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冬小麦提取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贺原惠子 王长林 +1 位作者 贾慧聪 陈方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32-1140,共9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冬小麦作为全球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快速和准确的信息提取对保障区域粮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在农作物识别和提取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随机森林算法,结合典型冬小麦种植区光谱特征、... 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冬小麦作为全球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快速和准确的信息提取对保障区域粮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在农作物识别和提取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随机森林算法,结合典型冬小麦种植区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主成分特征实现了30m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下的冬小麦地块的特征选择和快速提取,并分析了不同特征空间组合方式下的提取效果。研究表明:在"光谱特征"、"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光谱特征+纹理特征+主成分特征"3种特征空间组合下,第3种组合方式下的冬小麦提取效果最佳,总体精度可达到84.85%,分别高于前两种方式8.08%和6.88%。因此,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结合多源特征信息,可以有效实现特定农作物如冬小麦的快速提取,并为区域作物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快速提取 随机森林算法 特征空间 特征选择
原文传递
北京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分析及风险评估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丹丹 贾慧聪 杜恩宇 《安全》 2024年第2期14-21,共8页
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基于北京市1998—2018年发生的43起重大级别及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数据信息,从类型、时间和地点及人群分布3个维度分析其特征,并结合风险评估的一般流程和步骤,根据传染病、食物中毒... 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基于北京市1998—2018年发生的43起重大级别及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数据信息,从类型、时间和地点及人群分布3个维度分析其特征,并结合风险评估的一般流程和步骤,根据传染病、食物中毒、工业中毒、饮用水污染4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建立4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评估体系,利用该体系对43起事件开展评估,结合评估结果提出措施。结果表明:北京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2002—2003年间发生较为频繁;顺义区、海淀区、朝阳区发生事件较多;学校及工作地等人员密集场所容易发生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极高和高风险级别事件集中于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类别。最后从构建全过程风险预警体系等3个方面提出的应对措施,为北京市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特征分析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基于历史灾情的贵州雪灾脆弱性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王丹丹 潘东华 +2 位作者 贾慧聪 陈方 贺原惠子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28,共5页
选取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两个指标作为雪灾脆弱性分析的因素,在灾情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参数估计方法确定灾情总体所服从的概率分布形式,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时,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均服从Weibull分布,且参数最优;... 选取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两个指标作为雪灾脆弱性分析的因素,在灾情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参数估计方法确定灾情总体所服从的概率分布形式,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时,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均服从Weibull分布,且参数最优;从概率密度函数、累积分布函数统计特征来看,约80%的雪灾事件造成的受灾人口占年末总人口的比例在50%以下,约50%的雪灾事件的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比例在10%以下;从脆弱性曲线函数关系来看,过程降水量(雪)大于40cm时,受灾人口趋于稳定;过程降水量(雪)大于30cm时,农作物损失趋于稳定,且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比例一般不超过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历史灾情 脆弱性 受灾人口 农作物 受灾面积 贵州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8卫星数据的解放闸灌域灌溉面积监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杜恩宇 陈方 +2 位作者 贾慧聪 王雷 杨阿强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20-628,共9页
准确监测灌区灌溉面积及其干旱情况等信息是灌区管理的基础,设立监测站点等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应用与研究的需要,而遥感成为水资源管理的有力技术手段。基于Landsat 8数据,以内蒙古解放闸灌域为研究区,计算了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 准确监测灌区灌溉面积及其干旱情况等信息是灌区管理的基础,设立监测站点等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应用与研究的需要,而遥感成为水资源管理的有力技术手段。基于Landsat 8数据,以内蒙古解放闸灌域为研究区,计算了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和改进的垂直干旱指数(Modified Perpendicular Drought Index,MPDI)并分析其分布和变化;根据两干旱指数灌溉前后差异,引入阈值法构建灌溉面积提取模型,确定阈值以进行灌溉面积的提取。结果表明:在2017年7月~8月,解放闸灌域得到了较大规模的灌溉;将利用两种干旱指数差异阈值提取的灌溉面积与实际灌溉面积进行对比,TVDI和MPDI监测面积精度分别为82.96%和74.01%;同时选取Google Earth高分辨率数据作为真实数据对灌溉地提取结果进行混淆矩阵计算,结果显示MPDI提取总体精度为94.17%,优于TVDI的58.90%。两种精度验证结果表明了利用遥感技术计算干旱指数用于灌区旱情监测和灌溉面积提取的可行性,但在受灌溉地区的空间分布上,相比TVDI,引入植被覆盖度的MPDI能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旱情况,提取到的灌溉地空间分布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修正的垂直干旱指数 灌溉面积 差异阈值 混淆矩阵
原文传递
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潘东华 贾慧聪 +1 位作者 贺原惠子 陈方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36期81-87,共7页
旨在确定湿地生态负荷及环境容量,为制定环境区域规划及环境法规等提供科学依据。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省东洞庭湖湿地为研究区,利用Mamdani FIS模型,构建了包含水体pH值,水体悬浮物浓度、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植被类型数量、入侵... 旨在确定湿地生态负荷及环境容量,为制定环境区域规划及环境法规等提供科学依据。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省东洞庭湖湿地为研究区,利用Mamdani FIS模型,构建了包含水体pH值,水体悬浮物浓度、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植被类型数量、入侵物种数量、湿地面积变化率、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9个影响因子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显示: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得分为1.37分,健康状态介于亚健康和不健康之间。Mamdani FIS模型的非线性分析能力和基于专家意见的推理规则,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对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合理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健康 MAMDANI FIS模型 东洞庭湖湿地 指标体系 样本采集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对玉米旱灾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潘东华 贾慧聪 +1 位作者 陈方 贺原惠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172-178,共7页
为做好喀斯特地区农业旱灾风险防范,揭示石漠化程度对作物旱灾风险的影响机制。该文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引入基于物理过程的农作物模型EPIC(erosion 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考虑西南喀斯特地貌背景,以水分胁迫累加值作为致灾因... 为做好喀斯特地区农业旱灾风险防范,揭示石漠化程度对作物旱灾风险的影响机制。该文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引入基于物理过程的农作物模型EPIC(erosion 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考虑西南喀斯特地貌背景,以水分胁迫累加值作为致灾因子,与玉米产量损失进行脆弱性曲线模拟,基于此开展不同石漠化程度区玉米旱灾产量的致灾和成灾损失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玉米受旱减产的风险呈现从西北到东南增加的趋势。在4种风险水平(2、5、10、20年一遇)下,面积占比最大的产量损失率主要集中分布在0.4~0.5区间内,这主要由地形地势、降水差异和承灾体的脆弱性所共同决定的;受石漠化影响,土层厚度为40 cm时,4种风险水平对应的减产率分别为5.8%、6.1%、7.8%、8.2%;该研究可以为中国第三大玉米主产区-西南山地玉米区的农业灾害预警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遥感 灾害 石漠化 EPIC模型 玉米旱灾 西南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目标空间观测与评估
7
作者 陈方 贾慧聪 王雷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3-985,共13页
联合国《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已实施过半,国际社会广泛关切2030年议程前半程的有益经验和不利教训,并为后半程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寻找指引和方向。及时、准确数据的缺失,仍然是制约人类应对长期、短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 联合国《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已实施过半,国际社会广泛关切2030年议程前半程的有益经验和不利教训,并为后半程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寻找指引和方向。及时、准确数据的缺失,仍然是制约人类应对长期、短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短板,更是阻碍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进展监测、实施决策的瓶颈。作为全面、综合、整体研究地球系统的重要手段,空间观测技术是弥补当前SDGs指标统计数据不足、时空信息缺失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空间观测技术在监测和评估SDG2零饥饿、SDG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3气候行动、SDG14水下生物和SDG 15陆地生物等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进展及挑战,并对SDGs指标空间观测体系建设、空间观测数据共享和应用、SDGs监测评估方法研究等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观测 可持续发展目标 指标监测与评估
下载PDF
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保障集成平台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潘东华 袁艺 +2 位作者 王丹丹 张弛 贾慧聪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79-183,共5页
为解决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保障时效性低、需求不明确等问题,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模拟仿真、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技术,设计开发了基于B/S架构的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保障平台。该平台包括重大自然灾害损失与社会影响快速评估、应... 为解决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保障时效性低、需求不明确等问题,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模拟仿真、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技术,设计开发了基于B/S架构的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保障平台。该平台包括重大自然灾害损失与社会影响快速评估、应急救助需求与能力快速评估、应急救助物资调度等关键功能模块,并在国家减灾中心及内蒙古、山东、海南和云南等4个省份50余个县(市、区)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平台在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应急救助需求评估等环节发挥了决策支持作用,平台的技术与功能架构具有较强的可复用性,有利于整体技术方案的快速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损失评估 应急救助保障 集成平台 应用示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