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根系、产量和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云 刘昆 +7 位作者 李婷婷 李思宇 李国明 张伟杨 张耗 顾骏飞 刘立军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9-277,共9页
【目的】干湿交替灌溉(WMD)对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其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以及与根系生长的关系尚不明确。【方法】本研究以5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为材料,在结实期设置常规灌溉(CI)和干湿交替灌溉(WMD)两种灌溉方式处理,... 【目的】干湿交替灌溉(WMD)对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其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以及与根系生长的关系尚不明确。【方法】本研究以5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为材料,在结实期设置常规灌溉(CI)和干湿交替灌溉(WMD)两种灌溉方式处理,研究了其对水稻产量、根系形态生理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1)与CI相比,结实期WMD可明显提高不同品种的结实率与千粒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2)结实期WMD能够提高复水后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降低土壤铵态氮含量。3)结实期WMD复水后水稻根系形态(根质量、根数、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通气组织面积)及根系活力(根系氧化力)均明显高于CI处理。【结论】WMD复水后较高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以及较低的土壤铵态氮含量能够改善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促进籽粒灌浆结实,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干湿交替灌溉 土壤养分 根系形态生理
下载PDF
机插株距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云 张亚军 +6 位作者 张宏路 朱安 黄健 张耗 顾骏飞 刘立军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0-560,共11页
【目的】机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但机插株距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与群体质量的调控作用尚不清楚。明确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的适宜机插株距可为水稻机械化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南粳9108、南粳5055和南... 【目的】机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但机插株距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与群体质量的调控作用尚不清楚。明确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的适宜机插株距可为水稻机械化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南粳9108、南粳5055和南粳46三个江苏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为材料,在机插行距固定为30 cm的情况下,研究了10、12、14、16和18 cm五种株距对上述水稻品种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南粳9108、南粳5055和南粳46三个水稻品种的茎蘖成穗率、高效叶面积指数、粒叶比(粒重/叶面积)、抽穗后群体冠层净光合速率和抽穗至成熟干物质积累量均在株距为12 cm时最大。上述水稻品种产量均随株距增加呈现先增加先减少的趋势,产量与株距呈二次曲线关系。依据曲线方程计算出两年中南粳9108、南粳5055和南粳46高产最适株距分别为11.6 cm,11.6~12.3 cm和10.8~11.4 cm。【结论】机插秧行距固定为30 cm时,11~12 cm的株距有利于改善优质食味水稻的群体质量指标并提高其产量,可作为江苏省代表性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的适宜机插株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食味水稻 机插秧 株距 产量 群体质量
下载PDF
耐盐性不同水稻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振玲 林兵 +7 位作者 周群 杨波 刘艳 周天阳 王宝祥 顾骏飞 徐大勇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165,共13页
【目的】阐明耐盐性不同水稻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差异及其生理机制。【方法】耐盐水稻品种连鉴5号、盐稻16Z38和盐敏感水稻品种华粳5号、连粳17号生长于盆钵,盆栽土设置2个不同盐浓度处理:0 g/kg(对照);3 g/kg(盐胁迫)。【结果】与对照相... 【目的】阐明耐盐性不同水稻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差异及其生理机制。【方法】耐盐水稻品种连鉴5号、盐稻16Z38和盐敏感水稻品种华粳5号、连粳17号生长于盆钵,盆栽土设置2个不同盐浓度处理:0 g/kg(对照);3 g/kg(盐胁迫)。【结果】与对照相比,在盐胁迫下两类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耐盐品种减产的幅度明显小于盐敏感品种。耐盐水稻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主要在于较高的颖花量和结实率。与盐敏感品种相比,耐盐水稻品种在分蘖中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中期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抗氧化酶活性较高,拔节期和抽穗期具有较高根系脯氨酸含量、脯氨酸合成酶活性和较高的K^(+)/Na^(+)值,分蘖至拔节以及抽穗至成熟期具有较高的作物生长率,抽穗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抽穗至灌浆中期具有较高的根系氧化力。【结论】在盐胁迫下耐盐水稻品种较高的总颖花量、较强的抗氧化和渗透调节能力、较高的根系氧化力和K^(+)/Na^(+)值是其获得较高产量的重要原因。在盐胁迫下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强和根系氧化力较高可作为评定水稻品种耐盐性的重要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盐胁迫 抗氧化 渗透调节 根系氧化力
下载PDF
不同籼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生理性状 被引量:9
4
作者 乔胜锋 邓亚萍 +6 位作者 瞿寒冰 张伟杨 顾骏飞 张耗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6-406,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籼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生理性状。【方法】以12个江苏省近80年来各阶段在生产上应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熟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全生育期水培种植,设置低磷(磷浓度为标准营养液中磷浓度的1/20)处理,以正常磷处理... 【目的】研究不同籼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生理性状。【方法】以12个江苏省近80年来各阶段在生产上应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熟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全生育期水培种植,设置低磷(磷浓度为标准营养液中磷浓度的1/20)处理,以正常磷处理(标准培养液配方)为对照。【结果】将耐低磷指数作为评价籼稻品种耐低磷性的指标,并将供试品种分为3类:强耐低磷品种(耐低磷指数≥0.9)、中耐低磷品种(0.5<耐低磷指数<0.9)、弱耐低磷品种(耐低磷指数≤0.5)。选择耐低磷性差异明显的强耐低磷品种2个以及弱耐低磷品种2个进行农艺与生理特征分析。与对照相比,低磷处理降低了各品种产量。与对照相比,低磷处理增加了水稻的磷素运转率(PTE)、磷产谷利用率(IPE)和磷收获指数(PHI),强耐低磷品种在低磷处理下的PTE和IPE高于弱耐低磷品种。与弱耐低磷品种相比,强耐低磷品种在低磷处理下具有较大的地上部干物质、根干质量和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和转运,根系氧化力降幅小,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幅高,分蘖受抑制程度小,并能保持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孕穗灌浆期较高的光合速率。【结论】与弱耐低磷品种相比,在低磷处理下保持较高的干物质、NSC积累和运转、根系氧化力、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光合速率以及磷素利用效率是强耐低磷品种重要的农艺与生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耐低磷 农艺性状 生理性状
下载PDF
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氮素吸收利用特点 被引量:7
5
作者 袁锐 周群 +5 位作者 王志琴 张耗 顾骏飞 刘立军 张伟杨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7-86,共10页
【目的】探明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的氮素吸收利用特点。【方法】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常规粳稻连粳7号和常规籼稻扬稻6号种植于大田,设置6种施氮量处理(0、100、200、300、400、500 kg/hm^(2))和^(15)N示踪微区试验。【结果】在0~400 N k... 【目的】探明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的氮素吸收利用特点。【方法】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常规粳稻连粳7号和常规籼稻扬稻6号种植于大田,设置6种施氮量处理(0、100、200、300、400、500 kg/hm^(2))和^(15)N示踪微区试验。【结果】在0~400 N kg/hm^(2)范围内,甬优2640的稻谷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连粳7号和扬稻6号的产量则是先增加后降低,在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相同施氮量下,甬优2640的产量均高于连粳7号和扬稻6号。甬优2640产量较高,这得益于地上部较高的干物质量和库容量(总颖花量)。适量增施氮肥提高了籽粒中^(15)N积累量,但其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却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甬优2640穗中的^(15)N分配比例高于连粳7号和扬稻6号。高施氮量降低水稻氮收获指数。增施氮肥明显提高3个水稻品种穗分化期、抽穗期和灌浆中期叶片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酶活性;相同施氮量下,甬优2640的各种酶活性显著高于连粳7号和扬稻6号。【结论】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较常规水稻品种具有更强的氮素吸收与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15)N示踪技术 施氮量 吸收分配
下载PDF
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对稻米品质及淀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张耗 马丙菊 +7 位作者 张春梅 赵步洪 许京菊 邵士梅 顾骏飞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共8页
以常规籼稻和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种植条件下,全生育期设置常规灌溉(CF)和干湿交替灌溉(WMD)处理,观察不同灌溉方式对稻米品质和淀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籼稻品种相比,杂交籼稻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精米... 以常规籼稻和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种植条件下,全生育期设置常规灌溉(CF)和干湿交替灌溉(WMD)处理,观察不同灌溉方式对稻米品质和淀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籼稻品种相比,杂交籼稻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总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消减值、相对结晶度、1045/1022cm-1红外比值、中淀粉粒体积百分比以及灌浆早期和中期的籽粒关键酶活性、剑叶光合速率和根系氧化力。与CF相比,WMD可改善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增加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中淀粉粒数量和体积百分比,优化蛋白质组分,提高淀粉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以及灌浆期籽粒关键酶活性、剑叶光合速率和根系氧化力,降低淀粉消减值、相对结晶度、大淀粉粒数量和体积百分比。在WMD下,杂交籼稻品质和淀粉特性改善幅度大于常规籼稻。这说明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能明显改善杂交籼稻米质及淀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品质 淀粉
下载PDF
不同栽培措施对超级稻强、弱势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蒋晶晶 周天阳 +6 位作者 韦陈华 邬佳宁 张耗 刘立军 王志琴 顾骏飞 杨建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74-889,共16页
【目的】探究不同栽培措施对超级稻强、弱势粒品质及淀粉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改善稻米品质即水稻强、弱势粒品质的协同提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方法】以超级稻甬优2640和武运粳24为供试材料,大田种植条件下,设置氮空白区(0N)、当... 【目的】探究不同栽培措施对超级稻强、弱势粒品质及淀粉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改善稻米品质即水稻强、弱势粒品质的协同提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方法】以超级稻甬优2640和武运粳24为供试材料,大田种植条件下,设置氮空白区(0N)、当地农民习惯(LFP)、优化栽培管理1(T1)和优化栽培管理2(T2)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试验裂区设计,以处理为主区,品种为副区(小区)。2018年测定全穗籽粒外观、加工、蒸煮食味品质和RVA特征值,在此基础之上,2019年增加强、弱势粒淀粉颗粒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晶度和红外光谱分布测定。【结果】(1)在稻米品质上,与强势粒相比,弱势粒加工品质更优,而外观品质更劣,蛋白质含量和硬度显著提高,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黏度显著下降。(2)在淀粉特性上,与强势粒相比,弱势粒的淀粉颗粒较小且破损严重,结晶度、1045/1022 cm^(-1)值显著提高,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显著下降,消解值和糊化温度显著上升。(3)与当地农民习惯LFP相比,通过优化栽培管理T1和T2,两品种强、弱势粒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及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下降,胶稠度显著上升,蒸煮食味品质变优;淀粉特性也都有所改善,相对结晶度降低,淀粉表层有序性下降,其中弱势粒品质及淀粉特性提升较为明显。【结论】弱势粒稻米品质显著劣于强势粒,优化栽培措施能够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弱势粒品质实现全穗籽粒品质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质 淀粉 强弱势粒 栽培措施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探讨——以中药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晓东 刘敏 +3 位作者 杭爱武 马莉 顾俊菲 唐德才 《中医教育》 2020年第4期10-13,共4页
疫情是危机,也是契机。疫情改变了高校教学的常态,提出新命题。探讨非常时期在线混合式教学的开展,认为当前混合式教学主要表现为在线面对面+网络自主学习,且应与复课后的线下课堂教学形成有序对接和交互。以中药学课程为例,从学情分析... 疫情是危机,也是契机。疫情改变了高校教学的常态,提出新命题。探讨非常时期在线混合式教学的开展,认为当前混合式教学主要表现为在线面对面+网络自主学习,且应与复课后的线下课堂教学形成有序对接和交互。以中药学课程为例,从学情分析、授课形式、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效果评控6个方面阐述了混合式教学的构建,并提出基于BOPPPS模型的实施方案。希冀引发"教学反思",推动疫情结束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 混合式教学 中药学
原文传递
中籼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米质和根系特征对灌溉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6
9
作者 景文疆 顾汉柱 +7 位作者 张小祥 吴昊 张伟杨 顾骏飞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张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5-519,共15页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中籼水稻品种的稻米品质与根系特征。【方法】以江苏省近8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中籼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全生育期设置干湿交替灌溉(AWD)和常规灌溉(CI)处理。在矮秆、半矮秆常规稻和半矮秆杂交稻中各选择...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中籼水稻品种的稻米品质与根系特征。【方法】以江苏省近8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中籼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全生育期设置干湿交替灌溉(AWD)和常规灌溉(CI)处理。在矮秆、半矮秆常规稻和半矮秆杂交稻中各选择2个水分利用效率(WUE)存在明显差异的品种进行稻米品质和根系特征分析。【结果】无论是在AWD还是CI下,各类型品种的产量和WUE均随品种改良逐渐提高。与CI相比,AWD显著增加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AWD下,各类型品种(矮秆品种、半矮秆品种、半矮秆杂交稻)的产量分别为6.96 t/hm^(2)、8.71 t/hm^(2)和10.14 t/hm^(2),WUE分别为1.30 kg/m^(3)、1.62 kg/m^(3)和1.91 kg/m^(3)。各类型品种的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度、根干质量、根冠比、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根系伤流液中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以及脱落酸含量随品种改良显著提高。与CI相比,AWD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及根系形态生理特征,提高了稻米淀粉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淀粉的消减值和相对结晶度。相关分析表明,产量、WUE及稻米品质均与根系生长密切相关。【结论】现代半矮秆品种尤其杂交稻在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较优的稻米品质,这与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的改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分利用效率 品种 稻米品质 根系特征
下载PDF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传统开放性手术与激光治疗联合泡沫硬化术对机体免疫系统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川 丁洋 +1 位作者 顾俊菲 万圣云 《新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639-643,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传统开放性手术与激光治疗联合泡沫硬化术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按照手术方式将104例择期行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患者分为激光治疗联合泡沫硬术组(MIS组,53例)和传统开放性手术组(OS组,51例)。分别于术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传统开放性手术与激光治疗联合泡沫硬化术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按照手术方式将104例择期行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患者分为激光治疗联合泡沫硬术组(MIS组,53例)和传统开放性手术组(OS组,51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采集2组静脉血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SOD)、IL-1β、IL-6、IL-8、IL-10、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的比例变化。采用单细胞测序(scRNA-seq)技术检测外周血免疫细胞差异基因表达。结果MIS组术后IL-1β、IL-8水平较术前高(P均<0.05),术前与术后的SOD、IL-6、IL-10、TNF-α、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S组上述指标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IS组术前与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S组术后24 h CD8^(+)T细胞比例升高,NK比例降低(P均<0.05)。术后24 h外周血免疫细胞表达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提示OS组术后缺氧应答、IFN应答及NF-κB等炎症通路较MIS组上调。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激光治疗联合泡沫硬化术对机体系统免疫炎症及缺氧反应影响较小,能够更好地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较大程度保留机体原有免疫系统抵御微生物入侵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激光治疗 泡沫硬化术 炎症 免疫 缺氧
下载PDF
不同栽培措施对土壤微观结构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袁莉民 周天阳 +3 位作者 陈良 顾骏飞 王志琴 杨建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94-2002,共9页
稻田土壤性状尤其是微观结构对于水稻根系生理性状、氮素吸收与利用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于稻田土壤微观结构及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的影响,于2019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实验农场以武运粳2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 稻田土壤性状尤其是微观结构对于水稻根系生理性状、氮素吸收与利用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于稻田土壤微观结构及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的影响,于2019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实验农场以武运粳2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氮空白区、当地农民习惯、综合栽培管理等共8种栽培措施,运用扫描电镜着重研究了开花期不同栽培措施下土壤颗粒的微观结构变化,同时测量了开花期水稻根系活力和根系吸收表面积、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综合栽培管理能够使土壤大颗粒的数量变多,颗粒体积变大,提高了20-50μm和>50μm土壤颗粒数量的分布,减少了2-5μm和5-20μm土壤颗粒数量的分布,土壤团聚体蜂窝状结构变多,土壤中菌丝体数量变多。与当地农民习惯相比,综合栽培管理下的吸氮量提高了3.86%-24.27%,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提高了26.97%-112.17%,氮肥生理利用效率提高了7.34%-45.51%,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提高了18.34%-45.82%,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8.56%-51.51%,氮素谷物生产效率提高了1.75%-14.73%,开花期的根系活力与根系吸收表面积显著提高,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总颖花量,最终使得产量也显著提高。总体来看,综合栽培措施管理能够通过改善土壤颗粒微观结构,增加水稻根系生理活性,提高水稻的氮素利用效率,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 根系 土壤颗粒 微观结构
下载PDF
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对稻茬小麦产量、农艺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肖治林 吴昊 +6 位作者 顾汉柱 张伟杨 顾骏飞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张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88-1000,共13页
为探究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对稻茬小麦产量及农艺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氮空白、当地常规(对照)、减氮、减密减氮、施有机肥、施蚓粪6种栽培措施处理,对不同栽培措施下稻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冠... 为探究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对稻茬小麦产量及农艺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氮空白、当地常规(对照)、减氮、减密减氮、施有机肥、施蚓粪6种栽培措施处理,对不同栽培措施下稻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冠层光合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在不同栽培措施下均表现为施有机肥>施蚓粪>减密减氮>当地常规>减氮>氮空白。与对照相比,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减密减氮、施有机肥和施蚓粪栽培处理下分别提高了7.45%、22.33%和11.02%,而这主要得益于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同步提高。各栽培措施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小麦茎蘖成穗率、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提高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比叶重、叶片氮含量和拔节期至成熟期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降低了开花期的株高、叶角、透光率以及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冠层温度。综合来看,在江苏稻茬麦区,扬麦16和扬麦20均在基本苗192×104株·hm^(-2)、施氮量216 kg·hm^(-2)和有机肥施用量1800 kg·hm^(-2)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好的群体质量和冠层光合特性,进而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栽培措施 产量 冠层结构 光合特性
下载PDF
控释氮肥施用策略对稻茬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治林 王琛 +7 位作者 张瑛 景文疆 张伟杨 顾骏飞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张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2-484,共13页
为探究控释氮肥施用策略对稻茬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不施氮(T1)、常规速效氮肥分次施用(T2,对照)、常规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T3)、速效氮肥减量分次施用(T4)、控释氮肥减量一... 为探究控释氮肥施用策略对稻茬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不施氮(T1)、常规速效氮肥分次施用(T2,对照)、常规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T3)、速效氮肥减量分次施用(T4)、控释氮肥减量一次性基施(T5)、控释+速效氮肥一次性基施(T6)、控释+速效氮肥配合分次施用(T7)共7种氮肥处理,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稻茬小麦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相对值(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根系吸收面积和根系氧化力等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均表现为T6>T7>T3>T5>T2>T4>T1。与T2处理相比,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T3、T6和T7处理下分别增加17.9%、30.3%和25.1%,平均氮肥农学效率(AE)分别增加40.0%、84.8%和72.4%,平均氮肥偏生产力(PFP)分别增加22.2%、52.3%和45.6%。与单一施用速效氮肥(T2、T4)或控释氮肥(T3、T5)处理相比,在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6、T7)处理下两个品种的地上部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LAI和SPAD值)显著改善,氮素积累量、根干重、根冠比、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均显著增加。因此,控释氮肥配施速效氮肥策略可以同步促进稻茬小麦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最终实现高产与氮肥高效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控释氮肥 速效氮肥 根系特性
下载PDF
黄芪莪术联合5-氟尿嘧啶对CT26.WT原位移植瘤小鼠CXCL10/CXCR3轴和CCL3/CCR5轴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梁立 齐卓操 +5 位作者 杨心玥 吴媛媛 薛圣瑜 刘夫艳 顾俊菲 唐德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72,共11页
目的探讨黄芪莪术配伍联合5-氟尿嘧啶(5-FU)治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只BALB/c雄性小鼠作为种鼠,生成原位瘤体,80只BALB/c雄性小鼠采用移植种鼠瘤体的方法建立CT26.WT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将8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5... 目的探讨黄芪莪术配伍联合5-氟尿嘧啶(5-FU)治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只BALB/c雄性小鼠作为种鼠,生成原位瘤体,80只BALB/c雄性小鼠采用移植种鼠瘤体的方法建立CT26.WT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将8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5-FU组(25 mg/kg)、黄芪莪术高剂量组(12 g/kg)、黄芪莪术中剂量组(6 g/kg)、黄芪莪术低剂量组(3 g/kg)、联合高剂量组(12 g/kg+25 mg/kg)、联合中剂量组(6 g/kg+25 mg/kg)、联合低剂量组(3 g/kg+25 mg/kg),每组10只,连续给药3周。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计算抑瘤率。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组织、淋巴组织和肝脏组织中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C-C趋化因子配体3(CCL3)、C-C趋化因子受体5(CCR5)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的抑瘤率均升高(P<0.01)。与5-FU组比较,黄芪莪术高、中、低剂量组,联合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均降低(P<0.01)。与黄芪莪术高剂量组比较,联合高剂量组抑瘤率升高(P<0.01),黄芪莪术低剂量组抑瘤率降低(P<0.01)。与黄芪莪术中剂量组比较,黄芪莪术低剂量组抑瘤率降低(P<0.01),联合中剂量组抑瘤率升高(P<0.01)。与联合高剂量组比较,联合中剂量抑瘤率升高(P<0.01)。与联合中剂量组比较,联合低剂量组抑瘤率降低(P<0.01)。与联合低剂量组比较,黄芪莪术低剂量组抑瘤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下调CXCL10、CXCR3、CCL3、CCR5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1)。与5-FU组比较,黄芪莪术中、低剂量组CXCL10、CXCR3、CCL3、CCR5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0.01);联合高、中、低剂量组的CXCL10、CXCR3、CCL3、CCR5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黄芪莪术高剂量组原位瘤、淋巴结、肝组织中CCL3及肝组织中CCR5的蛋白表达升高(P<0.01),黄芪莪术高剂量组CXCL10、CXCR3的mRNA表达升高(P<0.05,P<0.01)。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莪术 结肠癌 5-FU CT26.WT CXCL10/CXCR3轴 CCL3/CCR5轴 小鼠
原文传递
轻干湿交替灌溉促进水稻茎中碳同化物积累与转运的机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伟杨 任维晨 +6 位作者 于吉祥 张耗 顾骏飞 王志琴 刘立军 赵步洪 杨建昌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6,共8页
以种植于大田2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自移栽后10 d至成熟设置常规水层灌溉(CF)和轻干湿交替灌溉(AWMD)2种灌溉方式,研究AWMD对水稻茎(含叶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积累与转运、籽粒灌浆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 以种植于大田2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自移栽后10 d至成熟设置常规水层灌溉(CF)和轻干湿交替灌溉(AWMD)2种灌溉方式,研究AWMD对水稻茎(含叶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积累与转运、籽粒灌浆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相比,AWMD处理显著提高水稻茎蘖成穗率、单茎叶面积、叶片光合速率、茎中NSC的积累,显著提高花后茎中NSC往籽粒中运转量、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AWMD可提高茎中蔗糖磷酸合成酶、α-淀粉酶活性和蔗糖转运蛋白基因(OsSUT1)的相对表达水平,以及弱势粒中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进而促进花前储存在茎中的淀粉水解,增加茎中可溶性糖浓度,促进同化物从茎往籽粒运转及弱势粒灌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轻干湿交替灌溉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籽粒灌浆
下载PDF
2011—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碳足迹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瑛 顾嘉怡 +6 位作者 王琛 王伟露 张伟杨 顾骏飞 刘立军 杨建昌 张耗 《应用生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64-3372,共9页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粮食生产区之一,对粮食安全保障有重要意义。解析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碳足迹,有助于发展丰产低碳农业。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省份(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水...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粮食生产区之一,对粮食安全保障有重要意义。解析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碳足迹,有助于发展丰产低碳农业。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省份(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产量、播种面积、农田生产投入等数据,对该区域上述3种主粮作物的生产碳足迹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11—2020年间,江苏省的水稻、小麦和玉米不论在单产、种植面积或总产上均居首位。在单位面积碳足迹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最高,平均达到2.0 t CE·hm^(-2),小麦次之,玉米最低,且3种主粮作物的单位面积碳足迹不断升高。在单位籽粒产量碳足迹上,水稻最高,平均达到0.8 kg CE·kg^(-1),小麦次之,玉米最低。在碳投入结构上,灌溉用电、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占比较高,灌溉用电分别占水稻、小麦和玉米总碳投入的35.0%、36.3%和33.2%,化肥分别占28.8%、32.5%和32.5%,农药分别占24.2%、13.3%和11.5%。在碳效率上,玉米最高,为3.9 kg·kg^(-1) CE,水稻次之,小麦最低。随着农业绿色发展的推进,通过提高灌溉效率、化肥利用效率、农药利用率和机械化作业效率,以及秸秆还田多样化、新品种培育和政策杠杆等多种途径,能够合力降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粮作物 碳排放 碳足迹 碳效率
原文传递
不同腹腔镜术式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17
作者 朱猛 谷军飞 +3 位作者 柳跃鹏 李子豪 马超 任立新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597-601,共5页
目的 比较经腹腹腔镜单一体位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PSPNTLR)与后腹腔镜下腹部切口技术(PLSIT)治疗上尿路上皮癌(UTUC)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2例UT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 比较经腹腹腔镜单一体位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PSPNTLR)与后腹腔镜下腹部切口技术(PLSIT)治疗上尿路上皮癌(UTUC)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2例UT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给予PSPNTLR治疗)和对照组(给予PLSIT治疗)各4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炎症因子水平和膀胱内复发和远处转移情况。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122.15±15.14)min vs.(160.88±17.26)min]、住院时间[(10.07±2.14)d vs.(12.22±3.13)d]和术后排气时间[(1.46±0.57)d vs.(3.10±0.88)d]相比,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的术中出血量[(42.85±4.88)mL vs.(78.22±8.17)mL]、引流量[(53.61±9.74)mL vs.(81.56±11.06)mL]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12及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上升,但对照组指标上升更显著(P<0.05)。术后2年的随访期内,两组患者的膀胱内复发(12.20%vs.14.63%)和远处转移情况(9.76%vs.4.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PNTLR与PLSIT治疗UTUC均有良好的安全性,但PSPNTLR在改善患者围术期指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方面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腹腹腔镜单一体位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 后腹腔镜下腹部切口技术 上尿路上皮癌
下载PDF
黄芪总皂苷调控Wnt3a/β-catenin/EMT通路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作用机制
18
作者 王旭 万林鹭 +3 位作者 殷启航 孙若岚 顾俊菲 唐德才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63-1768,共6页
目的:观察黄芪总皂苷对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通过调节Wnt3a/β-catenin/EMT通路发挥抑制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用CT26.WT细胞构建结肠癌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将50只BA L 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 目的:观察黄芪总皂苷对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通过调节Wnt3a/β-catenin/EMT通路发挥抑制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用CT26.WT细胞构建结肠癌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将50只BA L 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黄芪总皂苷低剂量组(50 m g·k g^(-1)·d^(-1))、黄芪总皂苷高剂量组(100 mg·kg^(-1)·d^(-1)),每组10只。取各组小鼠肝脏组织,观察结肠肿瘤肝转移情况,采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Wnt3a/β-catenin/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β-catenin蛋白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明显转移结节,且病理变化较明显,尤其出现较多肿瘤细胞浸润情况。与模型组比较,黄芪总皂苷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小鼠肝组织转移灶数量明显减少,肝脏病理得到明显改善,肿瘤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肝组织中Wnt3a、β-catenin、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P<0.01),GSK3β和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黄芪总皂苷可能通过调控肝组织中Wnt3a/β-catenin/EMT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结肠癌原位移植瘤小鼠肝转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总皂苷 结肠癌 肝转移 Wnt3a/β-catenin 上皮-间充质转化
原文传递
思维能力培养导向的“四课堂”联动中药学课程建设改革探索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晓东 张敏 +8 位作者 刘敏 杭爱武 顾俊菲 马莉 尹刚 王巧晗 周明 陈立军 唐德才 《中医教育》 2023年第2期79-83,共5页
立足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突破传统课堂窠臼,对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开展积极探索与实践,创建并运行面向临床的辨证用药思维能力提升的平台及情境,成功构建传统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践体验-课外活动与竞赛-在线网络学习的“四课堂”联... 立足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突破传统课堂窠臼,对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开展积极探索与实践,创建并运行面向临床的辨证用药思维能力提升的平台及情境,成功构建传统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践体验-课外活动与竞赛-在线网络学习的“四课堂”联动课程模式。从“四课堂”联动模式带动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背景、理论基础与设计思路、落实与建设、实施方案及案例、主要特点、课程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学课程 思维能力培养 “四课堂”联动
原文传递
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药不良反应重现实验教学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顾俊菲 张晓东 +2 位作者 王巧晗 刘敏 唐德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年第21期27-29,共3页
由于中药具有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双重属性,使得临床用药施方还须遵循安全原则。囿于医学伦理,中药使用及效果不可能在患者身上真实体现。借助线上虚拟实验平台,通过虚拟仿真患者,以古今名医实际医案及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文献、临床、... 由于中药具有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双重属性,使得临床用药施方还须遵循安全原则。囿于医学伦理,中药使用及效果不可能在患者身上真实体现。借助线上虚拟实验平台,通过虚拟仿真患者,以古今名医实际医案及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文献、临床、科研成果为底本建构项目。通过虚拟仿真患者,结合错误用药结果、不良反应分析及应对处理,通过理论与实验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成功地将中医药专业理论、技能训练与德育培养(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医学伦理等)植入实验教学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技术 实验教学 中药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