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的地震学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安艳茹 苏金蓉 +10 位作者 薛艳 张莹莹 白兰淑 刘杰 何少林 杨志高 杜广宝 魏娅玲 吴微微 黄春梅 潘颖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63-673,共11页
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位于巴颜喀喇地块东边界带附近的虎牙断裂NNW方向的延长线上,震源深度20km,震源机制解为左旋走滑型,矩震级为M_w6.5.震后6 d内共记录到3000多次余震,最大震级为M4.8,余震活动强度偏低但衰减正常.主震位于余震区中... 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位于巴颜喀喇地块东边界带附近的虎牙断裂NNW方向的延长线上,震源深度20km,震源机制解为左旋走滑型,矩震级为M_w6.5.震后6 d内共记录到3000多次余震,最大震级为M4.8,余震活动强度偏低但衰减正常.主震位于余震区中部,为双侧破裂.余震区呈NNW向线性分布,断层面近乎直立,长度超过30 km,破裂宽度约15 km.余震区中部、东南部余震的震源机制大多与主震震源机制一致,而西北部余震的震源机制均为逆冲型,可能与岷江断裂有关.余震区中部、东南部的应力也较西北部释放充分.九寨沟地震最大烈度为9度,记录的峰值加速度值NS向最大,EW向次之,垂直向最小,最近的强震台是九寨百河台,其加速度反应谱低于九寨沟地区的8度设防烈度.静态库仑应力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对九寨沟地震具有较明显的触发作用.沿虎牙断裂发生的1973年松潘东北M_s6.5地震,1976年松潘M_s7.2地震和本次九寨沟地震的余震区沿NNW方向相连.结合主震破裂位移分布、余震的震源机制及应力降分析认为,九寨沟地震余震区中部、东南部发生强余震的危险性不大,但需注意余震区西北部及岷江断裂地震活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Ms7.0地震 地震震源机制 余震精定位 峰值加速度 虎牙断裂 库仑应力触发 汶川地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