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 被引量:158
1
作者 金凤君 马丽 许堞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黄河流域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区以及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和粮食安全基地。但受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单一化产业体系... 黄河流域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区以及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和粮食安全基地。但受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单一化产业体系加重了地区生态环境负担。本文在辨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要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本底、大气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功能的胁迫特征,总结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及需要把握的关系;提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处理好产业开发布局与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稳定、重点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突破与系统统筹的关系。为此,建议该地区应优化产业发展路径,积极推进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促进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规模控制和效率提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确定适宜的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重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市群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能矿资源开发的生态空间管控与生态修复,实施一批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产业发展 生态环境 胁迫 优化路径
原文传递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地理格局演变与规律 被引量:44
2
作者 金凤君 陈卓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41-1961,共21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地理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理解其演变特征与规律对未来的交通建设与国土开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系统梳理中国交通建设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和GIS等分析方法,探讨了国家交通地理格局的演变特...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地理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理解其演变特征与规律对未来的交通建设与国土开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系统梳理中国交通建设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和GIS等分析方法,探讨了国家交通地理格局的演变特征与空间效应,并从演进阶段、空间结构与秩序等视角系统归纳了中国交通地理格局演化的基本规律。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的交通建设已开始进入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新阶段,建设模式由早期资本驱动的“规模扩张型”过渡为创新驱动的“质量提升型”,发展方向从优先发展向综合协调发展转变;交通网络的快速建设和扩展改变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其所营造的空间收敛与空间优势格局,与经济社会空间布局形成了耦合效应,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空间结构演进,传统以发展轴线为中心的国土开发结构将逐渐转变为以大都市和城市群为中心的网络化国土开发结构;交通地理格局的演化具有显著的阶段性规律,中国当前处于系统结构完善阶段向级联秩序分异阶段过渡的时期,经济社会空间形态从轴线结构向轴—辐结构转变,初步形成了级序有致的网络体系;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成熟,宏观尺度上的各类功效空间结构与级联秩序将逐步趋向成熟与稳定,最终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地理格局 空间效应 空间级序 演化规律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人地关系综合评价的理论模型与实证 被引量:39
3
作者 杨宇 李小云 +4 位作者 董雯 洪辉 何则 金凤君 刘毅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63-1078,共16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经典问题,也是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际地理学研究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命题。人地关系在动态演变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时代内涵,如何科学表征中国现代人地关系的状态,是精准认知现代人地关系进而寻求协调人地矛盾...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经典问题,也是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际地理学研究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命题。人地关系在动态演变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时代内涵,如何科学表征中国现代人地关系的状态,是精准认知现代人地关系进而寻求协调人地矛盾路径的基础。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在梳理中国现代人地关系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人地关系综合评价的理论框架,从人类活动的施压强度、核心资源要素的承压能力、生态环境系统的约束力度以及人—地系统的开放程度4个层面选取表征指标,秉承分级评价、逐级修正的思想,以县级单元为基础对全国层面的人地关系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异性及依托核心城市群布局的特征,而核心资源要素的综合支撑能力空间布局较为分散,且土地、水、核心能矿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强度四者之间的空间错配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生态环境系统的约束紧密区多集中在胡焕庸线两侧及青藏高原西南部,全国层面上人—地系统的开放程度不高,开放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大约85.56%的区域人地关系状态以宽松为主,但是局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西部地区人地关系相对宽松,但人地系统演进的等级也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综合评价 理论模型 人类活动压力 资源承载能力 生态约束 系统开放度 中国
原文传递
新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对策 被引量:24
4
作者 金凤君 姚作林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特别是2020年伊始全球新冠疫情深度冲击全球,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文分析了"后危机时期"的全球化发展导向和策略转变,以及全球化脱钩、区域化与本土化、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摩擦与冲突等新全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特别是2020年伊始全球新冠疫情深度冲击全球,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文分析了"后危机时期"的全球化发展导向和策略转变,以及全球化脱钩、区域化与本土化、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摩擦与冲突等新全球化的显著表征,认为全球化发展已发生转折并进入新的周期与阶段。为充分应对新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挑战,中国需要客观总结新全球化的主要表征与整体趋势,准确把握新全球化对于全球经济地理和中国区域发展的影响与挑战,顺应全球第五次产业转移深度影响全球经济地理演变的总体趋势,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价值链和生产-贸易网络,在顶层战略谋划中兼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效率与公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这既是有效管控和妥善应对新全球化阶段性转折和结构性弱点的必然举措,更是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彰显中国全球性大国地位、勇于承担引领全球发展重担的负责任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新全球化 中国 全球化治理 区域发展战略
原文传递
今天的中国为什么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世界地理学 被引量:21
5
作者 秦大河 张国友 +16 位作者 宋长青 金凤君 薛德升 杜德斌 陆玉麒 苗长虹 葛岳静 吴志峰 刘建忠 张振克 刘云刚 宁越敏 效存德 王荣成 陈俊华 李娟 胡志丁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共7页
世界地理作为中国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特指研究中国以外区域或国家的地理学科,是中国特有的学科分类现象。中国地理学的这种内外有别的思想对世界地理发展危害甚大,至今都难以消弭。忽视世界地理研究,就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虞。... 世界地理作为中国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特指研究中国以外区域或国家的地理学科,是中国特有的学科分类现象。中国地理学的这种内外有别的思想对世界地理发展危害甚大,至今都难以消弭。忽视世界地理研究,就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虞。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繁荣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机制,打造一流世界地理学科,服务国家重大国际战略需求,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百余人齐聚一堂,探讨中国世界地理学科发展之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地理学是国家发展的法宝,是立国之本。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为中国地理学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赋予地理学特别是世界地理学学科新的重大历史使命。为此,须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和特长,紧跟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树立全球眼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自然与人文结合起来,面向可持续发展,团结国内各相关单位,进行跨学科研究,提升世界地理学科为二级学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地理学理论体系、逻辑框架和学科范式,提升中国地理学科,特别是世界地理学科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世界地理学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地缘政治经济格局
原文传递
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融合和创新 被引量:15
6
作者 金凤君 靳海涛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9-316,共8页
学科融合与交叉是当今科学研究的趋势之一。本论文阐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杂性;概况了学科经济化、社会化和生态化发展历程和特点,总结了经济社会快速革新背景下学科的技术化新特征;分析了经济社会变革与... 学科融合与交叉是当今科学研究的趋势之一。本论文阐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杂性;概况了学科经济化、社会化和生态化发展历程和特点,总结了经济社会快速革新背景下学科的技术化新特征;分析了经济社会变革与技术进步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可持续问题聚焦趋势和技术导向发展趋势,介绍了在这两种趋势下学科与经济区位研究、社会公平研究、生态要素研究、信息技术研究相关学科的深入融合方式;预测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将可能出现关注个体的理论创新、基于空间数据分析的技术创新、融合新产业的应用模式创新以及重视生态要素的理念创新;尝试提出了新区位理论、空间定制、地理业态等创新思路及促进学科创新的实现途径。并以此文纪念中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吴传钧先生的百年诞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地理学 学科创新 新区位理论 空间定制 地理业态
原文传递
全球产业转移与GVC区域竞争——基于中国与中南半岛四国的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姚作林 金凤君 陈卓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6-342,共17页
以中国和中南半岛四国为对象,以定量评价全球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区域全球价值链(GVC)竞争态势为目标,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IRIO投入-产出分析和RCA、GVC指数分析等方法,刻画了21世纪以来全球43个主要经济体、八大类型产业的全球产业转移... 以中国和中南半岛四国为对象,以定量评价全球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区域全球价值链(GVC)竞争态势为目标,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IRIO投入-产出分析和RCA、GVC指数分析等方法,刻画了21世纪以来全球43个主要经济体、八大类型产业的全球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特征,同时测算了中国和中南半岛四国的全球产业转移吸引力以及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时空演化格局,并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了中国和中南半岛不同国家、不同产业部门全球价值链GVC参与度指数和GVC地位的区域竞争动态演变趋势。研究发现:①2000—2014年,中国成为承接全球产业转移规模最大的国家,不同经济体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是吸引全球产业转入最主要的因素。②2000—2018年间,中国的全球产业转移吸引力水平长期维持在高位水平,整体上优于中南半岛四国。③2005—2015年,中国的中高级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层面的竞争优势日益强化,柬埔寨、越南则分别在初级制造业和中低级制造业部门提升了其国际竞争力。④中国的整体GVC参与度水平在2005—2015年期间低于越南,但其GVC地位指数却远远领先于中南半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产业转移 全球价值链(GVC) 制造业 区域竞争 中国 中南半岛
原文传递
环南海区域发展特征与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前景 被引量:15
8
作者 金凤君 姚作林 陈卓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8-443,共16页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合作框架正催化全球经济版图格局发生剧烈演变,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需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以环南海区域为战略基点,在深入研究区域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建设&q...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合作框架正催化全球经济版图格局发生剧烈演变,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需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以环南海区域为战略基点,在深入研究区域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建设"中国+东南亚"战略性一体化经济区的可能性并付诸实施。本文以环南海区域为重点,结合区域发展重点指标描述了其整体发展特征,利用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和贸易结构重合度指数,对环南海区域产业与对外贸易的结构性特征进行了剖析,并刻画了环南海区域核心增长区域的空间网络特征,最后讨论了环南海区域构建多元一体化经济区的前景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2000—2017年环南海区域主要发展指标增长态势强劲,发展速度和质量远超全球同期平均水平。(2)在全球产业转移周期阶段与空间路径的双重驱动下,环南海区域形成了"澳新港—粤闽台文马—滇桂琼泰印菲越—缅老柬"四大梯级发展格局。(3)环南海区域11个国家间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和贸易结构重合度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兼具"横向一体化"和"纵向梯级化"复合特征;产业结构与全球贸易商品结构呈现出"高端化"和"低端化"并举的态势。(4)环南海区域已经形成九大核心增长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优势产业和出口商品类型呈现相似性和互补性。(5)展望未来,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及其引致的全球价值链重组将构建起深度匹配地区资源禀赋特征的区域一体化生产—消费网络,而城市群、高速交通等空间实体所构建的"点—轴"空间网络和"内—外"开放合作政策平台也将更好保障一体化经济区的构建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南海区域 经济区 东盟 区域一体化 全球化与本土化
原文传递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福建海域赤潮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苏新红 金丰军 +6 位作者 杨奇志 陈火荣 俞秀霞 李雪丁 郭民权 刘秋凤 罗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44-1755,共12页
赤潮往往给渔业生产和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但由于赤潮的成因十分复杂,对其进行预报非常困难。本研究收集了福建海区2000年至2016年发生的219个赤潮案例有效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模型建立了其与气温、降水、风速、气压... 赤潮往往给渔业生产和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但由于赤潮的成因十分复杂,对其进行预报非常困难。本研究收集了福建海区2000年至2016年发生的219个赤潮案例有效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模型建立了其与气温、降水、风速、气压和日照5个气象因子的非线性关系,并将这些赤潮案例数据与相应的气象指标按闽东、闽中和闽南3个海区,分别输入模型进行学习、训练与预测。结果显示:1)闽东海区53个训练样本45个预测正确,正确率达84.91%,3个模拟预测样本全部正确;2)闽中海区69个训练样本58个预测正确,正确率达84.06%,4个模拟预测样本全部正确;3)闽南海区85个训练样本的运算预测结果63个正确,正确率74.12%,5个模拟预测样本全部正确,达到预期的结果。研究表明,以气象因子为自变量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赤潮的发生进行预测是可行的,该方法可为赤潮的预测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模型 赤潮 预报 福建海区
下载PDF
新时代交通强国的地理内涵与目标 被引量:8
10
作者 金凤君 陈卓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共9页
建设交通强国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经历了瓶颈制约、总体缓解、基本适应三个阶段,进入引领发展阶段;基本矛盾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交通运输发展无法... 建设交通强国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经历了瓶颈制约、总体缓解、基本适应三个阶段,进入引领发展阶段;基本矛盾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交通运输发展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交通强国的基本内涵包括“自身强”和“强国家”两个维度,要求以人文—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和秩序为基本依据,顺应信息时代人类活动时空组织模式的革新,通过应用新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和业态,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交通的需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社会体系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和战略性作用,推动形成和谐、有序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强国 空间效应 发展阶段 地理内涵 发展目标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传递
近25年来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热点追踪——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晓平 赵艳艳 +1 位作者 金凤君 孙威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5-63,共9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话题,也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基于CNKI与WOS(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4—2018年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热点进行追踪和分析。研究表明:1)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社会、...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话题,也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基于CNKI与WOS(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4—2018年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热点进行追踪和分析。研究表明:1)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维度和多尺度研究、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等方面,但侧重点有所不同。2)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联系比较密切,而国内研究机构的合作联系相对分散。3)国内可持续发展研究集中在宏观和中观区域尺度,而国外在社区等微观区域尺度的研究较为丰富。4)国内研究较多揭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而国外研究则强调科技、信息、创新等新因素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国内外研究热点的对比分析,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文献计量 CITESPACE 中国
下载PDF
基于高速公路流的东北大都市区边界识别与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卓 金凤君 王姣娥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9-937,共9页
利用高速公路收费站数据分析东北大都市区的空间边界与中心-外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心城市高速公路流随距离的分布符合距离衰减规律,随规模位序的累积分布符合“二八定律”,但在具体的指标阈值上却表现出显著差异。②四大都市区在... 利用高速公路收费站数据分析东北大都市区的空间边界与中心-外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心城市高速公路流随距离的分布符合距离衰减规律,随规模位序的累积分布符合“二八定律”,但在具体的指标阈值上却表现出显著差异。②四大都市区在空间上相连,以较小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区域主要的社会经济活动。沈阳都市区和大连都市区在城镇关联体系中已实现融合;沈阳都市区、长春都市区、哈尔滨都市区间的空间联系则相对松散。③高速公路流空间下,各大都市区中心-外围空间结构表现出空间圈层、功能廊道和边界切割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区 边界识别 中心-外围结构 高速公路流 东北三省
下载PDF
黄河流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科学问题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10
13
作者 金凤君 马丽 +1 位作者 许堞 林美含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7-543,共7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经过历史上的长期开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累积形成了生产力布局与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发展规模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两对尖锐矛盾。为此,需要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在科学解... 黄河流域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经过历史上的长期开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累积形成了生产力布局与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发展规模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两对尖锐矛盾。为此,需要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在科学解构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交互作用关系和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社会经济行为和布局与生态环境约束的矛盾,探索生态保护目标下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资源环境效率高效的绿色转型方案。本文立足于黄河流域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两大矛盾,分析了现有产业绿色转型的研究现状,凝练出黄河流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需要解决的四大科学问题,并提出黄河流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需要人文与自然的学科交叉融合、技术与管理模式的有效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产业绿色转型 生态保护 产业布局 生态安全 研究展望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典型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的时空特征、类型与路径 被引量:5
14
作者 席振鑫 马丽 +2 位作者 金凤君 王乃昂 刘兆德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77-1991,共15页
【目的】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厘清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进展与特征,将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政策。【方法】本文建立了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水平度量指标体... 【目的】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厘清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进展与特征,将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政策。【方法】本文建立了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水平度量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黄河流域20个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的时空特征,并以工业转型水平、采矿业产值占比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情况,划分出了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的4种类型,并总结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工业转型路径与模式。【结果】研究发现:(1)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黄河流域20个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整体进程较缓,多数资源型城市呈现工业部门结构单一、采矿业产值占比高、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占比低、接续替代产业产值规模小且部门占比不均衡等特征;工业转型水平整体呈“上、中游地区水平低,下游地区水平高”的空间特征。(2)中游地区资源型城市多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工业转型类型以转型深化型和转型迟缓型为主,转型模式主要以矿产资源加工业为主导,具有路径延伸与依赖特征;上游和下游地区资源型城市多处于衰退期或再生期,工业转型类型以转型协同型和转型过渡型为主,转型模式主要以非资源加工型接续替代产业为主导,除具有路径延伸特征外,还具有路径植入、路径创造、路径多元化等特征。【结论】持续推进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提高产业经济韧性是实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上、下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要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产业基础、自然环境等条件,因地制宜做大做强接续替代产业;中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要高效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深加工水平,推动接续替代产业多样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工业转型 接续替代产业 时空特征 类型划分 变异系数法 熵值法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基于《地理学报》创刊85年载文的中国交通地理学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金凤君 陈卓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30-2242,共13页
科学认知中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发展方向,促进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对完善学科建设和促进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地理学报》1934年创刊以来的交通地理论文为依据,厘清中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归纳学科发展的驱动... 科学认知中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发展方向,促进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对完善学科建设和促进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地理学报》1934年创刊以来的交通地理论文为依据,厘清中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归纳学科发展的驱动力和趋势,以服务于学科建设。①中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探索阶段、初创阶段、体系形成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逐渐明确了自然—人文—技术交叉综合的应用学科性质,形成了突出的综合性研究特征,根据研究内容、交通方式和空间尺度确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②国家与区域发展需求是中国交通地理学发展的基本动力,数据与方法创新、学科交叉需求和国际理论引介对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③中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具有人文、生态和技术相结合的前沿方向,未来有必要适时地调整学科体系和发展方向,以保持学科优势和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地理学 发展脉络 发展动力 发展趋势 《地理学报》
原文传递
中国工业基地的甄别与演化模式 被引量:8
16
作者 金凤君 陈琳琳 +1 位作者 杨宇 洪辉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49-1064,共16页
中国工业化的快速进程在空间上表现为一系列工业基地的形成和演化。本文采用1985年、2001年和2010年数据,对中国工业基地进行识别、筛选和类型划分,并分析其空间格局演进过程与特征,探讨不同规模与不同类型工业基地成长的路径,总结其形... 中国工业化的快速进程在空间上表现为一系列工业基地的形成和演化。本文采用1985年、2001年和2010年数据,对中国工业基地进行识别、筛选和类型划分,并分析其空间格局演进过程与特征,探讨不同规模与不同类型工业基地成长的路径,总结其形成与演化的一般模式。研究发现: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基地在空间上整体经历了1978年改革开放前分散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逐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21世纪均衡多元化发展3个阶段。至2010年,中国共有251个工业基地,奠定了其工业化的空间总图。随着工业基地产业规模扩大,其产业结构先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再由多元化向优势产业组合调整;多数工业基地的主导产业沿着轻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轨迹不断演进,其发展与演化的关键因素由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向资本、信息等新因素过渡,但大、中、小型工业基地成长的路径和影响因素具有显著差异。小型工业基地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保持单行业主导的发展路径;中型工业基地产业组合逐步综合化;大型工业基地向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设备制造业组合发展的方向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基地 识别 演化 模式 中国
原文传递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化特征与模式 被引量:3
17
作者 金凤君 冯瑜满 +1 位作者 姚作林 陈卓 《世界地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共12页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性转折点上,采用重心模型、位序-规模模型和弹性系数等方法,对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经济地理格局演化的模式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全球经济地理格局呈现增长态势阶段性放缓、经济重心东移、经济发展极化程度...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性转折点上,采用重心模型、位序-规模模型和弹性系数等方法,对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经济地理格局演化的模式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全球经济地理格局呈现增长态势阶段性放缓、经济重心东移、经济发展极化程度下降以及以贸易为主要动力的发展态势,形成了区域性经济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以及产业链关联等演化模式。未来,全球性与区域性经济治理、地缘关系等因素将持续影响全球经济地理格局演化,全球经济重心将持续东移,全球经济格局演化和国际秩序变革将加速推进,各国应携手应对全球性问题,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格局 20世纪中叶 全球化 演化模式
原文传递
新时期我国新质生产力的源—汇功能甄别与空间布局
18
作者 金凤君 叶志聪 +2 位作者 陈卓 马丽 王晓楠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6,共9页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政策支持、要素配置、产业引领相互交织的新质生产力战略框架。文章系统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演进与空间组织,从源—汇功能的视角甄别了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时...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政策支持、要素配置、产业引领相互交织的新质生产力战略框架。文章系统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演进与空间组织,从源—汇功能的视角甄别了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时空格局,划定并探讨了发展中心、策源地、蓄水池和腹地等不同类型功能区域的战略定位及政策指引。研究发现:①新质生产力发展表现出产业和创新的空间收敛、区位优势的空间依赖、要素流动模式的多元化等效应,赋予地区源—汇功能要素耦合、功效分异、尺度嵌套等内涵。②研究期内我国新质生产力汇与源的功能分别呈“北高南低”与“南高北低”特征,形成东、南、北和西部四大功能区,未来应基于各地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因地施策,构建源汇耦合、优势互补、跨区协同布局,赋能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要素集聚 源—汇功能 空间组织 创新驱动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我国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区布局和近期区域指引
19
作者 金凤君 陈卓 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9-640,共12页
“四大板块”总体战略叠加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力支撑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但也因战略分割带来了资源浪费、区域发展不协调加剧等潜在风险。文章在归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从战略协同融合的视角,突出国土空间全覆... “四大板块”总体战略叠加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力支撑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但也因战略分割带来了资源浪费、区域发展不协调加剧等潜在风险。文章在归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从战略协同融合的视角,突出国土空间全覆盖、核心引领和重大战略指引,提出了综合功能区布局方案,将我国划分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下游地区及汾渭谷地、黄河“几字弯”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十大片区,并探讨了不同片区的功能定位和近期重点任务,以期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综合功能区 空间布局 区域指引
原文传递
新发展阶段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优势与方向 被引量:5
20
作者 金凤君 陈卓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共11页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成渝地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2020年党中央提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开启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时代.该文在总结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进及成渝...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成渝地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2020年党中央提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开启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时代.该文在总结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进及成渝地区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潜力,评价了其比较优势和状态,提出了深度融入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探索集约高效发展新模式、推进低碳宜居新型城镇化以及推进形成和谐发展新格局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新发展阶段 竞争力 发展优势 发展方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