017年第6期827-831,共5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分子与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E6E7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免疫效果的关系及机制。方法通过TC-1细胞移植诱导建立小鼠肿瘤模型,在接种HPV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的同时,给予注射HMGB1特异性拮抗剂HMGB1 A box,开...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分子与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E6E7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免疫效果的关系及机制。方法通过TC-1细胞移植诱导建立小鼠肿瘤模型,在接种HPV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的同时,给予注射HMGB1特异性拮抗剂HMGB1 A box,开展肿瘤抑制试验、小鼠免疫状态观察、肿瘤相关信号检测等研究。结果 A box蛋白与疫苗联用,可显著降低模型小鼠HMGB1血清水平,抑制肿瘤组织中NF-?B的m RNA高表达,提高疫苗的抗肿瘤活性。同时,它还可减少IL-4、促进IFN-?产生,使体内免疫平衡由Th2向Th1偏移。和肿瘤模型对照组相比,在接种疫苗并注射A box蛋白后,由肿瘤引起的NF-?B、Bcl-2、c-IAP2、VEGF、MMP-9的表达提高、Bax表达降低均得到显著扭转。结论 HMGB1分子可以削弱HPV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的免疫效果,其机制可能是HMGB1在调节免疫平衡状态及控制肿瘤细胞的凋亡、浸润、转移等多层面均能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GB1蛋白质 乳头状瘤病毒疫苗 接种 影响 机制
原文传递
双源双能量CT成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文鹏 刘杰 +2 位作者 李莉明 侯佳蒙 高剑波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4期198-203,共6页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计算机体层成像(CT)不同单能量重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间质性病灶的显示和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平扫影像学资料。比较...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计算机体层成像(CT)不同单能量重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间质性病灶的显示和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平扫影像学资料。比较同一患者双源双能量CT与常规CT的扫描辐射剂量。同时重建双源双能量CT扫描40、60、80、100、120 keV单能量图像,比较不同单能量图像间质性病灶的CT值和标准差(SD),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由2名经验丰富的肺部诊断医师采用5分法评估不同单能量图像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双源双能量CT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为(6.0±2.4)mGy,较常规CT组的(8.9±2.9)mGy下降了3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94,P<0.001);双源双能量CT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全身有效剂量(ED)分别为(217.5±79.6)mGy·cm和(3.1±1.1)mSv,低于常规CT组的(333.8±109.0)mGy·cm(t=10.727,P<0.001)和(4.67±1.52)mSv(t=10.730,P<0.001)。随着X线能量的升高,单能量图像的SNR和CNR逐渐增加,CT值和SD值逐渐降低,相邻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名诊断医师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700~0.857,P<0.001),不同单能量图像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80 keV图像主观评分最高。结论与常规CT相比,使用双源双能量CT降低了辐射剂量;120 keV单能量图像质量客观评价较高,但80 keV单能量图像更有利于间质性病灶的显示,对提示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原文传递
原发性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影像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文鹏 李莉明 +3 位作者 曲利媛 刘剑利 许歌 高剑波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6期351-356,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病理特点、CT影像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LEL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影像资料。男性16例、女性4例;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病理特点、CT影像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LEL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影像资料。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31~76岁,中位年龄58岁。全部患者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腹部放射科医师对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包括病灶的部位、形态、生长方式、长径与厚径的比值、密度、黏膜表面有无溃疡,病灶增强方式及强化程度等。所有标本均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结果胃LELC位于胃体9例,贲门-胃底8例,胃窦3例,病灶长径为1.5~8.3 cm,平均(4.1±1.9)cm,病灶厚径为1.0~7.0 cm,平均(3.2±1.6)cm,厚度与长径的比值为0.33~1.00(0.79±0.17);9例表现为胃壁局限性肿块,4例表现为胃壁向心性增厚,4例表现为黏膜下肿块,3例表现为胃壁弥漫性肿块;13例病灶表面出现溃疡,仅1例病灶内见坏死;平扫CT值为31~57(42.53±7.54)HU,动脉期CT值为59~118(87.00±18.64)HU,静脉期CT值为50~123(91.57±17.72)HU,增强后14例强化均匀,6例强化不均;16例呈持续性强化,4例呈渐进性强化,其中11例强化明显。病理示14例为溃疡型,6例为隆起型。脉管癌栓7例,神经侵犯12例;7例侵犯浆膜下层,5例侵犯肌层,5例侵犯胃壁全层,2例侵犯浆膜层,1例侵犯黏膜下层。20例原位杂交EBER表达均为阳性。结论胃LELC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的近端胃,CT上形态具有多样性,亦可表现为黏膜下肿块,病灶密度均匀且不易出现坏死,增强多呈持续性明显强化,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确诊时临床分期较早,淋巴结受累少见,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上皮瘤样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 诊断
原文传递
消化系统和腹膜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文鹏 李莉明 +4 位作者 薛桐 刘肖楠 耿尚文 刘晨晨 高剑波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3期133-137,共5页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和腹膜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CT影像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2年2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IM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影像资料,观察并评...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和腹膜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CT影像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2年2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IM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影像资料,观察并评估病灶的部位、形态、生长方式、最长直径、边缘、密度、包膜是否完整、表面有无溃疡,分析病灶增强方式及强化程度等,结合文献分析总结IMT的CT特征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14例IMT位于肠系膜3例,胃窦2例,结肠2例,胃体、回肠、回盲部、腹膜后、胆囊、肝脏、胰腺各1例。病灶最长径为2~9(4.90±2.20)cm,6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7例为单发类圆形,1例为多发类圆形;9例有完整包膜,5例包膜不完整;8例瘤内见迂曲血管,11例瘤周见供血血管;12例病灶内见坏死囊变,3例内见钙化,2例内见脂肪,1例合并出血。增强后13例强化不均,7例为全瘤填充样强化,6例为边缘环形强化,1例为中心分隔样强化;9例呈明显强化,4例呈轻度强化,1例呈中度强化。结论IMT可来源于消化道和腹膜腔各区域,临床表现不典型,CT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提示IMT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可辅助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和治疗后随访,确诊依赖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消化系统 腹膜腔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转录因子Elk-1调控MAZ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博 贾琳娜 +5 位作者 王小怡 张潮 王雪伟 任剑波 高哲 郭大玮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6期710-719,共10页
该文旨在探究血清淀粉样蛋白A激活转录因子(serum amyloid A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SAF),或称myc相关锌指蛋白(myc-associated zinc finger protein,MAZ)基因,除已证实的转录因子MAZ和Sp1(specificity protein 1)外,是否存... 该文旨在探究血清淀粉样蛋白A激活转录因子(serum amyloid A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SAF),或称myc相关锌指蛋白(myc-associated zinc finger protein,MAZ)基因,除已证实的转录因子MAZ和Sp1(specificity protein 1)外,是否存在其他转录因子对MAZ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激活具有调控作用。在生物信息学预测基础上,利用凝胶电泳迁移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筛查MAZ启动子区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在EMSA筛查出MAZ启动子区包含转录激活因子ETS样蛋白1(ETS-like 1 transcription factor,Elk-1)结合位点后,通过该实验室构建的由MAZ启动子驱动的双荧光报告系统分析观察过表达转录因子Elk-1后MAZ启动子的转录激活情况。结果显示,转录因子Elk-1可结合MAZ启动子–525~–504 nt区的DNA序列;过表达Elk-1及Sp1均可使MAZ的两个转录子SAF-1和SAF-3转录水平降低且后一转录子被抑制尤甚。结果提示,Elk-1与Sp1共同参与调控MAZ基因两个转录子SAF-1和SAF-3的转录调控,在MAZ基因参与的细胞诸多生理疾病过程中,Elk-1可能通过该途径发挥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Z基因 转录因子 Elk-1 凝胶电泳迁移实验 双色荧光蛋白报告系统
原文传递
株行距配置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及群体微气象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金峰 王帅 +12 位作者 邵玺文 李彦利 耿艳秋 郭丽颖 韩康顺 王文龙 韩东 张显琴 刘旭 李见博 万国凤 高洪鑫 朱红安 《东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5期6-14,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构成、穗部性状、光合及群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吉林稻区水稻科学选用合适株行距配置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通禾833和通禾838为试材,研究株行距配置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构... 【目的】探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构成、穗部性状、光合及群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吉林稻区水稻科学选用合适株行距配置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通禾833和通禾838为试材,研究株行距配置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构成、穗部性状、群体生态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产量表现为等株行距(A)>宽行窄株(B)>大垄双行(C),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的提高是导致产量差异的重要因素;株行距配置与施氮量、株行距配置与品种、施氮量与品种的互作对吉林稻区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不显著。株行距配置对水稻穗部性状存在一定影响,株行距配置(A)水稻群体在改善水稻穗部性状具有一定优势。不同株行距配置水稻群体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子具有一定差异,大垄双行(C)有利于水稻群体内部空气交换、增加CO2供应,改善中下层叶片受光态势。叶面积指数(LAI)在齐穗期及成熟期均表现为等株行距(A)>宽行窄株(B)>大垄双行(C),等株行距(A)与大垄双行(C)差异显著(P<0.05),有效穗数的提高是主因;在齐穗期及齐穗后20 d剑叶光合速率均呈等株行距(A)>大垄双行(C)>宽行窄株(B)。【结论】等株行距(A)配置水稻群体产量、穗部性状以及物质生产能力均优于其他两种株行距配置,就本文所选水稻品种而言,等株行距(A)配置更适应于吉林稻区水稻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行距配置 产量 群体生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