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机制及其常用治疗中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0
1
作者 陈孝男 杨爱琳 +6 位作者 赵亚楠 屠鹏飞 黄文哲 朱靖博 王永华 胡仲冬 李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2-432,共11页
脑中风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致死疾病,其中以缺血性脑中风发病占主导地位。因其具有发病迅速、病情复杂等特点,故缺血性脑中风也是造成残疾的主要神经系统疾病。缺血性脑中风主要起源于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兴... 脑中风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致死疾病,其中以缺血性脑中风发病占主导地位。因其具有发病迅速、病情复杂等特点,故缺血性脑中风也是造成残疾的主要神经系统疾病。缺血性脑中风主要起源于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氧化/硝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细胞自噬等一系列病理过程。传统单味中药、复方及制剂因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组成和治疗特点,可作用于缺血性脑中风不同的发病阶段。该文对近年来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机制及常用治疗中药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两方面总结,以期对缺血性脑中风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中风 发病机制 中药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UPLC-Q-TOF-MS/MS快速分析杏贝止咳颗粒化学成分 被引量:30
2
作者 张宁 高霞 +5 位作者 周宇 耿婷 杨彪 王雪 黄文哲 肖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4439-4449,共11页
应用UPLC-Q-TOF-MS/MS对杏贝止咳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液相条件:Agilent Zorbax SB-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和0.08%甲酸水溶液(含0.1%甲酸铵)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mL·min^-1,柱温30℃;质谱条件... 应用UPLC-Q-TOF-MS/MS对杏贝止咳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液相条件:Agilent Zorbax SB-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和0.08%甲酸水溶液(含0.1%甲酸铵)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mL·min^-1,柱温30℃;质谱条件: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根据精确质荷比、二级质谱裂解碎片等信息结合对照品的比对和文献数据进行化合物解析,结果共鉴定和推测出87个化合物,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及皂苷类等,其中23个化合物经对照品验证。该结果为阐明杏贝止咳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奠定了基础,并为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贝止咳颗粒 UPLC-Q-TOF-MS/MS 化学成分谱
原文传递
银杏叶中内酯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3
作者 耿婷 申文雯 +3 位作者 王佳佳 黄文哲 王振中 萧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84-1391,共8页
银杏内酯类成分作为银杏叶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银杏内酯类化学成分、构效关系、分析方法、生物活性及药代(ADME)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更加深入地开发利用银杏内... 银杏内酯类成分作为银杏叶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银杏内酯类化学成分、构效关系、分析方法、生物活性及药代(ADME)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更加深入地开发利用银杏内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内酯 化学成分 构效关系 分析方法 生物活性 药代(ADME)
原文传递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4
作者 李雪晴 耿婷 +2 位作者 黄文哲 王振中 萧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92-1403,共12页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内源性磷脂类递质,具有血小板活化作用,在多种生命过程中发挥"信号传递"作用,但其体内浓度异常则会促进或加重心脑血管缺血损伤、多器官衰竭、哮喘和肝肾损伤等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内源性磷脂类递质,具有血小板活化作用,在多种生命过程中发挥"信号传递"作用,但其体内浓度异常则会促进或加重心脑血管缺血损伤、多器官衰竭、哮喘和肝肾损伤等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近年来,随着医疗和科技的发展,PAF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动植物成分、微生物发酵成分及化学合成成分均彰显出这类活性。其中,银杏内酯B和海风藤酮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中药成分。该文结合近年来PAF受体拮抗剂的研究现状,对PAF的生物学效应、拮抗PAF的药物成分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发掘高效、安全的PAF受体拮抗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生物学效应 活性成分 萜类 木脂素类
原文传递
UPLC-Q-TOF-MS/MS分析复方南星止痛膏化学成分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郭帅 马阳 +5 位作者 耿婷 高霞 黄文哲 曹亮 肖伟 王振中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8-307,共10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MS)对复方南星止痛膏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液相条件:Agilent ZORBAX SB-C_(18)(4. 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和0. 2%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MS)对复方南星止痛膏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液相条件:Agilent ZORBAX SB-C_(18)(4. 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和0. 2%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30℃;质谱条件: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根据精确质荷比、二级质谱裂解碎片等信息结合对照品的比对和文献数据进行化合物解析,结果共鉴定和推测出58个化合物,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香豆素类、有机酸及川芎内酯类等,其中12个化合物经对照品验证。该结果为复方南星止痛膏的质量控制以及进一步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南星止痛膏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化学成分谱
原文传递
泥河沟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价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紫薇 黄文哲 +2 位作者 周阳阳 宋敏敏 张青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0-215,共6页
为摸清泥河沟流域生态系统在综合治理近30a后的敏感性,基于GIS与多因子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泥河沟流域生态敏感性总体上表现出沟谷高、塬面低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生态系统极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沟... 为摸清泥河沟流域生态系统在综合治理近30a后的敏感性,基于GIS与多因子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泥河沟流域生态敏感性总体上表现出沟谷高、塬面低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生态系统极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沟谷及沟谷两侧植被盖度低的区域;生态敏感性程度与坡度、起伏度和土壤侵蚀强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植被覆盖度和人类活动强度呈负相关关系;土壤侵蚀强度和土地利用类型是该流域生态系统最主要的两个影响因素。经过近20a的自然发展,泥河沟流域生态敏感性得到较明显改善,整体上已处于较低水平,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增强,趋于更加稳定的状态。研究结果与方法对于重新认识和评价同类小流域生态敏感性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敏感性 试验示范区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热毒宁注射液解热抗炎活性成分研究(Ⅴ) 被引量:14
7
作者 葛雯 李海波 +7 位作者 王振中 于洋 苏真真 杨彪 曹亮 黄文哲 肖伟 姚新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4189-4199,共11页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热毒宁注射液解热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内毒素休克模型对热毒宁注射液解热抗炎活性部位进行筛选,综合应用HP-20大孔树脂、硅胶、MCI、ODS柱色谱以及反相MPLC、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技术...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热毒宁注射液解热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内毒素休克模型对热毒宁注射液解热抗炎活性部位进行筛选,综合应用HP-20大孔树脂、硅胶、MCI、ODS柱色谱以及反相MPLC、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技术对解热抗炎活性部位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采用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前列腺素E2(PGE2)的分泌为评价指标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炎活性评价。结果热毒宁注射液经大孔吸附树脂95%乙醇洗脱部位为解热抗炎活性部位,从中分离得到了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a S,7a S,7b S)-4,4a,7a,7b-tetrahydro-2H-1,7-dioxacyclopent[cd]indene-5-carboxylicacidmethylester(1)、(4a S,7a S)-1,4a,5,7a-tetrahydro-7-(hydroxymethyl)-cyclopenta[c]pyran-4-carboxylicacidmethylester (2)、 3α,5α-tetrahydrodeoxycordifolinelactam(3)、R-(Z)-4-甲基-5-[(2′,6′,6′-三甲基-4′-氧代-2′-环己烯-1′-基)亚甲基]-2(5H)-呋喃酮(4)、(1α,2α,3β,4β)-2,4-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1,3-环丁烷二甲酸(5)、4-[(6-O-苯甲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氧基]-3-甲氧基苯甲酸(6)、丁香脂素(7)、E-3-(3,4-二羟基苯亚甲基)-5-(3,4-二羟基苯基)二氢呋喃-2-酮(8)、6,7-二甲氧基香豆素(9)、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10)、水杨酸(11)、丁香醛(12)、苯乙酸(13)、香草醛(14)、咖啡酸(15)香草乙酮(16)、3,5-O-二咖啡酰奎宁酸(17)、4,5-O-二咖啡酰奎宁酸(18)、3,4-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9)、3,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20)、4,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21)、5-O-咖啡酰奎宁酸乙酯(22)、3,5-O-二咖啡酰奎宁酸乙酯(23)、4,5-O-二咖啡酰奎宁酸乙酯(24)。其中化合物1、10、14~24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PGE2的分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1~9、11~13、22~24均为首次从热毒宁注射液中分离得到,有机酸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毒宁注射液 前列腺素E2 6 7-二甲氧基香豆素 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 5-O-咖啡酰奎宁酸乙酯 3 5-O-二咖啡酰奎宁酸乙酯
原文传递
桂枝茯苓胶囊中三萜酸类成分的UPLC/Q-TOF-MS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马莹 郑伟然 +3 位作者 王振中 萧伟 黄文哲 张永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6-631,共6页
目的建立桂枝茯苓胶囊(GFC)中三萜酸类成分UPLC/Q-TOF-MS指纹图谱方法,为评价GFC的质量提供新方法。方法采用UPLC分离三萜酸类成分,用Q-TOF-MS检测,建立UPLC/Q-TOF-MS指纹图谱。结果得到灵敏度、选择性和专属性良好的GFC中三萜酸类成分U... 目的建立桂枝茯苓胶囊(GFC)中三萜酸类成分UPLC/Q-TOF-MS指纹图谱方法,为评价GFC的质量提供新方法。方法采用UPLC分离三萜酸类成分,用Q-TOF-MS检测,建立UPLC/Q-TOF-MS指纹图谱。结果得到灵敏度、选择性和专属性良好的GFC中三萜酸类成分UPLC/Q-TOF-MS指纹图谱,确定了26个共有峰,其中3、5~18、20、23、24共18个峰来自于茯苓,2号峰来自于白芍和牡丹皮,4号峰来自于茯苓、牡丹皮、白芍、桂枝,19号峰来自于牡丹皮、白芍和桂枝,21号峰来自于牡丹皮和白芍,22、25号峰来自于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桂枝,26号峰来自于桂枝、白芍、桃仁。10批GFC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0以上。UPLC-Q-TOF-MS共鉴定出16个成分,分别为16α-羟基松苓新酸、16α-羟基-栓菌酸、3-酮基-6,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去氢土莫酸、土莫酸、3-酮基-6,16α-二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酸、依布里酸、猪苓酸C、3-表去氢土莫酸、3-O-乙酰基-16α-羟基松苓新酸、3-表去氢茯苓酸、3-O-乙酰基-16α-羟基-栓菌酸、去氢茯苓酸、茯苓酸、松苓新酸、去氢齿孔酸。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具有较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适用于GFC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茯苓胶囊 指纹图谱 三萜酸类成分 UPLC/Q-TOF-MS 桂枝 牡丹皮 桃仁 白芍 茯苓 去氢土莫酸 猪苓酸C 去氢茯苓酸 茯苓酸 松苓新酸 去氢齿孔酸
原文传递
龙血通络胶囊对血管内皮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损伤后细胞凋亡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潘勃 吴臻 +7 位作者 顾小盼 刘孜渝 赵云芳 黄文哲 屠鹏飞 萧伟 郑姣 李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18-2122,共5页
局灶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是缺血性脑中风的重要发病过程,而缺血再灌注(I/R)损伤诱导的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是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重要诱因。龙血通络胶囊在临床上用于缺血性脑中风恢复期血瘀证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然而... 局灶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是缺血性脑中风的重要发病过程,而缺血再灌注(I/R)损伤诱导的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是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重要诱因。龙血通络胶囊在临床上用于缺血性脑中风恢复期血瘀证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其对大脑局灶性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晰。该文采用体外氧糖剥夺/复氧(OGD/R)细胞模型模拟血管内皮细胞HUVEC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MTT实验、LDH实验、流式细胞术、AO/EB细胞染色以及Western blot等技术方法观察龙血通络胶囊对OGD/R诱导HUVEC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MTT和LDH实验结果显示,龙血通络胶囊能剂量依赖性的提升HUVEC细胞OGD/R损伤后的细胞存活率并降低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流式细胞术与AO/EB细胞染色结果显示,龙血通络胶囊能浓度依赖性的抑制HUVEC细胞OGD/R损伤后的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龙血通络胶囊通过抑制HUVEC细胞caspase 3/9凋亡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OGD/R损伤的细胞凋亡。总之,该研究表明龙血通络胶囊对OGD/R诱导的HUVEC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OGD/R诱导线粒体相关caspase 3/9通路的激活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血通络胶囊 氧糖剥夺/复氧损伤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超高效二维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南星止痛膏中双酯型乌头生物碱的含量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郭帅 马阳 +5 位作者 耿婷 王伟 黄文哲 肖伟 曹亮 王振中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9-256,共8页
目的:采用在线中心切割超高效二维液相色谱(2D-UPLC)法,建立同时测定复方南星止痛膏中3个双酯型乌头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一维UPLC采用Waters XBridgeBEH C_(18)色谱柱(2.1 mm×50 mm 1.7μm),... 目的:采用在线中心切割超高效二维液相色谱(2D-UPLC)法,建立同时测定复方南星止痛膏中3个双酯型乌头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一维UPLC采用Waters XBridgeBEH C_(18)色谱柱(2.1 mm×50 mm 1.7μm),以甲醇-0.008%二乙胺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1 mL·min^(-1),柱温18℃;二维UPLC采用Waters XBridge BEH C_(18)色谱柱(3.0 mm×100 mm 1.7μm),以乙腈-0.01%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7 mL·min^(-1),柱温40℃。进样量1μL,检测波长235 nm。结果: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66~9.90、0.55~8.20和0.91~13.72μg·mL^(-1),R2分别为0.999 5、0.999 9和0.999 6,线性关系良好;3个成分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在82.5%~88.8%之间,方法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均较好;复方南星止痛膏中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分别在3.2~5.0、0.9~1.3、8.5~10.4μg·g^(-1)范围内。结论:该方法有效改善了复方南星止痛膏中待测组分的分离度,极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对制剂中的3个双酯型乌头生物碱进行准确定量分析,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中心切割 二维液相色谱 复方南星止痛膏 双酯型乌头生物碱 新乌头碱 乌头碱 次乌头碱
原文传递
LC-MS导向分离龙血竭中2个具有抗炎活性的二氢查耳烷环合型三聚体 被引量:12
11
作者 庞道然 李珊珊 +5 位作者 陈孝男 赵云芳 郑姣 黄文哲 屠鹏飞 李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675-2679,共5页
中药活性成分的高效分离与结构鉴定为中药化学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利用LC-MS为导向,对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树脂龙血竭的抗炎活性部位进行研究,采用硅胶、ODS、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得到nordracophane(1)和dra... 中药活性成分的高效分离与结构鉴定为中药化学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利用LC-MS为导向,对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树脂龙血竭的抗炎活性部位进行研究,采用硅胶、ODS、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得到nordracophane(1)和dracophane(2) 2个化合物,通过MS,NMR,IR,UV等波谱学数据确定结构为二氢查耳烷环合型三聚体。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可显著抑制脂多糖(LPS)刺激RAW264. 7细胞释放NO,IC50分别为(14. 9±4. 5),(9. 0±0. 7)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叶龙血树 龙血竭 LC-MS导向 抗炎 二氢查耳烷环合型三聚体
原文传递
基于UPLC测定桂枝茯苓胶囊中8种活性成分的溶出度 被引量:12
12
作者 何艳梅 林虓 +3 位作者 王雪 李家春 黄文哲 萧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建立桂枝茯苓胶囊溶出度的测定方法,为该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UPLC,没食子酸、芍药苷、苯甲酸、苯甲酰芍药苷、丹皮酚、肉桂酸、桂皮醛的流动相为0.02%三氟乙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分别为230 nm(没食子... 目的:建立桂枝茯苓胶囊溶出度的测定方法,为该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UPLC,没食子酸、芍药苷、苯甲酸、苯甲酰芍药苷、丹皮酚、肉桂酸、桂皮醛的流动相为0.02%三氟乙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分别为230 nm(没食子酸、芍药苷、苯甲酸、苯甲酰芍药苷、丹皮酚)和275 nm(肉桂酸、桂皮醛)。苦杏仁苷的流动相为水-甲醇(80∶20),检测波长218 nm。结果:确定溶出介质为0.1 mol·L^-1盐酸,转速50 r·min^-1,采用转篮法测定溶出度。没食子酸、芍药苷、苯甲酸、苯甲酰芍药苷、丹皮酚、肉桂酸、桂皮醛、苦杏仁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97 6-24.389 9,0.097 1-24.275 4,0.052 6-5.262,0.053-5.295 6,0.108 3-27.062 9,0.050 1-5.005,0.052 4-5.236 4,0.096 6-24.139 5 mg·L^-1,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3%,97.3%,99.3%,97.9%,97.8%,95.8%,97.0%,100.4%。样品溶出度均一性良好,45 min内各成分溶出度均能达到80%以上。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较好,可用于桂枝茯苓胶囊溶出度的测定,为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标准评价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茯苓胶囊 溶出度 转篮法 没食子酸 肉桂酸 苯甲酸 芍药苷
原文传递
基于RRLC-Q-TOF-MS/MS技术快速分析芪葛颗粒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11
13
作者 殷会敏 黄文哲 肖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4240-4247,共8页
建立芪葛颗粒中化学成分的超高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RRLC-Q-TOF-MS/MS)定性分析方法,采用Kramosil C18 色谱柱(4.6 mm×150 mm,3.5μm),以0.2%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速为1 mL·min-1,柱温30℃,进样... 建立芪葛颗粒中化学成分的超高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RRLC-Q-TOF-MS/MS)定性分析方法,采用Kramosil C18 色谱柱(4.6 mm×150 mm,3.5μm),以0.2%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速为1 mL·min-1,柱温30℃,进样量10μL;电喷雾(ESI)离子源,以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为检测器进行检测。结合药材、对照品、文献报道及质谱数据,对芪葛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归属和结构鉴定,共鉴定出44个化合物,其中3个黄酮类,21个黄酮苷类,8个有机酸类,6个内酯类以及3个皂苷类化合物。该结果为芪葛颗粒的质量控制以及进一步的药效物质基础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葛颗粒 RRLC-Q-TOF-MS/MS 黄酮 有机酸 内酯 皂苷
原文传递
静脉给药热毒宁注射液大鼠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中代谢产物的鉴定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春雪 王玲 +7 位作者 钱大玮 张黄琴 黄文哲 王团结 朱振华 宿树兰 郭盛 段金廒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48-1155,共8页
研究热毒宁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轨道阱串联质谱联用方法 (UHPLC-LTQ-Orbitrap-MS)对大鼠尾静脉注射热毒宁后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进行分析,利用质量亏损过滤(MDF)技术进行京尼平苷、京尼... 研究热毒宁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轨道阱串联质谱联用方法 (UHPLC-LTQ-Orbitrap-MS)对大鼠尾静脉注射热毒宁后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进行分析,利用质量亏损过滤(MDF)技术进行京尼平苷、京尼平苷酸、断氧化马钱子苷、绿原酸代谢产物分析鉴定,推测出大鼠体内京尼平苷氧化、脱水、去甲氧基、水解、开环、半胱氨酸结合和苷元葡萄糖醛酸结合等14个代谢产物;京尼平苷酸脱水、开环、双键还原和半胱氨酸结合等9个代谢产物;断氧化马钱子苷水解、去甲氧基、羟基化和乙基化等6个代谢产物;绿原酸脱羧、水解、甲基化、乙酰化、半胱氨酰甘氨酸结合和谷胱甘肽结合等12个代谢产物。为进一步探讨热毒宁注射液体内过程,阐明其功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毒宁注射液 京尼平苷 京尼平苷酸 断氧化马钱子苷 绿原酸 代谢产物
原文传递
反相二维色谱制备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 被引量:9
15
作者 朱靖博 籍立新 +4 位作者 萧伟 丁燕 黄文哲 屠鹏飞 王永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33-2040,共8页
目的构建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系统性分离制备方法。方法采用特异性吸附材料富集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以自主研发的制备色谱工厂系统,采用色谱分离专家系统软件优化分离制备条件,通过上样量和富集次数等参数的考察,建立了基于分离富集模式... 目的构建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系统性分离制备方法。方法采用特异性吸附材料富集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以自主研发的制备色谱工厂系统,采用色谱分离专家系统软件优化分离制备条件,通过上样量和富集次数等参数的考察,建立了基于分离富集模式的反相二维色谱制备甘草黄酮有效部位及单体化合物的方法。结果建立了以C18为分离、富集填料,甲醇-水、乙腈-水为一维、二维分离流动相,水为富集稀释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和稀释富集液的体积流量均为21 m L/min,上样量300 mg,富集次数3次的二维色谱分离制备甘草黄酮的方法,其分离过程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应用该方法分离制备,可重复获得16个甘草黄酮部位和甘草苷、甘草素、芒柄花黄素、刺甘草查耳酮、7,4′-二羟基黄酮、4′-O-[β-D-apio-D-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liquiritigenin、异甘草素、甘草酚、甘草香豆素共9个单体化合物。结论建立的甘草黄酮的制备方法为甘草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甘草黄酮活性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二维色谱 甘草 黄酮类化合物 色谱分离专家系统 甘草苷 甘草素 芒柄花黄素 刺甘草查耳酮 7 4′-二羟基黄酮 4′-O-[β-D-apio-D-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liquiritigenin 异甘草素 甘草酚 甘草香豆素
原文传递
缩合型透明硅橡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文哲 付子恩 +3 位作者 杨敦 刘光华 陈建军 黄恒超 《有机硅材料》 CAS 2018年第5期361-366,共6页
以α,"-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107硅橡胶)为基础聚合物,配以交联剂、偶联剂、催化剂等制得LED灌封用缩合型透明硅橡胶。研究了107硅橡胶的黏度,交联剂、催化剂、偶联剂等对透明硅橡胶性能的影响,考察了透明硅橡胶的耐湿热性和耐水... 以α,"-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107硅橡胶)为基础聚合物,配以交联剂、偶联剂、催化剂等制得LED灌封用缩合型透明硅橡胶。研究了107硅橡胶的黏度,交联剂、催化剂、偶联剂等对透明硅橡胶性能的影响,考察了透明硅橡胶的耐湿热性和耐水紫外老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107硅橡胶黏度的增加,透明硅橡胶的表干时间逐渐延长,拉伸强度先增后降,拉断伸长率逐渐提高,硬度逐渐降低,剪切强度和透光率变化不大;采用聚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为交联剂时,表干时间长,力学强度高;采用二醋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时,表干时间缩短;采用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为偶联剂时,表干时间最短,剪切强度高;采用20份黏度为1 500 m Pa·s和80份黏度为12 000 m Pa·s的107硅橡胶复配作基础聚合物,25份聚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为交联剂,0. 5份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为偶联剂,0. 2份二醋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制得的透明硅橡胶随着水紫外和湿热老化时间的延长,剪切强度均先增后降再趋于稳定,透光率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 ω -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LED 缩合型 透明 硅橡胶
下载PDF
基于~1H-NMR技术的银杏二萜内酯原料药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夏霖 耿婷 +2 位作者 黄文哲 王振中 萧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04-1409,共6页
银杏二萜内酯原料是从银杏叶中提取纯化所得,是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的原料。分别建立了银杏二萜内酯原料药的1H-NMR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分析方法。采用1H-NMR法对3批样品进行含量测定,并与高效液相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种方法... 银杏二萜内酯原料是从银杏叶中提取纯化所得,是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的原料。分别建立了银杏二萜内酯原料药的1H-NMR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分析方法。采用1H-NMR法对3批样品进行含量测定,并与高效液相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指纹图谱研究确定了24个质子峰作为共有指纹峰,并利用对照品及NMR信息对指纹峰进行了指认。10批样品的测定结果发现,其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该研究建立的银杏二萜内酯原料药1HNMR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快速,便捷,且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为银杏二萜内酯原料药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以及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NMR 含量测定 指纹图谱 银杏二萜内酯原料药 质量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组效关系的龙血通络胶囊抗缺血性脑损伤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晶 陈孝男 +9 位作者 刘佳妮 管朋维 王超超 潘勃 庞道然 李珊珊 郑姣 黄文哲 屠鹏飞 李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0-157,共8页
采用硅胶色谱柱、正交试验等方法将龙血通络胶囊(Longxue Tongluo Capsule,LTC)制备成化学成分明显交叉但各成分相对含量不同的10个组分,采用UHPLC-QE OrbitrapHRMS对不同组分进行化学成分表征,发现了97个共有峰;同时,采用脂多糖(LPS)... 采用硅胶色谱柱、正交试验等方法将龙血通络胶囊(Longxue Tongluo Capsule,LTC)制备成化学成分明显交叉但各成分相对含量不同的10个组分,采用UHPLC-QE OrbitrapHRMS对不同组分进行化学成分表征,发现了97个共有峰;同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释放NO模型、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GD/R)处理的HUVEC血管内皮细胞和PC-12神经细胞损伤模型,对LTC的活性进行测试。基于不同成分对不同活性的贡献不同,采用灰色关联度与PLS两种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组效关系",辨识潜在的活性成分,再采用相同的细胞模型对潜在活性成分进行活性验证。结果表明,7,4'-二羟基高异黄烷酮、龙血素C、4,4'-二羟基-2,6-二甲氧基二氢查耳酮、homoisosocotrin-4'-ol等4个酚类成分可能是LTC抗神经炎症的活性成分;3,5,7,4'-四羟基高异黄烷酮、龙血素D、7,4'-二羟基高异黄烷酮、7,4'-二羟基高异黄烷、5,7-二羟基-4'-甲氧基-8-甲基黄烷等5个酚类化合物可能是LTC保护血管内皮损伤的活性成分;而5,7,4'-三羟基二氢黄酮、7,4'-二羟基-5-甲氧基高异黄烷、龙血素B等3个酚类成分可能是LTC保护神经细胞损伤的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血通络胶囊 龙血竭 组效关系 缺血性脑损伤 灰色关联度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
原文传递
水翁花中1个抗炎活性的新橙酮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文君 李兆亮 +7 位作者 程宁波 胡玉梅 孟兆青 苏真真 杨彪 黄文哲 王振中 萧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67-1470,共4页
从水翁花中分离得到1个新化合物和1个已知化合物,采用质谱(MS)、一维核磁共振波谱(1D NMR)、异核多键相关谱(HMBC)、异核单量子相关谱(HSQC)等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已知化合物为2',4'-二羟基-6'-甲氧... 从水翁花中分离得到1个新化合物和1个已知化合物,采用质谱(MS)、一维核磁共振波谱(1D NMR)、异核多键相关谱(HMBC)、异核单量子相关谱(HSQC)等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已知化合物为2',4'-二羟基-6'-甲氧基-3',5'-二甲基查耳酮(DMC),新化合物为(Z)-6-羟基-4-甲氧基-5,7-二甲基橙酮。新化合物在水翁花中的含量极低,该实验利用水翁花中含量较高的橙酮前体DMC与醋酸汞反应合成新化合物(水翁花橙酮),产率为86.5%;该方法为水翁花橙酮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保障。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与阳性药布洛芬相比,水翁花橙酮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PGE2的释放有更强的抑制作用,IC50为6.12 nmol·L^-1;布洛芬的IC(50)为68.66 n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翁花 查耳酮 橙酮 合成 抗炎活性
原文传递
线纹海马乙醇提取物对脂多糖诱导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颜玲 杨志友 +6 位作者 黄文哲 张永平 杨文聪 刘亚月 张翼 崔玉华 宋采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90-96,共7页
【目的】研究线纹海马乙醇提取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和氧化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建立炎症反应模型,根据对BV2细胞不同的处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线纹海... 【目的】研究线纹海马乙醇提取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和氧化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建立炎症反应模型,根据对BV2细胞不同的处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线纹海马乙醇提取物组(0.1~1 000 ng/mL)和模型组+线纹海马乙醇提取物组(1ng/m L)。用CCK8法检测BV2细胞存活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Greiss法测定细胞释放的一氧化NO含量,ELISA法检测BV2细胞上清液中促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α)的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线纹海马乙醇提取物对BV2细胞的增殖无显著影响,而LPS刺激显著促进BV2细胞的增殖,细胞呈典型的阿米巴状,同时大量释放氧自由基NO和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线纹海马乙醇提取物显著抑制LPS诱导的BV2细胞增殖,改善LPS诱导的细胞阿米巴状形态,并抑制LPS激活BV2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和氧自由基NO(P <0.05)。【结论】线纹海马乙醇提取物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BV2细胞的增殖、细胞形态的改变及其所产生的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纹海马乙醇提取物 BV2小胶质细胞 脂多糖 炎症 一氧化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