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完善我国宪法实施监督制度的新思考 被引量:21
1
作者 付子堂 张震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共8页
健全宪法实施与监督制度是实现依宪治国的关键。宪法的实施首先是政治实施,宪法的法律实施也主要强调的是宪法对部门法实施的根本依据,而并非在司法判决中具体直接适用。宪法司法化并不是我国完善宪法实施与监督制度的应然路径。全国人... 健全宪法实施与监督制度是实现依宪治国的关键。宪法的实施首先是政治实施,宪法的法律实施也主要强调的是宪法对部门法实施的根本依据,而并非在司法判决中具体直接适用。宪法司法化并不是我国完善宪法实施与监督制度的应然路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宪法实施与监督的机关,应该予以坚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合宪性审查,这意味着应加快在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部进行完善宪法实施与监督的专门机构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九大 宪法实施与监督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合宪性审查
原文传递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场与实践要义 被引量:19
2
作者 付子堂 张燕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6,共1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和把握,凝练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立场,植根于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以人民为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和把握,凝练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立场,植根于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良法善治的保证。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是法治的必要条件,必须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改革发展关系。政法干部队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中流砥柱,优秀政法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亟需的人才,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是政法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政法队伍现代化是建设法治职业共同体的关键,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领导 领导干部 政法队伍
原文传递
新中国法治话语之变迁:1949-2019 被引量:17
3
作者 付子堂 池通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0年第3期30-38,共9页
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话语的演进历程,旨在揭示不同时期法治变迁的精神特征和思想内涵。70年来,从新政权初建时的艰难探索到启动伟大的改革开放,再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法治建设嵌入在国家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之中。法治话语作为对法... 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话语的演进历程,旨在揭示不同时期法治变迁的精神特征和思想内涵。70年来,从新政权初建时的艰难探索到启动伟大的改革开放,再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法治建设嵌入在国家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之中。法治话语作为对法治进程的表达和提炼,其历经启蒙与中断、逻辑转换与价值确证、拓展与重塑的变迁过程,不断揭示和呈现中国法治发展的阶段特征、思想内涵和动力机制。对新中国法治话语变迁图景的梳理,不仅有助于思辨中国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对国家法治建设的未来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法治建设 法治话语 历史变迁
下载PDF
《民法典》居住权制度的社会功能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付子堂 付承为 《甘肃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2年第1期1-12,共12页
《民法典》居住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协调了《民法典》中所有权制度与婚姻家庭制度等制度,解决了《民法典》中所涉的居住问题.《民法典》居住权制度发挥着社会保障、经济促进和伦理价值稳固的重要社会功能.在居住权制度的社会功能中,既... 《民法典》居住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协调了《民法典》中所有权制度与婚姻家庭制度等制度,解决了《民法典》中所涉的居住问题.《民法典》居住权制度发挥着社会保障、经济促进和伦理价值稳固的重要社会功能.在居住权制度的社会功能中,既包含因居住权的立法目的和制度设计而具备的直接功能,亦涵盖其与其他制度对接而衍生的间接功能.在实践中,居住权制度会产生一定的社会道德风险、子女养老积极性降低和居住权人生活不便等社会风险.居住权制度产生的社会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减损居住权的制度价值,影响居住权制度社会功能的发挥.《民法典》实施中要注重发挥居住权制度的社会功能,防范其社会风险,实现保障弱势群体居住利益和“住有所居”的立法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权 社会功能 社会保障 经济效益 伦理价值
下载PDF
法律家长主义与安乐死合法化的范围界限 被引量:16
5
作者 付子堂 王业平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67,共9页
安乐死问题是目前困扰我国司法机关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对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不具有妥当性。在刑法理论中,对其正当化的解释路径虽然存在"违法性阻却事由说""... 安乐死问题是目前困扰我国司法机关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对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不具有妥当性。在刑法理论中,对其正当化的解释路径虽然存在"违法性阻却事由说""责任阻却事由说"以及"刑事政策说"等不同的理论主张,但是均不能为其正当性提供充分的依据。通过软法律家长主义的解释立场可以明确,允许他人自杀实质上是"增加弱者利益"和"个人意思自治"的必然体现。因此,对于积极的安乐死以及消极的安乐死均能得出合法化的结论。然而,在他人丧失自由意志表达的情况下,通过积极的杀人行为剥夺他人生命的,不应免除其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死 违法阻却 责任阻却 家长主义 故意杀人
原文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发展脉络、核心要义和时代意义 被引量:15
6
作者 付子堂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5-117,共1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历程中,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对法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思考和历史性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丰富的科学内涵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qu...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历程中,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对法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思考和历史性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丰富的科学内涵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而党的领导、法治体系和信仰法治三个关键词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实践的思想旗帜和行动纲领,是对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全面继承和创新发展,是对世界法治文明进步作出的中国原创性理论贡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站在新时代新起点,系统阐释、认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重要科学命题和重大理论范畴,深入学习和深刻把握其发展脉络、核心要义和时代意义,必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建设、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更加坚强有力、更加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助推"中国之治"进入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党的领导 法治体系 信仰法治 “中国之治”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创造法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叙事 被引量:13
7
作者 付子堂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3-58,200,201,共18页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法治发展道路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法治奋斗进程中,实现了法治机制创新、法治文本创新、法...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法治发展道路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法治奋斗进程中,实现了法治机制创新、法治文本创新、法治话语创新,凸显出中华法治文明的鲜明特色。法治机制创新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之本,表明经过党的百年法治奋斗,形成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法治领导机制;法治文本创新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之表,表明经过党的百年法治奋斗,以《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迈向法典化新阶段;法治话语创新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之里,表明经过党的百年法治奋斗,不断凝练的中国式法治话语体系正在发挥理论支撑、法理论证的关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习近平法治思想 百年法治奋斗 法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原文传递
1978-2018:走向实践的中国法理学 被引量:10
8
作者 付子堂 王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26,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研究得以全面恢复、重建和发展。中国法理学的学科体系、组织载体及研究论域也随之重获新生。中国法理学40年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不仅是自身范畴逐渐确立和发展的过程,而且也体现为逐步自主回应中国问题、迈向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研究得以全面恢复、重建和发展。中国法理学的学科体系、组织载体及研究论域也随之重获新生。中国法理学40年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不仅是自身范畴逐渐确立和发展的过程,而且也体现为逐步自主回应中国问题、迈向中国实践的过程。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国法理学的发展,法理学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长足进步。法理学由形而上的思辩研究,转向具体的理论范畴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尤其是法律方法论和跨学科法学研究逐渐成长,成为中国法理学研究的新趋向,搭建起了法理学与部门法学及社会实践对话的桥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以来40年的中国法治实践,也正是检验中国法理学发展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理学 改革开放 法律方法论 法学研究 1978年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立法的优化路径——基于299部地方性法规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付子堂 李东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42,共8页
对地方性法规文本的统计分析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地方立法的过程中,呈现出逐年递增、区域差异明显、主题集中、整体融入与部分融入相结合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法规接纳能力不足以及导向性、保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必须增强法... 对地方性法规文本的统计分析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地方立法的过程中,呈现出逐年递增、区域差异明显、主题集中、整体融入与部分融入相结合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法规接纳能力不足以及导向性、保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必须增强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坚持价值内容的次序性,充分发挥目的条款的价值宣示功能、原则条款的概括指引功能、规则条款的刚性约束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方立法全过程中,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提升地方的良法善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地方立法 融入 法治 德治
下载PDF
弘扬法学教育优势 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 被引量:7
10
作者 付子堂 《法学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13-24,共12页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的论述,清晰地指明了法学教育必须坚持德法并举。西南政法大学通过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法治人才质量意识,坚持“立德树人”,用好课堂教学主...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的论述,清晰地指明了法学教育必须坚持德法并举。西南政法大学通过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法治人才质量意识,坚持“立德树人”,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促进“德法兼修”,抓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点,改革实验班,推动“卓越计划”改革,推进教改课改并促进教学发展,奠定人才培养基础,落实教学优先发展,稳定德法兼修法治人才教育者队伍.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教育 德法兼修 法治人才
下载PDF
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笔谈 被引量:7
11
作者 付子堂 温泽彬 +2 位作者 陈建平 胡兴建 何青洲 《甘肃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1年第5期1-41,共41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擘画出法治强国战略部署的一张新蓝图,这在党和国家法治建设史上具有...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擘画出法治强国战略部署的一张新蓝图,这在党和国家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规划》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奋力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法治中国的坚实基础;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重要思想,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宪法话语体系研究阐释工作尤为重要;“建设完备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促善治”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全面推进科学立法精神的基本要求;“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作为“十一个坚持”重要内容,是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需要,完善涉外法律和规则体系,补齐短板,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的战略决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司法运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具体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十一个坚持” 全面依法治国 良法善治
下载PDF
“法理”:中国法学与法理学的理想图景 被引量:6
12
作者 付子堂 王勇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0,共16页
作为法理学研究的中心主题,“法理”已获得了法学研究者的共同关注。研究“法理”不仅能勾勒出中国法理学发展的理想图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回答“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追问。将“法理”确认为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能促进法理学知... 作为法理学研究的中心主题,“法理”已获得了法学研究者的共同关注。研究“法理”不仅能勾勒出中国法理学发展的理想图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回答“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追问。将“法理”确认为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能促进法理学知识体系的重大更新,而且能为论争不断的法理学定分止争,更能促进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引导法理学走向实践。但是,将“法理”作为法理学的理想图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法理学界需要在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法理”的内涵与外延,探讨将“法理”从概念上升为研究范式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坚定“法理”自信,解除法理学的“身份焦虑”;寻求“法理”的本土资源,树立“法理”中国观;在尊重“法理”自身规律的前提下,重视“法理”的方法论塑造;确立“法理”与“法理学”的实践立场,寻求“法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理 法理学 法学 理想图景
原文传递
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加快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法学教育
13
作者 付子堂 《法学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62-68,共7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举措。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要紧紧把握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好骨干示范作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举措。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要紧紧把握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好骨干示范作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取得新成效上、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出新贡献上、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争创新突破上、在推动我国法学院校体系高质量发展担当新作为上当好“领头雁”,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中国 法学教 “立格联盟”
下载PDF
“三大全球倡议”助力全球人权治理良善发展
14
作者 付子堂 《人权》 2024年第1期69-71,共3页
2023年11月2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以国际良法促进全球善治,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毫无疑问,这里的“全球治... 2023年11月2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以国际良法促进全球善治,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毫无疑问,这里的“全球治理”,题中应有之义就包括“全球人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集体学习 公正合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 助力 改革和建设 全球倡议
原文传递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人权价值及其世界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付子堂 《人权》 2023年第6期4-10,共7页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法治发展道路的光辉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①)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根本追...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法治发展道路的光辉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①)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根本追求是依法保障人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新时代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现代化 世界历史进程 全面依法治国 人权价值 尊重和保障人权 法治发展 依法保障 光辉历程
原文传递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搭建历程与逻辑进路——以健康权保障为研究视角 被引量:3
16
作者 付子堂 庞新燕 《人权》 CSSCI 2022年第6期30-53,共24页
公共卫生通常是指以健康保障和健康促进为导向的公共事业,本意为保障公众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更是明确指出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回顾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从初创到改革发展再... 公共卫生通常是指以健康保障和健康促进为导向的公共事业,本意为保障公众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更是明确指出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回顾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从初创到改革发展再到完善的搭建历程,可以看出它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理论逻辑和保障健康权利与规范国家权力相制衡的实践逻辑,根本目标是保障公民的健康权。现代社会风险的持续增加改变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稳定,而构建纵横交织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预警机制,落实健康理念入所有政策将是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新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体系 健康权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法治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战略中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分类探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付子堂 《法学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5-23,共9页
法治人才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短板,应当尽早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各法学院校在法治人才培养中不应追求大而全,应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与特色,建立不同类型法学院校分类培养法治人才的机制,多类型、多层次地满足“一带一路”... 法治人才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短板,应当尽早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各法学院校在法治人才培养中不应追求大而全,应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与特色,建立不同类型法学院校分类培养法治人才的机制,多类型、多层次地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对法治人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法治人才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培养模式
下载PDF
中国法理学教材改革新论——以新中国法理学教材70年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4
18
作者 付子堂 郭小东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1年第3期141-155,共15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理学教材的名称经历了多次演变,具体表现为苏联化的“国家与法的理论”(1949—1980年)、独立化的“法学基础理论”(1981—1991年)和国际化的“法理学”(1992—2019年)。在教材的语境下,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从强调不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理学教材的名称经历了多次演变,具体表现为苏联化的“国家与法的理论”(1949—1980年)、独立化的“法学基础理论”(1981—1991年)和国际化的“法理学”(1992—2019年)。在教材的语境下,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从强调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国家与法的理论存在本质区别的多元论转变为一元论的法的一般理论,从社会法理论转型为分析法理论。法理学教材的体系相应地突破了“纵”的体系,转变为以“横”为主的教材体系。在教材名称和体系变化的同时,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发生了三次逻辑嬗变,具体表现为照搬苏联的“斗争法学”、移植西方的“权利义务”和回归本土的“法理中心”。法理学教材建设,应当注重结合教学实践,实行“分阶段”改革;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回归经典,关注现实”,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应当注重融合交叉学科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助力中国法理学走向实践,这是中国法理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理 法学教育 教材改革 实践法理学
下载PDF
公共卫生权利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19
作者 付子堂 庞新燕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9-170,共12页
公共卫生权利作为一项基础性法律权利,其生成机理遵循着法律权利生成的基本规律:制度化生成和事实化生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卫生治理开启了新征程。不断完善的立法、不断积累的法律实践和应对经验,成为公共卫生权利生成的基础要素。... 公共卫生权利作为一项基础性法律权利,其生成机理遵循着法律权利生成的基本规律:制度化生成和事实化生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卫生治理开启了新征程。不断完善的立法、不断积累的法律实践和应对经验,成为公共卫生权利生成的基础要素。回顾公共卫生权利的制度化生成和事实化生成的历程,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公共卫生治理实践,可以发现:权利协同保障理念不仅是解决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良药,更是我国公共卫生权利保障的最佳路径。展望未来,公共卫生权利保障离不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治理,建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亟须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中国 法律权利 公共卫生权利 制度生成 协同保障
下载PDF
宪法中健康条款的规范构造与协同适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付子堂 庞新燕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9-63,191,共16页
宪法中的健康条款是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法治发展的根本规范。从规范构造来看,宪法中有关健康条款的内部规范构造和外部结构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制度支撑。从适用路径来看,宪法和部门法之间协同治理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双向配合为实现公... 宪法中的健康条款是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法治发展的根本规范。从规范构造来看,宪法中有关健康条款的内部规范构造和外部结构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制度支撑。从适用路径来看,宪法和部门法之间协同治理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双向配合为实现公民健康权提供路径保障。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充分发挥宪法中健康条款的指导作用,建构良好的实施机制,能有效联通宪法与部门法之间的规范沟壑,保障公民健康权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权 健康条款 规范构造 协同适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