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许洪玲 肖军 +2 位作者 李红梅 郭玉松 胡超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11期2804-2807,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盐酸曲美他嗪片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治疗的10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治疗组(53例)。对照组患者口...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盐酸曲美他嗪片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治疗的10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治疗组(53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曲美他嗪片,20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丸/次,3次/d。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细胞因子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盐酸曲美他嗪片治疗老年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细胞因子水平,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盐酸曲美他嗪片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指标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横向骨搬移技术联合PRP对糖尿病足患者血清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贺银习 陈彦霞 +3 位作者 许英 郭宇松 田利军 刘品力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940-943,共4页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以及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双重干预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血液血清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足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清创后以PRP外敷创面,治疗组给予...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以及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双重干预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血液血清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足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清创后以PRP外敷创面,治疗组给予PRP外敷创面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用药后抽取静脉血,监测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0%,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GF、VEGF、bFGF、PDGF和CGRP检测值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的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联合PRP治疗糖尿病足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清EGF、VEGF、bFGF、PDGF和CGR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富血小板血浆 血清因子
下载PDF
一种快速鉴定弓背青鳉遗传性别的方法 被引量:8
3
作者 董忠典 龙水生 +5 位作者 黄承勤 黄顺楷 张宁 应子钰 郭昱嵩 王中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25-29,共5页
【目的】研究快速鉴定弓背青鳉遗传性别的方法。【方法】以中国南海沿岸弓背青鳉群体为对象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基因组数据设计性别特异引物Ocsex-F/Ocsex-R,通过PCR方法对弓背青鳉遗传性别进行鉴定。【结果】引物Ocsex-F/Ocsex-R在雄性... 【目的】研究快速鉴定弓背青鳉遗传性别的方法。【方法】以中国南海沿岸弓背青鳉群体为对象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基因组数据设计性别特异引物Ocsex-F/Ocsex-R,通过PCR方法对弓背青鳉遗传性别进行鉴定。【结果】引物Ocsex-F/Ocsex-R在雄性DNA中扩增获得959 bp和656 bp的两个DNA条带,在雌鱼中仅可扩增出959 bp的单一条带,PCR产物经电泳可清晰分辨;对汕头、湛江、钦州、文昌等南海沿岸的地理群体扩增结果一致。【结论】Ocsex-F/Ocsex-R引物可对弓背青鳉进行遗传性别鉴定,在南海沿岸不同群体中具有稳定性和通用性,可广泛用于弓背青鳉遗传性别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背青鳉 性别鉴定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的弹涂鱼类系统进化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张顺 廖健 +2 位作者 郭昱嵩 王中铎 刘楚吾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21-27,共7页
于我国雷州半岛红树林海区捕获隶属于弹涂鱼属(Periophthalmus)、大弹涂鱼属(Boleophthalmus)与青弹涂鱼属(Scartelaos)的4种弹涂鱼,克隆4种弹涂鱼23个个体cox1基因序列,通过分析4种弹涂鱼与Gen Bank中12种弹涂鱼cox1基因序列的变异特征... 于我国雷州半岛红树林海区捕获隶属于弹涂鱼属(Periophthalmus)、大弹涂鱼属(Boleophthalmus)与青弹涂鱼属(Scartelaos)的4种弹涂鱼,克隆4种弹涂鱼23个个体cox1基因序列,通过分析4种弹涂鱼与Gen Bank中12种弹涂鱼cox1基因序列的变异特征,探讨4种弹涂鱼与后者的种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6种弹涂鱼的82个体的cox1基因序列共检测到单倍型44个,核苷酸多态位点212个(占35.4%),种间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4(占2.01%);基于最大似然法(ML)和邻接法(NJ)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各弹涂鱼属多形成一独立分支,亲缘关系明显,齿弹涂鱼属(Periophthalmodon)镶嵌于弹涂鱼属内,大弹涂鱼属与青弹涂鱼属形成并列分支,亲缘关系较近。依化石记录标定的松散分子钟估算物种分歧时间,结果表明,各弹涂鱼属出现明显分化大约发生于渐新世末期至中新世早期(23.61~15.6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涂鱼 线粒体DNA cox1基因 系统进化
下载PDF
弓背青鳉的胚胎发育及自发荧光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海瑞 王中铎 +4 位作者 黄顺楷 汪淳 郭昱嵩 董忠典 刘楚吾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38-44,共7页
【目的】研究弓背青鳉(Oryziascurvinotus)胚胎各阶段的发育特点,观察其自发荧光。【方法】使用正置荧光显微镜对弓背青鳉受精到孵化出膜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结果】弓背青鳉胚胎发育历时10~12d,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激活期、受精卵胚盘... 【目的】研究弓背青鳉(Oryziascurvinotus)胚胎各阶段的发育特点,观察其自发荧光。【方法】使用正置荧光显微镜对弓背青鳉受精到孵化出膜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结果】弓背青鳉胚胎发育历时10~12d,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激活期、受精卵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及孵化出膜期共8个时期;根据各时期胚盘形成、体节数量、器官发生、胚体大小和运动等特征的变化,进一步细分为35个阶段。其自发荧光主要开始出现于12肌节期,由虹彩细胞团内的物质在激发光下产生,主要分布于脑与脊索背面的皮肤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背青鳉 胚胎发育 Kupffer’s囊 自发荧光
下载PDF
基于COI基因和D-loop区部分序列比较雷州半岛东、西岸湖栖鳍虾虎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7
6
作者 廖健 龙水生 +4 位作者 贺亮 郭昱嵩 刘楚吾 刘丽 王中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3-110,共8页
为比较分析雷州半岛东、西两岸湖栖鳍虾虎鱼(Gobiopterus lacustris)遗传差异,以COI基因和D-loop区部分序列为分子标记,获取雷州半岛湖栖鳍虾虎鱼群体COI序列44条(九龙山群体21条,高桥群体23条)、D-loop序列53条(九龙山群体25条,高桥群... 为比较分析雷州半岛东、西两岸湖栖鳍虾虎鱼(Gobiopterus lacustris)遗传差异,以COI基因和D-loop区部分序列为分子标记,获取雷州半岛湖栖鳍虾虎鱼群体COI序列44条(九龙山群体21条,高桥群体23条)、D-loop序列53条(九龙山群体25条,高桥群体28条)。基于COI基因部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619 bp的44条序列中,统计的变异位点29个;T、C、A、G碱基组成分别为:27.8%、31.0%、23.7%、17.5%,且A+T(51.5%)高于C+G(48.5%);单倍型多样性比较,九龙山群体(0.695)>高桥群体(0.324);遗传分化分析表明东、西群体分化显著(Snn=0.0.591,0.01<P<0.05),基因流(Nm)为5.37,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47,固定指数(Fst)为0.042(0.001<P<0.01),核苷酸差异数(Kxy)为2.547,核苷酸歧义度(Dxy)为0.004。而基于D-loop区部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63 bp的53条序列中,变异位点133个;T、C、A、G碱基组成分别为:32.3%、14.8%、35.5%、17.4%,A+T(67.8%)明显高于C+G(32.2%);单倍型多样性与COI分析结果类似,九龙山群体(0.797)>高桥群体(0.661);遗传分化分析表明东、西群体分化极显著(Snn=0.970,P<0.001),Fst为0.315(P<0.001),Nm值为0.55,Gst、Kxy、Dxy分别为:0.157、3.506、0.006;AMOVA分析揭示群体内变异程度高于群体间;聚类分析表明,基于COI基因与D-loop区部分序列构建的邻位链接法聚类树(NJ树)均存在按照采样点聚类的现象,但D-loop更为明显。综上,雷州半岛东、西两岸湖栖鳍虾虎鱼群体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I D-LOOP 湖栖鳍虾虎鱼(Gobiopterus lacustris) 雷州半岛群体 遗传分化
下载PDF
雌、雄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肝脏转录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董忠典 黎学友 +3 位作者 廖健 张宁 郭昱嵩 王中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03-1213,共11页
为发掘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肝脏功能基因、开发环境检测标记基因,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分别测定了性成熟雌、雄弓背青鳉肝脏转录组,并获得80095044和87043984条clean reads,合并拼接出49912个unigenes(N50=2394bp)。基因表达... 为发掘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肝脏功能基因、开发环境检测标记基因,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分别测定了性成熟雌、雄弓背青鳉肝脏转录组,并获得80095044和87043984条clean reads,合并拼接出49912个unigenes(N50=2394bp)。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显示在雌、雄弓背青鳉肝脏组织中存在571个差异基因(DEGs),其中364个在雄鱼中高表达,207个在雌鱼中高表达。GO和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参与激素合成、免疫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卵黄发生等生物学过程。进一步,在转录组中筛选到了多个环境雌激素相关标记基因(vtgs,chgs,er,cyp450等),且这些基因在雌鱼肝脏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雄鱼。研究结果丰富了弓背青鳉的基因资源,为研究基因功能提供了数据,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鱼类肝脏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背青鳉 肝脏 转录组测序 差异基因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弓背青鳉3种雌激素受体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黄顺楷 郭昱嵩 +3 位作者 汪淳 张海瑞 王淑如 董忠典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8-19,共12页
【目的】克隆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雌激素受体基因(Estrogen receptor, er),分析在组织、胚胎发育时期中表达特征和雌二醇暴露后表达响应,为探究er介导雌激素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弓背青鳉肝脏转录组数据筛选进... 【目的】克隆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雌激素受体基因(Estrogen receptor, er),分析在组织、胚胎发育时期中表达特征和雌二醇暴露后表达响应,为探究er介导雌激素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弓背青鳉肝脏转录组数据筛选进行er序列扩增,实时定量PCR(RT-q PCR)检测不同组织、不同胚胎发育时期和雌二醇暴露后的er表达量。【结果】3种ocuerα/erβ1/erβ2的编码区序列分别为1 860 bp、1 689 bp和2 007 bp,编码氨基酸个数相应为619、562和688。定量结果显示,3种er主要在肝脏和性腺高表达。胚胎发育过程中,ocuerα在卵裂期至囊胚期表达量低,在囊胚期后表达量逐渐上升持续到孵化;2种ocuerβ亚型均在胚胎发育初期有较高表达,随后ocuerβ1在原肠胚后开始降低,ocuerβ2在囊胚期后开始降低,在器官发育后期表达量均逐渐上升直至孵化。弓背青鳉仔鱼雌二醇暴露结果显示,各浓度雌二醇暴露均能使ocuerα和弓背青鳉卵黄蛋白基因(Vitellogenin,vtg)表达量上升,ocuerβ1仅在20μg/L上调,ocuerβ2表达量下调。【结论】ocuer不同亚型在介导雌激素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背青鳉 雌激素受体 雌激素 胚胎发育
下载PDF
电解铜箔生箔机阴极钛辊表面凹坑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曾延琦 胡强 +4 位作者 张林伟 邹晋 郭玉松 王佳伟 曾卫军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第18期19-20,共2页
本文分析了电解铜箔生箔机阴极钛辊表面凹坑缺陷当前主流修复技术的不足及其原因,并结合电解铜箔生箔工艺原理及其对阴极钛辊的材料、组织性能和表面质量的要求,提出采用热输入量少、基材热影响区小、基材和修复层氧化少等优点的激光熔... 本文分析了电解铜箔生箔机阴极钛辊表面凹坑缺陷当前主流修复技术的不足及其原因,并结合电解铜箔生箔工艺原理及其对阴极钛辊的材料、组织性能和表面质量的要求,提出采用热输入量少、基材热影响区小、基材和修复层氧化少等优点的激光熔覆或冷焊堆焊技术,同时选用适宜的修复材料,如TA1纯钛材或稀土元素微合金化改性的TA1纯钛材,对电解铜箔生箔机阴极钛辊表面凹坑缺陷进行修复,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钛辊 电解铜箔 凹坑 修复 激光熔覆 冷焊
下载PDF
双酚AF对海水青鳉仔鱼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毒性效应
10
作者 周天洋 陈月碧 +3 位作者 高佳豪 王中铎 郭昱嵩 董忠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24-2732,共9页
为研究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以及毒性效应是否在环境恢复后可逆,本研究将海水青鳉仔鱼在7.96和82.91μg/L BPAF中暴露7d随后恢复7d,探讨了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存活、生长、心率和游泳行为的影响,并结合仔鱼神经系统、心... 为研究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以及毒性效应是否在环境恢复后可逆,本研究将海水青鳉仔鱼在7.96和82.91μg/L BPAF中暴露7d随后恢复7d,探讨了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存活、生长、心率和游泳行为的影响,并结合仔鱼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探究了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82.91μg/L BPAF暴露显著降低了仔鱼的存活率;7.96和82.91μg/L BPAF暴露均显著抑制了仔鱼的生长、游泳行为和心率,恢复7d后仔鱼的生长得以恢复,但游泳行为和心率仍被抑制;在分子水平上,7.96μg/LBPAF暴露导致神经系统基因ache、心血管统基因tbx2b和抗氧化系统基因cat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30%、47%和56%,恢复后对ache和cat的抑制效应消失,而82.91μg/L BPAF暴露则显著下调了神经系统基因syn2a(80%)、shha(58%)、xdh(59%)、gap43(47%)、elav13(54%),心血管统基因,atp2a1(44%)、crhr1(84%)、tbx2b(60%)、arnt2(32%)、tbx6(68%)的表达水平,恢复7d后elav13的表达恢复正常水平,而gap43的表达则显著上调,抗氧化系统基因cat、sod、cox和gpx的表达水平分别比对照组低61%、71%、51%和53%.本研究为BPAF的海洋生态安全风险评估和水质基准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青鳉 BPAF 仔鱼 行为 发育毒性
下载PDF
不同盐度下双酚F对海洋青鳉胚胎的毒性效应
11
作者 陈祖椿 张建桦 +4 位作者 陈月碧 张宁 郭昱嵩 王中铎 董忠典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47,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盐度下双酚F(Bisphenol F,BPF)对海洋青鳉(Oryzias melastigma)胚胎的毒性效应。【方法】设置15和30两个盐度,海洋青鳉胚胎分别在0(对照)、1μg/L、10μg/L、100μg/L、1 mg/L和10 mg/L BPF中暴露15 d,比较各组胚胎孵... 【目的】探究不同盐度下双酚F(Bisphenol F,BPF)对海洋青鳉(Oryzias melastigma)胚胎的毒性效应。【方法】设置15和30两个盐度,海洋青鳉胚胎分别在0(对照)、1μg/L、10μg/L、100μg/L、1 mg/L和10 mg/L BPF中暴露15 d,比较各组胚胎孵化率、死亡率、畸形率,孵化后7 d内存活率,6、9 d时的心跳速率(下称“心率”),以及孵化后48 h仔鱼游泳总距离,分析不同盐度下BPF对海洋青鳉胚胎的毒性效应。【结果】15盐度下1μg/L、100μg/L和30盐度下10μg/L、10 mg/L BPF处理组产生畸形胚胎,但数量较少,以卵黄囊水肿为主。在15及30盐度下,随BPF浓度增加,海洋青鳉孵化率有下降趋势,而死亡率差异不显著,30盐度下,高浓度组(100μg/L、1 mg/L、10 mg/L)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 mg/L组死亡率显著高于盐度15。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仔鱼出膜后7 d内基本无死亡。处理6 d时,随BPF浓度增加,海洋青鳉在15及30盐度下心率均有下降趋势,高浓度组(1、10 mg/L)盐度30条件下心率显著低于盐度15(P<0.05);处理9 d时,各浓度组心率在盐度15条件下随BPF浓度升高有降低趋势,在30盐度下心率显著低于15盐度条件(P<0.001),高浓度组(1、10 mg/L)在2种盐度条件下心率均较低。仔鱼出膜48 h时,各组12 min内游泳总距离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BPF和盐度对海洋青鳉胚胎孵化率、心率均有显著影响,BPF可降低胚胎孵化率、心率,高浓度BPF在盐度30条件下对胚胎有明显的致死效应;盐度和BPF对胚胎孵化率、心率存在复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青鳉 胚胎 毒性效应 双酚F 盐度
下载PDF
盐度胁迫对弓背青鳉水通道蛋白基因转录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泽胤 陈月碧 +4 位作者 黎学友 张宁 郭昱嵩 王中铎 董忠典 《生物技术》 CAS 2022年第4期415-420,共6页
[目的]探究短期盐度胁迫对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水通道蛋白基因(Aquaporin family genes,aqps)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以不同盐度(0、13和26)对实验室淡水养殖的弓背青鳉成鱼进行7 d的盐度胁迫,观察弓背青鳉的生存和生长,通过... [目的]探究短期盐度胁迫对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水通道蛋白基因(Aquaporin family genes,aqps)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以不同盐度(0、13和26)对实验室淡水养殖的弓背青鳉成鱼进行7 d的盐度胁迫,观察弓背青鳉的生存和生长,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方法检测aqps在肝脏和鳃组织中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淡水对照组和13盐度胁迫处理组弓背青鳉在实验过程中均无死亡;26盐度胁迫处理组在实验初期有2个体死亡。短期盐度胁迫未改变aqps在弓背青鳉鳃组织及aqp0、aqp1、aqp3、aqp10、aqp11在肝脏组织中的转录水平;但显著影响了aqp7和aqp12在肝脏中的转录水平:aqp12转录水平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在26盐度胁迫下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3盐度组(P<0.05);aqp7的转录水平则随着胁迫盐度的升高而下降,在26盐度胁迫下aqp7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调(P<0.05)。[结论]弓背青鳉对短期盐度胁迫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肝脏中aqp12和aqp7可能通过调节自身转录水平参与了机体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过程。该研究有助于明晰弓背青鳉的广盐性分子机制,为将其开发成广盐性模式生物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背青鳉 盐度胁迫 水通道蛋白 转录水平 肝脏
原文传递
炔诺酮短期暴露对海洋青鳉仔鱼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忠典 宦章 +5 位作者 黎学友 陈月碧 张宁 郭昱嵩 王中铎 梁燕秋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73,共9页
【目的】研究低浓度炔诺酮(Norethisterone,NET)短期暴露对海洋青鳉(Oryzias melastigma)仔鱼的毒性效应。【方法】海洋青鳉仔鱼在8.96 ng/L的NET暴露10 d,分析仔鱼游泳行为,氧化-抗氧化相关酶活性,性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基因转... 【目的】研究低浓度炔诺酮(Norethisterone,NET)短期暴露对海洋青鳉(Oryzias melastigma)仔鱼的毒性效应。【方法】海洋青鳉仔鱼在8.96 ng/L的NET暴露10 d,分析仔鱼游泳行为,氧化-抗氧化相关酶活性,性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基因转录模式;NET处理后仔鱼在人工海水中饲养至5月龄,统计性别比例。【结果】NET短期暴露后,海洋青鳉仔鱼的游泳行为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仔鱼在静止状态的时间减少,处于小运动和大运动状态的时间极显著增加(P<0.01);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仔鱼雌二醇(E2)水平显著降低(P<0.05),睾酮(T)水平极显著提升(P<0.01),群体中雌雄比例无影响;132个基因的转录模式发生改变,主要涉及节律调节、物质代谢和免疫等生物学过程。【结论】海洋青鳉在低浓度NET环境短期暴露可引起仔鱼游泳行为、激素水平及基因转录模式的变化;海洋环境残留的NET对鱼类健康有潜在风险,进而破坏海洋渔业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青鳉 仔鱼 炔诺酮 毒性 行为 抗氧化酶 性激素 甲状腺激素 转录组
下载PDF
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Kera基因克隆及表型比较分析
14
作者 杜娟 郭昱嵩 +2 位作者 董忠典 黄嘉慧 王中铎 《生物技术》 CAS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探究弓背青鳉Kera基因型组成和角膜表型分化的规律。[方法]采集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湛江高桥和海南三亚群体并克隆出了Kera基因(oc Kera),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氨基酸序列、时空表达数据和中央角膜厚度测量数据。[结果]在胚... [目的]探究弓背青鳉Kera基因型组成和角膜表型分化的规律。[方法]采集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湛江高桥和海南三亚群体并克隆出了Kera基因(oc Kera),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氨基酸序列、时空表达数据和中央角膜厚度测量数据。[结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oc Kera mRNA丰度在囊胚期至体节期最低,在发眼期呈现明显上调趋势,并在出膜前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oc Kera在成体眼睛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01),且视网膜高于角膜(P<0.05)。oc Kera的蛋白质序列具有富亮氨酸小蛋白聚糖(small leucine-rich proteoglycans,SLRPs)家族的典型结构,包含10个以LXXLXLXXNXL/I基序为核心的串联亮氨酸重复序列。群体序列比对揭示出在亮氨酸重复结构域(LRRNT domain)内,位于第1、2号重复序列之间的P(CCA)/S(TCA)非同义置换位点基因型与角膜厚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综合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确定低纬度三亚群体样本均为S型纯合子,相应的角膜厚度明显厚于高桥群体P型纯合子(P<0.001),暗示阳光等环境因素对弓背青鳉Kera基因型及相应角膜厚度存在强选择压力。该研究为深入研究弓背青鳉角膜厚度的环境影响因素和内在遗传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背青鳉 角膜蛋白 组织表达 中央角膜厚度
原文传递
4个地理群体方格星虫脂肪酸及食物组成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家炜 杨创业 +1 位作者 王庆恒 郭昱嵩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1-7,共7页
【目的】探究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脂肪酸组成特征,分析其食物组成。【方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方格星虫4个地理群体(福建漳州海澄镇、广东湛江东海岛和遂溪草潭镇、广西北海沙虫寮村)体壁肌肉的脂肪酸含量,脂肪酸标记法分... 【目的】探究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脂肪酸组成特征,分析其食物组成。【方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方格星虫4个地理群体(福建漳州海澄镇、广东湛江东海岛和遂溪草潭镇、广西北海沙虫寮村)体壁肌肉的脂肪酸含量,脂肪酸标记法分析其食物组成。【结果】4个地理群体方格星虫共检出30种脂肪酸。方格星虫饱和脂肪酸总含量(ΣS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ΣPUFA)较高,ΣSFA主要由C14:0、C16:0和C18:0所组成,ΣPUFA以EPA、DHA、C18:2n6和C20:4n6为主要成分;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ΣMUFA)较低,其中C18:1n9和C17:1n7贡献最大。方格星虫体壁脂肪酸呈现出多种饵料生物的脂肪酸标记物特征。【结论】方格星虫体壁脂肪酸种类丰富,不同地理群体间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格星虫 GC-MS 脂肪酸 食物组成
下载PDF
湖栖鳍虾虎鱼微卫星DNA标记的开发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承勤 黄英毅 +2 位作者 黄欣 王中铎 郭昱嵩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76,共10页
为研究雷州半岛湖栖鳍虾虎鱼(Gobiopterus lacustris)遗传多样性,对湖栖鳍虾虎鱼雌雄性腺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MISA软件进行微卫星分析,共获得25 452个微卫星标记,其中包含14 708个单碱基重复类型,6 175个2碱基重复类型,3、4、5和6碱基... 为研究雷州半岛湖栖鳍虾虎鱼(Gobiopterus lacustris)遗传多样性,对湖栖鳍虾虎鱼雌雄性腺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MISA软件进行微卫星分析,共获得25 452个微卫星标记,其中包含14 708个单碱基重复类型,6 175个2碱基重复类型,3、4、5和6碱基重复类型数目分别为4 223、327、15和4。随机选取50个微卫星位点设计引物,能够扩增出清晰稳定条带的有39对,其中,11个位点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28个位点呈现单态。利用11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分析湖栖鳍虾虎鱼在廉江市高桥镇红树林保护区、湛江东海岛、雷州市附城镇和雷州市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4个野生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11个微卫星位点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Na)2~15,平均等位基因为(6?3.9)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在1.919~2.485、0.343~0.465和0.381~0.483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48~0.465。Hardy-Weinber平衡分析显示,4个群体的大部分位点未偏离平衡。在每个群体中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有18对位点间显著(P <0.05)或者极显著(P <0.01)偏离连锁平衡。遗传分化系数在0.107~0.216之间,表明4个群体的遗传分化达到了中等水平以上。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湖栖鳍虾虎鱼大部分的差异来自于群体内而非群体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栖鳍虾虎鱼 地理群体 微卫星DNA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中国鳍虾虎鱼属(鲈形目:虾虎鱼科)一新纪录种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承勤 廖健 +3 位作者 张顺 龙水生 王中铎 郭昱嵩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6,共6页
【目的】描述分布在广东省雷州半岛鳍虾虎鱼属的一中国新纪录种湖栖鳍虾虎鱼(Gobiopterus lacustris)。【方法】用体视显微镜对样品进行拍照,用cell Sens Standard软件测量样本各形态学测量指标;依据线粒体Cytb基因以邻接法构建鳍虾虎... 【目的】描述分布在广东省雷州半岛鳍虾虎鱼属的一中国新纪录种湖栖鳍虾虎鱼(Gobiopterus lacustris)。【方法】用体视显微镜对样品进行拍照,用cell Sens Standard软件测量样本各形态学测量指标;依据线粒体Cytb基因以邻接法构建鳍虾虎鱼属系统发育树。【结果】该虾虎鱼半透明、无色或淡黄色等体色特征与大鳞鳍虾虎鱼(G.macrolepis)最为相似,与后者明显区别的特征为:从第2背鳍和臀鳍起点处的鳞片向前凸出,呈"<"状(vs.第1排纵列鳞排列整齐,呈"\");雄鱼上颌具犬齿9对,下颌后半部有小犬齿8对(vs.雄鱼上颌具犬齿11对,下颌后半部有小犬齿9对);纵列鳞19~21(vs.17~19),横列鳞5(vs.5~6);胸鳍条13(vs.14),尾鳍主鳍条13(vs.14);鳍上有斑点(vs各鳍均无斑纹)。鳍虾虎鱼属4个物种间的系统发育树表明,新纪录种与湄公河鳍虾虎鱼(G.chuno)亲缘关系最近,与半饰鳍虾虎鱼(G.semivestita)亲缘关系最远。【结论】雷州半岛分布的鳍虾虎鱼的形态参数及Cytb分子结果均显示其为中国新纪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栖鳍虾虎鱼 新纪录 雷州半岛 CYTB基因
下载PDF
全基因组重测序筛选弓背青鳉三亚群体性别遗传标记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中铎 何传猛 +7 位作者 姚泽彬 李金蓬 陈子阳 邓爱萍 赖卓欣 李银芳 董忠典 郭昱嵩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75,共7页
【目的】开发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三亚群体(下称“三亚青鳉”)遗传性别鉴定分子标记,为进一步挖掘其性别决定基因奠定基础。【方法】用染色体商(Chromosome quotient,CQ)法比较雌雄两性个体的全基因组重测序覆盖度,筛选潜在的... 【目的】开发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三亚群体(下称“三亚青鳉”)遗传性别鉴定分子标记,为进一步挖掘其性别决定基因奠定基础。【方法】用染色体商(Chromosome quotient,CQ)法比较雌雄两性个体的全基因组重测序覆盖度,筛选潜在的性别特异性序列区域(CQ<0.1)并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验证引物区分三亚青鳉群体及其子代性别的适用性。【结果】经CQ分析筛选,CQ<0.1的特异性区域279个,设计引物279对。随机挑选的60对引物中,29对标记引物在三亚青鳉群体雄鱼中扩增得一个DNA条带,雌鱼无条带,均可鉴定三亚青鳉遗传性别。从29对引物中随机挑选2对引物(命名为Marker1和Marker2)进一步验证,引物Marker1、Marker2在雄鱼中扩增产物分别为791、556 bp,两对引物对三亚青鳉子代群体的扩增结果与亲本一致。用两对性别特异性标记对三亚群体的F2代全同胞家系94个个体进行扩增,结果发现F2群体自然性别比约1∶1。【结论】性别特异性引物Marker1和Marker2均可对三亚青鳉群体进行遗传性别鉴定,在三亚青鳉野生亲本及其子代中均有稳定性和通用性,可用于弓背青鳉三亚群体遗传性别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背青鳉 三亚群体 性别特异性标记 重测序 染色体商区域 自然性别比
下载PDF
球化退火工艺对50CrVA弹簧钢显微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玉松 赵红 刘春菱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17年第4期20-24,共5页
本文以50CrVA弹簧钢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一段式球化退火工艺和两段式球化退火工艺对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二段式退火得到较好的球化组织,工艺参数为780℃保温100 min+720℃保温200 min,再炉冷至600℃,最后空冷至室温。
关键词 50CrVA弹簧钢 球化退火工艺 显微组织
下载PDF
红鳍笛鲷仔稚幼鱼形态与色素细胞发育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子钊 梁秋璐 +2 位作者 许振民 王中铎 郭昱嵩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6-122,共7页
【目的】揭示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早期形态特征及色素细胞发育特点。【方法】利用生物显微镜和正置荧光显微镜对0~29日龄的仔稚幼鱼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其形态学特征和色素发育的变化情况,分析全长、体长、头长和体高数据。... 【目的】揭示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早期形态特征及色素细胞发育特点。【方法】利用生物显微镜和正置荧光显微镜对0~29日龄的仔稚幼鱼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其形态学特征和色素发育的变化情况,分析全长、体长、头长和体高数据。【结果与结论】根据卵黄囊的消失、鳞片出现以及是否全身披鳞片可将红鳍笛鲷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0~21 d)、稚鱼期(22~28 d)和幼鱼期3个阶段,而仔鱼期又可细分为早期仔鱼(0~2 d)和后期仔鱼(3~21 d)2个阶段。初孵仔鱼只有黑色素细胞,无游泳能力且生长较慢。鳍条的发育以胸鳍最快,其次是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初孵仔鱼黑色素细胞形如星点状,在腹部呈近直线排列;2日龄仔鱼开口,随着食性转换仔鱼头部上方出现黄色素细胞;16日龄仔鱼鳃盖出现虹彩色素细胞,呈银白色和紫红色;红色素细胞出现时间最晚,在26日龄稚鱼背鳍及尾鳍鳍膜上首次出现。红鳍笛鲷胚后发育的形态学特征变化及色素细胞发育时序符合硬骨鱼类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笛鲷 胚后发育 色素发育 仔稚幼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