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中国土壤物理学主要领域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0
1
作者 彭新华 王云强 +8 位作者 贾小旭 高伟达 张中彬 姚荣江 赵英 沈重阳 陈丁江 朱青 高磊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71-1087,共17页
在近20年的发展中,我国土壤物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在国际土壤物理学期刊发文量占比从5%上升到30%,主要研究聚焦在土壤水文过程与尺度转换、土壤物理质量与可持续农业、水热盐迁移与生态调控、以及污染物迁移与模型模拟等领域。本文综合分... 在近20年的发展中,我国土壤物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在国际土壤物理学期刊发文量占比从5%上升到30%,主要研究聚焦在土壤水文过程与尺度转换、土壤物理质量与可持续农业、水热盐迁移与生态调控、以及污染物迁移与模型模拟等领域。本文综合分析这些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指出这些进展既有国家需求的驱动,也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及与相邻学科交叉融合,最后展望了这些领域的研究重点。论文还指出我国土壤物理学面临科研原创性不足、仪器设备研制滞后等挑战,同时也面临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等国家需求迫切解决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质量 土壤水文过程 污染物迁移 土壤盐渍化 模型模拟
下载PDF
探索“透明”土壤体:土壤孔隙学的时代已经启航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保国 周虎 +4 位作者 王钢 刘刚 高伟达 朱堃 陈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1-1230,共10页
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固、液、气三相组成的疏松多孔介质体,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过程主要发生在液相和气相填充的土壤孔隙中及其与固相的交界面。随着无损探测土壤孔隙结构、土壤生物化学原位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 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固、液、气三相组成的疏松多孔介质体,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过程主要发生在液相和气相填充的土壤孔隙中及其与固相的交界面。随着无损探测土壤孔隙结构、土壤生物化学原位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能力的提升,从土壤孔隙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原位、直观、精确地研究土壤中动态发生的各种过程成为可能,推动了对真实土壤中各种微观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基于前期的研究进展,本文提出,研究透明土壤体的物理学—土壤孔隙学(Soilporelogy)的时代已经启航。土壤孔隙学主要针对土壤孔隙空间,研究其动态变化与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和土壤生物(生态)互作过程及其效应。以土壤孔隙学为主线,本文首先介绍了获取土壤孔隙方法的进步,进而论述了基于土壤孔隙的流体运动、生物化学过程、根系和生物活动以及土壤微观生态学等的试验和模拟研究。最后,本文对土壤孔隙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相信基于土壤孔隙的研究会推动土壤学研究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孔隙 三维结构 孔隙形态 土壤生态
下载PDF
用于管道检测机器人的微型化成像系统(特邀)
3
作者 苏德尔 李浩宇 +3 位作者 高伟达 王宇航 郭长亮 赵唯淞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1,共7页
管道机器人是对复杂系统中管道损伤进行检测和评估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沿行进方向搭载成像系统,实现了在管道中的运动导航和内环境观察。然而,这会导致管壁信息存在于图像传感器边缘,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镜头畸变的影响而降低对损伤的检测... 管道机器人是对复杂系统中管道损伤进行检测和评估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沿行进方向搭载成像系统,实现了在管道中的运动导航和内环境观察。然而,这会导致管壁信息存在于图像传感器边缘,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镜头畸变的影响而降低对损伤的检测精度,提高对损伤的定量难度。而搭载额外的成像系统观察管壁会大大增加机器人的承载负荷和整体体积,尤其在小尺寸管道机器人中。设计一款适用于管道机器人的微型化管壁成像系统。经过元件选型、光学系统优化和3D打印集成后,整个系统的体积为25 mm×30 mm×12 mm,最优横向分辨率为15.63μm。最后利用该系统制作了一款微型管道机器人,验证了其成像效果和定量能力。此系统有望搭载到其他管道机器人上作为扩展载荷,提升对管壁细节信息的捕捉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机器人 微型化成像系统 管壁检测 光学系统优化设计
原文传递
近39年东北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婉蓉 刘志娟 +3 位作者 高伟达 任图生 赵锦 杨晓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2-138,共7页
为评估东北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东北地区66个气象站点1981—2019年气象数据,采用风蚀气候侵蚀力计算方法,解析东北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39年(1... 为评估东北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东北地区66个气象站点1981—2019年气象数据,采用风蚀气候侵蚀力计算方法,解析东北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39年(1981—2019年),东北地区风速和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气温呈上升趋势;风蚀气候侵蚀力整体呈西高东低趋势,全区平均为18.8,空间变化范围为0.9~63.8;春、夏、秋和冬季的风蚀气候侵蚀力分别为10.4,1.4,4.1和2.9;全区年风蚀气候侵蚀力平均每10年减小3.71,春、夏、秋和冬季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小2.05,0.24,0.96和0.44;风蚀气候侵蚀力有明显的空间性(西高东低)和季节性(春季高,夏季低)。39年来,全年及四季的风蚀气候侵蚀力整体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农业种植区土壤风蚀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气候侵蚀力 东北地区 气候因子 风速 降水量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土壤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振康 杨婉蓉 +4 位作者 刘志娟 高伟达 任图生 沈彦俊 杨晓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429-2435,共7页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利用,土壤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问题,其中土壤风蚀是造成东北三省土壤流失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域,基于1981—2019年的气象数据和土壤数据,利用修正风蚀模型...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利用,土壤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问题,其中土壤风蚀是造成东北三省土壤流失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域,基于1981—2019年的气象数据和土壤数据,利用修正风蚀模型(RWEQ)分析了近39年裸地条件下东北三省土壤风蚀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解析了气象因子对裸地土壤风蚀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风蚀气象因子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征,其风蚀量属于强烈侵蚀等级,以辽宁省境内风蚀量最大;近39年全年和生长季风蚀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129和105 t·km^(-2),以辽西北地区、辽河平原区和长白山区增加趋势最明显。影响土壤风蚀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在全年和非生长季为风速和气温,在生长季降水的贡献率升高,而风速和温度的贡献率下降。综上,研究期间,气候变化使东北三省土壤风蚀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壤风蚀 东北三省 气象因子 修正风蚀模型(RWEQ)
原文传递
利用最小水分限制范围评价东北黑土区免耕和垄作的土壤水分稳定性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淑珍 高伟达 任图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7-115,共9页
为明确耕作方式对黑土土壤水分稳定性的作用,提高黑土区雨养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该研究基于黑土区长期免耕定位试验,利用最小水分限制范围(Least Limiting Water Range,LLWR)评价免耕(NT)和垄作(CT)管理下土壤含水率有效性及其变异... 为明确耕作方式对黑土土壤水分稳定性的作用,提高黑土区雨养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该研究基于黑土区长期免耕定位试验,利用最小水分限制范围(Least Limiting Water Range,LLWR)评价免耕(NT)和垄作(CT)管理下土壤含水率有效性及其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在0~5、>5~10、>10~20和>20~40 cm 4个土层中,NT处理显著降低了>5~10 cm的LLWR,其他3个土层LLWR差异均不显著;2)在平水年(2014)、枯水年(2015)和丰水年(2016),NT管理下作物生育期内0~40 cm平均土壤含水率正常率分别为48%、72%和85%,年间变异系数为0.23;CT的土壤含水率正常率分别为56%、20%和51%,年间变异系数为0.38;3)在丰水年,NT与CT的平均有效储水量差值最小,NT比CT高8.95mm;在枯水年相差最大,NT的平均有效储水量比CT高13.99mm。因此,NT管理下土壤水分更稳定地分布在LLWR内,在极端降雨年份(枯水年和丰水年)优势尤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耕作 含水率 免耕 降雨年型 最小水分限制范围
下载PDF
大豆花叶病毒沈阳分离物全基因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单宇航 高维达 +4 位作者 于曼 李睿 夏子豪 安梦楠 吴元华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1,共5页
对采自辽宁省沈阳市大豆生产田的大豆花叶病毒沈阳分离物(SMV-SY)进行了基因全序列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经提取叶片总RNA,进行了RT-PCR鉴定。结果表明,其SMV-SY整条基因组由9 587个碱基组成,编码多聚蛋白的开放阅读框位于第132~9 335 nt,... 对采自辽宁省沈阳市大豆生产田的大豆花叶病毒沈阳分离物(SMV-SY)进行了基因全序列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经提取叶片总RNA,进行了RT-PCR鉴定。结果表明,其SMV-SY整条基因组由9 587个碱基组成,编码多聚蛋白的开放阅读框位于第132~9 335 nt,得到全基因序列上传至NCBI数据库,获得登录号为MK350280;BLAST比对结果显示,SMV-SY与其他分离物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之间的一致性在90.94%~96.86%;与国内外SMV不同分离物构建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其与中国哈尔滨、江苏、以及伊朗和美国的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与中国河北、重庆、南昌、广西、以及韩国和加拿大的分离物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沈阳分离物 RT-PCR 全基因组测序 系统进化分析
原文传递
不同初始条件对砂姜黑土收缩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魏翠兰 高伟达 +2 位作者 李录久 黄峰 李保国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29-236,271,共9页
利用离心机法,分别测定了初始容重为1.10、1.22、1.31 g/cm3,初始含水率为49.34%、43.55%、36.03%、31.93%和25.51%以及砂姜质量分数为0、4%、6%、8%、10%和12%的砂姜黑土样品在不同吸力下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及收缩特征。结果表明:在考虑... 利用离心机法,分别测定了初始容重为1.10、1.22、1.31 g/cm3,初始含水率为49.34%、43.55%、36.03%、31.93%和25.51%以及砂姜质量分数为0、4%、6%、8%、10%和12%的砂姜黑土样品在不同吸力下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及收缩特征。结果表明:在考虑土壤收缩变形的情况下,相比VG模型,Gregory模型可以更好地拟合砂姜黑土的水分特征,砂姜黑土含水率随着土样初始容重及初始含水率增加而增加,随着砂姜含量增加而降低。收缩过程中,在不同初始容重处理下,初始容重增加,土壤的线缩率减小,土壤收缩后容重增加比例下降;且初始容重增加显著提高了土壤结构收缩段孔隙收缩比例,降低了线性收缩段孔隙收缩比例。在不同初始含水率处理下,初始含水率越高,土壤线缩率及收缩后的容重越大;当初始含水率为36.03%时,土壤结构收缩段孔隙收缩比例最高,线性收缩段孔隙收缩比例较低。在不同砂姜含量处理下,砂姜含量的提高减小了线缩率及土壤收缩后的容重,增加了土壤总孔隙比。因此,对于砂姜黑土而言,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土壤容重以及降低土壤含水率可以减少土壤收缩;而在砂姜含量较高的情况下,主要应防止由于大孔隙存在而引起的水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容重 含水率 砂姜含量 收缩特征
下载PDF
吉林南部不同耕作管理下土壤水分对降雨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2
9
作者 秦诗洁 师登峰 高伟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47-155,共9页
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特征与降水在地表和土壤中的分配密切相关。该研究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利用时域反射仪原位动态监测吉林南部耕作长期定位试验翻耕(CT)和免耕(NT)下玉米生育期含水率,通过7个指标量化两... 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特征与降水在地表和土壤中的分配密切相关。该研究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利用时域反射仪原位动态监测吉林南部耕作长期定位试验翻耕(CT)和免耕(NT)下玉米生育期含水率,通过7个指标量化两种耕作管理下土壤水分对降雨量大且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小且持续时间短和降雨量较大且持续时间较短、降雨强度大的3类降雨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1)CT初始含水率较低,0~2.5、2.5~5和5~10 cm累积增加含水率(ASWI)显著高于NT;随土壤深度增加,CT的ASWI明显下降,而NT基本稳定。2)多数情况下,NT下相邻土层累积增加含水率之比(RSWI)大于100%,而CT低于100%。3)高降雨强度下NT相邻土层对降雨事件的响应时间(DRTlayer)平均值和异常值为负值的频率较多,说明NT下更易发生优先流。因此,极端降雨下NT土壤水分响应更剧烈,有利于降水向下层土壤渗透,减少地表径流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耕作 黑土 免耕 降雨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