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规合一视角下县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39
1
作者 杨绪红 金晓斌 +4 位作者 贾培宏 任婕 吴定国 曹帅 周寅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科学合理划定县域永久基本农田是当前中国为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农民切实利益和实施藏粮于地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针对现行各规划间由于期限错配、标准各异、边界冲突和管理混乱造成永久基本农田"划不下、管不住、建不... 科学合理划定县域永久基本农田是当前中国为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农民切实利益和实施藏粮于地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针对现行各规划间由于期限错配、标准各异、边界冲突和管理混乱造成永久基本农田"划不下、管不住、建不好、守不牢"等问题,基于"多规合一"视角和顺序递进式划定思路,论文提出了一套县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方法体系。首先,在核实地类利用状态和协调各规划冲突的基础上,将城镇周边利用等指数高于区域平均值的耕地优先划定为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而后,从耕地质量条件、交通区位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地块空间形态等方面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其他耕地区内利用综合得分最优法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扣除耕地中不符合基本农田划定利用状态准则、用途管制规则和预留的开发用地,进一步提高了基本农田的稳定性和科学性;2)分步骤划定城镇周边和其他耕地区内永久基本农田,有利于合理控制城镇规模,构筑城镇绿色生态空间;3)永久基本农田方案落实了"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应保尽保、量质并重"的划定原则,在约束指标上满足了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在质量控制指标上也优于调整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划 模型 永久基本农田 多规合一 陵水县
下载PDF
综合适宜性与迫切性的非粮化耕地整治分区方法 被引量:20
2
作者 杨绪红 金晓斌 +3 位作者 盛修深 范渊 贾培宏 周寅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287-296,共10页
非粮化耕地治理是实现田块复耕复种的重要措施。科学确定非粮化耕地整治的优先次序及分区对提高非粮化耕地复耕复种治理工程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从立地、耕作和利用状态3个维度建立了非粮化耕地整... 非粮化耕地治理是实现田块复耕复种的重要措施。科学确定非粮化耕地整治的优先次序及分区对提高非粮化耕地复耕复种治理工程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从立地、耕作和利用状态3个维度建立了非粮化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模型,以功能管制区内非粮化比率建立了非粮化耕地整治迫切性评价模型,利用四象限分区法,构建了综合整治适宜性和迫切性的非粮化耕地整治分区方法体系,并以陵水县为案例区开展了非粮化耕地整治分区划定和整治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恢复耕地用于粮食作物耕作,提高稳定利用耕地规模和质量,满足区域耕地保护任务和保障粮食供给是非粮化耕地整治的核心。2)通过整治适宜性评价筛选出优质耕作地块,利用整治迫切性评价明确整治的优先次序,两者的综合能有效明确复耕复种的工作指向;3)陵水县非粮化耕地整治可分了4个区,即优先整治区、重点整治区、后备整治区和限制整治区,建议基于耕作状态、自然地貌和利用条件的组合差异,制定差别化的非粮化耕地整治策略。研究结果可为编制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及引导耕地“进出平衡”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分区 耕地非粮化 适宜性 迫切性 四象限法 陵水县
下载PDF
近20年海南省耕地林果化的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绪红 金晓斌 +3 位作者 贾培宏 范渊 顾铮鸣 周寅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3-240,F0003,共9页
耕地林果化是指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被用于植树种果的现象,揭示耕地林果化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对科学管理耕地、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类型变化视角,以海南省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转移矩阵... 耕地林果化是指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被用于植树种果的现象,揭示耕地林果化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对科学管理耕地、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类型变化视角,以海南省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近20年海南省土地类型变化视角下的耕地林果化利用总体态势、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00-2020年海南省林果化耕地规模呈降低态势,耕地林果化增量规模从2000-2010年的1314.35 km^(2)下降到了2010-2020年的472.45 km^(2),且前时段的林果化耕地有397.61 km^(2)在后时段转回为了耕地。两个时段内,市县尺度耕地林果化利用现象空间差异明显,文昌、儋州的耕地林果化规模较高;网格尺度的耕地林果化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相似,但格网耕地林果化比例具有明显差异。各时段驱动因子的解释能力不同,GDP增速、自然地形、区位因素是解释力较强的驱动因子;驱动因子是通过因子间交互作用影响耕地林果化利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 时空分异 耕地林果化 驱动因素 海南省
下载PDF
1996-2020年海南岛水源涵养量时空变化及地理探测 被引量:7
4
作者 韩念龙 刘子荣 +1 位作者 贾培宏 张伟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3-201,共9页
[目的]分析影响海南岛水源涵养量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海南岛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重点区域识别及保护,水资源管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InVEST模型产水量模块,定量分析海南岛1996-2020年水源涵养的时空... [目的]分析影响海南岛水源涵养量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海南岛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重点区域识别及保护,水资源管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InVEST模型产水量模块,定量分析海南岛1996-2020年水源涵养的时空变化,并对海南岛的水源涵养影响因素展开地理探测分析研究。[结果]①1996-2020年海南岛水源涵养总量略微上升,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41.77 mm,水源涵养总量为1.42×10^(9)m^(3)。空间上,海南岛水源涵养分布呈现东高西低及北高南低的特征。各地类中,林地的水源涵养能力较强,且面积占比大,对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贡献显著。②水源涵养量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明显聚集特征,水源涵养重点区域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中部、东部沿海海岸带以及海口市西部的火山熔岩湿地。③各因子对水源涵养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降水量、土地利用类型、实际蒸散发和高程;因子交互作用,尤其是降水与土地利用的交互显著增强水源涵养分布的解释。[结论]气候作用和人类活动主导了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空间格局。未来既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水源涵养的影响,通过建立有效措施确保海南岛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有效适应全球变化,又要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确保土地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水源涵养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陵水海岸带调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蒋科迪 殷勇 +2 位作者 贾培红 张凌 李月 《测绘地理信息》 CSCD 2021年第S01期65-70,共6页
基于多时相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利用RS和GIS平台获取海岸带和近海资源环境信息是当前遥感技术应用领域一大热点。区别于直接从地形地貌学、海岸动力学角度对陵水海岸类型的调查和判读,研究利用1987—2017年多时相遥感影像,结合数字图像... 基于多时相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利用RS和GIS平台获取海岸带和近海资源环境信息是当前遥感技术应用领域一大热点。区别于直接从地形地貌学、海岸动力学角度对陵水海岸类型的调查和判读,研究利用1987—2017年多时相遥感影像,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GIS技术和目视解译标志定量获取陵水近30年陵水岸线空间位置变化和双湖区(新村潟湖、黎安潟湖)面积变化信息。与此同时,对影像所反映特征信息进行针对性的野外考察,解译陵水外沿海岸20个侵蚀岸段并探讨双湖区演化规律,最终为准确评估陵水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海岸带调查 岸线 双湖区
原文传递
北部湾全新世U_(37)~K的古海水表面温度重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博 殷勇 +2 位作者 高抒 贾培宏 夏真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0-331,共12页
通过海洋沉积物有机温标U_(37)~K反演了北部湾地区一万年以来的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一万年以来的SST变化范围为22.0℃~28.0℃,平均25.4℃,整体呈现波动升高的趋势,其中1300年来的SST升高更... 通过海洋沉积物有机温标U_(37)~K反演了北部湾地区一万年以来的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一万年以来的SST变化范围为22.0℃~28.0℃,平均25.4℃,整体呈现波动升高的趋势,其中1300年来的SST升高更为明显.此外,钻孔还记录到了八次具有区域意义的温度变化事件.北部湾一万年来的海表温度变化主要受到太阳总辐照度和东亚冬季风的控制,一些冷事件还受到高纬度融冰事件的影响,而暖事件可能受到赤道太平洋低纬度驱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全新世 海水表面温度 太阳总辐照度 东亚冬季风 U37^K
下载PDF
1955年以来辽东湾重金属沉积通量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7
作者 黄亚楠 潘少明 +2 位作者 张克新 贾培宏 刘志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43,共12页
辽东湾潮滩盖州滩是辽河口区域重要的湿地之一,为了研究盖州滩重金属元素沉积通量变化的历史,2015年在盖州滩上进行了沉积柱样的采集。分析了沉积柱样的12种金属元素、粒径和有机质含量,利用Fe和Ca两种金属元素作为粒度的替代指标对其... 辽东湾潮滩盖州滩是辽河口区域重要的湿地之一,为了研究盖州滩重金属元素沉积通量变化的历史,2015年在盖州滩上进行了沉积柱样的采集。分析了沉积柱样的12种金属元素、粒径和有机质含量,利用Fe和Ca两种金属元素作为粒度的替代指标对其他10种金属元素进行标准化,并计算了沉积柱样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重金属沉积通量。结果表明:沉积物组分特征和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说明沉积柱样中金属元素的来源具有一致性。过去60年(137 Cs定年)盖州滩上As、Cr、Mn、Ni、Pb和Zn六种重金属出现轻度富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陆源输入是导致重金属元素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标准化元素 富集系数 重金属通量 辽东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