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关联法则 被引量:58
1
作者 贺灿飞 朱晟君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684-2698,共15页
产业地理学研究产业空间分布及其动态演化规律。基于地理邻近性的集聚理论揭示了产业地理不平衡分布的内在机制。演化经济地理学借鉴演化经济学的历史视角,从历史角度考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渐进演化机制,认为地理邻近性不是产业地理格... 产业地理学研究产业空间分布及其动态演化规律。基于地理邻近性的集聚理论揭示了产业地理不平衡分布的内在机制。演化经济地理学借鉴演化经济学的历史视角,从历史角度考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渐进演化机制,认为地理邻近性不是产业地理格局演化的充分必要条件,以认知邻近性为核心的多维邻近性能够提供更好的解释。本文从认知邻近视角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区域产业发展与布局动态演化规律,总结出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关联法则",即一个企业或区域进入(或退出)某项经济活动的概率是该企业或地区拥有的基于相关知识基础的经济活动的函数。本文全面地回顾了关联法则涉及的关键概念,梳理企业和区域尺度的实证研究成果,讨论关联法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补充和拓展。本文指出:①在认知邻近视角下,基于资源转换和组织学习等理论基础,关联法则研究了企业或区域发展新产业与现有产业之间的关系。②关联法则不仅适用于中国企业和区域尺度,还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和韧性等。③外部联系、冲击以及内部制度环境等可能会降低区域产业动态对本地产业基础的依赖性。关联法则指出中国区域需培育内生发展模式,围绕现有区域能力、技术和知识积累发展区域产业和实现区际产业优化布局与分工,逐步建立相关多样化的产业体系,增强区域韧性,支撑国内经济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邻近 关联法则 产业关联 演化经济地理学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出口贸易韧性空间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52
2
作者 贺灿飞 夏昕鸣 黎明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58-1570,共13页
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区域出口韧性表现出危机第一阶段(2008—2009年)的抵抗力、危机第二阶段(2009—2011年)的恢复力、产品结构转换提升力。论文构建了区域-产品层面的区域出口贸易韧性指标,通过区域出口贸易额、产品结构等不同层面刻画... 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区域出口韧性表现出危机第一阶段(2008—2009年)的抵抗力、危机第二阶段(2009—2011年)的恢复力、产品结构转换提升力。论文构建了区域-产品层面的区域出口贸易韧性指标,通过区域出口贸易额、产品结构等不同层面刻画了金融危机后各区域抵抗力、恢复力的空间差异。实证研究表明:相关多样化产业结构不仅在短期可以增强区域产品的抵抗力,在长期还可以提高区域产品的恢复力并且助推区域产品实现结构升级;应急型税收政策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危机冲击,但其影响范围及作用时间均是有限的;外企出口占比高的区域产品对区域产品结构升级影响不明显,但加工贸易方式推动了区域产品在危机中的结构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韧性 金融危机 出口贸易 空间差异 结构升级 中国
原文传递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被引量:45
3
作者 贺灿飞 王文宇 朱晟君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63,共10页
世界秩序重构、技术革命驱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变化莫测,影响到中国原有外向型发展模式。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针对新发... 世界秩序重构、技术革命驱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变化莫测,影响到中国原有外向型发展模式。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针对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空间布局问题,应将不同尺度价值链与产业空间相结合,构建新时期中国产业空间优化策略——“全球—地区—国家—城市群内部”多层嵌套型的价值链体系。其中,四大城市群是实现“双循环”相互反哺和有效对接的关键节点:其内部根据垂直价值链和水平知识链构建创新产业地域综合体,其他城市群根据功能定位予以辅助,形成多元、互补的国内循环体系;四大核心城市群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构建吸收知识、技术的“全球通道”,并参与全球竞争,边疆城市群融入地区价值链,获取战略性资源,形成国际循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产业空间布局 价值链 城市群 知识链
下载PDF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 被引量:44
4
作者 贺灿飞 胡绪千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62-1979,共18页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在深刻的制度变革环境下,中国工业实现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地理格局也在经济转型中得到重塑。中国工业总体上经历了从内陆扩散到沿海地区集聚,再向内陆转移的过程。但不同类型产业地理格局及变化受制于不同力量,显现出...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在深刻的制度变革环境下,中国工业实现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地理格局也在经济转型中得到重塑。中国工业总体上经历了从内陆扩散到沿海地区集聚,再向内陆转移的过程。但不同类型产业地理格局及变化受制于不同力量,显现出一定的行业差异性。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中国工业在不同地理尺度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但集聚程度较欧盟和美国低。产业的聚集与分散驱动不同尺度下的产业迁移,导致区域产业频繁进入和退出,促使地方产业呈现多样化态势,推动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从经济转型的视角出发,改革开放可概括为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三个过程,这些过程创造市场力量,激活地方力量,引入全球力量,共同重塑了中国工业地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工业地理格局 产业集聚 产业迁移 产业演化
原文传递
产业集群韧性:技术创新、关系治理与市场多元化 被引量:42
5
作者 俞国军 贺灿飞 朱晟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43-1356,共14页
区域经济如何抵御外部冲击并实现再发展是近年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批判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区域韧性理解方法,并提出"技术-关系-市场"三位一体的集群韧性理解框架。以中国S省D市石油钻采设备集群为案... 区域经济如何抵御外部冲击并实现再发展是近年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批判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区域韧性理解方法,并提出"技术-关系-市场"三位一体的集群韧性理解框架。以中国S省D市石油钻采设备集群为案例,研究该集群在先后两次遭受外部冲击后集群韧性反馈过程。通过访谈D市相关政府部门、集群关键企业和分析多种文本资料后发现,集群韧性通过技术创新、关系治理、市场多元化三种途径表达。研究结论对以外部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区域韧性理解方法构成挑战,认为内部技术创新也是区域韧性的重要来源,同时更不能忽视关系治理、市场多元化对区域韧性的重要作用。研究结论对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区域外部冲击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群 集群韧性 区域韧性 集群演化 演化经济地理
原文传递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1
6
作者 宋洋 贺灿飞 +1 位作者 YEUNG Godfrey 徐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105,共20页
在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和空间重塑的关键时期,探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对于破解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与土地低效利用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115座地级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运用产业结构层次指数... 在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和空间重塑的关键时期,探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对于破解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与土地低效利用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115座地级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运用产业结构层次指数与基于DEA的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刻画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通过面板Tobit模型探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异质性影响及作用渠道。结果表明:①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成效显著,再生型、煤炭型和钢铁型城市升级效果更为明显。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高值城市数量显著增加,以经济基础较好的再生型和成长型城市为主。②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尚未形成普遍的驱动效应,其影响机制在不同类型城市中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仅再生型城市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③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通过经济产出提升、要素配置优化与环境污染控制等渠道驱动土地利用效率的动态演化。现阶段,土地经济产出偏低、用地结构失调、环境污染负外部性过高是制约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症结。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特征,应当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加快形成产业转型与用地转型的良性互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城市土地 利用效率 资源型城市 中国
原文传递
演化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发展 被引量:31
7
作者 贺灿飞 李伟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9-54,共16页
区域发展可以看作一个新产业不断出现而旧产业不断消亡的过程。研究经济地理学经典区域发展理论可以发现,经典区域发展理论没有从过程维度揭示区域产业变迁。演化经济地理学则综合广义达尔文主义、路径依赖和复杂系统理论,建立新研究框... 区域发展可以看作一个新产业不断出现而旧产业不断消亡的过程。研究经济地理学经典区域发展理论可以发现,经典区域发展理论没有从过程维度揭示区域产业变迁。演化经济地理学则综合广义达尔文主义、路径依赖和复杂系统理论,建立新研究框架,探讨了区域产业演化路径和区域新发展路径的形成。演化经济地理学的主流叙述强调了区域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性,后来不断细化了区域产业演化路径,并指出不同类型地区具有不同区域产业演化路径。近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关注区域新发展路径的形成,指出区域新发展路径的形成是涉及一个内生与外生力量、多元主体参与、知识与非知识互动和制度变革的多主体,多要素和跨尺度过程。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深入企业组织层面理解后发国家与落后地区的路径升级以及未来预期对区域产业演化路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经济地理学 区域发展 区域产业演化 路径依赖 路径创造
下载PDF
多维邻近性、贸易壁垒与中国——世界市场的产业联系动态演化 被引量:27
8
作者 贺灿飞 余昌达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5-294,共20页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嵌入世界生产网络的既有模式遭遇内部红利消失与外部贸易摩擦的双重困境,探讨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间的产业联系特征及其动态演化机制,对寻找中国产业对外联系的破局方向至关重要。基于1995—2014年世界...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嵌入世界生产网络的既有模式遭遇内部红利消失与外部贸易摩擦的双重困境,探讨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间的产业联系特征及其动态演化机制,对寻找中国产业对外联系的破局方向至关重要。基于1995—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从国家尺度刻画世界产业相互依赖网络,并着重关注中国在这一格局中的角色与地位演变。研究发现:(1)1995—2014年中国从世界生产联系网络的边缘国家演变成为沟通东亚、东南亚地区与其他新兴市场的桥梁,并从美欧主干联系的"局外人"升级成为链接欧美产业网络的重要枢纽。而2015—2019年中国对外产业联系拓展逐渐进入曲折发展的瓶颈期。(2)从供给角度看,中国基础资源行业和制造业正不断嵌入世界生产网络的供给侧。相比之下,中国大部分服务业对世界产业网络的供给能力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从需求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与基础设施建设大国,在制造业与基建方面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然而中国的交通、物流、金融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国际影响力在2005年后逐步下降。(4)中国产业获取本地附加值总体持续增长,但附加值捕获的效率较低。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多维邻近性、贸易保护对中国—世界产业联系的作用,发现:中国对外产业联系的演化受地理、认知、社会与制度4个维度的邻近性影响并形成路径依赖。其中地理与认知邻近性的影响最为广泛,而社会与制度邻近性仅对产业联系形式更加复杂的中间生产联系与发展较为成熟的最终需求联系有促进作用,技术贸易壁垒与反倾销调查会削弱中国对外产业联系;卫生安全检疫措施对最终市场需求联系有显著削弱作用,而对中间产品生产联系的作用并不显著。综上所述,生产型服务业与总体附加值获取效率是中国对外产业联系拓展的潜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邻近性 贸易壁垒 附加值 产业联系 中国
原文传递
“双循环”新格局与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基于价值链分工和要素流动视角 被引量:25
9
作者 贺灿飞 任卓然 王文宇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39-1358,共20页
京津冀地区经历了从竞争、合作到迈向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过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着新挑战和新目标,亟需实现创新驱动经济转型。本文从价值链分工和要素流动等方面入手,系统梳理了京津冀在“外循环”和“国内大... 京津冀地区经历了从竞争、合作到迈向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过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着新挑战和新目标,亟需实现创新驱动经济转型。本文从价值链分工和要素流动等方面入手,系统梳理了京津冀在“外循环”和“国内大循环”中的价值链地位和辐射能力,以及以“京津冀小循环”为表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结果发现,京津冀在“外循环”中没有形成世界级城市群相对应的技术分工和知识生产能力,处于价值链较低附加值环节;在“国内大循环”中,京津冀占据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并向外输出技术和资本,但吸引和辐射力有限。进一步探究发现,京津冀在“外循环”中相对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京津冀小循环”尚未打通,创新成果难以在城市群内部转化,从而未能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城市群定位目标。下一阶段京津冀城市群应以水平知识链、梯度创新链为驱动,构建城市群垂直产业链。具体来说,“内循环”中应着力打造“北京研发—天津高端制造—河北物流服务”协同格局,“外循环”中构建以知识转移和市场突破为核心的“北京创新集聚溢出—河北综合制造—天津研发、航运”分工模式,逐步实现“内循环”反哺“外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京津冀协同发展 城市群 价值链 要素流动
原文传递
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20
10
作者 贺灿飞 李志斌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119,共8页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在区域层面上的体现,区域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支撑,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从内涵来看,区域高质量发展是特定区域建成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并在演化过程中实现高质量演...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在区域层面上的体现,区域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支撑,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从内涵来看,区域高质量发展是特定区域建成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并在演化过程中实现高质量演替的发展。中国区域产业演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在区域尺度产业层面的生动体现。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我国区域产业演化遵循中国产业演化关联法则。这既符合各国区域产业路径依赖式和路径突破式演化的一般性规律,更符合基于我国国情的以着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构建和适应新发展格局为目标的中国式规律。为应对目前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我们应进一步强化区域产业治理,更好地发挥区域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区域高质量发展 区域产业演化 演化经济地理学 区域产业治理 路径突破
下载PDF
区域新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述评与展望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李伟 贺灿飞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4,共13页
演化经济地理学最初关注区域产业演变的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新产业发展路径的类型与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意义重大。当前,演化经济地理学引入相关理论重点探讨区域新产业发展路径形成机理,分析不同类型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 演化经济地理学最初关注区域产业演变的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新产业发展路径的类型与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意义重大。当前,演化经济地理学引入相关理论重点探讨区域新产业发展路径形成机理,分析不同类型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性差异对推动新产业发展路径形成的影响,进而从结构性视角转换到能动性视角,探讨在区域创新系统转型与新产业发展路径形成的不同阶段、不同经济主体应发挥的能动作用,并认为区域新产业发展路径形成会涉及不同子过程。演化经济地理学需进一步深化对企业和政府能动性的理解,在微观层面引入战略管理与组织理论探讨企业的组织学习与新产品开发过程,在中观和宏观层面引入产业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政府在推动不同类型区域创新系统转型、推动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型新产业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深入挖掘区域新产业发展路径形成过程中不同子过程的协同演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新产业发展路径 路径依赖 路径突破 战略管理与组织 产业转型的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区域潜在比较优势与出口升级 被引量:20
12
作者 周沂 贺灿飞 杨汝岱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5-141,共17页
本文基于产品关联视角测度区域-产品层面的潜在比较优势,研究其对本地出口规模扩张和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一个地区的潜在比较优势会显著影响该地区的出口规模扩张与产品质量提升,控制出口产品选择性偏误等内生性问题后,结论... 本文基于产品关联视角测度区域-产品层面的潜在比较优势,研究其对本地出口规模扩张和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一个地区的潜在比较优势会显著影响该地区的出口规模扩张与产品质量提升,控制出口产品选择性偏误等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仍然稳健。进一步地,潜在比较优势通过关联产业配套、降低出口市场不确定性、提供需求市场信息等渠道提高了高质量的新出口关系进入和存活概率,也促进了高质量的存续出口关系规模的扩张,从而促进相关产品整体出口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本文研究表明,地区出口升级从根本上还是依赖于本地整体的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应该着力于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本地潜在比较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形成优势共聚产业,以提升长期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关联 潜在比较优势 出口升级
原文传递
演化经济地理视角下的经济复杂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3
作者 任卓然 贺灿飞 王文宇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01-2115,共15页
经济复杂度是近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重要议题之一,其关注产业结构转型和内生增长路径,有助于理解区域经济结构转型过程,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等理论深化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介绍了经济复杂度的理论背景,梳理了演化经济地理视角下经... 经济复杂度是近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重要议题之一,其关注产业结构转型和内生增长路径,有助于理解区域经济结构转型过程,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等理论深化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介绍了经济复杂度的理论背景,梳理了演化经济地理视角下经济复杂度的内涵、概念及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回顾了经济复杂度的主流测度方法,并基于产业多样化与产品空间理论探究了经济复杂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而回顾了经济复杂度对区域经济增长、区域收入差异和创新等方面的实证研究进展,发现绝大多数文献证明了经济复杂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区域可以从提升产品空间密度的思路出发,通过提升产业生产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复杂度提升。中国经济复杂度高于相同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发展路径具有一定特殊性,这为经济复杂度理论研究提供了案例,且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复杂度 演化经济地理 产品空间 区域经济发展
原文传递
集聚经济、政策激励与中国计算机制造业空间格局——基于贸易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贺灿飞 朱向东 +1 位作者 孔莹晖 李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79-1588,共10页
利用中国海关贸易库数据,对计算机上游和下游出口源地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对比分析,以面板数据方法揭示产业集聚和政策激励的作用。研究发现:(1)计算机上游出口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下游出口集中于长三角和成渝,上游出口格局更分散;... 利用中国海关贸易库数据,对计算机上游和下游出口源地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对比分析,以面板数据方法揭示产业集聚和政策激励的作用。研究发现:(1)计算机上游出口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下游出口集中于长三角和成渝,上游出口格局更分散;(2)从动态看,上游出口从珠三角逐步向内陆扩散呈现集聚-分散-集聚的过程,内陆地区承载大部分出口增长;下游出口增长态势更为明显,最初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2010年以后内陆地区增长迅速,成渝成为继长三角后最为重要的集聚区;(3)研究时段集聚经济对计算机上下游制造业的推动作用降低,政策激励的影响显著增加;(4)沿海和内陆计算机制造业发展模式不同,前者的兴起主要是市场化条件下的集聚经济,后者则受到集聚经济和政策激励的共同影响;(5)由于产业特征的差异,集聚经济对计算机上游的影响高于下游。在计算机制造业的发展中,要素成本增加造成的集聚不经济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激励使得集聚效应逐步让位于政策支持。不同区域不同阶段产业对政策的敏感程度并不相同,政策制定应顺应产业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 集聚 政策 空间格局 上下游产业
下载PDF
区域一体化与制度距离作用下的中国企业跨境并购 被引量:16
15
作者 贺灿飞 李振发 陈航航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01-1513,共13页
在区域一体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企业跨境并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论文基于BVD-Zephyr数据库统计的2003—2017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数据,分析了交易双方是否签订区域一体化协定和彼此间的制度距离对跨境并购成功率和... 在区域一体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企业跨境并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论文基于BVD-Zephyr数据库统计的2003—2017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数据,分析了交易双方是否签订区域一体化协定和彼此间的制度距离对跨境并购成功率和交易金额的影响。通过Heckman两阶段回归,研究发现:①区域一体化能够促进中国企业达成跨境并购交易,但不能提升交易金额;②中国企业与正式制度距离远,即法律、规制层面差异大的国家内企业完成跨境并购的可能性更高,但正式制度距离的存在不利于交易规模扩大;③非正式制度距离与交易完成呈负相关关系,即文化层面上的差异过大不利于中国企业完成跨境并购。然而交易一旦完成,非正式制度距离大的贸易双方交易金额更高。此外,论文还认为,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内部成员国之间正式制度距离会衰减,其对交易规模的阻碍作用也会被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跨境并购 制度距离 中国企业
原文传递
环境经济地理研究的理论演进与展望 被引量:15
16
作者 贺灿飞 毛熙彦 彭建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0-78,共9页
资源环境议题在经济地理学过去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度边缘化。21世纪以来,环境经济地理的发展旨在推动经济地理学重新认识"经济—环境"关系,更好地应对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相交织带来的挑战。文章追溯环境经济地理出现的理论... 资源环境议题在经济地理学过去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度边缘化。21世纪以来,环境经济地理的发展旨在推动经济地理学重新认识"经济—环境"关系,更好地应对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相交织带来的挑战。文章追溯环境经济地理出现的理论背景及其发展脉络,研究发现:(1)尽管经济地理学过去60年将理论重心置于经济活动的空间性使得资源环境议题在学科内边缘化,但"经济—环境"关系的理论发展则在与环境经济学、政治生态学等学科交叉过程中有所推进。(2)环境经济地理发展适逢经济地理学多元转向阶段,早期理论探索表现出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空间分析取向、以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取向、以演化经济学为基础的制度演化取向,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议程与理论框架。(3)顺应早期发展取向,当前环境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表现为3条脉络,即新经济地理学、关系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脉络,凸显环境经济地理推动现有理论向"经济—环境"关系延伸的理论目标。(4)这3个脉络有望推动未来环境经济地理深度参与环境治理、绿色经济和区域韧性研究,在理论发展同时支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 全球生产网络 路径依赖 绿色创新 绿色转型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全球-地方出口溢出效应对新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贺灿飞 胡绪千 罗芊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31-744,共14页
出口增长是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新出口企业进入是出口增长的微观体现。新贸易理论认为集聚外部性带来的知识溢出是影响企业出口决策的关键因素。出口地、目的国维度的知识溢出均有利于企业获取必要的出口知识,降低进入出口市场... 出口增长是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新出口企业进入是出口增长的微观体现。新贸易理论认为集聚外部性带来的知识溢出是影响企业出口决策的关键因素。出口地、目的国维度的知识溢出均有利于企业获取必要的出口知识,降低进入出口市场的难度。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强调认知邻近是出口溢出发挥作用的前提,出口地、目的国维度的出口经验、产品关联是出口溢出的主要内容。论文利用2002-2011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分析出口地、目的国溢出对新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作用。结果发现:①出口溢出可以显著提升新出口企业进入概率,私营企业更倾向于进入出口溢出更强的出口地、目的国市场;②出口溢出对跟随型企业,特别是本土跟随型企业进入的促进作用更强,国有集体企业更强调整体出口经验溢出,私营企业更强调产品知识溢出;③出口地溢出有利于新出口企业拓展到新目的国,目的国溢出有利于新出口企业拓展到新产品。论文完善了出口企业空间动态研究,拓展了出口溢出对出口决策作用的空间维度,也有助于深化对中国贸易空间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口溢出 全球-地方互动 新出口企业进入 中国
原文传递
贸易保护、出口溢出效应与中国出口市场拓展 被引量:14
18
作者 贺灿飞 余昌达 金璐璐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5-680,共16页
在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厘清贸易保护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议题。既有演化经济地理学框架主要从供给视角出发,认为出口产品路径演化过程呈现依赖技术知识溢出的特征,忽略了需求视角的影响。基于中国... 在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厘清贸易保护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议题。既有演化经济地理学框架主要从供给视角出发,认为出口产品路径演化过程呈现依赖技术知识溢出的特征,忽略了需求视角的影响。基于中国海关库2002-2016年的数据,以中国出口产品进入新市场的演化路径为研究对象,本文将供需视角纳入同一解释框架,补充需求视角下的外部市场关联以及需求市场的贸易壁垒措施作为外部力量,试图探究贸易保护、出口溢出效应如何作用于中国出口市场拓展过程。研究发现:①在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的同时,中国出口目的地结构也在不断地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拓展。其中,东部与中部地区是出口拓展的主力区域,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出口拓展的主要产品类型。②中国出口市场的拓展进程呈现出典型的路径依赖特征,包括供给视角下基于本地技术知识溢出的路径依赖与需求视角下基于目的地市场信息溢出的路径依赖。其中后者被长期忽视,但在中国出口市场拓展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③贸易保护作为一种外部冲击,可有效地削弱基于本地技术知识溢出和外部市场信息溢出的路径依赖。采用投资、区域合作等方式绕开贸易壁垒,实现出口产品与市场结构的多元化,是应对外部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保护 出口溢出 路径依赖 路径突破
原文传递
中国出口产品地区专业化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振发 贺灿飞 黎斌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63-975,共13页
研究出口产品地区专业化有助于深入理解产业地理格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最新提出的产品地区相关专业化概念及其对应的评价指标AR(Average Technological Relatedness),分析了2000-2011年中国城市制造业出口产品地... 研究出口产品地区专业化有助于深入理解产业地理格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最新提出的产品地区相关专业化概念及其对应的评价指标AR(Average Technological Relatedness),分析了2000-2011年中国城市制造业出口产品地区专业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产品地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由东部沿海逐渐向内陆扩散,并形成多个连片地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契合。出口产品地区专业化具有显著的产品分异,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具有更高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实证模拟结果显示,更高的技术关联密度、地方经济复杂度与产品复杂度有利于提升出口产品地区专业化程度,而地方政府对出口产品的干预趋于违逆市场的方向,不利于产品地区专业化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专业化 出口产品 相关专业化 AR指数 技术关联 复杂度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产业地理集聚与区域出口经济复杂度 被引量:13
20
作者 贺灿飞 任卓然 叶雅玲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19-2140,共22页
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节点上,探究中国出口经济复杂度的影响因素对制定下一阶段的产业政策有深刻影响。利用中国海关数据库,在三种主流复杂度指标计算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城市产业地理集聚与出口经济复杂度发展演化,并运用计量... 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节点上,探究中国出口经济复杂度的影响因素对制定下一阶段的产业政策有深刻影响。利用中国海关数据库,在三种主流复杂度指标计算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城市产业地理集聚与出口经济复杂度发展演化,并运用计量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全国城市产业地理集聚程度基本呈现东部高、中西部点状起伏的空间格局,且城市间产业集聚水平差异逐渐缩小。②城市出口经济复杂度空间分布格局与产业地理集聚分布具有一致性,高复杂度地区主要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中西部中心城市,城市间发展差距随时间缩小。③主流经济复杂度测算方法中的经济复杂度指数并不适用于中国城市尺度,而适应性复杂度和新经济复杂度的测算效果更好。④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地理集聚通过知识溢出和生产要素共享产生的积极影响超过了竞争拥挤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了出口经济复杂度提升;且通过促进高复杂度产业进入与低复杂度产业退出有效推动了城市产业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复杂度 产业地理集聚 出口贸易 产业升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