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区绿洲扩张方式对土壤生物优势类群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继亮 李锋瑞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16-1126,共11页
内陆干旱区人口数量急剧增加驱动了绿洲快速扩张,扩张方式主要包括:灌木地、林地和农地扩张,尚缺乏绿洲扩张方式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研究。本文以河西走廊黑河中游张掖绿洲为研究区域,选择绿洲边缘天然草地及其转... 内陆干旱区人口数量急剧增加驱动了绿洲快速扩张,扩张方式主要包括:灌木地、林地和农地扩张,尚缺乏绿洲扩张方式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研究。本文以河西走廊黑河中游张掖绿洲为研究区域,选择绿洲边缘天然草地及其转变的人工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灌木地(无灌溉)、人工杨树(Populusgansuensis)林地(灌溉)、玉米(Zeamays)地(灌溉+施肥)为研究对象,测定了4种生境土壤食物网中9种优势功能类群的密度以及反映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特征的有机碳储量、氮储量、磷储量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主要结果如下:(1)灌木地扩张显著降低了甲螨、植食性昆虫密度,增加了跳虫、捕食性螨密度和真菌的OTUs,对其余类群无显著影响;林地扩张增加了捕食性节肢动物、植食性昆虫、捕食性螨、跳虫、甲螨的密度及细菌和真菌OTUs,对其余类群无显著影响;农地扩张增加了蚓类、捕食性节肢动物、捕食性螨、跳虫、甲螨的密度及细菌和真菌的OTUs,对其余类群无显著影响。(2)林地和灌木地扩张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氮储量,而农地扩张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氮储量和磷储量。(3)3种扩张方式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玉米地和杨树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增幅高于灌木地。人工绿洲扩张方式显著和有差异地改变了土壤食物网结构及其生态功能水平,该结果对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控的人工绿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人工绿洲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干旱区 人工绿洲扩张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生物 土壤食物网结构 生态服务功能
原文传递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刘纪良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09-112,共4页
从2019年1月1日起,政府会计制度在高校全面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高校为研究对象,以政府会计制度及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意义为切入点,全面阐述了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政府会计制度... 从2019年1月1日起,政府会计制度在高校全面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高校为研究对象,以政府会计制度及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意义为切入点,全面阐述了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并探讨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会计制度 高校 改革影响 应对策略
下载PDF
黑河中游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对爬行类和兽类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3
作者 刘继亮 冯怡琳 +4 位作者 王永珍 潘成臣 包天玲 任嘉隆 赵文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177,共11页
天然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植被恢复,会影响荒漠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多样性。以黑河中游张掖绿洲为研究区,利用陷阱收集器和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流动沙丘、5~10年和20~30年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爬行类和兽类动物及节肢动物多样性,... 天然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植被恢复,会影响荒漠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多样性。以黑河中游张掖绿洲为研究区,利用陷阱收集器和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流动沙丘、5~10年和20~30年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爬行类和兽类动物及节肢动物多样性,确定爬行类和兽类动物多样性及与节肢动物互作关系对人工固沙植被恢复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流动沙丘转变为人工梭梭林会影响爬行类动物群落结构,20~30年梭梭林爬行类动物捕获数量及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流动沙丘。虫纹麻蜥(Scincella doriae)和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在5~10年梭梭林生境捕获数量增加,而在20~30年梭梭林捕获数量则降低;荒漠麻蜥(Eremias przewalskii)在人工梭梭林捕获数量显著低于流动沙丘。流动沙丘和人工梭梭林兽类群落组成也明显不同,流动沙丘转变为人工梭梭林显著提高了兽类的月相对多度指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大沙鼠与捕食性兽类(如兔狲(Otocolobus manul)和赤狐(Vulpes vulpes))的活动强度均随着人工梭梭林恢复年限的增加先升后降。流动沙丘转变为梭梭林还会影响节肢动物、爬行类和兽类的互作关系。亚洲野猫(Felis silvestris)的活动强度与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的活动强度显著负相关,虎鼬(Vormela peregusna)的活动强度与大沙鼠的活动强度显著正相关;兔狲和虎鼬的活动强度与荒漠麻蜥捕获数量负相关;爬行类的捕获数量与蛛形纲捕获数量显著负相关,兔狲和赤狐的活动强度与鞘翅目捕获数量显著正相关。此外,流动沙丘转变为人工梭梭林降低了蛛形纲对鞘翅目和蚁科的捕食强度。总之,流动沙丘转变人工梭梭林提高了大沙鼠、爬行类及节肢动物的数量,虎鼬、兔狲和赤狐等捕食性兽类的活动强度也随之增加并改变了节肢动物、爬行类和兽类互作关系,从而影响了荒漠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流动沙丘 人工梭梭林 爬行类 兽类
原文传递
中国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进展与展望
4
作者 谢致敬 刘相钰 +8 位作者 孙晓铭 刘继亮 刘占锋 张晓珂 陈军 杨效东 朱波 柯欣 吴东辉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2-230,共9页
土壤动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控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在生物多样性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当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下,土壤动物多样性锐减,使部分土壤动物面临灭绝风险,需... 土壤动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控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在生物多样性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当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下,土壤动物多样性锐减,使部分土壤动物面临灭绝风险,需要尽快重视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监测、保护和恢复工作。基于此,2016年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建立,初步形成了包含森林、农田、海岛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为推动和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标准化、数据共享和多尺度生物多样性变化评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概述了21世纪以来全球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发端与形成,简介了我国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建立和目标,整理了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立以来的代表性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国家尺度土壤动物标本的收集与鉴定、典型山地垂直自然带监测、大型固定样地动态监测及长期控制实验样地的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旨在总结我国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的进展与不足,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加强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多尺度空间格局及其维持机制、土壤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生物多样性 长期监测 联网研究 平台建设
原文传递
戈壁生态系统蚁穴微生境对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冯怡琳 王永珍 +3 位作者 林永一 赵文智 高俊伟 刘继亮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4-94,共11页
收获蚁蚁穴是戈壁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境,它通过汇集凋落物和改善土壤环境强烈影响动植物的分布及多样性。鉴于此,本文选择戈壁荒漠收获蚁(Messor desertus)蚁穴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5月、6月和10月利用陷阱法调查了蚁穴及毗邻裸地大型... 收获蚁蚁穴是戈壁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境,它通过汇集凋落物和改善土壤环境强烈影响动植物的分布及多样性。鉴于此,本文选择戈壁荒漠收获蚁(Messor desertus)蚁穴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5月、6月和10月利用陷阱法调查了蚁穴及毗邻裸地大型土壤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化,并分析其影响要素。结果表明:(1)10月,蚁穴和裸地间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而5月和6月二者间相差较小,10月(62.9%)蚁穴和裸地大型土壤动物的平均相异性高于5月(34.8%)和6月(39.3%);(2)5月,蚁穴大型土壤动物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裸地,6月,蚁穴大型土壤动物活动密度和类群丰富度均显著高于裸地,10月,蚁穴大型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裸地;(3)荒漠收获蚁蚁穴显著提高了其他食性土壤动物的活动密度及类群丰富度,还增强了捕食性和非捕食性土壤动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改变了荒漠收获蚁与蚁穴大型土壤动物类群的种间相互作用关系;(4)pRDA排序结果表明,土壤电导率、全氮和粉粒含量是影响蚁穴和裸地大型土壤动物分布的主要土壤因子。总之,戈壁生态系统荒漠收获蚁蚁穴微生境提高了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改变了大型土壤动物类群间的营养和非营养关系,这会影响大型土壤动物的营养结构及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 荒漠收获蚁 蚁穴 大型土壤动物 营养结构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中部戈壁地表甲虫群落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6
作者 林永一 王永珍 +3 位作者 冯怡琳 赵文智 高俊伟 刘继亮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2-83,共12页
地表甲虫是戈壁主要的地表昆虫类群,但我们对其种属组成和活动节律的认识还很有限。2018–2020年1–12月我们利用陷阱法对河西走廊中部典型砾质戈壁地表甲虫种类及数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并测定了该区降水和温度。本文研究发现:(1)戈壁地... 地表甲虫是戈壁主要的地表昆虫类群,但我们对其种属组成和活动节律的认识还很有限。2018–2020年1–12月我们利用陷阱法对河西走廊中部典型砾质戈壁地表甲虫种类及数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并测定了该区降水和温度。本文研究发现:(1)戈壁地表甲虫由步甲科、叶甲科、象甲科、粪金龟科和拟步甲科5科21种组成,阿小鳖甲(Microdera kraatzi alashanica)、戈壁琵甲(Blaps gobiensis)和波笨粪金龟(Lethrus potanini)是优势地表甲虫种;(2)戈壁地表甲虫活动节律存在明显年季变异,地表甲虫的活动期在3–10月,地表甲虫活动密度的最大值出现在4–7月,而物种丰富度的最大值均在5月出现;(3)降水增多的2019年地表甲虫的活动密度明显增加,且2019年地表甲虫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2018年;(4)地表甲虫的取食类型和个体大小影响它们的活动节律,降水增多的年份提高了植食性的象甲科和部分拟步甲科的活动密度,而一些拟步甲科的活动密度对降水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5)降水和温度变化强烈影响地表甲虫活动节律,地表甲虫的个体数和物种数与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温度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和指数关系,植食性和捕食性甲虫对降水及温度变化响应较腐食性甲虫敏感,大甲虫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中甲虫和小甲虫敏感。总之,降水及温度变化影响了戈壁地表甲虫的活动节律,而不同地表甲虫种对二者的响应因其生理生态特征不同而异,从而影响了地表甲虫群落动态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中部 戈壁 地表甲虫 群落动态 功能性状
原文传递
基于陷阱法采集的河西走廊戈壁荒漠甲虫数据集
7
作者 任嘉隆 王永珍 +6 位作者 冯怡琳 赵文智 严祺涵 秦畅 方静 辛未冬 刘继亮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7,共7页
戈壁荒漠甲虫多样性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十分敏感,甲虫数量、多样性及其功能性状可用于评估戈壁荒漠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戈壁荒漠甲虫分布及多样性月动态变化数据积累可为荒漠生态系统动物多样性保护与维持机制研究提供... 戈壁荒漠甲虫多样性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十分敏感,甲虫数量、多样性及其功能性状可用于评估戈壁荒漠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戈壁荒漠甲虫分布及多样性月动态变化数据积累可为荒漠生态系统动物多样性保护与维持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河西走廊中部是戈壁荒漠主要分布区之一,2012年研究组在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省临泽县北部干旱荒漠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建立了地表甲虫分布及多样性的长期监测样地。本数据主要汇集了戈壁荒漠地表甲虫物种组成、物种照片、活动节律、数量及功能性状信息数据。该数据集可用于典型荒漠甲虫种属识别、典型甲虫种功能性状比对及其时空分布格局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扰动的响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戈壁荒漠 地表甲虫 功能性状 活动节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