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然属性的无居民海岛等别划分 被引量:4
1
作者 闫文文 谷东起 +5 位作者 田梓文 明洁 王勇智 黄沛 孙惠凤 于晓晓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9年第4期9-12,共4页
为科学配置我国无居民海岛资源,促进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文章基于无居民海岛的自然属性,研究无居民海岛的等别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可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以充分体现海岛价值、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及具有导向性、客观性和... 为科学配置我国无居民海岛资源,促进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文章基于无居民海岛的自然属性,研究无居民海岛的等别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可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以充分体现海岛价值、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及具有导向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划分等别;遴选权益价值、生态价值和资源价值3类要素及其14个指标,构建无居民海岛等别划分指标体系;除直接定性划分为禁止开发利用等别和最高等别的无居民海岛外,依据海岛的面积、离岸距离、植被和沙滩情况,将无居民海岛划分为6个等别。基于自然属性的无居民海岛等别划分指标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居民海岛 自然属性 海岛价值 海岛管理 自然资源
下载PDF
基于地统计学的粒径输运趋势分析在滦河水下三角洲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于晓晓 谷东起 +4 位作者 闫文文 孙惠凤 李平 张志卫 瞿洪宝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4-213,共10页
利用均匀分布于滦河水下三角洲的85个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基于地统计学的粒径输运趋势方法对滦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的输运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以0.015°(地球大圆弧度)为插值半径加密后(规则分布)的平均粒... 利用均匀分布于滦河水下三角洲的85个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基于地统计学的粒径输运趋势方法对滦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的输运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以0.015°(地球大圆弧度)为插值半径加密后(规则分布)的平均粒径半方差值具有随变程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并在变程值达到0.09°后趋于稳定,而原始数据的半方差值与变程相关性较差.以此(0.09°)为特征距离计算的粒径输运结果显示,滦河水下三角洲南部水深12 m以浅区域粒径输运趋势以向南为主,北部具有向西和向北的趋势;水深12~15 m范围内粒径输运趋势近似西南方向,且趋势较大;南部水深15 m以深地区粒径输运趋势方向为西北向,北部为东南向.粒径输运趋势整体上与实测潮流、余流和泥沙输运方向一致,显示潮流对研究区沉积物的输运具有控制作用.滦河水下三角洲地区沉积环境和输运趋势受河流、波浪、潮流、残留沉积和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粒径输运趋势仅能够较好地解释潮流影响,对于残留沉积等复杂沉积过程的解释则相对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粒径输运趋势 特征距离 潮流 滦河水下三角洲
下载PDF
海岛休闲渔业发展优化配置研究——以田横岛为例
3
作者 王冠勋 闫文文 +3 位作者 余静 谷东起 张志卫 潘婧瑜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0-564,共15页
休闲渔业对于海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尚有许多开发潜力较大的海岛休闲渔业资源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本研究采用等比例尺寸栅格化与土地利用类型斑块化相结合的划分方法,在遴选了基础条件、休闲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现状价值指标,以及... 休闲渔业对于海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尚有许多开发潜力较大的海岛休闲渔业资源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本研究采用等比例尺寸栅格化与土地利用类型斑块化相结合的划分方法,在遴选了基础条件、休闲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现状价值指标,以及岸滩赶海、休闲捕捞、海洋垂钓和渔家体验四种休闲渔业类型提升指标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为各指标赋予权重,构建了海岛休闲渔业开发价值评价-提升综合模型,并以田横岛为实例进行了模型验证。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田横岛的基础条件得分为2.607分,休闲渔业资源2.806分,旅游资源2.955分,均处于中等水平。模型给出了包括岸滩赶海区域2处、海洋垂钓区域2处、休闲捕捞区域1处和渔家体验区域3处的评价结果,与海岛现状实际较符合,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模型可用于确定适合海岛休闲渔业发展提升的空间,对于优化配置海岛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渔业 海岛旅游 价值评价 田横岛
下载PDF
三沙永乐龙洞悬浮体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闫文文 谷东起 +6 位作者 杜军 李平 明洁 于晓晓 李建坤 王恩康 徐国强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7-126,共10页
为研究中国唯一已知、全球最深海洋蓝洞的形成、发育和演化机制,应用LISST-100X现场激光粒度仪、CTD温盐仪等搭载工作级水下机器人,于2017年5月在三沙永乐龙洞进行了悬浮体、温盐剖面测量,获得了全洞深的悬浮体体积浓度、温盐和溶解氧... 为研究中国唯一已知、全球最深海洋蓝洞的形成、发育和演化机制,应用LISST-100X现场激光粒度仪、CTD温盐仪等搭载工作级水下机器人,于2017年5月在三沙永乐龙洞进行了悬浮体、温盐剖面测量,获得了全洞深的悬浮体体积浓度、温盐和溶解氧等数据,并进行了悬浮体垂向分布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洞内90 m以下水体为无氧环境,悬浮体浓度呈现5个变化旋回,温度、盐度均存在3个跃层,并且它们之间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龙洞内水体表层悬浮体总浓度约为20μL/L,悬浮体平均浓度值为5.93μL/L。悬浮体旋回层Ⅰ位于5 m以浅水层;旋回层Ⅱ位于10~43 m之间,与第一个温盐跃层(深度10~20 m)部分对应;旋回层Ⅲ位于70~110 m之间,与第二个温盐跃层(深度70~110 m)完全对应;旋回层Ⅳ位于130~150 m之间,与第三个温盐跃层(深度130~150 m)完全对应;旋回层Ⅴ位于260 m以深至洞底300 m。龙洞表层悬浮体浓度较高,主要是受到洞外周边珊瑚礁松散沉积物输入的影响。洞内悬浮体垂直分布特征主要受到水动力、洞体形态、温盐跃层、溶解氧含量以及浮游生物等的控制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沙永乐龙洞 悬浮体 温跃层 盐跃层 垂直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