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设备评估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泪膜质量的变化 被引量:8
1
作者 许军 鲁元媛 +3 位作者 王宏娜 万晓梅 丁香英 于紫燕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749-752,757,共5页
目的:采用2种不同干眼检查设备评估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泪膜质量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就诊并验配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共计118例,选取右眼数据用于统计。年龄8~18(... 目的:采用2种不同干眼检查设备评估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泪膜质量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就诊并验配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共计118例,选取右眼数据用于统计。年龄8~18(11.8±2.5)岁。应用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观察患者在戴镜前及戴镜后1、3、6个月的泪河高度(TMH)、非侵入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BUT(f)]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同时应用DR-1型干眼仪测量患者戴镜后不同时间点泪膜脂质层光干涉图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TMH:戴镜后1、3、6个月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IBUT(f)和NIBUT(av):戴镜后1个月的泪膜破裂时间和戴镜前比较明显缩短(均P<0.001),之后各时间点和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泪膜脂质层分级: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个月较戴镜前有明显下降(P<0.001),之后各时间点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泪膜脂质层分级与泪膜破裂时间[NIBUT(f)、NIBUT(av)]之间具有相关性(r=-0.145,P=0.011;r=-0.147,P=0.019)。结论:青少年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泪液的分泌量未受影响,但在早期降低了泪膜稳定性,随时间延长可逐渐恢复。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和DR-1型干眼仪可从不同层面上辅助干眼疾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术 泪河高度 泪膜
原文传递
因病致贫人群的患病状况调查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姝丽 靳传娣 +2 位作者 王洪娜 李云霞 张黎黎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3-109,共7页
目的对山东省因病致贫人群的患病状况进行调查,为精准扶贫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依据“五步筛查法”对山东省因病致贫人口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患病情况进行描述。利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目的对山东省因病致贫人群的患病状况进行调查,为精准扶贫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依据“五步筛查法”对山东省因病致贫人口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患病情况进行描述。利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截止到2017年底,山东省因病致贫总人口共计102 731人,核实患病的因病致贫人口为42 446人,因病致贫总人口的患病率为41.32%。男性、汉族、受教育程度低和年龄增长均为因病致贫人口患病的风险因素(P<0.001)。因病致贫人口患病率前10位的疾病分别为高血压(10.28%)、脑血管病(7.70%)、冠心病(4.51%)、重性精神疾病(4.14%)、糖尿病(3.33%)、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05%)、髋膝关节病(1.44%)、类风湿关节炎(1.05%)、重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0.71%)及老年性白内障(0.59%),其患病人数占总患病人数的86.70%。结论老年人群为山东省因病致贫的主体对象,患病率前10位的疾病为主要致贫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病致贫人群 患病率 精准扶贫 慢性病 人口学特征
原文传递
桂花多酚氧化酶(PPO)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母洪娜 王良桂 孙陶泽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1-446,共6页
为阐明桂花PPO基因在其代谢活动及经济性状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本研究综合运用RT-PCR、RACE、生物信息学和荧光实时定量方法,从桂花花瓣中克隆出了多酚氧化酶(PPO)基因,并证实本实验所克隆的基因(长1 866 bp)是PPO基因家族的成员... 为阐明桂花PPO基因在其代谢活动及经济性状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本研究综合运用RT-PCR、RACE、生物信息学和荧光实时定量方法,从桂花花瓣中克隆出了多酚氧化酶(PPO)基因,并证实本实验所克隆的基因(长1 866 bp)是PPO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荧光实时定量分析其时空表达发现PPO基因在幼根中表达量最高,花瓣、花梗中较低,当年生革质化叶片中表达量最低,而且PPO基因在开花过程中的表达谱变化趋势呈"高-低-高"。综上所述,桂花PPO基因的时空表达谱揭示了该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器官的发育阶段、组织类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 多酚氧化酶 RT-q PCR 表达分析
原文传递
早期脑氧利用率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预测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倩 李伟 +5 位作者 李娜 肖青勉 何佳起 王维展 齐洪娜 王璞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5期348-35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早期阶段脑氧利用率(O2UCc)的动态变化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特征及生理... 目的探讨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早期阶段脑氧利用率(O2UCc)的动态变化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特征及生理学参数,以急性中毒后2月为观察终点,根据是否发生迟发性脑病分为迟发性脑病组21例及无迟发性脑病组64例。连续监测入院时、6、24、48、72 h O2UCc的变化,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对O2UCc与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O2UCc预测迟发性脑病的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O2UC均明显升高,且以迟发性脑病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两组均呈现下降趋势,6、24、48 h迟发性脑病组O2UC均高于无迟发性脑病组(迟发性脑病组分别为52.57%±9.30%、47.40%±7.92%、39.38%±8.01%、32.29%±6.31%,无迟发性脑病组分别为41.46±%6.37%、34.51%±7.89%、28.79%±5.4%、27.72%±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6、24、48 h O2UCc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初始、r6 h、r24 h、r48 h分别为0.304、0.398、0.426,0.300,均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O2UCc初始、6、24、48 h均对DEACMP有预测价值,以6 h O2UCc预测价值最大,AUC为0.870,95% CI为0.794~0.947(P〈0.05)。结论O2UCc的动态变化对迟发性脑病的早期预检有参考意义,O2UCc可以作为预测迟发性脑病发生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 迟发性脑病 脑氧利用率 预测
原文传递
芦丁在水溶液中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霍红娜 王萌 +4 位作者 孙立丽 张慧杰 任晓亮 邓雁如 戚爱棣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研究芦丁水溶液在不同的pH、温度、离子强度、初始浓度条件下降解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不同条件下芦丁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方法计算芦丁在不同环境下的降解反应动力学参数,预测其半衰... 目的:研究芦丁水溶液在不同的pH、温度、离子强度、初始浓度条件下降解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不同条件下芦丁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方法计算芦丁在不同环境下的降解反应动力学参数,预测其半衰期(t1/2)和活化能。结果:芦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降解反应均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律,在pH=3环境中最为稳定,强酸碱性条件下较容易降解,pH=9时的室温条件下半衰期为57.75 h,活化能为39.3 k J·mol^(- 1),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降解速率也随之加快,但初始浓度对其降解影响不大。结论:芦丁在酸性水溶液中较为稳定,随着pH的增大降解速率逐渐加快,呈现p H和温度依赖型,提示芦丁的使用和保存适宜在低温偏酸性条件下,避免碱性环境和高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丁 水溶液 降解动力学
下载PDF
肾动脉CT血管成像中采用常规扫描和能谱成像扫描方案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赵永霞 左紫薇 +3 位作者 索红娜 吴艳民 王恒地 常津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 探讨肾动脉CTA中采用常规扫描和能谱成像扫描方案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收集拟行肾动脉CTA检查的90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普通扫描模式(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30-650 mA... 目的 探讨肾动脉CTA中采用常规扫描和能谱成像扫描方案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收集拟行肾动脉CTA检查的90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普通扫描模式(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30-650 mA、旋转时间0.5 s/周、扫描野50 cm×50cm);B组和C组分别采用能谱扫描方案1(管电压80、140 kVp切换,管电流375 mA,旋转时间0.7 s/周,显示野36 cm×36 cm)和能谱扫描方案2(管电压80、140 kVp切换,管电流360 mA,旋转时间0.6 s/周,扫描野32 cm×32 cm),各组均采用50%迭代重组算法2.0对图像进行处理.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包括肾动脉CT值、噪声、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和主观评分,并记录辐射剂量(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评价各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采用能谱模式图像的最佳单能量范围为49-56 keV.A、B、C 3组间肾动脉CT值、噪声、SNR及CN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普通扫描模式)组和B、C组(能谱扫描模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值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图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的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剂量分别为(8.2±1.2)、(5.2±0.9)和(4.4±0.7)mSv.结论 采用能谱扫描方案在保证肾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同时能降低辐射剂量,推荐使用能谱扫描方案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紫外降解双酚A的因素敏感性分析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红娜 郭萍 +2 位作者 汪煜 叶婧 朱昌雄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共6页
以光强(A)、双酚A的初始浓度(B)、pH(C)及转速(D)为变量,设计了4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L_(16)(4~4)以考察水溶液中双酚A紫外降解的因素敏感情况,并初步探讨了其降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范围内,各因素对双酚A紫外降解的敏感程度... 以光强(A)、双酚A的初始浓度(B)、pH(C)及转速(D)为变量,设计了4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L_(16)(4~4)以考察水溶液中双酚A紫外降解的因素敏感情况,并初步探讨了其降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范围内,各因素对双酚A紫外降解的敏感程度排序为:A>B>C>D;其中,光强与双酚A的初始浓度对污染物的降解速率的影响非常显著(p<0.05),而pH与转速几乎不产生影响(p>0.05)。以高效液相色谱的谱图为基础,水溶液中双酚A紫外光解的路径受反应条件特别是溶液pH值的影响。碱性条件下(pH=11)以离子形态存在的双酚A与水溶液光解产生的自由基结合形成·OH-双酚A并进一步发生取代或开环反应,酸性或中性条件下双酚A在自由基作用的情况下分解生成苯酚(t_r=4.516 min);并通过标准物质定性推断了可能的中间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紫外降解 敏感性 降解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